605年 | 即位:一游江都;下诏营建东都洛阳;下令开凿大运河 |
607年 | 出洛阳游长安等地;下诏大修长城 |
608年 | 出塞巡长城 |
609年 | 出洛阳西巡,破吐谷浑 |
610年 | 二游江都 |
612-614年 | 连续三次攻打高句丽 |
615年 | 赴太原,巡北塞,在雁门被突厥围困 |
616年 | 三游江都 |
选项 | 历史史实 | 历史解释 |
A | 大运河的开通 | 加强了我国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
B | 科举制的创立 |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
C | 唐蕃和亲 | 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D | 《大唐西域记》 |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人物 | 尉迟恭 | 魏征 | 马周 | 长孙无忌 |
身份 | 降将 | 太子李建成的旧臣 | 大臣常贺的幕僚 | 外戚 |
材料一: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一—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材料三:(唐太宗)平东突厥后,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统治原有的部众实厥首领在长安被任为五品以上将军、中郎将的官员有一百多人,“殆与朝士相半”(几乎与朝廷官员一半对一半)。定居长安的突厥人将近一万家之多,吐谷浑平定以后,仍以慕容氏为可汗,把弘化公主嫁给诺曷钵可汗。……由于唐太宗大量吸收了各民族的代表人物参加政权,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隋唐时期•下册》
材料四:唐朝时大量朝鲜人、日本人、印度人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也传播他们自己的文化。唐代僧人不畏艰险,传佛学佛者,络绎不绝。玄奘(602-664年),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年),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除了传授佛法,还介绍了中国的建筑技术、雕塑技术、医药等知识,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3卷)
A.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民族的“天可汗”。
B.唐太宗时,中原与各少数民族之间交往的方式保持固定不变。
C.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材料一: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访印度。 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外,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也极为频繁,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至少也在80万以上。 阿拉伯旅行家麦斯俄迭说:“广府城人烟稠密,仅仅统计伊斯兰教人、基督教人、犹太教人和火袄教人,就有20万。”
材料二: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材料三: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赵恒《劝学诗》
材料三: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