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 /燕歌行并序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燕...

更新时间:2024-03-18 浏览次数:5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账下犹歌舞 B .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其顾勋 C .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D .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渡香腮雪
  • 2.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派肃杀的气氛,交代了战争地形的特点。 B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通过严酷的事实的对比,反映了唐军中战士与将军的矛盾,暗示了唐军必败的原因。 C . “孤城落日斗兵稀”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衰败景象,烘托出残军败卒心境的凄凉。 D . “身当恩遇常轻敌”是说唐军主将蒙受皇帝的恩宠而委以重任,在这危急时刻,主将轻视敌人以缓解严峻形势。
二、情景默写
  • 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国殇》叙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将士手拿干戈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刀剑相砍杀,“”两句诗,描写了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
    2. (2) 屈原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在战场上死难的楚国将士,“”两句诗,描写了那些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紧握兵器,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 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苏洵《六国论》开篇简明扼要地指出六国失败的原因是“”,贾谊《过秦论》结尾段总结出秦最终颠覆的原因是“”。
    2. (2) 高适《燕歌行(并序)》中“”写出了军队击金敲鼓向边关行进的状态。
    3. (3) 意象叠加是将有相同本质涵义的意象巧妙地叠合在一起,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常被用到,例如:“。”
三、选择 简答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由于中国号称诗国以及古代官本位的特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类型,大体上有“诗人人格”和“政治家人格”之别,或二者之结合。____①____,其特点是激情而天真;高适是较典型的“政治家人格”,其特点是冷静而世故。这两种人格不仅体现在其为人处事和政治选择上,____②____。譬如与高适并称“高岑”的盛唐边塞诗人岑参,也和李白一样属于诗人人格,其边塞诗充满激情和浪漫天真的想象;而高适边塞诗的特点是擅长现实主义的冷静思考,侧重于思考将帅无能、苦乐悬殊等现实问题的《燕歌行》就是典型代表。____③____,尤其是在家国情怀方面,不可主观地扬此而抑彼。高适的家国情怀很突出并付诸从军的实践,这毋庸置疑,但李白也一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也有两次从军的实践,并非只是如《长安三万里》所描绘的恣纵任性,没心没肺地游山玩水。特别需要澄清的是,李白追随永王李璘的原因并非为了谋官争权,而是为了横扫安史之乱,报效国家 , 所谓“为君谈笑静胡沙”(《水王东巡歌》),“过江譬流水,志在清中原”(《南奔书怀》),“一生欲报主,百代思荣亲。其事竟不就,哀哉难重陈”(《赠张相镐》)。他称安史叛军为“豺狼”(《西上莲花山》),可见其对安史叛军之痛恨。

    1. (1) 下列句子中的“就”和文中“其事竟不就,哀哉难重陈”的“就”,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他十五岁就参加革命了。 B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 .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D . 就算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 6.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塞是唐诗中习见的主题和题材,边塞诗当然会在诗中使用一些边塞地名,包括当时的和过去的,中国的和外国的,汉族的和非汉族的。在这方面,有一个值得加以探索的问题:在某些诗篇里所出现的地名,常常有方位、距离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情况。

    高适《燕歌行》诗序云:“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考张公即张守珪。据史,他曾多次大破契丹。诗篇就是以这些事实为基础进行创作的。榆关即今河北省东部的山海关。碣石应当就是今河北省昌黎县东南的碣石山。蓟北,指蓟州(今北京密云)以北。契丹故地在今内蒙古中部。张守珪从范阳(今北京)出兵和契丹作战,取道碣石以出榆关,征人思乡,则从蓟北回首,这都是符合当时情势的。在这篇诗中,和上述三个地名发生矛盾的是大漠、瀚海和狼山。大漠和瀚海指今内蒙古中部到西部的沙漠地带,它们位于契丹的西边,按照唐人从沿海进军的道路,是不可能也不必要飞羽书于瀚海的。至于狼山,也就是狼居胥山,则更是远在今内蒙古西部,与契丹全然无涉。由此可见,后举三个地名乃是用典而非写实,即以汉人和匈奴作战暗喻张守珪和契丹作战。榆关、碣石等地名则是一个现实的系统,而瀚海、狼山等地名则是一个比拟的系统。但四句连贯而下,浑然一气,只有细加寻绎,才能使人感到在方位上有问题。

    从文艺史实来看,作家们在其创作实践中,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或社会的生活真实,并不是十分罕见的事情。因而我们所能看到的,就不止于唐代边塞诗中的地名有方位不合、距离过远这种现象。沈括《梦溪笔谈》云:“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有雪中芭蕉。此难与俗人论也。”为了要突出地表现袁安宁愿僵卧雪中挨饿,也不肯在大家都困难的时候去乞求帮助,增加别人的负担这一主题,画家实写了雪景,也写了当地雪中所不可能有的翠绿色的芭蕉,以象征主人公高洁的品格,显示出他在饥寒交迫的环境中,也没有被困难压倒的精神。这样,就比只一般地去写出雪中萧条寒冷的景象,更加有效地塑造袁安的形象和表现作品的主题。

    在《红楼梦》里,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俞平伯认为“《红楼梦》所记的事应在北京,却掺杂了许多回忆想象的成分,所以有很多江南的风光”。成为江南风光突出的表现的,是栊翠庵的红梅花。第四十九回的回目是“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第五十回又写了薛宝琴等人作《咏红梅花》的诗,并由宝玉去庵中向妙玉讨了一枝梅花。但是,并不是人人都同意《红楼梦》中存在着这些“回忆想象的成分”的。他们有的举出许多书证,考出“北方亦可植梅”,企图肯定这部小说在细节描写上的绝对真实性。总的来说,俞先生所言,“此等处本作行文之点缀,无关大体,因实写北方枯燥风土,未免杀尽风景”,这是对的。若单就这两回赏梅、咏梅而言,则它是作家所乐于描写的众姊妹的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之前,有海棠社、菊花诗、螃蟹咏;在这之后,又有桃花社、柳絮词。它们写的是秋、冬、春三个不同的季节,在自然景象和人物心情方面都显示了各自的特色。按照曹雪芹的美学观点看来,在大雪以后放晴的天气里,还有什么花木比盛开的红梅更加鲜艳和吸引人呢?又还有什么安排比将雪中盛开的红梅放置在那位外冷内热的妙玉的修行之处更富于象征性呢?它不但使众人赏雪赏花的兴致受到鼓舞,他们的生活情趣和新加入姊妹们行列的薛宝琴等三人的诗才得到表现,而且还进一步地暗示了妙玉和宝玉之间的微妙关系。因此,即使红梅本非大观园中所能有,但在这两回书里,却成为非有不可的事物了。

    现在,我们应回到本题上来,研究一下出现在唐人边塞诗中的地理上的矛盾现象。唐代诗人们之所以不顾地理形势和军事行动的实际,使其作品中的地名出现互不关合的方位或过于辽远的距离的情况,很显然地是为了更突出地表现边塞这个主题。由于汉、唐以来,中国和外国,汉族和非汉族在相当长远的年代和非常广阔的区域里有过情况极其复杂,和战都很频繁,所以诗人们在反映当前事件的时候,就不能不联想到历史事件,在反映某一边塞地区的时候,也往往会联想到另一边塞地区。作品中出现地理方面的矛盾现象是和用典这一艺术手段分不开的。汉是唐以前唯一的国势强盛、历史悠久的统一大帝国;汉唐两朝有许多可类比的地方。因而以汉朝明喻或暗喻本朝,就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总的说来,唐人边塞诗中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乃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于历史的复杂的回忆,激发人们对于地理上的辽阔的想象,让读者更其深入地领略边塞将士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既然古代诗人们不一定要承担提供或绘制历史地图资料的任务,那我们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也就无妨忽略这些“错误”了。

    我们都知道,艺术的真实是根源于生活的真实,所以在创作中,作家们应当尊重历史和生活的真实。但是艺术又并非自然和历史、社会的机械的翻版,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点一滴地都符合生活真实及科学要求。只有并不拘于现实中部分事实的真实性,才能够获得更高级、更集中的典型性。

    (摘编自程千帆《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适《燕歌行》中的出现的地名大漠、瀚海和狼山在情势上互相矛盾,方位距离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B . 从唐代边塞诗人到古今中外的其他作家在创作实践中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或社会的生活真实的情况并不十分罕见。 C . 王维《袁安卧雪》雪中芭蕉的景致并非机械地翻版自然和历史,具有比完全写实更为突出的艺术表现力。 D . 《红楼梦》中海棠社、桃花社有关情节写的是众姊妹的秋、春季文化生活,表现了有关人物的形象特征。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适《燕歌行》地名的方位问题不易被发现,展示了诗人高妙浑然的用典技巧。 B . 唐人边塞诗常出现的方位、距离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影响了这些诗歌的艺术价值。 C . 作者总体上认同俞平伯的有关观点,并对俞平伯的观点进行进一步论述和补充。 D . 作家的创作既要尊重历史和生活的真实,又要不拘于现实中部分事实的真实性。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划横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
      A .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B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C .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D .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李白《出自蓟北门行》)
    4. (4)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5. (5) 有学者在讨论岳飞《满江红》真伪问题时认为:“以地理常识说,岳飞伐金要直捣金国的黄龙府,黄龙府在今吉林,而贺兰山在今西北甘肃,南宋时属西夏。这首词若真出岳飞之手,不应方向乖背如此。”结合本文,评价前述观点。
五、古代诗歌阅读
  • 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③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呜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④入汉家。

    【注】①“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②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白天用以煮饭,晚上用以敲击巡更。③公主琵琶:指汉武帝时公主远嫁乌孙一事。④蒲桃:即葡萄。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歌前四句先描写辛劳又单调的从军生活,又着意描写了边陲的恶劣环境,肃穆而凄凉。 B . 三、四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征夫与远嫁公主进行对比,突出了他们同样的幽怨之情。 C . 诗歌七、八句中,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使用叠字,强化了情感。 D . 诗中写征夫之苦,直到最后两句才画龙点睛,点出君王开边目的,显出巨大的讽喻力量。
    2. (2) 本诗结尾两句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最后两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所抒之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赏析。
  • 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 (1)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的发端两句便点出了行军环境,“烟尘"一词暗示将士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作战,表现了战士们以身许国,英勇豪迈的情怀。 B .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句,前句“飞”字预警了军情危急,时空快速切换,从榆关、碣石至瀚海、碣石,气氛从宽缓渐入紧张。 C .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以孤城落日,衰草连天等有着鲜明边塞特点的最象,渲染了萧条阴惨的氛围,烘托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D . 同为边塞诗,李颀的《古从军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与高适诗中的“征人蓟北空回首",都表达了诗人对士兵们的同情。
    2. (2) 吴汝纶在《唐宋诗举要》中评论“‘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请加以赏析
  • 9. 阅读屈原的《国殇》,完成下列小题。

    国 殇

    屈 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1. (1) 屈原这首诗歌在表达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2. (2) 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述。
  • 10. 阅读高适的《燕歌行》,完成下列小题。

    燕歌行

    高 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 (1) 诗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 (2) 阅读诗歌的最后两句,说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请联系全诗内容简要概述。
  • 1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上

    高适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 , 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注】①本诗作于唐开元,二十年(732年),诗人初次处边塞欲从军立功之时。②转斗:连续作战。③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一说指战国时赵将李牧,二人均抗击匈奴,使其不敢犯境。④按节:持节。⑤纵横谟:合纵连横之策。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两句总起全诗,前一句交代诗人行踪,后一句则凝练简洁地概括诗人的感想。 B . “亭堠列万里”与《燕歌行》“旌旆逶迤碣石间”类似,都以军中场景写军队士气。 C . “常怀”两句对“纵横谟”未具体解说,但谈者仍可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抱负与自信。 D . 尾句的“郁纡”既写关河迂回的眼前景,又写诗人愁闷的心中情,情景妙合无间。
    2. (2) 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1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吊王将军墓

    常建

    嫖姚北伐时 , 深入强千里。

    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

    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

    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

    注:①嫖姚:西汉名将霍去病曾为嫖姚校尉,讨伐匈奴,这里借指王将军征讨契丹。②垒:营垒。

    燕歌行(节选)

    高适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常诗一二句叙事,点明孤军深入;高诗一二句描写,烘托肃杀气氛。两首诗都暗示了战争失利。 B . 常诗三四句描写战事,战况极其惨烈;高诗三四句叙事,运用对比揭露了军中矛盾。 C . 常诗五六句追叙王将军杰出的军事才能;高诗五六句描写阴惨画面,烘托战士凄凉心境。 D . 常诗末二句“哭”字写出了“残兵”的绝望,高诗末两句一个“尽”字写出士兵的孤苦。
    2. (2) 《吊王将军墓》和《燕歌行(节选)》都刻画了“将军”的形象,结合作品分析两个将军的形象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