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复习卷...

更新时间:2024-03-14 浏览次数:2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24七下·淮安期末) “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榷场的存在(   )
    A . 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 . 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 . 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D . 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 2. (2024六下·淄博期中) 某同学搜集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物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探究的主题是(   )
    A . 汉赋的兴起 B . 唐诗的繁荣 C . 宋词的发展 D . 元曲的流行
  • 3. (2024七下·蓬安月考) 北宋初期,宋太祖把原来由武人任职的地方高级长官逐渐改由文官担任,宋太宗时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这体现北宋的政治特点是(   )
    A . 无为而治 B . 外重内轻 C . 君弱臣强 D . 重文轻武
  • 4. (2024七下·期末)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述:“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书中所描述的技术是( )
    A . 造纸术 B . 雕版印刷术 C . 活字印刷术 D . “罗盘”导航技术
  • 5. (2024七下·凉州期中)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下列变法措施属于军事方面的是(  )
    A . 募役法 B . 方田均税法 C . 农田水利法 D . 保甲法
  • 6. (2023七下·渝北期末)  如图大金得胜陀颂碑坐落在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德胜镇石碑崴子屯,是金代第五帝世宗完颜雍为追记先祖完颜阿骨打誓师反辽功业而立。碑文用了两种文字,一种文字是汉文,另一种文字最有可能是(  )
    A . 满文 B . 女真文字 C . 西夏文字 D . 契丹文字
  • 7. 12世纪的蒙古草原处于分裂状态,结束蒙古草原分裂状态、统一蒙古的人物是( )
    A . 元昊 B . 铁木真 C . 阿骨打 D . 耶律阿保机
  • 8. (2024七下·巩义期末) 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的南宋将领是( )
    A . 寇准 B . 岳飞 C . 辛弃疾 D . 文天祥
  • 9. 《文献通考》记载:“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为此,王安石变法采取了( )
    A . 募役法 B . 农田水利法 C . 方田均税法 D . 保甲法
  • 10. 它传入欧洲后,引起了军事上的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它”指的是( )
    A . 指南针 B . 造纸术 C . 印刷术 D . 火药
  • 11. “宋朝每年交给辽朝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双方不得创筑城隍,改移河道;辽帝称宋帝为兄,宋帝称辽帝为弟。”以上内容出自( )
    A . 唐蕃会盟 B . 澶渊之盟 C . 宋夏和议 D . 宋金和议
  • 12.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 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这主要是由于两宋时期( )
    A . 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 .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 C . 海外贸易频繁发达 D . 都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 13. “蜀民以铁钱重,难以转输,始制褚为券。 表里印记,隐密题号,朱墨间错,私自参验,书缗钱之数,以便贸易,谓之交子。”材料反映的“交子”( )
    A . 最初由官方发行 B . 开始出现于南宋的四川 C .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 . 不利于商品贸易的发展
  • 14. 生活在北宋都城开封中的百姓,市民生活十分丰富。想要购物、娱乐,可以去( )

    ①东市 ②西市 ③大相国寺 ④瓦子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5. (2024·吉林模拟) 在对外关系中,明朝初期因力强盛,郑和下西洋努力发展对外友好、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明物中期以后不断遭受外来势力入侵,如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地区、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这种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 明朝对外政策的调整 B . 明朝国家实力增强
    C . 明朝封建制度的衰落 D . 明朝对外友好交往
  • 16. (2024七下·柘城期末)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后,选定□□为都城,从1406年开始对其进行大规模的营建,1420年基本建成,次年迁都于此。“□□”应是(  )
    A . 南京 B . 北京 C . 洛阳 D . 开封
  • 17. 苏州城阊门(西门)外之南濠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民族交融推动人口增长 B . 地主兼并土地,城郊得到开发 C . 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D . 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 18.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吴中(苏州一带)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这主要反映了明朝( )
    A . 官吏贪赃枉法 B . 土地兼并严重 C . 民众不堪重负 D . 农民流离失所
  • 19. 明末农民起义可以说是“天灾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的“人祸”是指( )

    ①政治腐败    ②财政危机    ③陕北大旱    ④加派赋税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0. 明朝末年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广大农民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是因为他提出了( )
    A . 平买平卖 B .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C . 均田免赋 D . 三年不征,一民不杀
  • 21. (2023九上·东营期末)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到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1644年崇祯在煤山自缢,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结束。明朝灭亡于(  )
    A . 明末农民起义 B . 明朝将领吴三桂 C . 清军 D . 蒙古铁骑
  • 22. 右图中的动物是某次远航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朝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引发了朝野轰动。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此后又有多国来华进贡此兽, “麒麟外交”一时成为美谈。这表明该“远航”( )

    ①促进了不同区域文明的交流

    ②推动了亚欧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改变了明朝天朝上国的观念

    ④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23. 明末学者黄道周曾这样评述某位历史人物:因练三军,短长互组。南北并驱,利于险走。阵名鸳鸯,可暂可久。分守浙东,岛夷时吼。该历史人物应是( )
    A . 岳飞 B . 戚继光 C . 渥巴锡 D . 郑成功
  • 24. 据考证,“南澳Ⅰ号”古沉船是一艘明万历年间的商船,船上发现了大量当时瓷窑烧制的瓷器。其中最可能找到的瓷器应该是( )
    A . 哥窑冰裂纹瓷器 B . 越窑青瓷 C . 景德镇青花瓷 D . 邢窑白瓷
  • 25. 明太祖时期将《孟子》一书中“非臣子所宜 言”的内容尽行删去,纂成《孟子节文》,颁行天下,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反映了明初(    )
    A . 君主专制加强 B . 科举制度完善 C . 儒家地位提升 D . 图书出版发达
二、材料分析题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元朝的版图在我国历史上是最大的。 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

    材料二: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政权分立的局面,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也为中国此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1. (1) 材料一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 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制度?
    2. (2) 元朝分别设立了什么机构来管辖西南的西藏和东南的台湾?
    3. (3) 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 27.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丰富的市民生活】

    材料一: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数里。

    ———摘自宋·吴自牧《梦粱录》

    【悠久的传统节日】

    【优美的宋词元曲】

    材料二:宋词乃中国词史上的艺术巅峰,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们和唐诗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不朽的史学巨著】

    材料三: 毛泽东说:“饭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 《二十四史》是毛泽东最喜爱的书之一, 《资治通鉴》则是他的床头书之一。

    1. (1) 宋代哪种场所可能出现材料中的景象? 其最吸引人的中心在哪里?
    2. (2) 今天的许多传统节日,在宋代就已经有了,请将下列诗句与节日用线连起来。

      ①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元宵节

      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B端午节

      ③玉粽袭香千舸竞, 艾叶黄酒可驱邪 C 中秋节

    3. (3)  “宋代词人众多, 高手如林”, 请你列举一位宋代词人并说说他的创作风格。
    4. (4) “元曲四大家”是指哪四位?其中最优秀的是谁?他的代表作是哪一部?
    5. (5)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请从该书地位和作用两个角度说说毛泽东为何把这部史书作为他的床头书。
  • 28.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

    中使郑和偕行人泛海至其(锡兰)国。贵(jī,把东西送给别人)金银供器、彩妆织金宝幡,布施于其寺。赏赐国主亚烈苦柰儿(锡兰国王的名字),诏谕之。国主贪暴,不辑睦邻国。数邀劫往来使臣,诸番皆苦之。

    材料二:戚继光是我国明朝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韬钤深处

    明·戚继光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 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 (1) 材料一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两种不同的史料记载。请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2. (2) 有人说:“如果郑和下西洋没有那样戛然而止,世界通用语不再是英语而是汉语! ”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3. (3) 诗词中的“海波”指什么?戚继光是如何实现他的愿望的?
    4. (4) 综合两则材料, 归纳明朝对外关系上呈现出的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