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佛山市荣山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

更新时间:2024-03-22 浏览次数:5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3七下·禅城期中) 在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上,与①、②、③处时间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 . ①建立隋朝 ②统一全国 ③开通运河 B . ①灭亡陈朝 ②建立隋朝 ③开通运河 C . ①开通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灭亡陈朝 D . ①建立隋朝 ②开通运河 ③统一全国
  • 2. (2024七下·武威月考) “这种考试制度十分公正,因此,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那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们并没有设置任何不公正的障碍来阻挠他的提升”。以上材料主要肯定了这种“考试制度”的(  )
    A . 以德取士 B . 分科考试 C . 门第优先 D . 公平竞争
  • 3. (2023七下·禅城期中) 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西自黄河东至淮,绿荫一千三百里。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liú)。”与诗句描绘相关的是(  )
    A . 隋朝的建立 B . 大运河开通 C . 贞观之治 D . 安史之乱
  • 4. (2024七下·攀枝花期中) 唐初,三省以尚书省为首,尚书令地位极高,较难控制其权力。唐太宗继位后,因为他曾任尚书令一职,“其后人臣莫敢当”,其官职时有空缺,久而久之尚书令演变成一个荣誉职衔。唐高宗在位时下令废除尚书令一职。尚书令地位的变化反映了( )
    A . 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 B . 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 C . 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 D . 中央集权不断地强化
  • 5. (2023七下·禅城期中) 英国史学家赫·乔·韦尔斯说:“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播,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对照得那样鲜明。”以下局面能佐证此观点是( )
    A . 文景之治 B . 开皇之治 C . 贞观之治 D . 光武中兴
  • 6. (2024九下·凉州模拟) 科举制度下选官范围相较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不分世庶,向全社会开放。唐文宗时的宰相段文昌、王播都是寒门贫士,都是通过进士及第入仕的。这说明科举制度(   )
    A . 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B . 提高了底层人民的素养 C . 导致了社会等级的分化 D . 打破了选官的门第限制
  • 7. (2024七下·潮阳期末) 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则四夷可使如一家。”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
    A . 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 . 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C . 派遣玄奘前往天竺 D . 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 8. (2023七下·禅城期中)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句唐诗是对下列哪一种瓷器的由衷赞美(   )
    A . 青瓷 B . 白瓷 C . 唐三彩 D . 青花瓷
  • 9. (2023七下·禅城期中)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水园。”杜甫这首《春水》诗中描写的生产工具是(   )
    A . 曲辕犁 B . 水排 C . 翻车 D . 筒车
  • 10. (2023七下·禅城期中) 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发展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
    A . 玄奘西行 B . 遣唐使的到来 C . 文成公主入藏 D . 鉴真东渡
  • 11. (2023七下·禅城期中) 日本在隋唐时期大规模派遣使者到中国全面学习政治、经济、文化成果,使日本社会发展呈现跳跃式的前进,完成了本国文化的基础和框架构建,并由此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勃兴。材料说明( )
    A . 日本文化及政治主要源自于中国隋唐的文化 B . 遣唐使传播中国的文化并推动了日本的发展 C . 日本照搬中国的隋唐文化建立本国文化构架 D . 日本学习中国文化并由此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 12. (2023七下·禅城期中) 根据下面表格内容分析,五代十国的实质是( )

    朝代

    开国君主

    建国前身份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前蜀

    王建

    西川节度使

    A . 宦官专权 B . 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C . 唐末农民战争 D . 少数民族进入中原
  • 13. (2024七下·天桥期中) 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
    A . 开凿运河 B . 安史之乱       C . 黄巢起义 D . 藩镇割据
  • 14. (2024七下·汉川期中) 《旧唐书》记载,安史之乱后“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这段史料反映了安史之乱导致(  )
    A . 唐朝灭亡 B . 社会经济严重受挫 C . 中央衰微,地方权势加大 D .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 15. (2024七下·祁阳期中) 北宋宰相赵普曾推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体现北宋在经济上“夺其权”措施的是(    )
    A . 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B . 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 . 设通判监督知州,以分知州的权利 D . 设置转运使,收回地方财赋权
  • 16. (2023七下·禅城期中) 宋太祖采取以下哪种政策来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
    A . 重文轻武 B . 重武轻文 C . 削弱相权 D .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 17. (2024七下·昆明期中) 央视《百家讲坛》某专家介绍历史上一人物: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等,据此,你判断该人物是(   )
    A . 隋文帝杨坚 B . 唐太祖李渊 C . 宋太祖赵匡胤 D . 元世祖忽必烈
  • 18. (2023七下·禅城期中) 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如图的文物,这些文物反映了( )

    A . 民族交融 B . 北宋经济发展 C . 宋夏和约 D . 辽宋议和
  • 19. (2024七下·昭平期中) 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规定双方为兄弟国家,宋每年向辽纳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此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与此相关的事件是( )
    A . 唐蕃会盟 B . 澶渊之盟 C . 宋金议和 D . 宋夏议和
  • 20. (2023七下·禅城期中)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 21. (2024七下·凉州期中) 岳飞的《满江红》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词中“胡”与“匈奴”借指的政权是
    A . 西夏 B . C . D . 南宋
  • 22. (2023七下·禅城期中)  宋代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写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表达了对当政者的不满。诗人不满的原因是(  )
    A . 南宋偏安 B . 岳飞抗金 C . 联金灭辽 D . 金国迁都
  • 23. (2024七下·青县月考) 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这里的“大散关”是哪两个政权分界线的一端(   )
    A . 金与南宋 B . 辽与北宋 C . 元朝与南宋 D . 北宋与西夏
  • 24. (2024九下·凉州模拟) 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宋代土地税的征收对象包括地主,也包括自耕农和半自耕农,以资代役纳入税收规范,新增了一些税种,如“城郭之赋”、过税(商品流通税)、住税(商品交易税)、力胜钱(水路流通税)等。这些变化反映出宋代( )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崇文抑武的风气 C . 人身控制的减弱 D . 理学思想的强化
  • 25. (2023七下·禅城期中) 如图所示文化中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

    A .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 . 南方社会安定 C .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 南方政权强于北方
  • 26. (2023七下·禅城期中) “王朝兴废事,尽在钱币中”,宋王朝当时正在逐渐兴起一场经济变革,而四川经济很好地适应了这场变革,更深远的是,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一场货币革命,此后金属货币逐渐被取代。这一场“经济变革”指的是( )
    A . 江浙地区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B .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C . 山西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D . 在地方设立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 27. (2023七下·禅城期中) 汉代时江南“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至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B . 王安石变法 C . 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 D . 大运河贯通南北
  • 28. (2023七下·禅城期中)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下面是某同学用制表法梳理少数民族杰出人物时制作的表格,表格中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人物是( )

    人物

    主要事迹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

    党项族杰出首领,定都兴庆府

    统一女真各部,颁行女真文字

    把国号改为元,完成全国统一

    A . 阿骨打、铁木真、元昊、阿保机 B . 阿保机、元昊、阿骨打、忽必烈 C . 阿骨打、元昊、忽必烈、铁木真 D . 阿保机、忽必烈、铁木真、元昊
  • 29. (2023七下·禅城期中) 下表所示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时期

    秦朝

    汉朝

    宋朝

    元朝

    典型措施

    郡县制

    “推恩令”

    设通判、转运使

    设路、府、州、县

    A . 中央集权的强化 B . 选官制度的变迁 C . 科举制度的发展 D . 边远地区的开发
  • 30. (2023七下·禅城期中) 元朝设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僧徒和“吐蕃之境”。“吐蕃之境”就是( )
    A . 云贵地区 B . 台湾地区 C . 新疆地区 D . 西藏地区
二、综合题
  • 31. (2023七下·禅城期中)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非常反对历史上某些“贵中华,贱夷狄”的陈腐观念,他开明地认为:“夷狄亦人,其情与中夏不殊。”他把“抚九夷以仁”当作“君之体”,宣称“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 ——《从唐代边塞诗看唐代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宋与辽的边界开设“榷场”,宋辽互市……终宋仁宗、宋英宗之世, 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

    ——《宋王朝边疆民族政策的创新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三:历代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其中的一种关系是:历代王朝设立行政机构对周边民族进行直接管理,并将少数民族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国家各级管理机构中来。

    ——《怎样看待历代王朝和周边民族的关系》

    材料四: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 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17 年 10 月 18 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采取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史实对该政策加以说明。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辽开放“榷场”的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元朝的史实说明历代王朝设立行政机构对周边民族进行直接管理。
    4. (4) 根据材料四,当今应树立怎样的民族观念。
  • 32. (2023七下·禅城期中)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盛世气象新】

    材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赵嘏

    材料二:

    【和同为一家】

    材料三: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海内存知己】

    材料四:

                

    1. (1) 材料一中提到的“长策”是指唐朝实行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2. (2) 请写出材料二中的图片对应的唐朝新式农具的名称。
    3. (3) 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唐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唐蕃通婚、建立深厚民族感情的史实。
    4. (4) 根据材料四的图片写出唐朝与日本、天竺交往中最有影响的两位使者的名字。这两位使者的活动说明当时的唐朝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5. (5) 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唐朝的繁荣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
  • 33. (2023七下·禅城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选官看重门第。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科举制是在以德取人、以能取人基础上突出以文取人的一种全新的选官制度,是一种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人才选拔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从隋代开始实行,经历了1300多年之久。科举制度自隋唐以来,一直是作为历代政府最基本的选官制度,富有极顽强的生命力。不管怎样改朝换代,不管有多少人用多少理由去抨击它,反对它,它都在不断地逐步完善和日益强化。其根本原因,就是科举制度本身的公平取士原则一直在起着主导作用。

    ——摘编自《浅谈古代中国科举制度》

    1. (1)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选官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且符合材料主旨,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