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4-04-09 浏览次数:19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 1. (2023八上·期末) 劳动传承智慧,创造文明,相传在炎帝的带领下,“民众兽解,乃教稼蔷……草木播植。务济其本,不通其饰。”材料反映了( )
    A . 祭祀礼仪,历史悠久 B . 经济发展,商业繁荣 C . 文化信仰,祖先崇拜 D . 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 2. (2023八上·期末) 公元前223年,秦军将士黑夫写给家人的木简家书(部分)“一定要告诉我们官府给我们家授予爵位的文书送到没有,如果没送到也跟我说一声,大王说只要有文件就不会耽搁.”材料内容能印证商鞅变法的措施是(   )
    A . 确立县制 B . 改革户籍 C . 奖励耕织 D . 奖励军功
  • 3. (2023八上·期末) 秦朝修筑贯穿全国的道路,下边为秦驰道的路线示意图。观察此图可知,驰道的修建(   )

    A . 促进了思想解放 B . 巩固了秦统一的局面 C . 加强了皇权专制 D . 促进了中外文明交流
  • 4. (2023八上·期末) 秦王朝建立至汉武帝初年,铁器的应用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制作的铁器物美价廉。而在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官府制造生产的铁器农具,质量不佳且价格较高,妨碍农事。这说明(   )
    A . 盐铁官营不利于百姓生活 B . 垄断专营有助于经济发展 C . 垄断专营易引发官商勾结 D . 官营工匠的技术普遍不高
  • 5. (2023八上·期末) 宁夏固原博物馆在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之际展示了“镇馆之宝”《鎏金银瓶》(见下图),它来自北周柱国大将军李贤夫妇的合葬墓。该文物沿袭萨珊(波斯)王朝金银器的装饰风格,瓶身上雕刻的人物形象来自于古希腊神话“金苹果之争”。该出土文物(   )

      

    A . 显示了墓葬主人的位高权重 B . 见证了东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C . 推动了南朝北朝的民族交往 D . 见证了北周对外贸易的繁荣
  • 6. (2023八上·期末) 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分析,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在无数割据者角逐的混乱局面中,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据此可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 分裂倾向的加剧 B . 均衡局势的打破 C . 区域经济的发展 D . 局部范围的统一
  • 7. (2023八上·期末)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有关花木兰所属民族,大多认为是鲜卑族,理由是诗作显示出的尚武精神及兵制更契合少数民族,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异议,因为木兰代父从军体现了对国家忠义、对父母孝道的汉族儒家观念,这种分歧表明南北朝时期(   )
    A . 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差异仍然较大 B . 只显露出单向的少数民族汉化的现象 C . 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国力 D . 北方民族交融已深入到民族文化的层次
  • 8. (2024六下·牟平期末) 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指出,“隋炀帝即位后,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的大运河。一方面,这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另一方面,因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大运河可用来转运南方的物资”。由此可见,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 . 使南方地区得到了开发 B . 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形成 C . 提高了南方的政治地位 D . 适应了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
  • 9. (2023八上·期末) 《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秦朝尽管县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包含的内容有(   )
    A . 实行分封制 B . 设立市舶司 C . 完善三省六部制 D . 实行闭关锁国
  • 10. (2023八上·期末) 徐来军曾在《调笑令》中说:“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材料描写的生产工具是(    )
    A . B . C . D .
  • 11. (2023八上·期末) 下面数据图中的比重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南北方人才比重变化示意图

    A . 古代文化的发展 B . 科举制度的完善 C .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 教育水平的提高
  • 12. (2023八上·期末) 语文阅读赏析课上,同学们发现在后世眼中,文赋必秦汉,诗词必唐宋,而论起散曲杂剧,也只有元朝才当得真正的大统。为探究原因,有同学在线查阅了《宋元戏曲史》,文中提出“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由此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
    A . 国家政策的影响 B .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元朝的高压统治 D . 考试做官的需要
  • 13. (2024九下·五华模拟) 朱元璋统治时,曾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言论从“四书五经”中大幅删除,而留下了孔子的三纲五常。此举客观上导致(   )
    A . 明代思想领域发展停滞 B . 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C . 儒家失去封建正统地位 D . 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 14. (2023八上·期末) 下图为乾隆三十三年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给农民沙立目的开荒执照,该执照记录了沙立目开垦荒地的边界“四至”,以及政府对这块土地免除赋税的承诺。这一文物可用来说明清代(   )

      

    A . 鼓励边远地区的开发 B . 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C . 实行文化专制的统治 D . 加强交通系统的建设
  • 15. 使团乘坐那么多的船只远道而来,中国人见了一定非常得意,因为长幡上用中文写着几个大字:“英吉利贡使”。无论在旗上还是在英使提供的礼品清单上,中国官吏都把礼——“礼物”改为贡——“贡物”。“礼”改为“贡”折射出(   )
    A . 两种文明的差异 B . 君主专制的强化 C . 民族融合的深入 D . 对外开放的实行
  • 16. (2024八上·从江月考) “众夷良莠不齐,遂有夹带鸦片、诱惑华民,以致流毒各省者……以中国之利利于夷……岂有反以毒物害华民之理?”这是一位钦差大臣写给维多利亚女王的信。这里的“夷”在19世纪40年代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国(   )
    A . 丧失了所有的主权 B . 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 . 自然经济分崩瓦解 D . 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
  • 17. 下面是由英国人创办的《北华捷报》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报道,其意图是(    )

    爆发前夕

    对“亚罗号事件”进行了重点聚焦和舆论塑造

    英军攻占广州之后

    对清军的战败、清朝官员的被捕,塑造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负面形象

    战争进入尾声时期

    大量发表有关中国国民性的报道文章和评论,公开呼吁对华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

    A . 跟踪报道还原事件真相 B . 揭露清政府腐败无能 C . 渲染对华战争的合理性 D . 大搞噱头以吸引读者
  • 18. (2023八上·期末) 有学者记载,太平天国的许多官员以显示威风、讲究排场为能事。至于基层乡官,出门也前呼后拥,出尽风头。甚至在平时用餐时,也需鸣锣击鼓,奏乐助兴。这(    )
    A . 表明太平天国政策的空想性 B . 说明太平天国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 . 反映出清政府对农民的污蔑 D . 预示了太平天国失败的必然结局
  • 19. (2024九下·哈密模拟) 有学者在论及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曾用了这样一则比喻:“马体牛用。让马去犁地,让牛去奔跑。”并补充说,“他们一直认为中国的文化与体制是最优秀的,只不过船不坚炮不利罢了。”该学者在此( )
    A . 批评了清廷的封闭保守 B . 指出了洋务新政的局限 C . 剖析了维新变法的根源 D . 讽刺了尊孔复古的荒谬
  • 20. (2023八上·期末) 下图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态势曲线图,1890—1900年之间出现了第一次小规模发展,主要是因为(    )

    A .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B . 允许列强开设工厂,放松对民间建厂的限制 C . 引进西方先进工业技术 D . 列强强租租借地
  • 21. (2023八上·期末) 历史图示记忆法是指把文字变成直观的图示,将知识串联起来,理清历史事件。图所示可以帮助我们理清的是(    )

    外因: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

    历史事件:____

    是中国制度变革的尝试

    内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A . 洋务运动 B . 义和团运动 C . 戊戌变法 D . 太平天国运动
  • 22. (2023八上·期末) 下图所示是与清政府重大事件相关的文物或遗址(部分)。据此可知,近代中国(   )

    A . 标有闭关锁国的符号 B . 刻有反抗侵略的痕迹 C . 印有救亡图存的足迹 D . 烙有殖民侵略的印记
  • 23. (2023八上·期末) 20世纪初,湖北革命党人在知识分子、新军中大量散发《警世钟》《猛回头》等书刊。有当事人回忆称:“辛亥前的几年间,在我们学校里,很多禁书都流行着。”而当时的主管部门竟然视而不见。据此可知,辛亥革命率先在武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该地(    )
    A . 宣传得力和社会心理变化 B . 新军的革命性较强 C . 新式教育解放了人们思想 D . 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 24. (2023八上·期末) 武昌起义爆发后,列强最初的反应是不惜诉诸武力干涉;然而几天后,驻汉口英、俄、法、德、日领事公派代表与湖北军政府交涉,表示“承认民军为交战团,各国严守中立”。列强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认为袁世凯有能力控制局势 B . 认为清政府难以控制 C . 赞赏革命党人的强硬态度 D . 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 25. (2023八上·期末) 自民国成立后,清末所称的“土货”“土产”大多开始改称为“国货”“国产”;劝业会也基本演变为国货展览会,其展品明确规定“以国货为限,出品人须为中华民国人”。这种现象反映出(    )
    A .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显著 B . 中国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 C . 国家民族意识不断增强 D . 经济大危机导致产品滞销
  • 26. (2023八上·期末) 1916年6月8日,漫画家马星驰发表了漫画《今日始撒手长往乎》(如图)。该漫画可用来说明(   )

    A . 三权分立体制导致袁世凯的专制 B . 袁世凯的卖国行径阻碍了中国发展 C . 袁世凯独裁统治破坏了民主体制 D .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 27. (2023八上·期末) 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着手,提出“破除迷信”的口号,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材料强调了“先进知识分子”(    )
    A . 开启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先河 B . 指明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C . 推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D . 掀起追求思想解放的潮流
  • 28. (2023八上·期末) 如图是马星驰创作的一幅有关五四运动的漫画。画中左侧三人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下最终倒台。漫画体现的“五四精神”是(   )

    A . 暴力至上,坚定爱国 B . 毫不妥协,排斥西方 C . 排斥西方,勇于解放 D . 坚定爱国,团结一致
  • 29. (2023八上·期末) 这幢房子,地方虽小,但意义非凡。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这里开始……中国革命的壮丽画卷,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对“崭新”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 B .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 C .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 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
  • 30. (2023八上·期末) 1926年广东省农民协会创办的《犁头》周刊,刊载了漫画《我们的过去,我们的现在,我们的将来》(见下图,其中“我们”指农民)。该漫画创作的时代背景为(   )

    (注:石头上坐着“帝国主义”“军阀”“买办”“大地主”“土豪”“劣绅”)

    A . 国民党一大的胜利召开 B . 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开展 C .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 .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 31. (2023八上·期末) 有学者指出:“(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因此他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国共产党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毛泽东的这一发现有助于(   )
    A .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B . 南昌起义的发动 C . 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D . 红军长征的胜利
  • 32. (2023八上·期末) 这次军事行动,部队从东南的群山之间到达西北的黄土高原,走了一个大写的“L”,“向沿途的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这次军事行动(   )
    A . 标志着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B . 把中国革命的重心转移到了农村地区 C .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 33. (2023八上·期末) 新西兰学者贝特兰指出:“蒋介石在西安牢狱里,跟周恩来谈话的时候,民族危机的探照灯,照明了南京政治猎场某些黑暗的角落。”他旨在说明,西安事变(    )
    A . 消除了国共分歧 B . 推动了抗日进程 C . 建立了统一战线 D . 化解了民族危机
  • 34. (2023八上·期末) 漫画可以生动反映某段时期的历史。下边画中“那年乱世如麻”解读正确的是(   )

    A .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B . 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C . 日军攻陷南京,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 D . 蒋介石全面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 35. (2023八上·期末) 军令部部长徐永昌曾如此向蒋介石报告:“台庄之捷,固由于我之将士用命,而亦由敌之不即增援;敌之不即增援,非其实力不足,一以留兵备俄,一以意见分歧。”由此可见,台儿庄战役胜利主要原因是(   )
    A . 国共合作抗击 B . 日本贻误战机 C . 国军战斗力强 D . 日军士气低下
  • 36. (2023八上·期末) 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某校筹备组织“铭记历史铸国魂”主题活动。在活动征集中,同学们搜集到了如下素材。这反映出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是(   )

    A . 正面战场是主战场 B . 全民族抗战 C . 敌后战场是主战场 D . 持续时间长
  • 37. (2023八上·期末) 1945年9月,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创作和发表了漫画《炮弹作花瓶万世乐太平》(民国卅四年九月2日),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 . 对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信心 B . 和平成为民心所向 C . 媒体积极参与反战运动 D . 国共签订和平协定
  • 38. (2023八上·期末) 如图所示内容可用来理解(   )

      

    A . 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的战果 B . 解放区土地改革的重要结果 C . 战略决战的主要背景和时机 D . 三大战役后国共力量的对比
  • 39. (2023八上·期末) 下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产生与发展曲线示意图。对相关史事表述完全正确的选项有(    )

      

    ①时期:受到洋务运动的诱导而产生  ②时期:重工业发展特别迅速

    ③时期: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④时期:“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A . ②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①③
  • 40. (2023八上·期末) 下面是《申报》对时事进行评论的统计表,表中这一现象表明(   )

    《申报》关于时事评论的统计表(1882年1月至6月)

    题材

    本埠

    全国

    国外

    数量

    57篇

    80篇

    37篇

    比例

    33%

    67%

    A . 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发展 B . 北平民众更加关注社会变革 C . 崇洋媚外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 大众传媒关注中外社会发展
二、综合题(3小题,共40分)
  • 41. (2024九下·来凤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我国商业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唐代以前,城市布局是一种方格状的坊市结构,到唐代,城市的扩大,居民的众多,工商业的繁荣,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在一些城郊附近、交通要道、驿站渡口,形成了大的农村市场,这被称为草市。到了宋代,商业的发展遂导致坊市制崩溃,因四川使用铁币不便,当地大商人就联合发行一种纸币,称作交子。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我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全国性的统一市场已经趋于形成,大宗商品被长途贩运而广泛流通,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品的地区性生产基地出现。因钞易为政府滥用,又在中西方贸易中,中国是出超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而大量的商品流通需要有一种稳定的货币,于是民间渐弃钞不用,改用贵金属作为一般等价物,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唐宋以后社会经济新因素的成长,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向近代化的萌动,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并且首先是在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出现的。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也有曲折,也有波澜,但始终具有不断向前的活力。

    ——摘自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归纳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唐宋、明清时期货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 (3)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商品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 42. (2023八上·期末) 救亡图存、探索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沉重的主题,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材料二  近代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斗争此起彼伏,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篇章。

    图一林则徐                   图二洪秀全          图三谭嗣同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以手枪、炸弹等铁血手段对抗残暴的专制政体……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同时这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永远值得炎黄子孙尊敬和怀念。

    材料四

    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事、议员……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吴玉章回忆录》

    1. (1)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主要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探索是如何推动思想文化方面的社会转型?
    2. (2) 从图一、图二中任选一位历史人物,介绍其在中国近代抗争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图三历史人物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参与了一场谋求制度的变革,这场变革有何“成功”之处?
    3. (3)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党人浴血奋斗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并简要说明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政治制度的一大跃进?
    4. (4) 五四群众运动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哪个阶级的伟大力量?哪一思想在五四运动之后得到广泛传播?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两度走上街头开展示威游行和爱国宣传,展现出怎样的时代责任感?
  • 43. (2023八上·期末)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曾两次与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如果不先推倒祸国殃民的大小军阀及帝国主义,一切美好理想的实现都无从谈起。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2021年版)

    材料二  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是指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是指建立民主政治;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反对少数人垄断土地和操纵国计民生,力求改善人民生活。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历史》

    材料三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绥(绥远省)东战起,群情鼎沸,士气激昂。丁此时机,我中枢领袖应如何激励军民发动全国之整个抗战!乃前方之守土将士浴血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蒋委员长介公受群小包围,弃绝民众,误国替深。学良等涕泣进谏,屡遭重斥。……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大又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暴,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杨对时局宣言》(1936年12月12日)

    材料四  1937年10月26日,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团长谢晋元坚守上海四行仓库战斗,他给家人留下这样的遗书:“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

    1937年11月16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在家信中这样写道:“我担负革命工作昼夜奔忙,十余年来坚(艰)苦生活,无一文薪水,与士卒同甘苦,决非虚语……近来转战华北,常处在敌人后方……我决不能再顾家庭,家庭亦不能再累我革命……为国为民族求生存,决心抛弃一切,一心杀敌。”

    材料五  1942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他的儿子说:如果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会有多少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地方,他们可以占领澳洲、打下印度……

    1. (1) 依据材料一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怎样的革命纲领?
    2. (2) 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国共两党共同的观点。
    3. (3) 根据材料三,“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这一时期国内形势,分析归纳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至少两条)。
    4. (4) 从材料四中你能感悟到哪些抗战精神?
    5. (5) 分析材料五图表,结合罗斯福的话,简述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什么关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