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南通市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卷(一)

更新时间:2024-03-14 浏览次数:22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2023七上·雷州期末) 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源于齐国和鲁国这两个重要的诸侯国。齐国是姜子牙因其辅佐周武王有功而取得的封地,鲁国是周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地。可见周初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
    A . 功臣 B . 宗亲和功臣 C . 宗亲 D . 前朝君王的后代
  • 2. (2023七上·雷州期末)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刀币、布币、蚁鼻钱等分别在不同地域使用(的情况) 严重阻碍着各地商品的流通及统一国家的财政收支。为此,秦灭六国后,秦始皇( )
    A . 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 B . 颁行统一的文字小篆 C . 在全国推行使用纸币“交子” D . 推行圆形方孔五铢钱
  • 3. (2023七下·汕尾期中) 科举制度下选官范围相较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不分世庶,向全社会开放。唐文宗时的宰相段文昌、王播都是寒门贫士,都是通过进士及第入仕的。这说明科举制度(   )
    A . 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B . 提高了底层人民的素养 C . 导致了社会等级的分化 D . 打破了选官的门第限制
  • 4. 中国拓展自己的海上力量,是受最内在的动机所激发,而绝非一次探险。作为一个新建王朝,明朝需要威望,而威望的实现则是需要外国访客带着货物到中国,然后中国人把它们作为象征性的“贡品”接收下来。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尽管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但他们还是在追求一种外交上的认可。与此有关的历史(    )
    A . 郑和下西洋 B . 玄奘西游 C . 鉴真东渡 D . 文成公主人藏
  • 5. (2023八上·徐闻期末) 如下表可见( )

    A . 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B . 马克思主义在广东得到广泛传播 C . 革命团体在广东开始建立 D . 近代广东思想先驱走在时代前列
  • 6. (2023八上·徐闻期末) 郭沫若在《少年时代》中描述中国废科举前后的情况说:“以前是读古书的,现在不能 不注意一些世界大势了。以前是圣贤书外无学问的,现在不能不注意些科学知识了"。由 此看来,废除科举制度( )
    A . 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B . 使民众受到民主与科学洗礼 C .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D . 利于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发展
  • 7. (2023八上·南海期末) 图片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题 29图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

    A . 张之洞 B . 邹容 C . 詹天佑 D . 张謇
  • 8. (2016八下·枣阳期末) 1971年11月,美国《时代》周刊以“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作为封面标题,表明新中国将会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B .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9. (2020八下·遵化期中) 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92年,决定开放内地部分省会城市、沿江沿边城市;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3年,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   )

    A .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B . 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C . 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D . 扩大开放融入世界
  • 10. (2022九上·青岛期末) 杨小凯在《中国政治随想录》中写道:英国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作者所说的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是指(    )
    A . 分权制衡 B . 推翻君主专制 C . 议会制约王权 D . 保护私有财产
  • 11. (2023九上·和平期末) 美国宪法的制定者认为,任何政府部门都有扩张权力的野心,而“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只有这样才能限制权力,保障民主。基于这一理念,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于这一理念,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 ( )
    A . 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 B . 总统和议员均由选民选举产生 C . 黑人和白人不能享有平等权利 D . 最高法院有权解释法律
  • 12. (2023九上·古冶期末)  “这原本只是一场小小的遭遇战,但由于它引发的是一场改变英美两国历史的重大战争,因而成了一桩历史公案。……在这个关口,谁先开枪并不是关键的问题,重要的是殖民地已经走上了和母国武装对抗的道路”。据材料可知,这场“小小的遭遇战”引发了( )
    A . 英国“光荣革命” B . 美国独立战争 C . 法国大革命 D .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 13. 威廉●爱洛克腾堡在《罗斯福与新政(1932-1940年)》中写道:“1933年至1938年这6年,标志着美国制度上的剧变,但即使是那些最打破前例的‘新政’计划,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思想。”作者旨在说明“新政”( )
    A . 维护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B . 改变了自由放任经济的旧传统 C . 促进了美国制度上的变革 D .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 14. (2023九下·巧家月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苏联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会议讨论了组建联合国、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等相关问题。这次会议对二战后世界的基本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次会议是(    )
    A . 华盛顿会议 B . 慕尼黑会议 C . 雅尔塔会议 D . 巴黎和会
  • 15. (2023九下·深圳开学考) 两极格局瓦解后,在西方的鼓动和支持下,乌克兰持续推动“脱俄入欧”进程,俄罗斯也积极拉拢其加入原苏联地缘政治空间范围。乌克兰在东西取向问题上依然陷入了一场多边地缘政治博弈的“拉锯战”中。材料旨在说明( )
    A . 世界政治新秩序尚未确立 B . 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挑战 C . 冷战思维仍影响当今世界 D . 发展中国家主权遭到破坏
二、材料分析题
  • 16. (2023八上·长沙月考) 国共两党关系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巨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 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国民党新的党纲,同意共产党人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党,通过的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这样国民党同共产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材料二读下面两幅图片

    材料三我们亲爱的将士们:“双十二抗日救国运动……为争地盘吗? 不是。为泄私愤吗? 也不是……我们主张的核心是集合全国各党各派的力量,以民众的总动员,去抗日救国。”

    ——《张、杨告东北军、十七路军将士书》

    材料四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企图恢复抗战前“一党专制,一人独裁”的局面,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合法地位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激烈的较量。但是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随后,通过三年的军事较量,中国共产党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赢得了执政党的合法地位,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1. (1) 根据材料一回答: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取得了什么成果?
    2. (2) 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反映了国共两党怎样的关系? 从“南昌”到“井冈山”,表明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3. (3) 材料三中的“双十二抗日救国运动”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的和平解决有何意义?
    4. (4) 材料四中“谈判桌上的较量”指的是哪一事件?
  • 17. 中苏两国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但结局迥然不同。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到1933年这次全球经济危机……震掝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也充分暴露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而苏联却在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1928-1932年)的指导下,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了最时笔的名词。

    一《大国崛起》

    【材料二】

    【材料三】苏联的领袖们并没有像罗曼.罗兰期待的那样,及时发现和纠正包括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在内的一些政策弊端,以至于积重难返,丧失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的原因。
    2. (2) 分析图一,概括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3. (3) 分析图二,说明1937年苏联工业在世界上的位次,并分析其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4. (4)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的标志。有人认为这种体制的存在毫无意义,给后来的苏联带来严重后果,请结合此说法予以阐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