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五四学制) /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16 短文两篇 /爱莲说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爱莲说》专题训练

更新时间:2024-04-23 浏览次数:13 类型:同步测试
一、题目
  • 1. 下列对课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陪笔,引入下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借景抒情;“借花自以为写照”。 B . 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C . 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D . 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昧。
  • 2. 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著有《刘梦得文集》,代表作有《竹枝词》《乌衣巷》等。 B . 周敦颐,人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著有《太极图说》等。 C . 《陋室铭》中的“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陋室铭"就是说写陋室的文章。 D . 《爱莲说》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抒情文体,抒发的是作者对于莲的赞美之情。
  • 3. 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水陆草木之花 B . 莲,花之君子者也 C .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D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4. 下列对文章《爱莲说》第一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B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 C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 .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表现了作者对莲的爱慕之情。
  •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水陆草木花/何陋 B . 李唐来/怡然 C . 濯清涟不妖/人不知不愠 D . 爱者甚蕃/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6. 阅读《爱莲说》,完成下面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蕃:

      鲜:

    2.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 (3) 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是哪句?
  • 7. 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香远

      ②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③陶后有闻

    2.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 (3) 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 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1)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可爱者甚   蕃:多 B . 亭亭净     植:竖立 C . 香远清     益:好处 D . 乎众矣     宜:应当
    2. (2) 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A . 何陋 B . 徐以杓酌油沥 C . 无丝竹乱耳 D . 岂能为暴涨携
    3. (3) 下列各项中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B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 .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D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 (4)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莲的生长环境这一角度赞美了莲的美好品质,表明了作者喜爱莲的原因。 B . 文中的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菊花象征高洁,莲花象征隐逸,牡丹象征富贵。 C . 文中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的美好形象,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D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明了当时人们对国色天香的牡丹的喜爱。
    5. (5)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9.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爱莲说》)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亭亭净

      乎众矣:

    2.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 (3)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的?分别写出了莲哪些品质?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芳草美    陶后有闻 B . 李唐来    三峡七百里中 C . 淤泥而不染    则无敌国外患者 D . 中通外    系向牛头充炭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之情。 B . 文章句式骈散结合,以散句为主,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读起来音节和谐、顿挫有致 C .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与前文“予独爱”相照应,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慨叹世间与自己志趣相同的人太少。 D . 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高尚的品质。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4. (4) 下列链接资料与原文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链接资料】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屈原。屈原在《离骚》里以兰来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④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 11. 阅读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 , 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⑤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

    注:①任:推荐。②主簿:官名。文中龙图阁学士、军司理参军、转运使皆为官名。③狱:案件。④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⑤仕:指做官。

    1.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陶后有闻      芳草美          屡见不 B . 香远益        两袖风          濯涟而不妖 C . 有仙则       金榜题           莫其妙 D . 水陆草木花    菊,花隐逸者也    一年计在于春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且不显得妖艳。

      【乙】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翻译: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上级,我不做。

    3. (3) 甲文运用①(写作手法),借“莲”表述自己②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写人叙事,通过“快速判决案件”和③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④、为官正直的特点。
  • 12.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 , 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 , 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贵:以……为贵。②楚之逐臣:指屈原,屈原曾在《离骚》里以兰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③薄丛:贫瘠的丛林。④无闷:这里指内心无忧或没有烦闷。⑤不见:不被人知道。⑥萧艾:艾蒿、臭草。⑦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

      乎众矣

    2. (2) 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3. (3)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一处。

      清风过之其香蔼然

    4. (4) 【甲】文的莲花和【乙】文的兰花生活环境虽然不同,但都具有的品质。
  • 1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衰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丛薄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清风过之,其香蔼然 , 在室满室,在堂满堂。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

    注释:①丛薄:丛生的草木。②芳:花草的香气。③见:表示被动,译为“被”。④蔼然:形容香气浓郁的样子。

    1. (1) 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李唐来  公亦以此 B . 香远清  良师 C . 菊  权吕蒙曰 D . 陶后有闻  为人知
    2. (2) 结合语境,理解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可爱者甚蕃。理解:世上开得好看的花很多。 B . 濯清涟而不妖。理解:菊花经过清水洗涤后就不显得妖艳了。 C . 亭亭净植。理解:莲花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D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理解:牡丹喜爱的,和众人喜欢的是一样的。
    3. (3) 【甲】、【乙】两文都借花喻人,赞扬了君子品格。【甲】文借莲喻君子,最能表明君子洁身自好的一句是“①”;【乙】文借②喻君子,赞美君子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即使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
    4. (4) 中国人素来对花情有独钟。请默写任意两句写“花”或含有“花”的诗文。
  • 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ㅤㅤ花之最不耐开,一开辄尽者,桂与玉兰是也;花之最能持久,愈开愈盛者,山茶、石榴是也。然石榴之久,犹不及山茶;榴叶经霜即脱,山茶戴雪而荣。则是此花也者,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历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乎?

    (李渔《山茶》)

    【注释】①殆:大概。

    1. (1) 下面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香远清:更加 B . 陶后有闻:很少 C . 一开尽者:就 D . 山茶戴雪而:光荣
    2. (2) 翻译句子。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

    3. (3)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文是如何运用衬托手法的。
  •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①本:根。②体:体悟。③虚受:虚心接受。④实:充实,充满。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可爱者甚

      ②陶后有闻

      ④故君子人多之为庭实焉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3. (3) 【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 16. 根据《爱莲说》课文理解填空。
    1. (1) 作者从、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
    2. (2) 作者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分别说它们是的化身,并借此再次表明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3. (3) 这篇短文,采用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作,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