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4-10-08 浏览次数:5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有25小题,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本题共50分,每小题2分。
  • 1. (2024高三上·哈尔滨月考)  甘肃、青海一带发现的距今45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墓葬。这些墓葬中出现了合葬墓24座,其中有数座为夫妻合葬。在马家窑的一座个人墓葬里,发现的陪葬品仅陶器就有91件。据此可知,马家窑文化( )
    A . 出现阶级分化 B . 父权制已取代母权制 C . 萌生出私有制 D . 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 2. (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 西周金文中的“伯”作为称谓,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贵族男子的排行,与仲、叔、季经常作为同一家族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二是作为诸侯或采邑主的爵称。下图是伯由“排行”到“爵称”的大致轨迹。这一过程体现了(    )

    伯(排行)→伯(获得官职)→伯(爵称)

    A . 军功是西周分封主要依据 B . 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 C . 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 D . 西周初期分封以同姓为据
  • 3. (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 下表是各阶段人才流经战国七雄人次(单位:人)。据表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排序

    阶段

    1

    2

    3

    4

    5

    6

    7

    流动总数

    前期

    魏7

    齐6

    赵5

    秦5

    韩4

    楚3

    燕0

    30

    中期

    秦24

    魏22

    齐15

    楚14

    赵10

    燕7

    韩4

    96

    后期

    秦17

    赵15

    魏5

    燕5

    楚3

    齐2

    韩1

    48

    (注:统计样本为国籍相对明确的战国人才,表中诸侯国后的数字为流入人数)

    A . 战国时期华夷观念淡薄 B . 政治人才流动最频繁 C . 侧面反映一国综合国力 D . 百家争鸣的政治反映
  • 4. (2024高一上·丰城期末) 秦朝建立后,将天下兵器都收缴到都城咸阳并加以销毁,熔铸为12个各重千石的铜人;秦始皇又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将战国时各国所修城防壁垒(除长城外)完全拆除;对于六国故地的贵族、豪富,秦廷采取了强制迁徙的措施。秦朝的上述措施(    )
    A . 加强了基层社会管理 B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 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 D .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 5. (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 汉代民间资本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许多领域都存在雇佣劳动,一般情况下以货币的形式支付报酬,也存在以粮食支付雇值的情况。如居延汉简《建武三年候粟君所责寇恩事》中就有“市庸(佣)平贾大男日二斗”的记载。这表明汉代(    )
    A . 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 产业经营方式较灵活 C . 统一的货币体系形成 D . 未真正推行抑商政策
  • 6. (2023高一上·天津市期末) 传统的观点认为:汉武帝早年征伐四方、开疆拓土,却也耗费了国力,以致民不聊生。及至晚年,武帝“幡然悔悟”,停止了对外的征伐,下诏“罪己”。学者辛德勇在《制造汉武帝》一书中认为,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人为地建构了汉武帝晚年从“尚攻”转向“守文”的政治形象。这一观点引发广泛学术争议,表明( )
    A . 当代著作比古代史学作品更接近真相 B . 历史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饱满 C . 时人热衷于对历史人物进行形象重塑 D . 历史解释受到研究者主观认识的影响
  • 7. (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 下表为东汉至魏晋时期的户口数表(据当时官府户籍统计所得约数),影响其中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朝代

    时间

    户数

    口数

    东汉

    157年

    10677960

    56486856

    263年

    663423

     

    1466423

    4432881

     

    7672881

    263年

    280000

    940000

    280年

    523000

    2300000

    西晋

    280年

    2400000

    16160000

      
    A . 社会秩序的变动 B . 户籍制度的调整 C . 中央集权的消长 D . 人口的大量流动
  • 8. (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 《晋书》记述了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首领的部族渊源,部分内容如下表所示。这些记述集中反映了(    )

    少数民族首领

    记述内容

    大夏建立者匈奴贵族赫连勃勃

    “朕大禹之后,世居幽朔。……今将应运而兴,复大禹之业”

    前秦皇帝氐人苻坚

    “其先盖有扈(远古中原地区的一个部落)之苗裔”,其梦想是“混一六合”

    前燕建立者鲜卑贵族慕容廆

    “其先有熊氏(黄帝部落)之苗裔,世居北夷”

    后秦建立者羌族贵族姚弋仲

    “其先有虞氏(舜所在部落)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

    A . 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增强 B . 北方各少数民族同宗同源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快形成 D . 古代史籍编修追求客观性
  • 9. (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 东晋道学家葛洪认为,自然界的各种异化现象,是由于朝中的坏人没有消除,贤良之才未能登朝的缘故。他还认为,上天虽然居高却能监察人间的善恶,所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由此可知,葛洪(    )
    A .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B . 抨击了官场政治黑暗 C .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 . 重视对百姓的道德教化
  • 10. (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 唐太宗时期,谏议大夫隶属于门下省,“每宰相入内平章大事,必使谏官随入”,谏官可以对 君主和宰相“面折廷争”。武则天当政,改谏官为门下、中书二省分隶,并加置左右补阙、 左右拾遗,以至时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之说.这一调整 ( )
    A . 扩大了谏官的监督权 B . 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制 C . 提高了中枢行政效率 D . 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
  • 11. (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 下面为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出狩”剑南时,在普安郡(今四川剑阁)发布的诏书《幸普安郡制》(节选)。该诏书的发布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其诸路本节度、采访、度支、防御等使⋯⋯其署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各任便自简择,五品以下任署置讫,闻奏,六品以下任便授已后,一时闻奏(    )
    A . 旨在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B . 加速了唐王朝政治统治的灭亡 C . 缓解了唐朝内重外轻的局面 D . 体现了中央对现实的政治妥协
  • 12. (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 有学者认为,唐宋之际,实贵胄与寒人之一转换过程.亦阶级消融之一过程。其具体表现为“唐代以名族贵胄为政治、社会之中坚”,北宋则以“寒人为中坚”。这一转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选官制度的发展 B . 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 C . 中央集权的强化 D . 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剧
  • 13. (2024高一上·广州开学考) 唐高祖李渊定道教为国教,宣布道教第一。武则天支持佛教,亲自参与组织《华严经》的翻译工作。唐武宗受韩愈“儒家道统”观念影响,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灭佛运动,强令僧尼还俗,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田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   )
    A . 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 B . 宗教兴亡取决于皇帝喜好 C . 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本质 D . 社会发展影响了主流思想
  • 14. (2024高二上·乐平月考) 宋朝设立二府三司,对国家大事共同决策。议事时,由主事官首议,政事堂(中书门下合署办公)合议,后由皇帝裁决,最后交由有司执行。谏院(言官机构)全程记录。如果皇帝直接发号施令,谏院抗议。结果是,有司以各种理由拖延,皇帝命令没有有效贯彻甚至不了了之。这说明当时(  )
    A . 选官用官制度不完善 B . 中枢机构的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 . 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 D . 国家制度对专制皇权有约束力
  • 15. (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 王安石变法中有一项“募役法”,将原来在民间按户等轮流派差役的做法,改为征收“免役钱”,雇募他人应役,引起激烈的争议,其中支持该举措的以南方人为核心,而反对派领袖多为北方人。据此可知(    )
    A .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 B . 该措施直接导致统治集团分裂 C . 该措施极大地加重了人民负担 D . 侧面反映出北宋经济重心南移
  • 16. (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 猛安谋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随着军事扩张,金统治者将夺取的大量田地分给他们耕种。不久以后,谋克户自己不再耕种田地,而是役使汉人种地,他们成为地主。上述现象(    )
    A . 加强了金的统治力量 B . 增强了女真族的军事力量 C . 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D . 促使女真贵族生活的堕落
  • 17. (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 元朝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划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方式。这一举措(    )
    A . 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B . 增强了对国家政治认同感 C . 推动了经济文化格局的演变 D . 调动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 18. (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 唐朝时期,在东北地区设置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元朝则在东北   设置辽阳行省,与中原相比并没有特殊政策。这种变化体现了元朝时期(   )
    A . 黑龙江流域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 B . 最高统治者逐渐放弃“四等人制” C . 行省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 D . 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 19. (2024高一下·武汉期中) 元代行省机构的总体权力颇大,“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其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等六七人组成,分别掌行政、财赋、军事等政务,重要政务还需行省官员集议,会议结果要议者署名画押形成定议。元代行省的权力运作(    )
    A . 缓和了君权相权之间的矛盾 B . 促进了边疆管理与内地的一体化 C . 兼顾了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D . 开创了地方官员集体议政的先河
  • 20. (2024·) 明朝中期,常熟一地主购买大片沼泽,雇佣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改造为良田,凿水池用以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果木蔬菜,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这说明,此时江南(    )
    A . 开始出现多种经营的农业经济 B . 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C .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D . 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时期
  • 21. (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 明武宗初,宠太监刘谨,别立内厂,使谨主事,并东西厂亦在监察之中。武宗坐朝,有人投匿名书于路旁,数谨罪恶。瑾便矫诏,诏百官三百余人,跪在午门外,加以诘责。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 皇权渐趋衰落 B .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 内阁权势膨胀 D . 监察制度的完善
  • 22. (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 明代嘉靖时期,在北方拒绝边境互市,在南方严格执行海禁。但到了万历时期,在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的守护下,北方又“隆庆和议”,俺答汗以顺义王名义归附,南方有漳州月港的开海,使海盗变成了海商。这说明(    )
    A . 政治制度弊端明显 B . 八股取士造成思想僵化 C . 农耕经济封闭保守 D . 国家安全影响对外政策
  • 23. (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 下图为某同学对康雍乾时期边境治理政策所作笔记中的示意图。

    下列选项中,政策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 甲——设伊犁将军 B . 乙——雅克萨之战 C . 丙——派办事大臣 D . 丁——设台湾行省
  • 24. (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 面对日本倭寇和东渐的西方势力,明、清政府严格限制私人海上贸易,并在沿岸设立哨所,加强防卫,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 . 朝廷海洋意识不足 B . 民间贸易已被禁绝 C . 有效抵制列强侵犯 D . 政府缺乏守疆意识
  • 25. (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 清政府规定,白银是清朝法定货币,与铜钱兼用,完粮纳税须用白银支付。据统计,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一千文左右而到了19世纪30年代后期,一两白银可换铜钱一千六七百文。这种状况的出现( )
    A . 加重了中国人民经济负担 B . 说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 . 改变了中外贸易出超局面 D . 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有2小题,共50分,其中第26题25分,第27题25分)
  • 26. (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 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前451年)

    ②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

    (前270年左右)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前202年~公元184年)

    罗马强盛时期(前201年~公元192年)

    ④公元3世纪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年)

    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

    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

    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

    ⑤公元4世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⑥公元5~6世纪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 (1) 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历史发展的共同特征。
    2. (2) 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
    3. (3) 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分析第⑥时期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
  • 27. (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 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

    ——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王夫之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
    2. (2) 材料二中“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体系具有哪些积极影响?
    3. (3) 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