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必考常刷题(三)

更新时间:2024-03-19 浏览次数:2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23七下·禅城期中) 在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上,与①、②、③处时间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 . ①建立隋朝 ②统一全国 ③开通运河 B . ①灭亡陈朝 ②建立隋朝 ③开通运河 C . ①开通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灭亡陈朝 D . ①建立隋朝 ②开通运河 ③统一全国
  • 2. (2023七下·禅城期中) 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西自黄河东至淮,绿荫一千三百里。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liú)。”与诗句描绘相关的是(  )
    A . 隋朝的建立 B . 大运河开通 C . 贞观之治 D . 安史之乱
  • 3. (2024七下·武威月考) “这种考试制度十分公正,因此,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那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们并没有设置任何不公正的障碍来阻挠他的提升”。以上材料主要肯定了这种“考试制度”的(  )
    A . 以德取士 B . 分科考试 C . 门第优先 D . 公平竞争
  • 4. 观察下图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 )

    A . 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 . 中国唐代墓葬出土的文物多样 C . 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 . 唐代与欧洲、阿拉伯交往密切
  • 5. (2024七下·武威月考) 武则天于684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开垦土地),家有余粮”者升官。这反映了武则天( )
    A . 创立殿试制度 B .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C . 严惩贪官污吏 D .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 6. 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 ~镜矣!”由此可以印证唐太宗( )
    A . 爱民如子 B . 虛怀纳谏 C . 提倡节俭 D . 重视文教
  • 7. 被西北各部首领尊称为“天可汗”的皇帝是( )
    A . 唐高宗 B . 唐太宗 C . 武则天 D . 唐玄宗
  • 8. 据唐末陆龟蒙《耒耜经》记载:(它)首先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使犁架变小变轻,操作灵活且节省人力和畜力。这里记载的生产工具(    )
    A . 诞生于隋朝的江南地区. B . 促进了大运河的开凿 C . 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杰作 D . 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 9.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人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
    A .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 .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人仕 C .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 .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 10. 天宝初年,边镇兵力达49万人,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15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禁军仅有12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 )
    A . 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B .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C .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 . 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 11. (2024七下·安乡县期中) 《大唐西域记》记载葱岭的环境时说:“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通过这一记载,我们可以( )
    A . 感悟玄奘西行的精神内涵 B . 感受鉴真东渡的艰难过程 C . 分析张骞通使西域的目的 D . 总结乾隆平定回部叛乱的成果
  • 12. (2024七下·期中) 旧唐书》记载: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该战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 ( )
    A . 唐高宗 B . 武则天 C . 唐玄宗 D . 唐肃宗
  • 13. (2024七下·期中) 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秦、隋两朝的这一举措都( )
    A . 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 . 保障了两朝的长治久安 C . 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 . 推动了对外文化的交流
  • 14. (2024七下·期末) 提取下列四幅图片的历史信息,归纳唐朝的时代特征。正确的是(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繁荣与开放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15. 下面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 )

    A . 三省六部制 B . 大兴文字狱 C . 八股取士 D . 科举制
  • 16. (2023七下·覃塘期末) 如图是某书第一章的目录。与“黄金年代”有关的是(  )

    百废待兴(公元618﹣683年)

    篡位、叛乱与腐败(公元684﹣712年)

    黄金年代(公元713﹣755年)

    动荡时期(公元756﹣804年)

    恢复时期(公元805﹣860年)

    A . 开皇之治 B . 贞观之治 C . 开元盛世 D . 康乾盛世
  • 17. (2024七下·祁阳期中) 北宋宰相赵普曾推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体现北宋在经济上“夺其权”措施的是(    )
    A . 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B . 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 . 设通判监督知州,以分知州的权利 D . 设置转运使,收回地方财赋权
  • 18. 结束了五代动乱的宋朝统治者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虽都是武人出身,但他们都深深懂得“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以文德致治”的道理,因而他们采取了重文政策,对科举取士给以很大的关注。其“关注”的具体措施是( )
    A . 创立进士科 B . 进士科开始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C . 开创殿试制度 D .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升进士地位
  • 19. (2024七下·凉州期中) 宋代在知州以外,于诸府州设”通判某州军事”一官,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
    A . 提高行政效率 B . 制约地方长官 C . 控制财政大权 D . 监视文武百官
  • 20. (2024七下·荔湾期中)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出现如下表所示,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6%

    15%

    4%

    17.2%

    24.5%

    46.1%

    A . 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 B .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C . 国家统一的实现 D . 社会经济的发展
  • 21. (2023七下·禅城期中) 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如图的文物,这些文物反映了( )

    A . 民族交融 B . 北宋经济发展 C . 宋夏和约 D . 辽宋议和
  • 22. (2024七下·昭平期中) 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规定双方为兄弟国家,宋每年向辽纳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此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与此相关的事件是( )
    A . 唐蕃会盟 B . 澶渊之盟 C . 宋金议和 D . 宋夏议和
  • 23. (2023七下·唐山期末)  从下面诗词信息中可知三位作者(  ) 

    岳飞(1103-1142):填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陆游(1125-1210):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辛弃疾(1140-1207):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A . 都有抗金救国的情怀 B . 都主张宋金和议
    C . 都是北宋著名文学家 D . 都是民族英雄
  • 24. (2023七下·禅城期中) “王朝兴废事,尽在钱币中”,宋王朝当时正在逐渐兴起一场经济变革,而四川经济很好地适应了这场变革,更深远的是,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一场货币革命,此后金属货币逐渐被取代。这一场“经济变革”指的是( )
    A . 江浙地区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B .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C . 山西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D . 在地方设立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二、材料分析题
  •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见下图)。

    材料三: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 (1)  材料一中的唐诗描绘了唐朝什么样的情景?这种盛世局面的出现与统治者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2. (2) 请分别写出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中生产工具的名称,并选择其一说明其进步之处。
    3. (3) 材料三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
  • 26. (2024七下·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海路方面可达今天的韩国、日本和波斯湾。唐政府在广州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政府还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宋元时期,与前代相比,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宋元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两宋海外贸易超过前代,由于陆路和海路的畅通,中国的创造发明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欧亚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明清时期,一方面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史》(全一册)2003年第1版

    材料二: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2007年第3版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隋唐至宋元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产生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的相同措施。
    3. (3) 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官府控制下对外贸易的最大特点。列举一个符合这一贸易特点的典型事例。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赵恒《劝学诗》

    材料三: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宋太祖为了防止“君弱臣强”采取了哪些措施。
    2. (2) 材料二反映出宋朝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产生了何种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这些措施对宋朝产生的不利影响。
  • 28. (2023七下·天河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宋都城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三: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存在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 (1)  比较图一和图二,从中提取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同信息。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三项宋代政治制度上“相互制衡”的表现。
  • 29. (2023七下·铁岭期末) 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某盟约内容:(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中年幼,称宋真宗为兄----(二)以 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驻军旅费,银十万两,绢 20 万匹。(四)双方与边界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材料三: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四:

    朝代

    北宋 1045 年

    南宋 1196 年

    项目

    赋税

    赋税

    南方

    358110000

    600000000

    北方

    45095000

    14319000

    南北比例

    44:56

    81:19

    1. (1) 材料一中的①.②分别是什么政权?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2. (2) 材料二是哪一盟约的内容?如何评价这一盟约?
    3. (3) 你从材料三中获得了什么历史信息?
    4. (4) 材料四说明了什么?这种现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到什么时候结束的?
  • 30. (2023七下·建昌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如图是两宋时期政权并立示意图 

    材料二:公元1004年的澶州之战,是辽宋两国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也是辽宋关系从长期对抗走向和平相处的转折点。(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来城集》

    材料三:元朝建立后的最高统治者宣布,它继承了汉、唐、宋、金的法统,把本政权看作自汉、唐延续下来的正统谱系的接续者。事实上,今天的中国绝不仅仅是靠着汉民族、汉文化绩造的。元朝创造了唐以后又一次大一统的局面。 

    ——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

    请回答:

    1. (1)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图中的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权名称?依据示意图指出该历史阶段的发展趋势?
    2. (2)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辽宋关系从长期对抗走向和平相处的转折点是在什么盟约签订后?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该盟约的评价?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为加强区域管理开创性地建立了什么制度?在对边疆进行管辖时,在台湾建立了什么行政机构?自元朝开始中央政府对哪里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4. (4)  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家观和民族观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