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盐城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阶...

更新时间:2024-09-09 浏览次数:2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2023高三上·盐城期末) 汉武帝统治时期,不断征伐四夷,仅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收复河南地后,便“兴十万余人筑卫朔方,转漕甚辽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益虚。”此外,汉武帝还赏赐无度、极尽奢靡,以致出现倾尽府库也难以填补“兵甲之财、转漕之费”的情况。这些现象( )
    A . 标志着西汉王朝的由盛转衰 B . 客观上推动了盐铁官营政策的实施 C . 是当时边疆危机加剧的表现 D . 反映了当时国家经济调控能力较弱
  • 2. (2023高三上·盐城期末) 下列一组史料反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的相关历史信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上述史料因类型不同价值也不同 B . 近代经济发展是人民抗争的根源 C . 抗争取胜使清政府收回国家主权 D .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呈多元化
  • 3. (2023高三上·盐城期末) 辛亥革命时期,闽籍华侨“踊跃输将,惟恐不力”,“辄毁家捐资以为赞助且历久不息。”武昌起义胜利后,闽籍华侨徐赞周一月内筹集捐款10万缅盾汇回国内支持新政权。福建省光复前后,闽籍华侨捐款“不下二百万元”。上述材料(    )
    A . 表明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 . 彰显出华侨爱国兴国的强烈责任感 C . 显示出闽籍华侨革命积极性最高涨 D . 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充足的物质保障
  • 4. (2023高三上·盐城期末) 下表所示为现代中国有关“劳动教育”的若干表述,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劳动教育( )

    提出者

    表述内容

    毛泽东(1958年)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

    邓小平(1978年)

    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

    习近平(2018年)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A . 满足了社会的劳动力需求 B . 根据时代发展潮流不断调整 C . 忽视了对意识形态的塑造 D . 始终滞后于科学知识的传授
  • 5. (2024高三下·威宁月考) 虽然罗马公民人数激增,居民住房形势日益严峻,但是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却将复合式公寓的高度限制在21米(五层)以下。后来因为罗马城发生了一场大火,尼禄发布政令,规定公寓高度不能超过18米。据此推断该时期的罗马( )
    A . 人口压力得到缓解 B . 城市建筑水平落后 C . 积极推动城市扩张 D . 注重城市规划管理
  • 6. (2023高三上·盐城期末) 自7世纪起,日本全面学习中国,使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打下了唐文化的烙印,故这一时期被称作“唐风时代”。伴随着唐朝的灭亡,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也趋于饱和,从10世纪起,日本出现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称为“国风文化”。日本从“唐风时代”到“国风文化”说明了日本(  )
    A . 实行了政治改革,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B . 融合了中国的佛道思想,神道文化逐渐发展起来 C . 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本土文化也得到发展 D . 借鉴了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圈重要组成部分
  • 7. (2023高三上·盐城期末) 1804年海地作为拉美第一个独立的国家,很快就完成了从奴隶制为主的殖民地向共和制的转化,然而独立后的海地却长期陷入动乱。独立后的巴西虽经过一系列符合本国国情的改革,但进步缓慢。据此可知,拉美国家(   )
    A . 普遍采用改良手段实现民族独立 B . 实现民族独立的前提是社会发展 C . 民族独立后面临艰巨的发展任务 D . 移植了原殖民宗主国的生产方式
  • 8. (2023高三上·盐城期末) 1751年6月,法国《百科全书》第I卷正式出版,延绵二三十年之久,到1772年,最后几卷图录才出版,最终形成一套庞大辞书,共28卷,包括科学、神学、哲学等。1768~1832年,它还出现了许多补充版、再版和扩充版。这体现了( )
    A . 启蒙运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 . 人文精神和科学思维相结合 C . 民主理念得到普通民众认同 D . 科学技术进步推动思想变革
  • 9. (2023高三上·盐城期末) 1906年3月,清廷明确将“国文”正式确定为讲授汉文汉语的课程名称,并强调“国文一科与伦理、历史、地理相为表里,与各科亦均有关系,汉文不通,则各科无从指授,仅通外国文,而不能通译国文亦属无用,且非爱戴本国之心,故国文教员尤宜注重”。这一举措( )
    A . 旨在抵制列强的文化侵略 B . 促进了国家转型的实现 C . 利于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 D . 推动了自强运动的兴起
  • 10. (2023高三上·盐城期末) 光绪五年(1879年),直隶突降暴雨,义赈人士严作霖、经元善等人携款前来赈灾。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永定河水灾发生,直隶总督袁世凯也传谕天津商会劝募赈款,散放急赈,“以补官款之不及”。光绪末年,义赈甚至成为官赈的仿照对象,与官赈形成体制内的合作。这表明晚清( )
    A . 社会救济机制走向完备 B . 赈济注重依靠社会力量 C . 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 . 救荒方略沿袭古代社会
  • 11. (2023高三上·盐城期末) 近代开埠之前,上海周边农村最著名的农家手工业当推手工棉纺织。但20世纪以后,无以为生的农民逐渐放弃手工棉纺织,改行从事收益更高的以毛巾、织袜、花边、轧花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兴农家手工业。这一变化表明( )
    A . 农村经济获得新生长点 B . 个体经济促进城市化进程 C . 农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 . 手工业被动卷入世界市场
  • 12. (2023高三上·盐城期末) 1912—1926年间,民国政府交通部负责修建的公路总里程数是晚清40年间修建公路总里程数的12倍之多,并且转变了以往以水运为主的交通运输方式,使运输方式向铁路、海运过渡。同时,财政部也制定并实施了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 . 政府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B . 收回利权运动成效显著 C . 列强侵略程度进一步加深 D . 交通运输走在世界前列
  • 13. (2023高三上·盐城期末) 为了保障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其最理想的收割时间是麦穗成熟的前一天和当天。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河南、山东草帽辫(原料是麦秆,即小麦生产的手工副产品)产区的农民常常会宁愿少收小麦而提前四五天收割以获得编草帽辫用的优质麦秆。这种现象反映出( )
    A . 农民生产观念的改变 B . 农业现代化趋势明显 C . 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 . 北方农业日趋衰落
  • 14. (2023高三上·盐城期末) 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续定招工章程条约》,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了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和招募行为等。材料反映出( )
    A . 清政府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B . 清政府注重天朝上国尊严的维护 C . 清政府产生了近代维权意识 D . 清政府鼓励华工出国
  • 15. (2024高二下·深圳期中)  李鸿章认为:“无论中国制度文章,事事非海外人所能望见,即彼机器一事,亦以算术为主,而西术之借根方,本于中术之天元”;“中术四元之学,阐明于道光十年前后,而西人代数之新法,近日译出于上海,显然脱胎四元,竭其智慧不出中国之范围,已可概见。”这一主张(  )
    A . 证明了西学源于中国的正确性 B . 打破了传统“华夷之变”的偏见 C . 体现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 D . 有利于减轻西学传播的阻力
  • 16. (2023高三上·盐城期末) “下南洋”与“闯关东”“走西口”并称为近代中国的三次移民浪潮。英国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曾说:“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由此可知,“下南洋”( )
    A . 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化 B . 缓解了闽、粤两省的人口压力 C . 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D . 推动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2023高三上·盐城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民国)史学的面目,是颇为新颖的。它所以比前期进步,是由于好几个助力:第一是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尤其是考古学上的贡献,新的考据论文,史料的整理,也比从前要有系统得多。第二是西洋的新史观的输入。过去人认为历史是逃步的,愈古的愈好,愈到后世愈不行;到了新史观输入以后,人们才知道历史是进化的。后世的文明远过于古代。还有自从所谓“唯物史观”输入以后,更使过去政治中心的历史变成经济社会中心的历史。还有新史料的发现、欧美日本汉学研究的进步、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也都是重要助力。

    ——摘编自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1945年)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民国建立以来经济社会史研究得以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历史学习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 18. (2023高三上·盐城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但是智者学派所做的工作是人类历史上致力于社会分析的最初尝试,具有理性认识的新意。智者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由于他们成功地把人的视线从天上拉回人本身,希腊才完成了自黑暗以来的第一次启蒙。

    ——杨冬梅《智者运动的实质及时代精神》

    材料二:西塞罗是罗马伟大的法学家和政治家。他深受斯多亚哲学家观点的影响。像斯多亚哲学家一样,他倾向于确定自然和自然理性,并设想理性是宇宙的主宰力量。

    ——(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指出智者在强调人类理性方面的表现,概括智者运动的主要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西塞罗被誉为“自然法之父”的原因。罗马是西方古典文明新的开拓者,请概述罗马人对西方古代政治文明做出的独特贡献。
  • 19. (2023高二上·泰安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为英美国家在社区治理中的行为

     

    19世纪末到1930年

    大萧条时期到二战前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社区治理主题

    社区睦邻运动

    社区救助

    社区发展

    社区复兴

    国家行为

    基本没有

    有限介入

    积极干预

    后撤

    主要行动主体

    社区组织

    美国:国家救济

    英国:社会自助

    国家+社区发展公司

    非政府组织+国家

    国家行为哲学

    古典自由主义

    美国:向凯恩斯主义求助

    英国:仍以自由主义为主

    凯恩斯主义

    新自由主义

    社会哲学传统

    自由主义

       

    ——摘编自吴晓林《社区里的国家:国家行为的转变与社会传统的底色——以英美国家的百年实践为例》

    根据材料,围绕“近现代英美国家社区治理”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20. (2023高三上·盐城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宪法是由信奉基督新教的白人锻造出来的。因此,其文化底色具有着浓厚的盎格鲁—撒克逊保守主义精神;但是,美国的立国根基又决定了其自由平等的精神。作为典型的移民国家,自建国以来,美国长期存在统一性与多样性、主流与非主流文化之争。下表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和文化变化的一些现象和史实。

    时间

    现象/史实

    备注

    20世纪20年代

    美国爵士乐的迅速流行

    黑人民歌和欧洲白人音乐传统融合的结果

    20世纪60年代

    奇卡诺学生运动

    继黑人民权运动后,美国墨西哥人争取民族自由、平等权利的社会运动

    1965—1990年代

    联邦政府“肯定性行动计划”

    消除对黑人等少数族群的种族和性别歧视

    1968—1994年

    联邦政府颁布《双语教育法》及系列修正案

    让学生“尽快习得英语”的同时,也尊重并保持文化和语言多样性

    ——摘编自余志森《“熔炉”、“拼盘”还是“葵花”?——对美国多元文化的再思考》

    围绕“美国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世界现代史,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