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时间 | 生产工具 | 农业技术 |
西周 | 耒、耜、镈、铚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
战国 | 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等 |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经过官府的不断改进,我国相继推行了三轮货币改革,最终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混乱发行的货币经济秩序逐渐得到恢复,不仅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汉武大帝”的大一统功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翁俊田《汉代五铢钱的研究与鉴定》
材料三 这个时期最令人注目的汉语人群大规模南迁运动,分别发生在公元310年代和750年代……南迁的北方人口对地广人稀的南方来说,不仅是珍贵的劳动力,而且成为全方位带动南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
——清华国学院《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摘编)
材料一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续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摘编自李宗焜《甲骨文字编》
材料二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 学习传统文化对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促进民族全面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等。
材料一 (东汉初年)匈奴争立,日逐来奔,……奉藩称臣,永为外扞(同“捍”)。天子总揽群策,和而纳(接纳)焉。乃诏有司(相关官吏),开北鄙(北方边境地区),择肥美之地,量水草以处(安置)之。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材料二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着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力排众议,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又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材料三 4世纪后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加强集权,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官制,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
下列组图为反映魏晋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各民族交融的文物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