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06-04 浏览次数:6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你选出并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相应的英文字母。本答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 1. (2024七上·期末) 距今5000年前后的大汶口晚期墓葬,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 )
    A . 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B . 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C . 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 . 阶级分化的出现
  • 2. (2024七上·期末) 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
    A . 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 . 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 . 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 . 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 3. (2024七上·期末) 春秋时期,开始禁止用牛祭祀;战国时期, 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 祖先崇拜的消失 B . 私有土地的出现 C . 生产方式的变革 D . 兼并战争的影响
  • 4. (2024七上·期末) 学者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教育思想的是( )
    A . 仁者爱人 B . 因材施教 C . 有教无类 D . 为政以德
  • 5. (2024七上·期末) 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A . 周平王迁都洛邑 B . 社会生产力发展 C . 齐桓公称霸中原 D . 百家争鸣的出现
  • 6. (2024七上·期末) 秦始皇下令全国“车同轨”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这主要得益于(   )
    A . 人口数量的增长 B . 铁制工具的出现 C . 国家体制的作用 D . 筑路技术的提高
  • 7. (2024九下·广州模拟)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
    A . 统一思想,加强皇权 B . 以法治国,巩固统治 C . 顺应自然,保障民生 D . 选贤任能,反对攻伐
  • 8. (2024七上·期末)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 .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 9. (2024七上·期末) 对下图不同历史时期统治阶级采取的政策措施理解正确的是( )
    A .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 . 不断加强地方管理 C . 结束分裂巩固统一 D . 社会秩序日趋动荡
  • 10. (2024七上·期末) 《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年仅十岁的汉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氏一族操纵朝政,“威权震切廷”。汉和帝在宦官的帮助下铲除窦氏,然而宦官又开始把持朝政。这反映出东汉后期( )
    A .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 .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 . 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D .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11. (2024七上·期末) 《后汉书》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推动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 . 汉武帝北击匈奴获胜 B . 丝绸之路的通畅 C . 孝文帝改革成效卓著 D . “光武中兴”的出现
  • 12. (2024七上·期末) 谢安在一次战役中指挥晋军将“投鞭断流”的前秦军队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次战役是指( )
    A . 牧野之战 B . 巨鹿之战 C . 官渡之战 D . 淝水之战
  • 13. (2024七上·期末) 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汉文化修养很高。他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 还大力提倡儒学:“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出现“英儒毕集”局面。苻坚的做法( )
    A . 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 . 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C . 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 . 有利于民族间融合
  • 14. (2024七上·期末) 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的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反映了( )
    A . 农历节气指导农耕 B . 饮食文化非常丰富 C . 祭祀礼仪追思先祖 D . 种植技术推陈出新
  • 15. (2024七上·期末) 贾思勰在总结写《齐民要术》的体会时曾说,“今采捃(收集)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皆余目所亲见,非信传疑”。这体现了贾思勰( )
    A . 敢于创新的精神 B . 积极乐观的品质 C . 百折不挠的毅力 D . 求真务实的态度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 16. (2024七上·期末) 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多种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生产工具

    农业技术

    西周

    耒、耜、镈、铚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

    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等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经过官府的不断改进,我国相继推行了三轮货币改革,最终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混乱发行的货币经济秩序逐渐得到恢复,不仅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汉武大帝”的大一统功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翁俊田《汉代五铢钱的研究与鉴定》

    材料三 这个时期最令人注目的汉语人群大规模南迁运动,分别发生在公元310年代和750年代……南迁的北方人口对地广人稀的南方来说,不仅是珍贵的劳动力,而且成为全方位带动南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

    ——清华国学院《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摘编)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2. (2) 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改革措施,并概括其影响。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造成公元310年代“汉语人群大规模南迁”的事件是什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规模南迁对经济格局有何影响?
    4. (4) 综上所述,归纳推动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17. (2024七上·期末) 文字的出现、思想学术的繁荣都是文明高度发展的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续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摘编自李宗焜《甲骨文字编》

    材料二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 学习传统文化对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促进民族全面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现实意义。
  • 18. (2024七上·期末)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在交往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接近、相互认同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初年)匈奴争立,日逐来奔,……奉藩称臣,永为外扞(同“捍”)。天子总揽群策,和而纳(接纳)焉。乃诏有司(相关官吏),开北鄙(北方边境地区),择肥美之地,量水草以处(安置)之。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材料二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着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力排众议,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又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材料三 4世纪后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加强集权,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官制,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

    下列组图为反映魏晋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各民族交融的文物画面。

    1. (1) 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东汉初年对南匈奴采取的政策及目的。
    2. (2) 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北方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又在这一进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 (3) 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归纳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主要内容。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大交融”这一趋势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