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4年春季期】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微专题提分精炼:22 ...

更新时间:2024-04-02 浏览次数:56 类型:复习试卷
一、课内阅读
  • 1.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元宵(或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     是玻璃的,有的(    是牛角的,有的(    是纱灯;有(    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 (1) 在选段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字词。这些字词的运用让我们感受到
    2. (2) 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写了灯的。“”说明灯的数量多,“”说明灯的图案丰富。
    3. (3) 选段第1自然段,作者先将元宵节与进行对比,突出了元宵节的特点。
    4. (4) 元宵节这一天,作者重点描绘了的场面,略写,能使人深刻感受到元宵节的“火炽而美丽”,详略安排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 2.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啊!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

    (作者:沈从文)

    1. (1) 选段写八儿的场景,作者写得很(详细  简略)。
    2. (2) 请用恰当的观点为选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作批注。
    3. (3)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八儿脾气急躁、等粥等得不耐烦的样子。 B . 八儿为了吃到香甜的腊八粥不惜撒谎说自己饿了,他不是个诚实的孩子。 C . 为了能多吃粥,八儿设定吃粥的计划,并与妈妈“讨价还价”且“得寸进尺”,他是个贪心的孩子。 D . 选段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将八儿天真、可爱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4. (4)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这句话出现了两次,你觉得啰唆吗?为什么?
  • 3.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①总的说来,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 , 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②现在,我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一点儿焉知非福的想法,我不再远眺大海,一心想看到船的踪影了。我着手调整我的生活方式,尽我可能把一切安排得舒舒服服。

    1. (1) “焉知非福”一词出自《淮南子·人间训》,这个词的前一部分是““。
    2. (2) 选文每个自然段都提到了“我”的“处境”,这“处境”指的是
    3. (3) 下列对第①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在不幸的处境中,会想到以前美好的事情,以自我安慰。 B . 在不幸的处境中,坏处更能磨炼人的意志,能使人更坚强。 C . 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使自己能更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的火花,从而得到内心的安慰,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D . 在最不幸的处境中,我们要想到人生中美好的东西,要为自己绘就美好的人生蓝图,从而获得活下去的力量。
    4. (4) 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 4. (2023六下·乐安期末) 课内阅读。

    匆匆(片段)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 , 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 (1) 联系片段填空。

      ①选文中“”“”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因时间流逝而感到惊恐的心情。

      ②第一自然段中,作者用燕子、杨柳、桃花的去而复得来强调说明时间的 。(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2. (2) 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把 比作 ,新奇而巧妙,表现出了作者 
  • 5. 对比阅读。

    (一)节选自《那个星期天》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二)节选自《匆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____过,从我脚边____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____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____过了。

    1. (1) 选段(一)中母亲之所以惊惶是因为(   )
      A . 天黑了,母亲的事情还没做完。 B . 繁忙的母亲突然意识到因自己没有兑现承诺,导致“我”非常伤心和失望。 C . 母亲不知道“我”是因为什么原因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地在流泪。
    2. (2) 选段(二)中括号里依填入的动词是:,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3. (3) 比较阅读两个选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①相同点:

      这两个选段都是以的描写来表达情感。

      ②不同点:

      选段(一)注重通过人物的描写来表达情感。

      选段(二)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巧妙地运用这些叠词来表达情感。

  • 6. 课内阅读

    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 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 )多忙,对我的问题( )很感兴趣,( )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 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 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 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 (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从这组关联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 (2) 读文段“局势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3. (3) 读画横线的句子,填空。

      “轻易”在课文中是的意思。父亲不肯轻易离开北京的原因是:。这段话运用了描写, 表现了李大钊 的精神。

    4. (4) 用“虽然……但是……”的句式来概括选段段意。
  • 7. 课内阅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①),或(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 (1) 按原文填空。
        ②
    2. (2) 找出语段的中心句。
    3. (3) 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 . 事实论证 B . 道理论证 C . 对比论证
    4. (4) “泰山”本指,在这里比喻;“鸿毛”的本义是,在这里形容
    5. (5) 写出语段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 8. 现代文阅读

    真的又过来一群大雁,他们照样呼唤。那只年轻的雄鹅答道“:等一等!等一等!我就来。”他张开翅膀朝天空飞去。但是他没有飞行的习惯,于是又落到了地上。

    大雁们还是听到了他的叫声。他们掉过头来慢慢地朝回飞,看他是不是真要跟着去。“等一等!等一等!”他一面叫着一面进行新的尝试。

    男孩坐在围墙上,这一切都听得一清二楚。“如果这只大雄鹅飞走,可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他想“,他们会伤心的。”

    父母从教堂回来时,发现雄鹅不见了,当他这样想的时候,他又忘记了他是多么弱小无力。他一下子从墙上跳下来,跑进鹅群里,用双臂抱住了雄鹅的脖子。“你可千万不要飞走啊!”他喊道。恰恰就在这一瞬间,雄鹅学会了怎样腾空而起。他来不及抖掉男孩就飞向了天空。雄鹅飞得那么快,男孩都感到头晕目眩了。等他想到应该放开雄鹅的脖子时,已经到了高空。如果他现在一松手,肯定会掉到地上摔死。要想舒服一点儿,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设法爬到鹅背上去。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爬了上去。然而要在翅膀中间光滑的脊背上坐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翅膀还在不停地扇动。为了不滑下来,他不得不用两只手紧紧地抓住雄鹅的羽毛。

    1. (1) 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头晕目眩:

      九牛二虎之力:

    2. (2) 尼尔斯为何要阻止雄鹅飞走?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 (3) 尼尔斯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 (4)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 9. 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汤姆越想集中注意力看书,脑子就越乱。他只好叹叹气,打了个呵欠,最后取消了看书学习的念头。他觉得中午放学时间老是不到来。空气死一般寂静,纹丝不动,这是最最发困的日子。教室里有二十五位学生在用功,他们的读书声就像是一群蜜蜂的嗡嗡叫声,安抚着人们的心灵,也催人入眠。远处赤日炎炎下,卡第夫山在一层微微闪动的热浪中,显得青翠欲滴,紫莹莹的,远看上去十分柔和;几只鸟儿悠闲地在高高的天空上翱翔;只有几只牛还算是活着的东西,可它们却在睡觉。汤姆心急如焚,企盼着早点下课,不然弄点有趣的活计捣鼓捣鼓来打发时间也好。他七摸八摸地摸到了口袋,不知不觉地,他为之一振,满脸露出感激之情。于是他悄悄地拿出那个雷管筒子,把扁虱放出来,放在那条平平的长条书桌上。这小东西大概也有种谢天谢地的快感,可是未免高兴得有些太早了,因为正当它感激万分地要逃走时,汤姆用别针把它翻了个,让它改变了方向。

        汤姆的至友乔·哈帕就坐在他旁边。和汤姆一样,乔·哈帕终于有了出头之日。看见扁虱,他很感激,一下子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两个朋友平日里是莫逆之交,可到了星期六就成了对阵的敌人。乔从衣服的翻领上取下别针,开始帮着操练这个小俘虏。这种玩法立刻有趣多了。不久,汤姆说两个人玩一样东西既不方便也不过瘾。因此他把乔的写字板放到桌子上,在写字板正中间从上到下划了一条直线。

    1. (1) 摘抄好词佳句。

      两个景物描写的词语:

      一个比喻句:

      一个拟人句:

    2. (2) 片段中画直线的句子是景物描写,从景物描写中我体会到
    3. (3) 仔细读一读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再联系整本书的内容,从片段中对汤姆·索亚的描写中我感受到汤姆·索亚是一个的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