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干冰、冰水混合物、四氧化三铁都是纯净物且为氧化物
②硫酸、纯碱、醋酸钠和烧碱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③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但碱性氧化物一定都是金属氧化物
④氢氧化铁胶体能比较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铁胶体带正电
⑤胶粒比溶液中溶质粒子大,所以胶体可以用过滤的方法把胶粒分离出来
⑥汽油属于有机化合物,为非电解质,生石灰可做食品干燥剂,为电解质
⑦使鲜花褪色,体现氯气漂白性
⑧12盐酸50与足量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3
选项 | 离子组 | 判断及原因 |
A | 、、、 | 能大量共存 |
B | 、、、 | 不能大量共存,因发生 |
C | 、、、 | 不能大量共存,与发生反应: |
D | 、、、、 | 能大量共存,离子间不反应 |
选项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 左边棉球变为橙色,右边棉球变为蓝色 | 氧化性: |
B | 向溶液中加入一小块钠 | 产生无色气泡,溶液底部有蓝色沉淀生成 | 水溶液中不能置换铜 |
C |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或 |
D | 干燥的氯气依次通过干燥有色布条、湿润有色布条 | 干燥有色布条不褪色、湿润有色布条褪色 | 证明具有漂白性 |
选项 | ①中物质 | ②中物质 | ③中物质 | 预测现象 |
A | 稀硫酸 | 粉末 | 饱和碳酸钠溶液 | ③中出现白色晶体 |
B | 稀盐酸 | 粉末 | -淀粉溶液 | ③中溶液变蓝色 |
C | 稀盐酸 | 溶液 | 紫色石蕊试液 | ③紫色石蕊试液褪色 |
D | 新制饱和氯水 | 粉末 |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 ②大理石表面有气泡产生,③中石蕊试纸变蓝 |
阳离子 | K+、Mg2+、Ba2+、Ag+ |
阴离子 | Cl-、HCO、NO、SO |
某同学欲探究废水的组成,进行了如下实验:
Ⅰ.取废水少许加入足量盐酸,无白色沉淀析出,但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Ⅱ.向Ⅰ中所得的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或AgNO3溶液都有白色沉淀生成。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①写出在配制过程中,上图所示的仪器,用不到的仪器名称。
②配制过程中,需称量该漂白粉的质量为g
③该同学配制溶液后,发现溶液底部中有少量不溶物。请用化学方程式写出形成其不溶物的原因。
①需用浓硫酸的体积为。
②取用任意体积的浓硫酸时,下列物理量中不随所取体积的多少而变化的是。
A.溶液中的物质的量 B.溶液的浓度
C.溶液的质量 D.溶液的密度
③在浓硫酸稀释过程中遇到下列情况,使所配制的硫酸浓度大于2.3有。
A.未经冷却趁热将溶液注入容量瓶中
B.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
C.定容时俯视观察液面
D.量取浓硫酸时俯视凹液面
(一)工业上常采用侯氏制碱法制取碳酸钠,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夹持装置省略)。回答:
将一定质量的样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采用如下图所示装置,通过称量反应前后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C的质量,利用其质量差计算样品的纯度。
①按照实验顺序排列下列操作步骤gdfch。(某些步骤可以重复)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打开止水夹 c.缓慢鼓入空气数分钟
d.干燥管C内碱石灰质量为g e.取g样品装入广口瓶中
f.缓慢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 g.关闭止水夹
h.称量干燥管C质量为g()
②在操作h前,要缓慢鼓入空气数分钟,鼓入空气的作用是,装置A的作用是。
③若去掉装置D,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读“偏大”,“偏小”或“无影响”),样品中的质量分数
已知:氧化还原反应电位传感器可以测量不同溶液的电位值,根据电位值大小可比较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数值越大,氧化性越强;数值越小,还原性越强。测得几种物质的电位值如表所示。(注:实验中进行酸化时均用稀硫酸)
物质 | (酸化) | (酸化) | ||||
浓度 | 0.10M(M为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 | |||||
电位值 | 171 | 1130 | 603 | 662 | 116 | -361 |
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酸性 丙.酸性
氧化剂 | ||||
还原产物 |
请判断,等物质的量的四种氧化剂分别与足量作用,得到最多的是。
①反应Ⅰ和Ⅱ的转移电子数相等时,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
②在废水处理整个过程中,催化剂为,氧化剂为。
③反应Ⅲ中与等物质的量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方案一:通过测定产生氧气的体积,最终计算出供氧剂中过氧化钙的含量。
取一定质量的供氧剂溶于水,按照如图装置进行装配。读出体积时要注意: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待气体恢复至室温再读数;②;③视线和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数。
指出下图所示过滤操作中不规范之处。
已知:
①阶段①说明。
②阶段②的压强变小,该过程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产物是。
③写出阶段③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