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名校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考...

更新时间:2024-09-02 浏览次数:7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文献资料与考古研究表明,中国远古三大族团均有自己的图腾。东夷族团的图腾是鸟,华夏族团的图腾是龙,南苗族团的图腾是犬。每个大族团的下属民族或后裔民族又均有自己的图腾,如商族的图腾是玄鸟(如图),巴族的图腾是虎等。这( )
    A . 体现出南北文化的交融 B . 标志着中国概念的确立 C . 折射出早期的文明生活 D . 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征服
  • 2.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西汉武帝(前 141年-前87年在位)时期,淮南王刘安招纳宾客,著《淮南子》并献给朝廷。该书主张统治者应当以“不治”为无为的最高原则,认为以儒家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会导致“合己则是,不合己则非”,而“世间万物,岂能以一盖之? ”这一观念在当时( )
    A . 适应了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 B . 推动了汉武帝时期社会变革 C . 反映了部分王国的政治立场 D .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3.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唐高宗时,度支尚书卢永庆负责内外官考课。一位遭运官督运粮食遇风浪,亏失原额。起初,卢永庆判之为“监运失粮,考中下”; 又见该官神态自若,毫无怨言,卢即改判为“非力所及,考中中”; 后见该官“既无喜容,亦无愧词”,卢又改判为“宠辱不惊,考中上”。这表明,唐代官员考核( )
    A . 注重考察官员的综合素质 B . 强调德行与施政能力并重 C . 存在评判考课随意的现象 D . 考课官员注重官员的实绩
  • 4.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下图是宋代岭南人口密度与主要越岭道路图。据此可知, 宋代岭南地区( )
    A . 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B . 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 C . 族群认同意识强化 D . 与内地联系日益紧密
  • 5.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明初,朱元璋在湖广境内大量设置河泊所,对渔业生产征税。明朝中期以后,各地河泊所不断被裁撤,至清康熙年间,全国仅存二十一个河泊所,至晚清光绪年间已无一留存。河泊所的消亡折射出( )
    A . 农耕经济的衰退 B . 地方治理的缺失 C . 频繁战乱的破坏 D . 自然环境的改变
  • 6.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道光、咸丰年间,清代学者研究西北历史地理、辽金元史和外藩史蔚然成风, “以考古的精神推及于边徼,浸假更推及于域外”,如龚自珍撰《西域置行省议》 《蒙古图志》,魏源著《元史》。这一治史之风主要源于( )
    A . 中国传统边疆意识的延续 B . 西方考古思想传入 C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 华夏认同意识加强
  • 7.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清朝同治年间,湖南、湖北有近百部方志被编修,形成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方志集中编撰高潮。在方志中添加了大量“忠义” “褒忠”等门类, 以及不少殉难的官绅士子、 团总乡勇及其事迹。 上述现象旨在( )
    A . 提升基层民众的民族意识 B . 构建清王朝的正统地位 C . 增强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 D . 强化边疆社会的向心力
  • 8.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1924年, 《北京大学日刊》发表《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之“民意测量”》,其中征答心目中的大人物一档,其结果:孙中山第一,陈独秀第二,国共两党旗鼓相当。这反映出( )
    A . 工人阶级政治地位改善 B . 国共合作被民众所认可 C . 农村土地革命深入人心 D . 中国共产党影响力扩大
  • 9. (2024高三下·衡阳模拟) 1938年3月20日,毛泽东在抗大讲话时指出: “三民主义的第一个口号是民族独立,第二个口号是民权自由,马克思主义与三民主义结合的地方就在这里。所以说今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是三民主义者”。这表明( )
    A . 三民主义是合作抗日的政治基础 B . 民族战争扩大马克思主义影响 C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完善 D . 抗日战争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
  • 10.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从1995年到2004年,农业各税的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4.6%到3.3%之间。 以安徽省为例,3 万多名农税人员,每个人征收的税额仅 10余万元,扣除管理成本和工资, 实际税收所剩无几。 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废止《农业税条例》。这一改革措施( )
    A . 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 B . 反映了综合国力的增强 C . 有利于消除城乡差别 D . 推动农业对工业的反哺
  • 11.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在波斯帝国曾经的都城帕萨尔加德的遗迹上伫立着一根石柱,石柱上的雕刻是波斯国王居鲁士(如图)。他穿着伊朗西部高原的埃兰人风格的外袍; 戴着奇特的埃及人风格的王冠;系着亚述人和腓尼基人风格的绳结;身后是波斯人风格的四个翅膀。这体现出波斯帝国( )
    A . 促进了不同地域文明的融合 B . 对外来文明持开放态度 C . 建立了复杂的国家管理系统 D . 扩大了希腊化的文明区
  • 12.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10世纪以来,由于农业技术的改进,西欧农村谷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民有能力将剩余的农产品卖给商人,换得货币,在向封建主缴纳一笔赎金后,可以获得人身自由。庄园主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也很愿意把实物地租改为货币地租。这预示着( )
    A . 西欧的农奴制度日趋衰亡 B . 中世纪封建制度渐趋瓦解 C . 农业革命带动城市化进程 D . 西欧区域市场已逐步形成
  • 13.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下表反映了18世纪英国出口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据此可知( )

    年份

    欧洲

    美洲

    其它地区

    1700—1701

    85.3%

    10.3%

    4.4%

    1750—1751

    77.0%

    15.6%

    7.4%

    1772—1773

    49.2%

    37.3%

    13.5%

    1797—1798

    30.1%

    57.4%

    12.5%

    A . 英国工业优势地位动摇 B . 工业革命在欧洲迅速扩展 C . 英国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D .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形成
  • 14.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1822年,即将就任英国外交大臣的坎宁发表讲话: “国与国之间围绕君主制度和民主制度的原则展开争斗。我们无需参加任何一方的争斗,只做这场争斗的坚定而毫不动摇的旁观者,……所有的国家为自己,上帝为大家。 ”这表明,英国( )
    A . 不愿卷入欧洲内部的争端 B . 从自身利益角度制定外交政策 C . 坚决维护自身的政治制度 D . 致力于打破欧洲大陆均势局面
  • 15.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19世纪70年代,大学在德国被允许独立发展,并创造出不少有效的组织方法和形式,如实验室、研究生指导制度、研究生院、研究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等。社会上流行“背上行装,上阿廷根(德国著名大学)!”德国对大学的重视( )
    A . 开启了科技转化为生产的进程 B . 提升了德国民众的科学素养 C . 使德国工业赢得欧洲主导地位 D . 保证了义务教育的基础地位
  • 16.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美国学者托马斯·巴尼特认为,冷战后的世界分为两类,即 “核心国家”和“断层国家” ,“不同的世界,不同的规则” 。 “核心国家” 因拥有核武器, “相互确保摧毁” ,彼此不可能爆发战争。 相反,针对“断层国家”则可以无所不用。这体现了( )
    A . 大国对中间地带国家争夺加剧 B . 大国博弈的主战场是争夺核优势 C . 核均势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D . 军备竞赛导致亚非地区冲突加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继秦朝之后,西汉统一了长城以内的农业区。 匈奴单于统一了长城以外的游牧区,包括汉长城以西和天山以北的游牧区,天山以南的农业区也受匈奴单于的控制。匈奴统治了许多其他民族,如东胡、乌桓、丁零、小月氏、乌孙等游牧民族以及天山以南的各农业民族。西汉政府严禁“精金良铁”运出关塞,但在20世纪60年代考古发掘的匈奴西岔沟贵族墓葬中,却发现了大量来自汉地的铁工具、 兵器、 铜镜、 马具、 服饰和货币。 其中汉式环首小铁刀和铁锥多达二百五十余件, 还有数量可观的铁镬、 铁斧、 铁锛和铁锄等金属工具。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女真人起源于白山黑水之间,建立金朝以后,继承辽朝疆域,统辖东北地区。 辽朝农业地带主要集中在西拉木伦河和辽河流域,金朝农业垦殖区向北扩展到今黑龙江乌裕尔河流域。 虽然这时的农业开垦仍呈零星和点带状形式分布,但农田的分布范围已持续向东北继续扩展了。从考古发掘的文物来看,出土了大量的农具,包括犁铧、 铁锹、 铁铡刀等,各式各样的铁制农具,不仅数量、 地点与辽代相比有所增加,而且属于精耕农作所使用的工具,在金代时常可见。农业生产方式已不仅仅是汉、渤海等旧有农业民族的生产形式,女真、 契丹、 奚等游牧民族也相继投入农耕生产的行列中。 由于垦殖区扩大和技术提升,金代粮食质量和产量比辽代提升许多,松花江流域成为金王朝立都的基础。

    ——摘编自张帆等《辽夏金元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长城内外的基本政治、经济格局及匈奴控制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2.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少数民族政权对北方社会发展的贡献。 
  • 18.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西一带的红军的苏维埃区,为革命战争服务的美术兴起了。这些美术紧跟着苏维埃区革命形势而发展。为了教育士兵、 向群众宣传、 配合政策讲解等革命的需要, 苏区的画报、 传单画、 标语画及壁画等,几乎同时产生。 当时的物质条件是非常困难的,所谓“画报” ,不是油印,便是石印,作画所需和颜料,也来之不易。 画家,有的是在知识分子中选拔, 有的是在工农士兵中培养。 当时的组织, 出于对革命的需要,对于美术工作是很重视的。 1929年古田会议, 就曾提出: “根据教育士兵的需要,发动群众斗争的需要和争取敌方群众的需要调动文艺的力量, 要艺术地编制士兵的教育课本,要把革命故事、 歌谣、 图、 报当作教材把红军中的艺术股充实起来,出版石、 油印画报。 ” 自此以后,红军的美术活动迅速地开展起来,居然在“中央苏区到处可以看到壁画”。

    ——摘编自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

    材料二

    延安革命美术,多数是群众性的, 宣传抗战, 宣传革命。譬如延安的城墙上画有巨幅的宣传画,街头巷尾贴满了标语或标语画, 同时还举行美术作品展览。1941年的美展,展出了木刻、漫画、招贴画以及雕塑和摄影。诗人艾青在《解放日报》发表了《第一日》的评论,称赞了这些革命美术。1942年的1月、2月, 延安先后举行了 “反侵略画展” , 华君武、 蔡若虹等都有较多的作品参加展出。 2月,华君武、 张谔、 蔡若虹举行三人的讽刺画展, 轰动了延安。 这些画家,后来又画了许多反法西斯的作品。 许多木刻家,不辞劳苦,竟深入敌人后方举办木刻展览会。 有的作品,则配合生产自救进行宣传,并运用传统的年画形式进行创作,由于内容与形式都为群众喜闻乐见,博得广大群众的好评。

    ——摘编自华夏等《中国美术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简述革命根据地美术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表现。 
    2. (2)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的美术发展的共同特点。 
  • 19.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00年左右伊斯兰教在非洲的传播

    ——摘自纳什《美国人民》

    材料二

    在发生猎奴战争的许多地方,部落人口损失殆尽。其他地区人口大量减少导致田园荒芜、正常贸易中断、传统手工业荡然无存。非洲输出的是奴隶,输入的是枪支、酒等奢侈消费品,这些商品造成沿海城镇和内陆农村的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以黑猎黑促使非洲各部落间进行无休止战争,正在形成中的民族过程中断, 一些已经建立的古王国轰然倒塌。奴隶贸易给非洲人造成了难以弥合的心理创伤,助长了欧洲人引以为自豪的种族优越感。这种精神奴役就像紧箍咒一样严重束缚了非洲人的文明创造力。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伊斯兰教在非洲扩展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简述奴隶贸易兴起的原因及其给非洲文明进程带来的影响。 
  • 20.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的启动,一般是国家的内部因素和外部世界的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只能通过内因才会起作用。 诚如章开沅、 罗福惠等专家指出的: “挑战来自外部,如何回应挑战则多取决于内部。而各种回应方式的效果如何,又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所致。 消极的回应会越来越受制于外部因素,积极的回应却能较多地抵制或克服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 ”他们认为, 讨论中国早期的现代化状况,必须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着手。 他们不同意中国“早期现代化迟滞或受挫的主要原因在于内部”的观点, 而同意“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有效动力在于内部”。

    ——摘自吴松弟等《港口—腹地与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变迁》

    当代学者对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的道路有不同的阐释。概括当代学者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动因的观点并予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