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月...

更新时间:2024-08-07 浏览次数: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8 分)
  •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 .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ráo)。 B . 不要轻(qù)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 C . 听说他在那边阔(chuō)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D . 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huàn)养的飞禽、走兽、小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都等于没有看见。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旁鹜 亵牍 强聒不舍 贸然行事 B . 缄言 宽宥 断章取义 矫柔造作 C . 游戈 广袤 鸠占雀巢 间不容发 D . 坍塌 窗棂 形销骨立 自惭形秽
  • 3. 下面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B . 怎么样打扮才算合适,不致让周围的人们刮目相看 C . 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D .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B . 那支圆珠笔很特别,蓝色的小猫头套,做着一副可爱的撒娇动作。 C . 我不禁打量起来,说话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大约四十岁左右,留着一头短发,身穿墨绿色的连衣裙。 D . 经历风雨,遇见荆棘,才能成长。
  • 5.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B .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C . 艾青是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他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 D .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按旧时迷信的说法,人的生辰八字要五行俱全才吉利。
  • 6.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

    ____,____。事的名称,____,有高下;事的性质,____,并没有高下。

    ①当大总统是一件事 ②从俗人眼里看来

    ③从学理上解剖起来 ④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

    A . ①④③② B . ④①③② C . ①④②③ D . ④①②③
  • 7. 阅读《水浒传》中的选段,完成下列习题。

    鲁达又道:“老儿,你来。洒家与你些盘缠,明日便回东京去如何?”父女两个告道:“若能回乡去,便是重生父母,再长爷娘。只是店主人家如何肯放?郑大官人须着落他要钱。”鲁提辖道:“这个不妨事,俺自有道理。”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史进道:“值甚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鲁达只把这十五两银子与了金老,吩咐道:“你父女两个将去做盘缠,一面收拾行李。俺明日清早来发付你两个起身,看哪个店主人敢留你!”金老并女儿拜谢去了。

    鲁达把这二两银子丢还了李忠。三人再吃了两角酒,下楼来叫道:“主人家,酒钱洒家明日送来还你。”主人家连声应道:“提辖只顾自去,但吃不妨,只怕提辖不来赊。”三个人出了潘家酒肆,到街上分手,史进、李忠各自投客店去了。只说鲁提辖回到经略府前下处,到房里,晚饭也不吃,气愤愤地睡了。

    1. (1) 运用检索目录的阅读方法,探究杨志的出身,应该选择阅读哪一回?( )
      A . 第十一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B .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C . 第十三回 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 D . 第十四回 赤发鬼醉卧灵宫殿 晁天王认义东溪村
    2. (2) 下面对选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除了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鲁达的性格外,还通过史进、李忠、店主等人物侧面烘托其为人。 B . “鲁达把这二两银子丢还了李忠”,一个“丢”字,表现了鲁达对李忠吝啬小气的不满。 C . “气愤愤地睡了”,“气愤愤”表现了鲁达因金我父女的啼哭而破坏其喝酒雅兴后内心的愤愤不平。 D . 选文语言极具个性化,寥寥数语就能体现人物的不同性格;同时又大量运用口语,充满生活气息,可读性极强。
  • 8. 综合性学习

    在央视播出的首期《中国诗词大会》上,来自四川的无臂小伙彭超过五关斩六将,成为首位擂主。彭超幼年失去双臂,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会用脚穿衣、写字、上网等,付出了数倍于常人的努力,考上了四川大学。自初中起,彭超就开始喜欢读古诗词,不如意时,读读诗,用诗歌来勉励自己。彭超最喜欢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句诗格外豪迈,这种豪迈能带给人力量。彭超表示,未来的人生,需要“诗意的生活”,要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1. (1) 假如你去采访彭超。针对“自强不息”这一话题,你会提出哪两个问题?
    2. (2) 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自强不息?
  • 9. 古诗文默写
    1. (1)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 (2)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城东楼》)
    3. (3) 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相信自己总有实现理想抱负的一天的诗句是
    4. (4)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写出了少年与成年两种人生感受,少年时代,不谙世事,喜欢登高,“”;成年以后,历尽世事艰难,满腔愁苦,却无从诉说,只能“”。
二、古诗文阅读(14分)
  • 10. 古诗鉴赏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 (1) 下面诗句中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的是第( )句(只填写序号)。
      A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B .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C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D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2) 诗歌尾联表达什么情感?
  • 11. 文言文阅读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 客:客居 B . 日,更定矣 是:表判断 C . 冻风时 , 作则飞砂走砾 作:起,兴起 D . 而此地与余近 适:刚好,恰巧
    2.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湖中焉得更有人 惟官也 B . 茗者 罍歌者 C . 始知郊田外未始无春 毛羽鳞鬣间皆有喜气 D . 余拏小舟 望空阔
    3. (3)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 (4) 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的特点;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 的特点。
三、现代文阅读(28分)
  • 12. 课文重读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 (1) 文中敌论点是什么?作者的正面论点又是什么?
    2. (2) 本文题目有什么妙处?
    3. (3) 第⑦段中“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有什么含义?
  • 13. 说明文阅读

    饮食方式的转变

    提到饮食方式,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一群人围坐一来,亲密无间,筷来箸往:晚辈或主人用自己的筷子夹菜敬菜,是餐桌上公认的礼仪,欣然笑纳则是相互之间毫无嫌隙的体现。

    但这种合食的饮食方式并不十分古老。在合食制出现前,我们的祖先一直都采用分食的饮食方式。

    分食制起源悠运,到西周时期已基本定型规范。人们席地而坐,食物放在食案上,一人一份,分而食之,类似于现在的自助餐。上层社会使用贵重金属、美玉制作的食具或制作精美的漆器,下层社会则是陶或木制品。在分食制下,统治者通过制定食礼来规定食器的使用规则,严格等级秩序,以此达到表现尊荣与亲疏关系的目的。在周代,青铜器是统治阶层所专用的,被广泛用于祭祀、饮食活动之中。即使在统治阶层内部,以鼎为核心,不同等级所使用的饮食器在数量上也有着严格的等差原则,其组配制度是周人政治等级观念在饮食上的反映。青铜时代的青铜器是政治权利的象征,通过制定食器和食物类别的规制来表达礼义,区别尊卑贵贱,保证上下有序,贵贱不逾,让贵族获得身份认同。

    周代的分食还体现在男女不同席进食。尤其是社交场合,关中、中原地区的男女在进食时都要分开,遵循男女有别之礼。不过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南地楚国男女却可以在一起进食。

    汉代像旧承袭了周时的分餐饮食风格,成语“举案齐眉”中妻子孟光为表达对丈夫梁鸿的尊敬,在侍奉夫君进食时将食案举至与眉毛平齐,就是汉代实行分食制的例证,汉代的许多壁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场景。

    汉代人宴饮时非常重视座次安排,一般情况下主人居中,客人分坐两边。室内宾主宴席,以东向最尊贵,其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再次为西向。这种礼制方面的等级限制,是辨别分层生活方式的最有效要素,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饮食这一活动成为一种礼制活动,它要求参与者严格按照礼制的规定进行。从食具的选择、食物的类别到饮食中座次的安排,无一不受礼的制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中,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是分食到合食的过渡阶段。总的来说,魏晋时期多为分餐,南北朝尤其是北朝合食较多,但仍以分食制为主流进食方式。

    饮食方式由分食制到合食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唐朝时,合食制已基本普及,到宋朝时最终定型。不过,宋以后分食的习惯也没有完全消失,如《红楼梦》描写了大量围全合食的场景后,在第四十回里写到,贾母等人商议给史湘云还席,贾宝玉说:“既没有外客,不必接桌席,每人跟前摆一张高几,各人爱吃的一两样,再一个十锦横心盒子,自斟壶,岂不别致?”可见,在出现合食制千年后的清代,某些场合(如家宴),依然有分食的习惯。

    由于朱元璋出身贫民,明朝的一些餐具则有比较鲜明的从下层影响上的特点。如筷子就是从平民下层普及到上层的。明初到中国来的朝鲜人曾非常讶异:“你们怎么不用勺子吃饭了?”

    饮食方式的转变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新型家具的使用、餐具的改进、烹饪技术的丰富以及社会心理、家庭伦理等的变化,都会使饮食方式发生改变,并与社会变化相呼应。

    1.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先有分食制的普及,后来才有合食制流行。 B . 在周代,楚地男女则是可以在一起进食的。 C . 汉代所有壁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场景。 D . 由分食制到合食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2.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分食制起源于西周,食物放在食案上,一人一份,分而食之,类似现在的自助餐。 B . 周朝人以占有地的多少来区分等级的高低,汉代人则轻视鼎而非常重视座次安排。 C . 由分食制到合食制,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民族接受了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 D . 家具、餐具、烹饪技术及社会心理、家庭伦理的变化,都会对饮食方式产生影响。
    3. (3) 结合全文,联系现实,你认为传统合食制的优点是 ;缺点是,改进的办法是
  • 14. 记叙文阅读

    善的回音壁

    善,穿越古今,绵延千年,在你我心田,矗立成一面亘古的回音壁……

    老大的双胞胎儿子都考上了大学,光学费就一万多元。老大东跑西颠,跑细了腿儿,也没把钱凑够。为这事,老大吃不香,睡不安,愁起满嘴的燎泡。

    媳妇说:“该借的都借了。实在不行,你跟老二张个口吧!”

    老大一听,咧了嘴:“去年,老二盖鸡场鸭场,跟咱借两千元,可咱连百十元都没借给他。这个时候找他,我咋张得开口?”

    那……咱儿子的大学就不上了?”媳妇担心问道。老大点支烟,狠狠地抽几口,烟雾缭绕,罩着老大那张愁苦的脸。

    这时,有人敲门。老大开门一看,竟是老二。老二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风尘仆仆地站在门口,说:“俩侄子考上了大学,担心哥凑不够学费,就给哥送来三千元……”说着,老二从口袋里掏出厚厚一沓钱,放在面前的桌子上。老大羞愧难当,一张脸涨成了红高梁。

    老大说:“老二,哥对不起……去年你盖鸡场鸭场,跟哥借两千元钱,可我……”

    老二摆摆手说:“哥的家庭我知道,嫂子有病,俩侄儿要上学,你打工也挣不了几个钱。再说,你去年不是还借给我五百元吗?”

    “五百元?”老大一头雾水。

    “对呀,”老二说,“哥,你忘了吗?那五百元,是你托娘捎给我的啊!”

    老大终于明白,不禁跪倒在娘的遗像前,发出一声内心的呼喊:“娘啊——”

    节日期间,在由杭州开往成都的列车上,旅客严重超员。

    一个靠窗坐着的老大爷正跟邻座的人分享他的幸运经历,原来,他是到上饶的,买的是无座票,上车后抱着侥幸心理事先占了个好座,没想到直到开车也没人上来。

    紧靠老大爷座椅的通道中挤着好几个人,其中有一位瘦弱的姑娘,看上去不到20岁的样子,被来往穿行的旅客挤得东倒西歪。

    看着这情景,老大爷关切地问:“闺女,这么站着遭罪,你要像我一样早点儿上车来找个座。到哪儿下啊?”

    “我没事的,爷爷,我到荆门。”

    “那得明天下午才到呢,这么远一直站着可怎么办?”老大爷摇着头表示担忧。过了一会儿,老大爷又转过脸和蔼地说:“闺女,等我下了之后你就过来坐这里。”“嗯,好的,谢谢您啦。”姑娘甜甜地应了一声。

    列车员开始检姑娘的票,奇怪地问:“你不是有座吗?怎么不坐?

    姑娘微笑着悄悄向老大爷的方向努努嘴:“70多岁的老人家了,一直站着会吃不消的。让他知道了,他就该坐不踏实了。”

    列车员回头瞅了瞅睡着的老大爷,小声说:“跟我去餐车吧,我帮你找个座。'

    跟前的几个人听到了,赞叹着给姑娘让出了一条道。

    一辆轿车从度假村出来后,在乡村的泥道上抛锚了,一身名牌的车主焦急地对围观的人喊着:“谁愿意帮我爬进车底锁一下螺丝啊?

    原来车子的油管出了问题,漏出来的油已经流到地面,而那里离最近的加油站有上百公里,难怪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身旁的女子鼓惑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他赶紧掏出一张大钞:“谁帮我锁紧,这钱就是他的了。”

    围观的人群里有个小伙子动了一下,却被他的同伴拉住说:“别相信有钱人的话!”这时只见一个小孩子走了过去,说:“我来吧!”

    操作很简单,小孩在那人的指挥下不到一分钟就锁好了螺丝。爬出来后他就用期待的眼神看着那人,男人刚想把钞票递给小孩,却被女人呵斥:“你还真打算给他啊?给他一点零钱就好了!”

    于是男人从女人手里接过零钱后递给小孩,小孩摇了摇头。

    听见人群中的嘘声,男人只好拿出大钞,小孩子竟然还是摇头,男人有些生气了:“你嫌少?再嫌,钱都不给你了。”

    “不,我没有嫌少,我们老师说,帮助人时不要报酬的!”

    男人很纳闷:“那你怎么还不走?”

    小孩说:“我在等你跟我说谢谢。”

    (摘自2020年《情感读本),有改动)

    1. (1) 概括三则故事的情节内容,填写下表。

      内容

      故事一

      故事二

      故事三

      主要矛盾冲突

      老大想找老二借钱却担心借不到

      车主悬赏修车却无人响应

      化解人

      列车员

      小孩

    2. (2) 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故事一”中划横线的句子。

      老大点支烟,狠狠地抽几口,烟雾缭绕,罩着老大那张愁苦的脸。

    3. (3) 故事三的结尾有何妙处?
    4. (4) 标题“善的回音璧”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文中的三个故事,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与践行“善”的美德。
四、写作(50分)
  • 15. 请以“期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书写工整,卷而整洁;③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班级、学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