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集训(12)三农问题

更新时间:2024-04-15 浏览次数:35 类型:二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2024八下·襄州期末) “乡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农、贫衣及一部分雇农耕种的,但他们只对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权,对大部分土地则没有所有权。……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们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材料意在强调( )
    A . 克服财政上的困难是当务之急 B . 彻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经济 C . 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十分必要 D .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必要性
  • 2. (2024九下·永昌模拟) 1950年 6月,刘少奇所做的《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指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 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刘少奇主要论述了( )
    A . 封建土地制度的危害 B .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C .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D . 人民革命的主要目的
  • 3. (2024八下·英吉沙月考)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此次改革(    )
    A .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B . 废除土地私有制 C . 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D . 成立了人民公社
  • 4. (2024八下·邯郸期末) 从开展土地改革到实行农业合作化,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和政府不断调整农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    )
    A . 提高粮食产量 B . 解决温饱问题 C . 缩小城乡差别 D . 维护人民利益
  • 5. (2024八下·墨玉期中)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有可能出自( )
    A . 《天朝田亩制度》 B . 《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 《中国土地法大纲》
  • 6. (2024八下·高州月考) 土地改革后,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9%。据此可知土地改革(    )
    A .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 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D . 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 7. (2023八下·双峰期末) 邓小平在《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中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材料中的“初级阶段”开始于( )
    A . 新中国成立 B .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 土地改革的完成 D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8. (2023八下·南海月考)  有学者认为,农业合作化运动经历了从少数人的衷心拥护,到更多人的功利性参与、观望与反对,再到全民狂热的过程。此变化反映了(  )
    A . 农业合作化的优越 B . 农民社会心理的复杂性
    C . 农业互助组的合理性 D . 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 9. (2024九下·凉州模拟) 建国初,一些富裕的农户讽刺说“一伙穷光蛋想办社哩,没见过鸡毛能上天!”这里的“社”指的是( )
    A . 人民公社 B . 农业生产合作社 C . 社会主义 D . 商品供销社
  • 10. (2023·南京模拟) 1954年,毛泽东提出:“孤立的、分散的、守旧的、落后的个体经济限制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国在农村实行了( )
    A . 土地改革 B .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家庭来年产承包责任制
  • 11. 下图为1958伟《人民日报》上关于湖北“天下第一田”的报道。它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 . 科学种田,农业丰收 B . 重视农业,忽视工业 C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 . 急于求成,浮夸成风
  • 12. (2023八下·南海月考)  如图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新闻报道图片。这些图片反映了当时我国(  ) 

    A . 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B . 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
    C . 对国内主要矛盾缺乏认识 D . 强烈的富国强国愿望
  • 13. (2024·江西模拟)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必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造成下表中1957年到1960年我国粮食人均数量(单位:千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949年

    1957年

    1960年

    1962年

    1970年

    人均数量

    202

    263

    212

    228

    289

    A . 三大改造 B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一五计划
  • 14. (2023八下·运城期末)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农村地区先后经历了如下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其中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举措是(  )
    ①1951年2月,山西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②1953年底,山西省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2242个
    ③1958年9月,山西省2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890个人民公社;
    ④1979年,山西闻喜曲沃、离石等地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 B . C . D .
  • 15. (2024八下·静宁期末)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法正确的是(    )
    A . 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 . 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C . 消灭了地主阶级 D .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16. (2023·德庆模拟) 如图为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游行时的标语。我国农村最先进行“承包”尝试的地点是(  )

    A . 河南安阳武官村 B . 陕西西安半坡村 C . 安徽凤阳小岗村 D .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 17. (2023八下·福田期末)  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许多农户家里,农民睡的是土坯坑,没有门,用几根木头挡一挡,除了几只吃饭的土碗,家中一无所有。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部分农民(  )
    A . 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B . 加入人民公社,吃“大锅饭”
    C . 夺取地主富农的土地 D . 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 18. (2024九下·盐都模拟) 分析下表,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主要得益于(    )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397

    133.6

    1990年

    7662.1

    686.3

    2000年

    24915.8

    2253.4

    2017年

    109331.7

    13432.4

    A . 土地改革 B . 农业合作化 C . 人民公社化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9. (2023八下·沛县期末)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大农村地区流行一句谚语:“大包干、大包干,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 . 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 B .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C . 促进农村规模化经营 D . 实现农业集体化生产
  • 20. 对下图所反映的三个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图1反映的事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B . 图2反映的事件激励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掀起支援前线的热潮 C . 图3反映的事件使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D . 三个事件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二、材料分析题
  • 21. (2023八下·期末)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20世纪50年代初农民分到劳动工具

    材料二 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请回答:

    1. (1) 与材料一直接相关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此事件完成后,农民的地位发什么怎样的变化?
    2. (2) 材料二是对农村哪一制度的高度评价?该制度最早在哪里进行尝试?
    3. (3) 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至少答出两点。
  • 22. (2023九上·东营期末)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关系到农民的利益、国家的安宁和社会的发展,历来是古今中外许多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初)土地改革后,农村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摘自《历史纵横》
    材料二:1958年7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湖南、湖北、福建等省部分地区办起了工业食堂,并予以提倡。11月10日社论指出,“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一个很好的口号。根据10月底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农村举办公共食堂265万个,在食堂吃饭的人口已达到70%-90%.此外,在收回自留地的同时,集市贸易也被取消。

    材料三:“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过去三靠(即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貸款,生靠救济),越靠越穷,现在‘靠三’(即靠三中全会路线),越靠越富。”。
    --20世纪80年代农村的顺口溜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采取了什么措施?
    2. (2) 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哪一重大失误?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失误?
    3. (3) 通过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农民对我们党的哪一项政策赞不绝口?这项政策的实施有何重要意义?
    4. (4) 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新中国“三农”的历史变迁,你从中能得到什么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