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汕尾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4-04-29 浏览次数: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二上·汕尾期末)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然而,我们现阶段有些诗歌充斥着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技术主义。除了能够看到一些诗歌技术上的明显进步外,在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上反而给人以萎缩和晦暗之感。尤其是口语诗歌和很多网络诗歌竟然以规避崇高和抵制优美为傲,其“无厘头”使诗歌蒙上了浓重阴影。在它们那里,生活仿佛真的只有苟且,没有光亮和远方。显然,新时代诗歌患上了比较严重的“软骨症”“侏儒症”和“自闭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崇高就是雄伟、庄严、壮丽、高远、道劲。崇高不是单向度的、脸谱化的、标签化的、定于一尊的。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饱含热泪深情型的崇高,如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也有愤激、劝勉和自省的政治抒情型的崇高;还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和李松涛的生态长诗《拒绝末日》等。中国新诗的崇高美是丰富多彩的。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的丰厚的新诗的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并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呢?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镜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激起多少男女老幼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新时代诗歌患有“软骨症”“侏儒症”和“自闭症”,所以才急切需要发出郑重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B . 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展新诗传统中已有的丰富多彩的崇高美,还要接续奋斗并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 C . 如果拥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积蓄,就能创造出崇高美,而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感,才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 D . 全心全意为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服务的精神,是伟大诗人创作出“第一等真诗”的必备条件。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第一段从新时代诗歌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并水到渠成地提出新时代诗歌迫切需要呼唤崇高美的论点。 B . 材料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手法,列举了郭沫若、艾青、王久辛等诗人的作品,说明中国新诗的崇高美的多样化。 C . 很多诗歌刻意不理“人民事”,只追求“自我诗”创作,认为“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二元对立的。 D . 材料综合运用了引证、举例、类比和比喻等论证方法,具体而有力地论证了“新时代诗歌需要崇高美”的论点。
    3. (3) 结合材料中作者的观点,下列作品不具备中国新诗崇高美的一项是(   )
      A . 在这红色的土地上/那些苏醒的呐喊/是我们熟悉的声音/狭长的海岸线/与经济的腾飞紧密相连。 B . 我在路上走着/想着我的爱人/我坐下来吃饭/想着我的爱人/我想我的爱人是世界上最好的爱人。 C . 昆仑之所以谓之昆仑/不是因为绵延上万年/而是因为/代代戍边军人在这里留下的身体。 D . 一张张的笑脸/一句句暖心的问候/全都是感恩的链接/融东西方文明/汇中华儿女广博的智慧。
    4. (4) 有评价说“杨四平还敏锐地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做出判断并开出药方”。请概括材料中杨四平为新时代诗歌开出的药方。
    5. (5)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请结合材料,以新时代诗歌创作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2. (2023高二上·汕尾期末)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吴召儿

    孙犁

    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我们组织民校识字班供妇女学习,教她们识字、唱歌、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有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一个名字:“吴召儿!”

    我听见“哧”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地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紧张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有一只没有飞走的黄鹂的叫唤。

    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村长散披着黑羊皮袄,看见我就笑着说:“男的分配完了,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女的就女的吧,在哪里呀?”我说。

    一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显眼的白色挂包,斜挂在她的腰上,装着三颗手榴弹。

    “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姑的家。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

    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

    “你爹给你买的新袄?”姑问。

    “他哪里有钱?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这天夜里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似的。

    吴召儿紧拉着我们爬到一块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一清早放晴。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岂子们一下。”地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地被风吹卷着,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的生活里放光。

    (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初次遇到吴召儿,突出了吴召儿的腼腆害羞,跟再次相遇时的活泼爽朗形成反差。 B .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写到吴召儿的结局,这样处理反而能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让小说更加耐人寻味。 C . 小说虽然是反映华北军民抗战的,却没有正面描写大规模的战争场面,也没有人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缺少波澜起伏的情节。 D . 小说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写景的语言富有诗情画意,人物对话口语化,语言清新明快,体现出了荷花淀派作家的写作风格。
    2. (2) 关于小说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村长派吴召儿给“我”当向导,在兵荒马乱的环境下她若无其事地穿着一件红棉袄,可见其鲁莽和不成熟。 B . 小说多次描写了吴召儿的“笑”,强调意味明显,突出了女主人公活泼爽朗、乐观的性格。 C . 从吴召儿在她姑姑家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吴召儿的热情周到,以及与姑姑的深厚感情。 D . 小说中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充满了温情与关怀,体现了军民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精神风貌。
    3. (3) 在形势严峻的战争环境中,吴召儿身着红色棉袄,貌似不大合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这样安排情节的用意。
    4. (4)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三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二上·汕尾期末)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牲玉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于享者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鲁语·曹刿问战》)

    材料二: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 , 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 , 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 , 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注】①彻其环瑱:彻,同“撤”;环瑱,耳环和玉质的耳饰,泛指首饰。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是其为A人也B上不臣C于王D下不治E其家F中不索G交诸侯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爱,吝惜,吝啬,与《过秦论》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爱”的意思相同。 B . 发,指打开(书信),与《苏武传》中“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中“发”的意思相同。 C . 鳏寡,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按《礼记》的解释是:“老而无妻者谓之鳏,老而无夫者谓之寡。” D . 朝,本义为“早晨”,文中指“上朝”。古代臣子在早晨需拜见君主,因此,后来“朝”又有“朝见”“上朝”之义。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曹刿所说“故不可以不本”与材料二赵威后所说“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中的“本”都指以民为本,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 . 材料一曹刿问庄公“所以战”,庄公最后向曹刿阐述了“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的具体做法即“必以情断之”,曹刿认为凭借这些还不能开战。 C . 材料二中,钟离子、叶阳子和北宫之女婴儿子都是有德的贤者,所以赵威后皆以“无恙耶”热情询问;而於陵子仲是个不忠不孝的人,故所问用“尚存乎”。 D . 材料二写赵威后的多次提问,鲜明而传神地勾画出一位洞悉别国政治民情、明察贤愚是非、具有高度民本主义思想的女政治家形象。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

      ②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5. (5) 对《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古文观止》评曰:“通篇以民为主,直问到底,而文法各变。”赵威后对齐使的提问是如何体现“以民为主”的?请简要概括。
  • 4. (2023高二上·汕尾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这首词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颖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片首句是全词的纲领,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以下三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初春图景。 B . “始觉春空”中的一个“空”字,点明了词人从上片繁华喧闹景象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道出词人惜春、恋春的微妙心境。 C .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二句,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词人恬适淡泊的情怀。 D . 词人面对“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一片残红”的衰残景象并不感伤,而是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别具审美感受。
    2. (2) 这首词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真切动人。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 5. (2023高二上·汕尾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认为“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处世准则,它在行动上表现为“”。
    2. (2)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表明屈原的文章意旨极为博大、意思很深远的两句是:“”。
    3. (3) “猿啼”似哭似号,闻之令人伤心,是古诗文中常用的意象,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二上·汕尾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写作经由并遵循转化律对文字赋能,讲究神来之笔,追求打破常规,强调个人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美感,此中的决定因素是人类神秘的碳基大脑天生的或然性起决定性作用。譬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句,    ① ;众多《无题》风味不同,两篇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各有千秋。经典作品的价值在于与时俱进,并对既有的文字意义、符号意象、修辞手法乃至语法规则进行个性化革新,为人们提供不可取代的情感和思想。

    人工智能目前无法向内建构起自我世界,它没有个体体验,也不能经历    ② 。人工智能文学写作是在既有数据库中通过矩阵逻辑和算法规则来选择最优解,想象和赋值的可能性匮乏,只有字字落实、句句完整、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数智修辞,可给予人知识却缺乏情感,有纯粹形式却非艺术创造,一如形似却没有情感和魂灵的雕塑,充满匠气。从写作技巧上看,人工智能写作也未让饱含言外之意的破折号、省略号和感叹号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会用小方格等留白方式表示此处省略多少字,更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传神之笔,而这可能恰是    ③ 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工智能目前还不能颠覆、取代人类的文学与写作。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 7. (2023高二上·汕尾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红楼梦》第十八回节选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见!”因问:“薛姨妈、宝钗、黛玉因何不见?”王夫人启曰:“外眷无职,未敢擅入。”……贾政又启:“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如果有一二稍可寓目者,请别赐名为幸。”元妃听了宝玉能题,便含笑说:“果进益了。”贾政退出。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因问:“宝玉为何不进见?”贾母乃启:“无谕,外男不敢擅入。”元妃命快引进来。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1. (1)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这可是“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 B . 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他站住,瞧着我…… C . 同学们齐声朗诵起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D . “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地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2. (2) 元妃省亲时多用口语与家人进行对话,而其他人则用书面语回答,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其原因。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二上·汕尾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有句古语:“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意思是:积聚众人的力量去做事情,就没有不胜利的;集中众人的智慧做事情,就没有不成功的。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出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