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 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
中和之美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主体德性精神的强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都有独到之处。 特别是对高尚人格的极力推崇,对艺术生命的高度重视,对艺道合一的不渝追求,都表明了中和之美是一种重德尚情、崇艺重生、强调和谐的普遍的和谐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朴素的辩证精神。 作为一种思想原则、方法论原则和普遍和谐的人文精神,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可能在某些方面提供极为宝贵的启示。 尤其在21世纪,人类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从当今世界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人自身的人文教化和塑造,重视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仍然是现实人生价值取向的目标。 从当今世界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来看,传统的审美和谐观也可以启示我们,在现实的入世精神与欢快、和谐、悦乐的心理状态之间保持和谐统一,在审美世界和功利世界之间保持协调统一。 从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来看,人与万物是同类、同体,是平等的,更应该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从当今世界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也有助于西方当代文化矫正自己逻各斯中心主义[注]的弊端,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人走出单纯的西学东渐的心理惯性,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给予现代的解读,从而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民族智慧。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和之美作为古典主义的思想体系,作为美学观毕竟有偏狭的一面。 它过于单调、平淡,过多地将人的情感束缚于理性之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节制,使得古典艺术缺乏大悲大喜的情感宣泄和最尖锐的对抗冲突。 就此而言,它实际上又是处在精神重压之下的知识分子的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陶醉。 作为一种人格理想、社会理想,它过于强调安命乐天、随顺世态、守中居正,易导致民族性格保守的一面。 因而它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 充满矛盾、充满冲突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 西方早在18世纪就已经抛弃了古典主义的以和谐美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接受了以崇高为特征的美学观。 而我们却步履维艰,直到 20 世纪初才开始缔造新的审美观,而且这种建构至今仍没有完成。 因此,必须否定古代和谐的狭隘性和强制性,必须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古代和谐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
(摘编自王祖龙《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二:
要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就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与趋势,祛除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把它的基点移置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之上。 “中和”的社会应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只有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中和”才具有现代意义。
由此出发,中庸之德就应该表现为个体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孔子对君子德才的要求,可以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中和之美应该有利于这种人格的实现。 它首先要有利于个体的独立。 它曾经的政治性,能从反面提醒人们警惕艺术的同化作用;而“和而不同”的思想应该被引申,成为处理独立个体与社会整体关系的基本原则。 其次,它要有利于个体的多重身份、多种才德、多元情感以高度的自觉统一于“我”。在中国古代,中和之美隐含集权的动机;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的角色与才能被工业生产定制,消费与娱乐被商业利益引导,个体不论受到多好的教育、有多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享受,他的自觉与自主却没有被唤起。物质的高度发达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望的自由,相反,高速运转的生产节奏、利润至上的消费诱惑,导致了人的碎片化和自我的迷失。 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的中和之美,则应该引起现代人对这种情况的警惕与反抗,引导人以明确的自觉,按照自我的理性选择与追求,把可能实现的才能品质、社会关系、情绪感情“和”入浑融的“我”之中。 这应该是审美与社会共同的发展趋势。 再次,从艺术形式上,中和之美对多媒体艺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和之美是在诗乐舞一体的历史背景中提出的,而多媒体又让艺术在更高的技术和审美层次上实现文、图、乐、舞的完美结合;中和之美看重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运用到多媒体艺术多种媒介、技术、形式的驾驭之中,使文、图、乐、舞融合为一个具有最佳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整体。 当然,这种感染力的动机应该以一个丰富统一的主体为中心,否则现代技术与经典原则的结合,会被一些权力集团用来实现他们的各种政治经济目的。
一旦从以上三个方面摆脱了外在的目的,转而把人的独立,人的个体性,人在现实与感情、肉体与精神方面的完善和自由作为目的,中和之美就回到了审美本位。 因为审美就是人在与艺术形式的浑然一体中意识自我、完善自我、解放自我的过程。
(摘编自胡睿臻《中和之美:文化还原与现代转化》)
[注]逻各斯中心主义: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别称。 “逻各斯”出自古希腊语,它有内在规律与本质的意义,也有外在对规律与本质的言语表达的意义。
又一个“狙击兵岭”
魏巍
常言说,“响鼓不用重槌敲”。 自从团政委点出三连的问题之后,郭祥就立时召开了支委会,首先对自己打大仗的思想进行了自我批评。接着对“怕捅马蜂窝”的思想,也捎带着给了几炮。 随后经过研究,选出了本连的特等射手,组成了步枪组、机枪组,还有六○炮和祖国新来的无座力炮合编的冷炮组,区分了地段,划分了责任。 第二天,狙击活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大家都憋足劲,要向“狙击兵岭”看齐。
果然不出所料,狙击活动遭到了敌人强烈的报复。 又是飞机,又是大炮,很疯狂了一阵。 但是都被他们硬顶了过去。 郭祥还特意把无座力炮秘密运到前沿,敲掉了无名山上敌人设置的那辆固定坦克,狙击活动就更顺利地开展起来。 无名山上的每一条大路小路,敌人出没的每一个场所,都受到狙击手们的严密监视。 敌人只要一露头,就会猝不及防地倒在狙击手们的枪弹之下。 真是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屁滚尿流,偶尔出来一次,就像老鼠出洞一般。 开始敌人还去拖死尸,死尸拖不回,还得赔上三个五个,最后连死尸也不拖了。 当时,我们的快板诗人毕革飞,曾写过一篇快板,专门记载此事。 诗曰:
狙击手,真活跃,你一枪,我一炮,
不打死靶,要打活目标。
展开狙击大竞赛,个个都把战机找,
敌人在工事一露头,叭的一枪应声倒。
敌人出来拉尸首,又是射击好目标。
你要愿意要尸首,我们负责给你造!
零零碎碎吃喝你,最后把你全吃掉!
在这场狙击大竞赛中,“创造杀敌百名狙击手”的口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青年战士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都想最先突破这个光荣指标。 特别是那个 16 岁的小鬼杨春,简直着了迷。 这匹刚刚戴上笼嘴的小马,在老保姆陈三得力的领导下,虽然进步不小,但是按陈三的说法,始终没有把他那种过剩的精力完全转化为建设的积极性。 平时,不是到这个班偷偷拆卸机枪,就是到那个班摆弄别人的炮。 这一下可好了,他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到这方面去了。 每天天一亮,他把帽檐儿一歪,就抱着一支枪,伏在射击台上,用一双圆圆的猫眼搜寻着自己的猎物。 有时候为了减小自己的目标,他甚至脱个光膀子,把帽子也染上黄泥,伏在交通沟沿上观察。 远远看去,他那在庄稼地滚过的身体简直同黄黄的泥块没有两样。 由于他这样不辞劳苦,今天打中三个,明天击倒五个,他的记录表一直像响箭一般地直线上升。 他本人也越打越上瘾,越打越来劲。 每天只嫌太阳落得早,只嫌天色亮得迟。 就是夜间做梦,也不断地喊:“打中了! 打中了!”一边喊,手指头还在不断地扳动。 这样,在一个月结束的时候,他的毙敌数已经达到58 名,不要说在全连,就是在全营也遥遥领先了。 有人分析说,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由于他那精确的射击技术。 确实不能否认,他从小就是一个玩弹弓的好手,到现在他那圆乎乎的小脸上,还有一个小小的疤痕,就是他的战友给他留下的光荣纪念!
说到这儿,我们不妨揭破这小鬼的一件秘密。 它甚至已经到了绝密的程度,以至使得料事如神的郭祥、工作深入的老模范以及朝夕相处的陈三都摸不清底细。
那还是今年春暖花开的时节,从祖国寄来了大批的“慰问袋”,小杨春也理所当然地分到了一个。 这个袋子里装了几十块水果糖,还有一封短短的信。 从信上看,来信人年纪很小,字迹稚嫩,一笔一画,像是刚会挪步的孩子,比杨春那打飞脚的字好不了多少。 信上写道:
亲爱的志愿军叔叔:
我妈妈每天给我一分钱买糖。 我没有吃,现在我给叔叔寄去。 希望叔叔吃了我的糖,多打死几个美国鬼子! 我要向叔叔学习,长大了,也要去抗美援朝。
李毛毛
当时,接到慰问袋的这位 16 岁的“志愿军叔叔”,不用说是颇受感动的。 因为他平生以来第一次作为一个人民的战士受人尊敬。 他当时就在自己的小本上写了一首诗:
慰问袋,六寸长,慰问糖在里面装。
昨天我吃一块糖,糖儿对我把话讲:
你吃糖,想一想,祖国人民的心意可记上?
按照小杨春原来的计划,这糖本来是准备立功之后才吃的。 但是,毕竟我们这位“志愿军叔叔”修养方面还有些不足,今天一块儿,明天一块儿,也就吃完了。 只剩了个空空的小口袋还包在包袱里。 这次支部号召“创造杀敌百名狙击手”,小杨春忽然想起这个慰问袋来,如果打死一个敌人,就把一枚小石子装进去,装满了 100 枚,将来寄给这位小朋友,岂不是一个很好的纪念? 就这样暗暗下了决心。 但是,这小鬼鬼心眼不少:一来这计划还不知道能不能完成;即使能完成,事先透露出去,还是会被人传为笑柄。 他自己这样那样的“漏子”已经够多了,何必再给人增加一份谈话的资料呢? 于是就把这事定为“绝密”一级,对人闭口不谈。 只是在打死一个敌人后,才选一枚晶莹可爱的小红石子,乘夜深人静悄悄丢到那个未曾见过面的朋友的口袋里。
(节选自《东方》)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 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① ,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响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 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嘿:同“默”。 ②涓人:中涓,掌管 宫 中 扫除之役。 此指国君近侍。
①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②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寄殷尧藩先辈①
许浑②
十载功名翰墨林,为从知己信浮沉。
青山有雪谙松性,碧落无云称鹤心。
带月独归萧寺③远,玩花频醉庾楼④深。
思君一见如琼树,空把新诗尽日吟。
[注]①殷尧藩:早年贫困,后中举当官,但不久就辞官做了隐士。②许浑:字用晦,晚唐诗人,晚年因痛恨朝廷污浊,寓居润州。 ③萧寺:僧寺、寺院。梁武帝萧衍造寺院,命萧子云书“萧”字,后称佛寺为萧寺。 ④庾楼:指晋人庾亮建造的高楼。 白居易曾有诗云“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
方志古籍是中华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中华民族一向注重记述、传承和借鉴历史,具有高度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 “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从先秦“四方之志”到西汉魏晋地记,从隋唐图经到两宋方志,最后到元明清大一统志,方志编修 ① 、连绵不断。作为中华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 的方志古籍是记录历史变迁、反映政风民情、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存史意义、资政价值、教化作用不容小觑。 方志古籍横陈百科,纵贯古今,具有秉笔直书、述而不论的客观精神,政治性、权威性、真实性、历史性是其本质属性。 志属信史。 方志古籍 ③ , 体茂事备,蕴含着一地一事一物沧桑变迁的基因密码,是传承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安全的文化宝藏。 新中国在成立前,西方列强大肆掠夺中国方志古籍,将其作为他们了解中国、侵略中国的参考重要资料。 目前,在日本、美国等国家,还保存着我国大量的方志古籍,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孤本 , 是掌握中国历史和国情地情的重要依据。 做好新时代方志古籍工作,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快速射电暴,被科学家形象地称为宇宙中的“闪光灯”。它虽然仅持续几毫秒, ① , 把相当于地球上几百亿年的发电量,以无线电波的方式释放掉。 而要“看到”神奇的快速射电暴现象,就需要借助“中国天眼”。
“中国天眼”帮助科学家新发现了许多脉冲星,脉冲星是一种独特的致密星,其中有一类极特殊的磁星,是已知密度仅次于黑洞的特殊天体。 ② , 能把原子挤成铅笔状,它们在活跃期间会出现剧烈的 X射线爆发,很多理论家认为这是快速射电暴产生的源头。
2020年中国科学家利用“中国天眼”观测的两个重要成果,刊登在权威科技期刊《自然》上。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柯伽认为, ③ , 可观测其他射电望远镜无法探测到的微弱信号,是研究快速射电暴的利器。
材料一: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三国演义》
材料二:
我常把自己比作小草,小草能生在高山、峡谷,河溪旁,峭壁上,它以不同的方式,为大地献出自己的翠绿。
——史光柱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