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江门市培英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

更新时间:2024-05-22 浏览次数:3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2024九下·江门月考)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
    A . 已经能够人工取火 B . 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 . 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 . 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 2. (2024九下·江门月考)  距今5000年左下,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借鉴、其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国早期文明(   )
    A . 领先世界其他地区 B . 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C . 阶级分化趋势明显 D . 玉器文化普遍流行
  • 3. (2024九下·武威模拟) 西周时期,分封的齐、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 )
    A . 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B . 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 C . 导致周王室附近地区衰落 D . 促进边远地区经济的开发
  • 4. (2024九下·江门月考) 下图是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学派关系图,从中可以看出( )

    A . 各学派以血缘联系纽带 B . 各思想学派之间等级森严 C . 各学派之间相互学习借鉴 D . 诸子百家均师出同一师门
  • 5. (2024九下·仙游月考) 在郡县制下,县是郡的下级,重大事务需要向郡里汇报,接受郡的管辖;而郡又向中央汇报,接受中央的管理。中央通过对郡县官员的考核来掌握他们的政绩,决定他们的升降任免。这些措施旨在(   )
    A .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 . 维护中央集权 C . 完善中央行政体制 D . 消除地方割据
  • 6. (2024九下·江门月考)  下表是中国古代某帝王的年谱(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公元前141年

    公元前136年

    公元前129年

    公元前127年

    公元前118年

    公元前87年

    即皇帝位

    置五经博士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颁布“推恩令”

    下令铸造五铢钱

    崩,葬于茂陵

    A . 该年谱使用年号纪年 B . 该帝王开创了皇帝制度 C . 该帝王在位35年 D . 该帝王巩固大一统王朝
  • 7. (2024九下·江门月考)  图中物品(技术)交流主要得益于( )

    A . 丝绸之路的开通 B . 班超经营西域 C . 海外贸易的发展 D . 文成公主入藏
  • 8. (2024九下·江门月考) 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    )
    A . 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B . 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C .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D . 海外贸易高度发达
  • 9. (2024九下·江门月考) 历史学家罗香林记述:“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徙。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他记述的这一历史现象(    )
    A . 激化了南北方的矛盾 B . 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 . 有利于东晋统一全国 D . 将战乱转移到了南方
  • 10. (2024九下·江门月考)  隋平陈以后,将北方社会管理制度推行到南方,政令严急,导致南方豪强纷纷举事反隋。文帝派大军前往镇压,逐一平定……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华北、江南的控制,开始在洛阳营建东都,复以东都为中心开凿大运河。隋朝这些措施(    )
    A . 源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 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形成 C . 旨在镇压南方豪族的叛乱 D . 适应了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
  • 11. (2024九下·江门月考)  宋代人洪迈谈唐诗时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这表明唐诗繁荣的原因是( )
    A . 时局动荡不安 B . 题材内容广泛 C . 风气包容开放 D . 诗人地位提高
  • 12. (2024七下·攀枝花期中) 表格所示史实反映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路线

    人物

    内容

    结果

    唐一天竺

    玄奘

    西行取经

    游历17年,携带大量佛经回国

    唐→日本

    鉴真

    鉴真六次东渡

    对日本文化影响很大

    A . 文化繁荣,世界领先 B . 交通发达,横贯欧亚 C . 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D . 国力强盛,威震四海
  • 13. (2024七下·田阳期末) 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    )
    A . 确保了科举取士公平 B .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 C .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 . 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
  • 14. (2024九下·江门月考)  如图是汉代和宋代的经济区域分布图,这可用于研究( )

    A . 民族关系的发展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 .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 宋代经济发展优于汉代
  • 15. (2024九下·江门月考)  某同学梳理了中国古代对地方管辖时间轴,图中①处对应的措施应是( )

    A . 实行盐铁官营 B . 确立三省六部制 C . 确立行省制度 D . 设“三司”
  • 16. (2024七下·南昌期末) 朝议,亦称廷议或集议,是中国古代的朝廷议事制度。秦汉皇帝一般不会轻易否决朝议之事,唐代规定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宋太祖也常常违心屈从廷臣正确的意见。到了明代,天子对不合己意的廷议结果则屡次下议或置之不理。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   )
    A . 决策失误逐渐减少 B . 中央行政效率提高 C . 宦官专权日益严重 D . 君主专制权力强化
  • 17. (2024七下·西安期末) 校历史学习小组整理了一份名人名句卡片。该卡片的主题是( )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郑成功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康熙皇帝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维护国家主权 C . 推动经济发展 D . 加强文化交流
  • 18. (2024九下·惠阳月考)  吴琦教授在《明清社会群体的新趋向》中写道:“明中期以后,出现了以十大商帮为核心的商人集团……正是这些商人群体,通过各自经营,推动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这说明商帮的出现(   )
    A . 实现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B . 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 . 使传统的抑商政策取消 D .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19. (2024九下·江门月考) 直到咸丰年间,清政府依然把外交事务称为“夷务”,称西方国家为“丑类”“逆夷”“夷性犬羊”等。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   )
    A . 严禁对外贸易 B . 长期闭关锁国 C . 加强封建皇权 D . 抵御外敌入侵
  • 20. (2024九下·江门月考)  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不仅对16世纪前的中医药学进行了系统总结,还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材料表明这一成就(   )
    A . 奠定了现代生物分类学基础 B . 是借助西学东渐的科技成果 C . 体现了承古萌新的文化特色 D . 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 21. 2022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并指出:中阿互相欣赏,互学互鉴,共同倡导文明对话,守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下列属于阿拉伯文化的是( )
    A . 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 B . 《医典》、《天方夜谭》、阿拉伯数字 C . 《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空中花园 D . 《荷马史诗》、《十二铜表法》、帕特农神庙
  • 22. (2024九下·阜宁模拟) “早在14、15世纪,资本主义已经出现在意大利沿海城市,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都鲜明地展现出新的时代精神。”下列作品能够反映这个时期“时代精神”的是( )
    A . 《战争与和平》 B . 《向日葵》 C . 《蒙娜丽莎》 D . 《英雄交响曲》
  • 23. 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出现三股进步历史潮流: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这主要缘于( )
    A . 新航路开辟 B . 殖民扩张 C . 文艺复兴 D . 工业革命
  • 24.  下面美国独立战争进程示意图中“★”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 . 《独立宣言》 B . 《宅地法》 C .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 . 《共产党宣言》
  • 25. (2024九下·成武模拟) 它作为有史以来对资本主义制度最彻底、最严厉、最全面批判的理论,大大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这一理论就不会消灭。“这一理论”是( ) 
    A . 人文主义 B . 理性主义 C . 马克思主义 D . 自由主义
  • 26. (2024九下·江门月考)  观察世界石油产量柱状图,导致这一时期石油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现代化工业产生 B . 棉纺织业兴盛 C . 电力能源的运用 D . 钢铁工业的发展
  • 27. (2024九下·江门月考)  1955年,除南斯拉夫一国外,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全部签署了《华沙条约》。此举导致(   )
    A . 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 . 社会主义扩展到多国 C . 冷战形势更加严峻 D . 东欧各国实行多党制
  • 28. (2024九下·伊春模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的混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训: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材料表明欧洲联合的背景是(    ) 
    A . 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 B . 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C . 互联网在全球普及 D . 美苏两国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 29. (2024九下·长春模拟) “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这一演讲针对的是(    )
    A . 霸权主义的恶劣行径 B . 恐怖主义的日渐抬头 C . 逆经济全球化的行为 D . 全球生态平衡的破坏
  • 30. (2024九下·山西月考) 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了以下资料进行探究学习。他们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照片:《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地图:《非洲独立进程图》

    纪录片:《巴拿马运河》

    传记:《曼德拉传》

    A . 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B .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C . 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D . 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0分,33题16分,共40分)
  • 31. (2024九下·江门月考)  货币是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从货币中可以探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情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研究商鞅,小颖准备写一篇题为“商鞅与他的治国之道”的小论文,收集到以下材料。 

    庄王以为币(指蚁鼻钱)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指楚国令尹孙叔敖)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

    ——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

    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三枚战国时期楚国蚁鼻钱。长约1.5~1.9 cm,宽约1.1 cm,重量一般为2 g左右

    材料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币面铸有“半两”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两

    汉武帝元狩五年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非三官钱不许使用。币面铸有“五铢”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五铢

    唐高祖武德四年开铸开元通宝,“开元”非年号,意思是开辟新纪元,是吉祥语

    材料三 中国古代货币的基本形态及主要表现(部分) 

    基本形态

    主要表现

    A组

    牲畜、皮毛、贝壳、盐块、粮食、工具、布帛等最初的货币,这些货币只是当时市场上诸多商品中的几种,由于广泛需要而最受人们欢迎

    B组

    它以纸张为制造材料,具有象征性,在纸张上加印图案、文字,标明其价值,就可以在市场上通行无阻,为大众所接受

    1. (1) 提取材料一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唐高祖时期的铜钱与秦、汉时期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货币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AB组中任选一组,指出该组货币的基本形态,并分析这一基本形态的货币受大众欢迎的原因。
  • 32. (2024九下·江门月考) 某中学学生查阅了中外历史上有关“创新”资料后,整理归类形成下图提纲。请你帮他提炼一个关于“创新·发展”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改革创新商鞅变法俄国1861年改革
    道路创新井冈山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创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33. (2024九下·江门月考) 某班开展项目学习活动,分三个小组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的问题。

    材料一(第1小组整理)16世纪以来,核心国家控制着整个世界的经济秩序、政治秩序、安全体系和法治体系,边缘国家除了顺从中心的意志之外别无选择。

                                                                                                                                                                                                                                                                                                                                                                                                                                                                                                 

    阶段特征

    时间

    事件

    以殖民侵略为主要方式的“中心—边缘”秩序初建

    1553年

    葡萄牙攫取在中国澳门的居住权

    明朝末年

    荷兰殖民者侵占中国台湾

    17—18世纪

    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英国工业革命

    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9世纪中期

    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以共同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或经济、政治、军事目的为标准的集团化秩序重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形成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9年

    巴黎和会

    1921年

    华盛顿会议

    1937年

    法西斯同盟初步形成

    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949年

    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北约成立

    1955年

    华约成立,两极格局形成

    材料二(第2小组整理)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要求。各国致力于发展经济,力争增强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进入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和平和发展需要各国人民共同维护。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第3小组整理)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摘自《人民日报》2023年3月23日

    1990年,布什总统首次公开了美国政府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构想,并在海湾战争中予以实践和展现。随着全球性对抗威胁减弱,伊拉克这样的地区性强国崛起是对美国在世界重点地区利益的挑战。战争中,主要行动基本都是由西方盟国部队完成的,具体指挥权属于美国。经过海湾战争的实践促使这一构想在以后美国国家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徐萍、张建辉《海湾战争与美国世界新秩序构想的实践》

    1. (1) 第1小组整理的材料对于项目研究来说是必需的吗?说明你的理由。
    2. (2) 根据第2小组整理的内容,概括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因素。
    3. (3) 针对第3小组整理的材料,通过内容对比,分析中美方案的不同及优劣。你认为还可以补充哪些方面的材料以佐证项目学习主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