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下册 /第一单元 /1 /1.3 庖丁解牛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庖丁解牛》基础...

更新时间:2024-05-13 浏览次数:2 类型:同步测试
一、重要字音
二、一词多义
  • 2. 一词多义
    1. (1) 族

      庖月更刀,折也              形容词,

      每至于 , 吾见其难为          名词,

      士大夫之                    名词,

      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动词,

    2. (2) 中

      莫不音                      动词,

      通外直,不蔓不枝            名词,

      才能不及人                形容词,

      百发百                      动词,

    3. (3) 道

      臣之所好者也                名词,

      师者,所以传受业解惑也      名词,

      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

      策之不以其                  名词,

      伐无诛暴秦                  名词,

    4. (4) 乎

      技盖至此 语气词,

      天理 介词,

      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助词,

    5. (5) 为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动词,

      怵然戒,视为止,行为迟 助词,

    6. (6) 而

      臣以神遇不以目视     连词,

      技经肯綮之未尝,况大軱乎 连词,

      提刀立 连词,

      善刀藏之    连词,

三、古今异义
  • 3. 古今异义
    1. (1) 依乎天理

      古义:

      今义:天然的道理。

    2. (2) 视为止,行为

      古义: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3. (3) 吾见其难为

      古义:

      今义:使人为难;多亏(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客套话,用于感谢别人代自己做事。

    4. (4) 因其固然

      古义: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5. (5) 每至于

      古义: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6. (6) 虽然 , 每至于族

      古义:

      今义: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7. (7) 技经肯綮之未尝

      古义:

      今义:未曾;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意思跟“不是(不、没)”相同,但口气比较委婉。

四、特殊句式
  • 4. 特殊句式
    1. (1) 如土委地。

      句式:

      译文:

    2. (2) 怵然为戒。

      句式:

      译文:

    3. (3) 视为止,行为迟。

      句式:

      译文:

    4. (4)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句式:

      译文:

    5. (5) 技经肯綮之未尝。

      句式:

      译文:

    6. (6) 臣之所好者道也。

      句式:

      译文:

    7. (7) 良庖岁更刀,割也。

      句式:

      译文:

五、选择题
  • 5.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
    A . (yǐ)       (xíng)     然(chù) B . (huā)     然(huo)   然(xiǎng) C . (xì)      大(kuǎn)    然(huò) D . 音(zhòng)   肯(qìng)    丁(páo)
  • 6.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 良庖岁更刀,割也 B . 技盖至此乎 C . 善刀而藏之 D .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 7. (2020高一下·汶上期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刀而藏之         善:揩拭

    依乎天理             天理:天然的道理

    B . 至此乎         盖:同“盍”,何、怎么

    乃中《经首》之     会:音节、节奏

    C . 于寡妻           刑:同“型”,做榜样

    合于《桑林》之舞    《桑林》:祭祀活动

    D . 因其固然           固然:本来的结构   庖月更刀           族:高明
  •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庖丁文惠君解牛     之踌躇满志 B . 如前为寿           使烛之武见秦君 C . 神遇而不以目视   羊易之 D . 刀刃若新发于硎     善刀藏之
  • 9. 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刀刃者无

    A . 假舟楫者,非能 B . 良庖更刀,割也 C . 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D . 越国以鄙
  • 10. (2021高一下·深州月考) 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合于《桑林》之舞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③技经肯綮之未尝

    ④良庖岁更刀,割也

    A . ①③相同  ②④相同 B . ①③相同  ②④不相同 C . ①③不相同  ②④相同 D . ①③不相同  ②④不相同
六、课内文言文阅读
  •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

    1. (1)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官知/止而神/欲行 B . 视/为止,行为/迟 C . 官/知止而神欲/行 D . 视/为止,行/为迟
    2. (2) 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子,姓庄,名周,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B . 庖丁,意思是名叫“丁”的厨师。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C . 文惠君,即梁惠王,“惠”是他的谥号。战国时期,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后,魏国亦称梁国。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D . 臣,文中是指庖丁在文惠君面前的自称。君主时代,只有官吏在君主面前可以称臣。
    3. (3) 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B . 文章用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对比:解牛三年之后,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凭精神和牛接触,不用眼睛看就可把它拆卸。 C . 庖丁解牛动作熟练,声响美妙、自然、优美。他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D . 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文中的“养生之道”是指在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
    4. (4)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②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5. (5) 庖丁解牛的故事谈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 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指穷于为薪 , 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

    【注】①介:独,只有一只脚。一说“介”当作“兀”,失去一足的意思。②秦失:亦写作“秦佚”,老聃的朋友。③县:同“悬”。④“指”“薪”即脂薪,又称烛薪,用以取光照物。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B . 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C . 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D . 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缘督,“缘”指顺着、遵循,“督”是正道。中医中的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中道的含意。 B . 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与此称谓方式相同的还有“师襄”“弈秋”“匠石”等。 C . 《桑林》《经首》都是传说中的古代乐曲名。《桑林》是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经首》是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 D . 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分内篇、外篇、中篇三部分,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第一段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之道重在“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的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发展。 B . 本文第四段先后用了三组对比进行说理:一是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二是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三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C . 本文通过庖丁解牛、右师之介、泽雉不薪畜樊和秦失吊老聃四个寓言故事,主张崇尚自然,反对人为,说明顺应自然之道即为养生之要这一中心。 D . 本文结尾以“薪尽火传”为喻,总结全文,说明人的精神、思想、人格的生命之火一旦点燃,就应该一直传递下去而永无止境。
    4.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②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5. (5) 结合文章语句,谈谈你悟出了哪些养生之道。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