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下册 /第一单元 /1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子路、曾...

更新时间:2024-06-04 浏览次数: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名句名篇默写
  •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弟子面对孔子的问志,其不同的言谈和神态体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体现出子路性格的直率;“”两句体现出冉求的谦虚;曾皙通过“”的回答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中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景象,体现出性格洒脱与谦恭。

  • 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设想自己去治理国家三年后,取得的成果是“”。
    2. (2)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谦虚地表达自己治国能力不足而需君子协助的句子是“”。
    3. (3)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表明自己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的志向的句子是“”。
二、文言小题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和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乎舞雩 B . 赤也为之 C . 曾皙        D . 端章甫
  •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 . 以吾一日长尔                  异三子者之撰 B . 因之饥馑                          毋吾 C . 或知尔                             其礼乐,以俟君子 D . 子路率而对曰                 鼓瑟希,铿
三、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 , 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 , 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 (1) 对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B .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C .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D .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2. (2) 下列对文中有关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 B .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 . 相,指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 . 冠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三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和方式,四位弟子陪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 . 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C . 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 . 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 , 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也。”

    夫子哂之。

    ……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节选自《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材料二: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A知B其C难D也E焉F用G亡H郑I以J陪K邻L邻M之N厚O君P之Q薄R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千乘之国,指中等国家,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同类词语还有“万乘之国”“百乘之国”。 B . 方,计量面积用语,表示纵横若干长度,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的“方”字意思相同。 C . 鄙,当作边邑,与《曹刿论战》中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鄙”字意思不相同。 D . 微,没有,与《岳阳楼记》中的“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字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军、晋军包围了郑国首都,是因为郑国曾经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依附于晋国时又依附于楚国。 B . 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说秦,但烛之武因年轻时未被重用而拒绝,经佚之狐致歉,他最终答应出使。 C . 烛之武在晚上被人用绳子拴着从城楼上吊下去,进入秦营,站在秦的角度,有理有据,晓以利害,说服了秦穆公。 D . 烛之武成功劝退了秦国军队,使秦国与郑国签订了盟约,秦穆公还留下了多位大将戍守郑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 (5) 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的回应是否符合孔子的治国理念?请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 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除,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

    礼。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始禁田河西者,虏乃得稍食其地,俯窥麟 州,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之画五策。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 千余人渡河,载酒食,不战备,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前,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① , 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 ”后数日, 吕惠卿进讲, 因言: “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 ’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 , 其意以讽朝廷。 ”上问公:“惠卿言何如? ”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 臣恐风雨之不庇也。 ”惠卿不能对。

    公又以书喻安石,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 ”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天下咸服公先知

    (选自苏轼《司马温公行状②》,有删改)

    【注】①迩英进读:指臣子定期在迩英阁向皇帝讲读诗文。②司马温公:指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去世后被追赠为温国公。文本第一段中“天章公 ”指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太夫人 ”是尊称司马光的母亲。行状:也称“行述 ”或“事略 ”,为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进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B . 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C . 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D . 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毁瘠如礼 ”中的“如 ”指依从、按照,与《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中的“如 ”词义不同。 B . “虏乃得稍蚕食其地 ”中的“蚕 ”与《登泰山记》 “ 明烛天南 ”中的“烛 ”的用法不同。 C . “不为战备 ”中的“为 ”与《烛之武退秦师》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中的“为 ”词义不同。 D . “前日光言非是 ”中的“是 ”与《赤壁赋》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中的“是 ”词义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父亲在杭州任职,为了就近侍奉,司马光辞去所任的官职,请求调任苏州,终因双亲先后离世,他连续守孝服丧而未能成行。 B . 司马光的才干,得到宰相庞籍的赏识和举荐。面对河东的忧患,庞籍请司马光前往巡视查看,司马光积极为其出谋划策。 C . 庞籍在麟州任职时,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进行防卫,但因手下军官狂妄,夜晚遇敌战死,庞籍受到牵连,被朝廷降职调离麟州。 D . 王安石利用臣子定期在迩英阁为皇帝讲读的机会,向朝廷提出变法主张,之后又在天下具体推行了新法。他的变革遭到司马光的反对。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守阙前,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②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 由是天下咸服公先知。

    5. (5) 司马光为何会反对王安石变法?请根据第三段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三条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