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双语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4-06-25 浏览次数:8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二下·内江期中) 黄宗羲认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下列选项中,与其文化内涵相似的是( )
    A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2. (2024高二下·郑州期中)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一些儒者杂糅老、庄之说,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同时,玄学家又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据此可知,魏晋玄学( )
    A . 改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 反映了儒释的融合趋势 C . 体现了儒道思想的融合 D . 奠定了理学的思想基础
  • 3. (2024高二下·郑州期中) 宋代出版的书籍较之前代明显增多,刻书机构更是遍及各地,不仅中央政府设有专门的刻书机构如国子监、崇文院,而且地方政府也都刻印大量书籍,同时私人也纷纷刻书,出现了大量私人开设的书铺刻书出售。这说明宋代( )
    A .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 . 社会崇文风气的增强 C . 教育推动文化普及 D . 市民阶层地位的提高
  • 4. (2024高二下·郑州期中) 孟广林在《世界中世纪史》中指出:“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但随着假名文字的发展,日本文化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简单模仿,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所谓‘国风文化’。”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 日本文化在交流中创新发展 B . 日本自身文化有很强的本土性 C . 中日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 D .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
  • 5. (2024高二下·鸡冠期中) 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服饰开始走向创新之路。中国的服饰设计师们不但继承了传统服装造型的简洁流畅、宽松飘逸的特点,而且还汲取了西方服饰立体曲线剪裁的特点⋯⋯“中山装”和“旗袍”成为这一时期的经典服装,“中山装”一度成为中国学生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而“旗袍”则被公认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妇女服装。据此可知( )
    A . 近代中国阶层流动的加剧 B . 中西合璧的服饰被普遍接受 C . 近代中国服饰的交流与创新 D . 西方对近代中国的侵略加剧
  • 6. (2024高二下·郑州期中)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上海、天津、汉口、香港等处,开设报馆,主之者皆西人。每遇中外交涉,间有诋毁当轴,蛊惑民心者……今宜于沿海各省,次第仿行(办报),概用华人秉笔,而西人报馆,止准(其)用西字报章。”材料体现了( )
    A .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B . 近代西方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C . 清政府现代教育的缺失 D . “中体西用”思想得到贯彻
  • 7. (2024高二下·郑州期中) 五四运动后,梁启超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孙中山致信海外国民党同志:自北京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抒发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纷纷应时而出,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据此可知( )
    A . 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 . 国民党积极响应五四运动 C . 出版界对舆论思想有较大的影响力 D . 五四运动推动了思想启蒙
  • 8. (2024高二下·郑州期中) 1985 年,中共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建设迈上法制化轨道;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2000—2018年,高职学校从442 所增加至1418所;全日制高职在校学生人数从100.9万人增长到1133.7万人,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
    A . 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B . 满足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 . 标志着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 D . 体现中国教育体系的完善
  • 9. (2024高二下·大新月考) 在中世纪时期,阿拉伯文化对人类进步的贡献巨大,它不仅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与文艺复兴文化之间起传承之功,而且显现出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文化形态。据此推知,阿拉伯帝国( )
    A . 注重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B . 奉行开放和开明的文化政策 C . 积极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D . 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 10. (2024高二下·郑州期中) 有学者说:“在我们的西方文化中,除了机械以外,几乎没有一样现世的事物不是自希腊流传下来的⋯⋯希腊文化无一不是我们今天文明的缩影。”该学者旨在强调( )
    A . 世界文化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B . 古希腊文化对欧洲产生深远影响 C . 希腊化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 D . 古希腊文化改变了欧洲历史走向
  • 11. (2024高二下·大新月考) 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育,其主体是基督教教育,教会学校包括修道院学校和大教堂学校构成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主线,世俗的宫廷学校教育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其中不少大学直接脱胎于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这反映了基督教会( )
    A . 垄断了中世纪的教育 B . 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C . 广泛地影响西欧社会 D . 对西欧教育影响深远
  • 12. (2024高二下·郑州期中) 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不同文化的交融。对下图中人类的迁徙,从人类文明角度解读最恰当的是( )

    A . 推动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 B . 涉及东西南方向,形成了新的人种 C . 过程延续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D . 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贸易繁荣
  • 13. (2024高二下·郑州期中) 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被西方学者称为“希腊化时代”。在这段时间里,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也就是“希腊化文化”。下列选项对“希腊化时代”理解恰当的是( )
    A . 文明特征体现了多元化和开放性 B . 破坏了东西方之间经济联系 C . 文明成果依托于城邦的自然环境 D . 与古典希腊时代无直接关系
  • 14. (2024高二下·郑州期中) 收藏文化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而普遍意义上的博物馆文化则起源于欧洲。15——16世纪是欧洲早期博物馆萌芽的重要时期。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和对财富的渴望,旅行者们将世界各地的动植物、珍奇异宝带到了欧洲,扩充了私人和皇家的收藏规模。早期博物馆( )
    A . 是学术研究中心 B . 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 C . 是重要的宗教场所 D . 随着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而产生
  • 15. (2024高二下·鸡冠期中) 1965 年,美国取消了偏向于欧洲的移民限额,并彻底修改了法律,使得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移民大量流入,其中大约35%来自亚洲、45%来自拉丁美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殖民统治造就了美国文化 B . 美国文化缺乏主流价值 C . 美国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 D . 美国文化易被世界接受
  • 16. (2024高二下·鸡冠期中) 在日本各地,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各种各样的保存会、研究会等民间组织和团体比比皆是。2002年起,日本中小学在普通课程之外增设综合学习时间,学习当地的传统文化、民俗艺能。这表明日本文化遗产保护中( )
    A . 民间团体发挥着比较重要作用 B . 分类保护,有形无形文化遗产并重 C .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并行 D . 重视发挥文化遗产认知和教育作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 17. (2024高二下·郑州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传统文化一以贯之地“闻于道”“立于道”“志于道”“合于道”。思想、精神和信仰构成“道”的本质内涵。对“道”的追求,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具特色的价值取向,从而也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而对“道”的追求又具体通过中国哲学的重人的心性,人的价值和意义,人的生活和生命等问题得到呈现,由此也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是要将重点落在对“人之为人”的德性的光明和安止之上。“以伦理为本位”“以人为本”遂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对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伦理德目——“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并最终确立了以“仁爱”为中心的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摘编自徐小跃《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根据材料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完整,逻辑清晰。)

  • 18. (2024高二下·郑州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坎迪斯·古切尔《全球文明史》

    2023—2024 学年下学期期中测评试卷 高二 历史 第4页(共6页)   材料二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全球人口迁徙的主要路线,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全球人口迁移的变化。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人口迁徙对人类文化影响的认识。
  • 19. (2024高二下·郑州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蒙古汗国。1218年,中亚的花剌子模国扣留蒙古商队,杀害蒙古使臣。不久,成吉思汗以复仇为由,发动第一次西征……灭亡金朝之后,蒙古发动第二次西征……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进行第三次西征,攻占巴格达。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下图为蒙古军队西征示意图。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一个从大西洋沿岸到波兰,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拿破仑大军所到之处,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拿破仑的战争令欧洲从整体上经济凋敝,民生惨淡。大陆封锁计划的实施,让依靠海上贸易的英国难于度日,并且欧洲内陆同样遭受巨大的创伤。

    ——《世界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按时间顺序概述蒙古西征的三条路线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
  • 20. (2024高二下·郑州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2年,教育部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了调整。经过调整,高等学校由1953年的181 所发展到1957年的229所,增长26.5%;1957年在校学生44.1万人,比1952 年增长1.3倍。1957年全国科研机构共有580 多个,研究人员2.8万人,比1952年增长2倍多。

    ——摘编自1957年《光明日报》

    材料二 1951年1 月,教育部要求各地深入开展反帝教育,同时允许不反动的传教士留在中国,并协同各地拟定全面接收外国学校的方案。到1951年底,全国所有教会大学都已由政府接办,其中大部分改为公立,部分改为政府补助、人民办理的私立学校,其行政、财政及财产所有权均由国人掌握。对于外侨子女学校,适当增添了中文、史地和政治常识等课程。之后,“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逐步成为国家明确规定的方针。

    ——据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调整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维护教育主权的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