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怀柔区青苗学校普高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4-04-26 浏览次数:2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40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 1.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西周时期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后世儒家学者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这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是( )
    A . 以人为本 B . 天人合一 C . 家国情怀 D . 天下为公
  • 2.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下列关于君主的各种思想言论,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②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

    A . ①④③② B . ②③①④ C . ③①②④ D . ④①②③
  • 3.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中唐诗人元稹这样描绘当时的社会风尚:“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同时,胡饼成为当时人们的主食,还有不少蔬菜来自国外,如印度的刀豆、尼泊尔的菠菜等。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①政治的改革 ②交通的畅通 ③开放的风气 ④遣唐使到来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4.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朝鲜《高丽律》的篇章内容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的《大宝律令》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 )
    A . 唐朝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B . 《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C . 《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D . 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
  • 5.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如图呈现了公元前3000—前2500年的中华文化发展形势,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

    ①各文化遗址多数分布在大江大河地区      ②各地区文化之间存在相互交流和影响

    ③中原地区逐渐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区      ④正式形成统一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6.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每年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即祭祀社稷。后来社稷逐渐成为国家的代称。据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 祭祀社稷体现了早期国家的血缘认同 B .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C . 农本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D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源于西周时期
  • 7. (2024高二下·虎门月考) 下表中思想家的言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对应正确的是(   )                   
       

     人物 

     
     

     言论 

     
     

     内涵 

     
     

     A 

     
     

     孔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自强不息 

     
     

     B 

     
     

     孟子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国情怀 

     
     

     C 

     
     

     管子 

     
     

     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 

     
     

     天下为公 

     
     

     D 

     
     

     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和而不同 

     
    A . A B . B C . C D . D
  • 8.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佛教在不断发展中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明末,徐光启与来华的传教士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科学著作;近代以来,男女平等的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上述现象说明(    )
    A .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B .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C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 D .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 9.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易传·系辞上》说,圣人行事的准则,是“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平昼夜之道而知”。材料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是( )
    A . 民本思想 B . 崇德尚贤 C . 道法自然 D . 和而不同
  • 10.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

    A . 东亚文化圈形成 B . 造纸术传入中亚 C . 佛、道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D . 中华文化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
  • 11.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  )
    A . 勤劳勇敢的精神 B . 耕读情怀 C . 艰苦奋斗的精神 D . 家国情怀
  • 12.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二十四孝图、岳母刺字图、苏武牧羊图、尉迟恭救主图、千里走单骑图、精卫填海图等。据此可知( )
    A . 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 B . 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 C . 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 D . 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
  • 13. (2024高二下·双清期中) 从19世纪中叶以来,中外文化经百年的互动与融合,促成了中华古老文化的新生。下列符合“新生”的思想是( )

    ①魏源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②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③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        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4.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对儒家思想的表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儒家思想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③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质疑        ④利用孔子的权威宣传西方思想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③④ C . ①③②④ D . ②①④③
  • 15. (2024高二下·佳木斯期末) 据《新唐书·东夷列传》记载,日本使节在觐见皇帝后,大部分被安排进国子监学习,衣食住行等所有费用均由唐朝政府提供,学成后再返回日本,日本僧人则多在长安各大寺院寻师求法,如空海便在长安的青龙寺学习,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 )
    A . 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外传 B . 造就了东南亚文化圈的繁荣 C . 有利于古代日本社会的变革 D . 导致日本中央集权体制瓦解
  • 16.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鉴于元末官场腐败,官吏鱼肉百姓,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双管齐下,大行教化之政的同时,颁定《资治通训》《志戒录》《大明律》,以官民犯罪案例编成《大诰》三编,甚至给百官拟定《授职到任须知》,直接规范基层官吏的履职,并认定治乱世须用重典,推行严刑峻法,乱法贪腐官员数万人被治罪。据此,说明朱元璋( )
    A . 废除丞相分权六部 B . 完善里甲户籍制度 C . 强化法纪整肃吏治 D . 设司礼监规范监察
  • 17.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虎门销烟后,针对鸦片贩子藏身澳门,林则徐发布严禁贩卖鸦片的告示,“无论澳门铺户以及出海商船,并住澳之西洋夷人”如有违犯,“皆必从重惩办”,并强调“澳门虽滨海一隅,亦是天朝疆土”;1839年9月还亲自巡视澳门,“华民扶老携幼,夹道欢呼”。这反映林则徐( )
    A . 强烈的领土主权意识 B . 塞防海防并重的思想 C . 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 D . 认为治国应以民为本
  • 18.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编年史》写道,屋大维“首先用慷慨的赏赐笼络军队,用廉价的粮食讨好民众……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级长官乃至立法的职权都集于一身”。这反映古代罗马政治制度的变化是( )
    A . 城邦民主政治建立 B . 贵族寡头政治出现 C . 元首制独裁的形成 D . 王权受封建主限制
  • 19. (2024高二下·蓬溪月考) 辽太祖立国后“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金世宗令人译《五经》,“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西夏虽以佛教立国,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从辽、宋、金输入汉文典籍以满足阅读需求。上述现象反映了( )
    A . 多元一体的格局 B . 儒学正统秩序的重建 C . 文化认同的理念 D . 崇文尚读风气的盛行
  • 20.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如表是20世纪早期中国民众对待国旗的态度。这说明当时( )

    时间

    民众态度

    1919年1月

    一位读者指出有人在国旗上贴“大减价”“九折”“八五折”等字样,他遂请《益世报》刊文宣传国旗的权威性和神圣性。

    1922年8月5日

    署名为“剑”的作者见一位女子以国旗绣鞋,他表示如此行为是“侮辱国旗,即侮辱国家”。

    1924年初

    有人看到某公司所悬国旗旗色混乱,认为他们“反对共和,轻视民国”,脑子里没有国家观念。

    A . 国家认同观念凸显 B . 封建等级观念鲜明 C . 共和观念逐渐形成 D . 民主自由思想淡薄
  • 21. (2024高二下·朝阳期中) 19世纪,英国政府实施了从本土向地广人稀的殖民地移民计划。当国内经济景气时,向海外移民减少;当国内经济陷入危机时,向海外移民增如。移民计划的实施( )

    ①有利于缓解英国本土社会危机       ②改变了殖民地的人口结构

    ③导致了经济危机波及世界各地       ④推动了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22.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关于文字起源有很多说法,如楔形文字是受陶筹启发,陶筹是呈现各种几何形状的陶制物,苏美尔人发现陶筹可以记数,于是产生了文字。《史记》中说仓颉见鸟兽蹄选之迹,初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这两种文字起源的共同点是( )
    A . 经历从图形到文字的演变 B . 描绘自然景物时联想 C . 在泥板上压出一道道笔画 D . 雕刻在龟甲或兽骨上
  • 23. (2024高二下·怀柔月考) 如表是有关“文化”的词源解析,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

    词源解析

    “文”

    “纹理”,引申出“人为修养和美、善、德行之义”

    “化”

    “改变”

    “文”“化”并联使用

    引申出“以文教化”之义

    “文化”

    (“文”与“化”合成一个词使用)

    文治和教化

    A . 道法自然 B . 以人为本 C . 和而不同 D . 敬天保民
  • 24.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的正统文学,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骑士文学在11世纪流行,大都是骑士们行侠仗义、建功立业和爱情至上的故事。这一时期骑士文学的流行反映出当时( )
    A . 人们对世俗生活的追求 B . 王权的不断强化 C . 人文主义精神广泛传播 D . 天主教会的衰落
  • 25.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2019年,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千山共色—丝绸之路”文明特展,展品中有汉朝的“五星出东方”锦护膊,出土于新疆和田地区。据此可以判断( )
    A . 新疆和田地区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B . 汉朝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C . 汉朝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D . 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 26. (2024高二下·中牟期中) 公元313—314年间,一位驻扎在甘肃的粟特人那耐·万达克向家乡撒马尔罕寄了一封信(部分内容见下),该信件可用于研究( )

    最后一位皇帝从洛阳逃走。由于饥荒,城市和宫廷遭到火灾……这些所谓的匈奴人,昨天还受制于君王!

    从敦煌一直到金城(兰州)……亚麻布销路很好。

    居住在从金城到敦煌地区的我们,没有亲属,年老而且面临死亡。

    ①西晋末期的政治局势        ②丝绸之路的商业活动

    ③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④粟特商人群体的境遇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7.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阿拉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 . 阿拉伯帝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C . 阿拉伯文化具有兼容性创新性的特点 D . 阿拉伯文化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 28.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1500年,被纳入西班牙殖民地的美洲各地的人口大约为5000万人,到1650年,下降为大约400万人;1600—1750年,欧洲、中国、印度、中东等地,人口却以空前的速度增长。导致上述人口变化的原因有( )

    ①西方国家的殖民掠夺        ②传染病的大规模蔓延

    ③美洲粮食作物的推广        ④西欧工业革命的影响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29.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托勒密占据埃及后,亚历山大城成为埃及都城。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许多学者前往研究。城中市场上可以看到阿拉伯的香料,塞浦路斯的铜,印度的金、胡椒,不列颠的锡,努比亚的大象,西班牙的银,甚至中国的丝。该现象可用于说明( )
    A . 战争必然促进被征服地区的发展 B . 亚历山大城是北非经济文化中心 C . 亚历山大城成为丝绸之路的终点 D . 战争客观上助推了经济文化交流
  • 30.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下表是关于蜀身毒道的一些记载。据此可以推断( )

    出处

    记载

    《汉书·张骞传》

    臣在大夏时,见邓竹杖、蜀布,阿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著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

    吕思勉《中国通史》

    当时(汉朝)蜀物入印度所走的路,当系今经自四川经西康、云南入缅甸的路。

    A . 汉与古印度自张骞出使西域后才开始交流 B . 汉朝时期与古印度交流频繁 C . 中国的商品受到古印度上层人士的喜爱 D . 早在汉朝四川地区和印度已有贸易往来
  • 31. (2024高二下·六安期末) 史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我们了解历史,尤其是早期地区文明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下列史诗解读正确的是( )

    ①《吉尔伽美什》 ②《荷马史诗》 ③《摩诃婆罗多》 ④《罗兰之歌》

    A . ①是目前所知世界最早的史诗,反映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情况 B . ②是古代罗马文学的早期代表,成为后世西方文学的重要题材 C . ③是反映早期雅利安人征服南亚次大陆的文献史料 D . ④属于②其中的一篇,以楔形文字的形式保存留世
  • 32. (2024高一下·萝北期末) 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 . 推动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 . 促成了欧洲近代封建社会的转型 C . 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大 D . 在沟通东西方文化方面作用重要
  • 33. (2023高二下·顺义期末) 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以下史实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吉尔伽美什》穿插大量神话故事,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史诗

    ②《荷马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③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

    ④《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对后世国家有借鉴意义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34.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公元4世纪,日尔曼人开始向罗马帝国境内迁徙,建立起成百上千个封建实体,如公国、伯国、子爵封地、男爵封地,后来还出现基督教的主教国、教会领地,一些自治的城市等等,它们彼此独立,没有统一的政府。这主要反映出( )
    A . 西欧社会结构的多元特征 B . 欧洲诸国均未形成中央集权
    C . 基督教阻碍了欧洲的统一 D . 城市市民自治具有深厚土壤
  • 35.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下列考古发现能够实证古代西亚文明的是( )

    ①恰塔尔·休于遗址    ②《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泥板   ③莎草纸残卷  ④《汉谟拉比法典》石碑浮雕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36. (2024高二下·嘉陵期中) 《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石柱上端是太阳神沙马什授予汉谟拉比国王权杖的浮雕,下部则是3500行、282条铭文。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石柱上刻写的是楔形文字    ②法典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③以《十二铜表法》为基础   ④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的重要资料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37.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以下对《吉尔伽美什》《荷马史诗》《伊戈尔远征记》等史诗的看法正确的是
    A . 荒诞离奇完全没有史料价值 B . 写作年代久远可以看作历史 C . 侧面反映古代社会历史风貌 D . 文学瑰宝但与真实历史无关
  • 38.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古代亚述王朝的几个重要国王都十分热衷于大规模的宫廷建筑,其中尤其以萨尔贡二世在杜尔—沙鲁金城内修建的皇宫最为辉煌,“人首飞牛”是该王宫大门两侧的守护神兽的雕像(见下图)。其是人头、狮身、公牛蹄的组合,生有飞翼。这一雕像的寓意是( )

    A . 专制王权的神圣威严 B . 农耕文明的吉祥象征 C . 民族振兴的尚武精神 D . 渔猎生活的真实写照
  • 39.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
    A . B . 自然 C . D . 政治
  • 40.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象。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A . 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 . 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 . 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 . 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二、非选择题
  • 41.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景德镇瓷器。

    材料一

    海上陶瓷之路示意图

    明清时期,景德镇不但是中国,而且是世界的制瓷中心,生产大量精美的青花瓷、五彩瓷、克拉克瓷等,并能够设计各种不同的装饰图案适应国外的市场需求。明清时期朝贡贸易密切,永乐二十一年各国使臣和商人到南京的一次就有1200多人,这些使臣回国都购买大批瓷器。郑和的船队不仅带回了永、宣青花瓷赖以形成特色的进口青料——“苏麻离青”,同时也开拓了庞大的海外市场。当时景德镇的十里长街店铺多达1221家,其中70%以上是徽商开设的。1602—164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到东南亚的中国瓷器,总数就达到420万件以上,多数是景德镇瓷器。

    ——摘编自孙文伟、孙天健《明代瓷器成就及其社会原因》等

    材料二

    17世纪以前,欧洲时常爆发流行病,食物霉变是重要原因,劣质餐具是罪魁祸首。中国瓷器密封性能好,不利于病菌的粘附和繁殖。景德镇的瓷质茶具、咖啡具、巧克力杯大量出现,丰富了饮品器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欧洲饮食文化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景德镇陶瓷以洁净的胎体配以动人的故事,展示王公贵族或富商巨贾纵情现世的享乐,对世俗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8世纪欧洲还盛行用景德镇青花瓷作为镜框,用瓷板镶嵌桌椅,甚至墙壁、天花板、窗户的凹处都用陶瓷镶嵌。欧洲王公显贵竞相陈列收藏中国瓷器。景德镇瓷器明快、秀丽、严谨、精巧的艺术风格,给沉闷的欧洲艺术吹来了一阵清凉的东风,形成了洛可可艺术。

    ——詹嘉、袁胜根、胡伟《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在欧洲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1. (1) 依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发展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瓷器在欧洲文明进步方面产生的影响。
  • 42.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丝绸之路

    材料一  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的主要原因。
  • 43.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文化是由阿拉伯人的本土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东方的波斯文化、印度文化汇合而成的。在阿拔斯王朝建立的最初一百年间,公元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王朝统治者通过对早期文化发达地区的征服,深切感受到先进的科学文化对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具有重大作用。因此,他们非常重视教育发展和知识普及,大量起用知识分子,公正对待学术问题,并给予支持和鼓励,这种宽容对待学术的态度和做法,使帝国各地的文人学者享有极大的学术自由。阿拉伯人认为,拥有丰富的学识是一个穆斯林最为荣耀的装饰,在这种尊重知识的信仰环境和文化氛围中,阿拔斯王朝的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兴起。百年翻译运动(约750-850年)是阿拉伯人全面吸收外来文化的一次规模宏大的学术运动,在其结束以后,阿拉伯人在科学与文化上进入了独立发明和创造时期。

    ——摘编自陈字《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欧洲的影响》

    材料二  中世纪的可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自由思想的发展和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就》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 44.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多面托尔斯泰

    材料一  俄罗斯文学中浓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来自从《伊戈尔远征记》开始的为祖国命运而担忧的传统。1812年后民族意识的觉醒则进一步激发了俄国作家的创作热情。对十二月党人思想的歌颂使得俄国作家常把人民作为决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来表现。到19世纪后半期一种已经超越其自身的俄罗斯文化逐渐形成。这种变化在文学上的反映可以从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中见到。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在杂志《新小说》刊登了托尔斯泰的画像,对托尔斯泰给予高度评价:“托尔斯泰生于地球第一专制之国,而大倡人类同胞兼爱平等主义。近年以来,各地学生咸不满于专制之政……政府捕之锢之放之逐之,而不能禁。皆托尔斯泰之精神所鼓铸者也……”

    1916年,李大钊表示:“托尔斯泰诠革命之义云:革命者,人类共同之思想感情遇真正觉醒之时机,而一念兴起欲去旧恶就新善之心觉变化,发现于外部之谓也”。李大钊对于封建时代之中民众“失却独立自主之人格,随于奴隶服从之地位”表示极大的同情,强调民众在社会上自主和自立的极端重要性。

    1928年,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国内各刊相继翻译、介绍列宁和其他俄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托尔斯泰的评论。人们从托尔斯泰身上寻找救世真理的热情此时已经开始消退,变得更为理性,认为托尔斯泰“目标终究是不易生效力的理想”。人们对他“主张用无抵抗主义来消灭战争”的反思声音逐渐出现。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19世纪晚期以托尔斯泰为代表的俄罗斯文学特点形成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托尔斯泰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这一现象进行解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