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学军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二)...

更新时间:2024-04-26 浏览次数: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有学者在评价我国山西省某处考古遗址时说,“它无疑是帝尧都城所在,它符合都城考古判定都城遗址的所有标准:有城墙、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工官管理手工业作坊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和普通居民区”。这一考古遗址最有可能是(    )
    A . 牛河梁遗址 B . 陶寺遗址 C . 二里头遗址 D . 殷墟遗址
  • 2.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商周时期中国在经济社会领域取得了重大进步。下列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商朝青铜器作坊使用范    ②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③西周时期“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    ④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3.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礼记·王制》谈到诸侯方国官职设置云:“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春秋中期。据此可知,当时(    )
    A . 社会转型特征明显 B . 形成了以王室为中心的权力体系 C . 贵族政治色彩浓厚 D . 呈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 4.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春秋初年,楚、吴均因文化落后被称为蛮夷之国,但到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及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却被《春秋》改称为“楚子”“吴子”;杞君(夏之后裔)朝鲁君时用夷礼被贬称为夷,后改用周礼则又得称为“诸夏”。上述称呼变化印证了,当时( )
    A . 列国纷争的现实 B . 华夏认同的观念 C . 夷夏关系的对立 D . 儒家思想的传播
  • 5.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下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战国时期临淄的是( )
    A . 百姓持方孔半两钱购买所需物品 B . 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C . 出现了聚集大量钱财的工商业主 D . 已出现作为独立金融机构的当铺
  • 6.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孟子曰:“市,廛(市场上储藏货物的场所)而不征,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稽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据此可知,孟子主张( )
    A . 施行“仁政” B . 礼贤下士 C . 隆礼重法 D . 兼爱非攻
  • 7.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古燕地成于何时已不可考。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董家林的黄土坡村一带发现了一处规模相当大的商周遗址,包括建于商末并延续至西周的城址,出土了大量西周初期燕国的青铜器,如西周燕侯堇鼎、西周燕国太保克盏、西周伯矩鬲等,学界认为这是燕国最初的都城遗址。追溯燕国历史,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召公之子受封于燕,在姬姓封国中位居最东 B . 燕长城是秦始皇长城的基础之一 C .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中,齐国先于燕国灭亡 D . 国子监是燕国的教育中心和学术中心
  • 8.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有“老秦”之誉的秦国崛起奋进并走向强大,无疑为秦王嬴政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列关于战国时期“秦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B . 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C .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D . 修建都江堰、郑国渠
  • 9.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以下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

    里耶秦简户籍簿

    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

    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

    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

    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

    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

    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A . 沉重的赋税制度 B . 严酷的法律制度 C . 严密的基层管理 D . 女子地位的提高
  • 10.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汉文帝时“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谴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但由于地方监察体制不健全,加之地方豪强势力的不断增长,汉景帝时,地方吏治已发展到“豪猾,二千石莫能制”的地步,直接威胁着政局的稳定。为此,汉武帝( )
    A . 在郡一级设监御史专掌监察 B . 下令地方每年造计簿以作考核 C . 在中央设监察御史纠察百官 D . 分天下为十三州部设专员巡察
  • 11.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西汉初期,尚书台(皇帝秘书机构)的职责是“在殿中主发文书”,东汉后正式成为朝廷衙署,握有“主赞奏事,总领纲纪,无所不统”的重权。这一变化的作用是( )
    A .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 .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 .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 12.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汉代的敦煌郡位于如图的( )

    A . B . C . D .
  • 13.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如图是在蒙古国发现的《燕然山铭》石刻。与此石刻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秦朝北击匈奴 B . 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 . 窦宪出击北匈奴 D . 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 14.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秦汉时期,官府以加倍征收户赋作为对不“分异”家庭的惩罚;政府还在百姓“分异”后,按规定授予一定数额的田宅。由此可知,“分异”的举措( )
    A . 妨碍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B . 强化了世袭贵族的地位 C . 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 . 实现了对地方垂直管理
  • 15.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西晋咸宁元年诏曰:“出战入耕……自古之常……今以邺奚官奴婢著新城,代田兵种稻,奴婢各五十人为一屯,屯置司马,使皆如屯田法。”东晋元帝为晋王时规定:“非宿卫要任,皆宜赴农,使军各自佃作,即以为廪。”制定以上措施的主要原因是( )
    A . 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B . 经济与边防危机日趋紧迫 C . 阶级矛盾严重威胁统治 D . 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 6小题,每小题3分,共 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6. (2024高二下·广州期中)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托名大禹所著,全书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史记·夏本纪》全文征引,而不取当时更容易理解的其他说法,如《吕氏春秋》中比较纯粹的地理解释。这表明司马迁意在强调( )
    A . 天下一统的意识 B . 分封制度的历史传承 C . 华夏认同的观念 D .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17.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考古界对秦汉兵马俑的对比研究表明,汉朝兵马俑中,步兵数量减少,骑兵成为主要兵力,战车数量亦大幅减少。据此可推知(    )
    A . 汉朝军事实力强于秦朝 B . 汉朝实施休养生息的政策 C . 王朝战争主要对象不同 D . 农耕经济区域进一步扩展
  • 18.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据《后汉书》记载:“安帝永初中,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赐燕荔阳王印绶,赤车参驾,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因筑南北两部质馆。”据此可知,东汉政府( )
    A . 沿袭西汉在西北设置护乌桓校尉 B . 通过政治经济手段促进与周边民族的交融 C . 推行郡县制加强对鲜卑族的管理 D . 推进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贸易的繁荣
  • 19.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如图中与序号对应政权说法正确的是( )

    A . ①—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B . ②—在淝水之战被前秦击败 C . ③—北方割据政权均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D . ④—政权由内迁的氐族建立
  • 20.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史书描述刘宋王朝:“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会土(会稽)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北方富庶地区)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此判断( )
    A . 刘宋繁荣的经济为以后南方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B . 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地区 C . 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D . 西、北边陲少数民族南迁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大量开垦
  • 21.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1936年,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听闻教育部命令中学历史教科书不得有挑拨国内民族感情之处,于民族战争不得言,要证明民族同源。对此他表示不以为然,认为各民族同源无法证明,他还认为大中小学所学之历史只能有详略深浅的差别,不能有真伪之别,因此古代史上之民族战争无避讳之必要。以下观点或做法符合陈寅恪先生观点的是(   )
    A . 春秋笔法的“为尊者讳,为亲者讳” B . 历史研究“求真”与“致用”不能共存 C . 有伤民族团结的历史问题禁止研究 D . 因爱国需要而“致失史实之真,则缪矣”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小题, 22题 12分,23题8分,24题20分,25题12分, 共52分)
  • 22.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卒后,《左传》等典籍记载,弟子将其故宅三间改作庙堂,岁时奉祀,为孔庙之始,属“因宅立庙”的家庙。《史记》记载,双高祖“过鲁,以太牢祀焉”,开创帝到孔庙祭祀先河。汉武帝时,京城太学和地方郡县学开始祭孔,但此时学校中未设孔庙。'东汉桓帝时,在孔庙设管理官吏,孔庙开始向“国庙”演变。

    材料二 东晋时复兴儒学,南朝《宋书》载:东晋孝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选公卿二千石子弟为生,增造庙(孔庙)层(太学)一百五十五间”。首次在太学里建置孔庙将“庙”字置于“屋”前,以显其要。其空间布局按照《周礼》“左祖右社”的思想,建置为“左学右庙”“庙学合一”的格局已经出现。目前南京的夫子庙即在东晋学宫旧址历经改建而成。

    材料三 魏晋以后,在全国各地州县学里均设立孔庙,孔庙成为祭祀孔子与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北魏从南齐夺得孔子故里后,献文帝立即派四朝元老汉臣高允代表皇帝到孔庙祭祀。孝文帝模仿汉制“立孔子庙于京师.(平城)”,并亲赴鲁城(曲阜)孔庙祭祀,曾下诏:严令取消民间“求财求子消灾去病”的孔庙祭祀活动,重续了国家对孔庙的管理制度。

    ——以上材料整理自李梦羽《中国孔子庙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1. (1) 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春秋至东晋孔庙的变化,并结合所学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2. (2) 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祭孔和修建孔庙。
  • 23.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是中华文化圈的集中创制时期,其主流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

    ——摘自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特点。
    2. (2) 依据所学知识,列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3. (3) 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 24.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秦皇汉武,彪炳史册,秦汉功业,影响深远。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对于统治者来说,想要维持一个政权的统治,必须在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

    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

    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

    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整理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利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两将军大出围单干,所杀虏八九万……是后,匈奴远遁,而慕南无王庭。”

    ——据《史记》《汉书》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秦朝版图的概况以及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2. (2)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传承与革新的角度指出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列举汉武帝推动建设宏观经济发展的措施。
    3. (3)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汉武帝时期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简要说明中西交通道路开辟的意义,并用一句话概括汉武帝上述系列举措的影响。
  • 25. (2024高二下·大新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陈列”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它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八个部分。该陈列以古代珍贵文物为主要见证,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突出展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展现了中华民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据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展览介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展览的八个部分中任选2~3个部分,拟定一个主题,并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达顺畅)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