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4-06-04 浏览次数:15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60分。)
  • 1. (2024七下·青县月考) 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

    A . ①建立隋朝 ②灭亡陈朝 ③开通运河 B . ①灭亡陈朝 ②建立隋朝 ③开通运河 C . ①开通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灭亡陈朝 D . ①建立隋朝②开通运河③灭亡陈朝
  • 2. (2024七下·仁寿期中) 隋朝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这一系列措施(   )
    A . 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B . 使民族关系和睦融洽 C . 导致隋朝人口数量减少 D . 使隋朝的疆域大幅缩小
  • 3. (2024七下·澄海期末) 下面是后人对隋朝大运河的不同评述,据此关于大运河的开通理解最准确的是(   )

    皮日休:“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李敬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A . 加剧了人民的负担 B . 促进了南北间交流 C . 应一分为二来看待 D . 应持完全肯定态度
  • 4. (2024九下·甘谷模拟) 隋朝为了限制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士族的势力,逐步形成了新的人才选拔模式,这种模式是(   )
    A . 世袭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 5. (2024七下·鸡西期末) 成语“馨竹难书”出自《旧唐书·李密传》:“馨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是李密(隋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为声讨哪一人物而写的(   )
    A . 隋文帝 B . 隋炀帝 C . 唐高宗 D . 唐玄宗
  • 6. (2024七下·潜山期末) 诗人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道:“九天阔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诗人元稹《法曲》道:“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二者都反映出唐代(   )
    A . 文学艺术多姿多彩 B .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C . 绘画题材十分广泛 D .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 7. (2024七下·德惠期末) 学习隋唐历史后,你认为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
    A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8. (2024七下·仁寿期中) 周杰伦的《青花瓷》中唱道:“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赞美了我国古代瓷器的精美。你知道唐朝时期陶瓷业的典型代表有哪些吗(   )

    ①唐三彩   ②青瓷     ③白瓷 ④青花瓷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9. (2024九下·沁县模拟) “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吸收了西域的画法,用炽热流动的线型来塑造人物与表达情趣。在色彩上,也吸收了印度佛教艺术的“着重色”。这体现了唐朝(   )
    A . 中外交流的频繁 B . 社会的繁荣开放 C . 文化的兼容并包 D . 民族关系的和睦
  • 10. (2024·黄冈模拟) 唐代科举制具有选拔范围广泛、选拔标准全面等优势,但也存在选拔的人才行政能力欠缺、忽视道德等问题。由此可见(   )
    A . 科举制已不适应唐代社会发展 B . 科举制是唐代唯一的选才方式 C . 唐代的科举制需不断改革完善 D . 科举制阻碍了唐朝文化的进步
  • 11. (2024九下·民勤模拟) 武则天的统治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 她沿用了唐太宗的统治 B . 她奖励农业生产 C . 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D . 她重用了一些有才能的人做官
  • 12. (2024七下·仁寿期中) 他的人物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如图是他的作品《步辇图》。这位画家是(   )

    A . 王羲之 B . 吴道子 C . 阎立本 D . 辛弃疾
  • 13. (2024九下·武威模拟) 唐蕃和亲后,吐蕃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这表明文成公主入藏(   )
    A . 开启了汉藏间的经济交流 B . 促进了汉藏间的文化交往 C . 促进了吐蕃风俗在内地的流行 D . 体现了唐玄宗的民族政策
  • 14. (2024七下·仁寿期中)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选出下列与唐朝史实表述正确的一项(   )
    A . 唐太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B . 唐朝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司马迁 C . 在唐朝进口的物产中,日本物产居于首位 D . 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 15. (2024六下·芝罘期末) 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实质是(   )
    A . 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 . 政权更迭频繁 C . 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 . 统治阶级的争权夺利
  • 16. (2024七下·仁寿期中) 制作历史图表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对下列框架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B . 唐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弱,导致灭亡 C . 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导致黄巢起义 D . 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 17. (2024七下·仁寿期中) 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淳朴厚重。导致二人创作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 . 所处的社会时代不同 B . 所接受的教育不同 C . 仕途的发展状况不同 D . 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 18. (2024九下·甘谷模拟)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变法是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 B . 变法取得了巨大成功 C . 变法损害官僚地主的利益 D . 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
  • 19. (2024七下·仁寿期中) 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其中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及农田水利法施行的目的有(   )

    ①促进农业发展      ②限制官僚和大地主的特权

    ③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④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20. (2024七下·桂平期末) “宋代士阶层(文人士大夫)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至少他们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元明清”。宋代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 . 社会风气包容开放 B . 科举制度得到发展 C .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 . 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 21. (2024·阳春模拟) 隋唐时期,按规定从事工商业的子弟不得入仕为官。但是进入北宋后,官员中出身工商子弟的不在少数。这一变化(   )
    A . 赋予了商人以政治特权 B . 增强了科举制的开放性 C . 清除了抑商政策的影响 D . 加剧了政治腐败的问题
  • 22. (2024七下·仁寿期中) 刚上完历史课,夏东东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同桌华子的身上,同学们笑着说:“你要政变啊!”你知道他们说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吗?(   )
    A . 玄武门之变 B . 靖康之变 C . 陈桥驿兵变 D . 澶渊会盟
  • 23. (2024七下·仁寿期中)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在位时期展开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希冀借此解决内忧外患,从而彻底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对下表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举例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迅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A . 通过新法的实施摆脱了危机,实现了富国强兵 B . 新法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实施起来非常顺利 C . 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导致失败 D . 变法过程中因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 24. (2024七下·萧县期末) 澶州之战后,北宋与辽议和,双方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当时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宋辽和平,交流频繁,这说明宋辽议和(   )
    A . 使得宋朝财产损失巨大 B . 使辽与西夏获巨大利益 C . 促进了民族间经济交流 D . 导致宋辽隔阂完全消除
  • 25. (2024七下·金乡县期末) 下表观点是对澶渊之盟的一些评价,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观点 

     

     观点来源 

     

     维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 

     

     宋真宗《北征回銮诗》 

     

     以屈辱换取苟安 

     

     历史学家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出版于1941年 

     

     辽宋关系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 

     

     历史学教授赵永春的论文,发表于2008年 

    A . 澶渊之盟的签订使不同民族间的矛盾完全消除 B . 澶渊之盟使辽与南宋之间长期保持和平局面 C . 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没有确切的定论 D . 要辩证的看待澶渊之盟
  • 26. (2024七下·仁寿期中) 如图所示古钱币采用了外圆内方的形制。这一币制反映出契丹(   )

    A . 改变了游牧生活 B . 受到汉文化的影响 C . 与北宋互通使节 D . 接受了北宋的岁币
  • 27. (2024七下·海州期末) 据统计,北宋和辽之间战争持续40余年,而和平维持100多年;北宋和西夏之间大规模战争不过10年,和平也持续100多年;南宋和金之间打了大约14年的仗,和平持续了近100年。这表明两宋时期(   )
    A . 汉族政权间混战不断 B . 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C . 和平依然是时代主流 D . 王朝并立且政权对峙
  • 28. (2024七下·儋州期末) 北宋时期,阻碍商品交换和限制生活自由的坊墙纷纷被推倒或拆除,坊市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逐渐被打破,城市格局由封闭开始走向开放。这主要是由于宋代(   )
    A . 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B . 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 C . 商品经济日益繁荣昌盛 D . 纸币与铜钱并存发展
  • 29. (2024·惠城模拟)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意在说明宋代商业:(    )
    A . 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B . 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C . 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D . 商贸活动辐射乡镇
  • 30. (2024九下·长沙模拟) 1200年左右,北方金朝人口约4380万,而南宋人口达8060万,几乎比金朝多一倍。金朝每年赋税1431.9万贯,南宋则为6000万贯。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 . 全国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B . 宋金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C . 岳飞抗金维护了南方地区的稳定 D . 北方地区的经济退步与商业停滞
二、材料阅读题(3小题,共40分。)
  • 31. (2024七下·仁寿期中) 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材料三: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机构管理贸易。高宗末年,市舶收入岁达二百万贯,超过北宋治平年间岁入的两倍多。

    ——整理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四:予谓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渭南文集》

    材料五:(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材料六: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两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概况》

    1. (1) 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哪一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
    2. (2) 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依据材料二,分别写出图1、2所示的灌溉和耕作工具名称。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为了加强管理海外贸易,宋朝设置了什么机构?
    4. (4) 材料四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的哪一现象?这一现象最终完成于哪个朝代?
    5. (5) 举两例说明材料五中“(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答出2条即可)
    6. (6) 依据材料六,写出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答出2条即可)
  • 32. (2024七下·仁寿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史叛军到处烧杀抢掠,攻进长安后“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遭到军民顽强抵抗。

    材料二  《旧唐书》语:“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材料三  黄巢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 (1) 材料一中的“安史叛军”指哪一事件?这一事件有何标志性意义?
    2. (2) 材料二中的“藩臣”指什么?这段材料说明了哪一局面的出现?
    3. (3) 材料三中的“黄巢”是如何实现“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
  • 33. (2024七下·仁寿期中)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茶马古道是其中的一道亮丽风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史学界较为认可的文献记载有:“南安(今四川乐山)、武阳(今四川彭山)皆产名茶”。“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茶、蜜……皆纳贡之”。

    ——(晋)常球《华阳国志》

    “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

    ——清·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  茶马古道示意图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可以说是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养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余珠”。

      

    材料三  宋时“茶马互市”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贸易。政府明文规定以茶易马。元丰四年(1081年),群牧判官郭茂恂言:“‘承诏议专以茶市马,以物帛市谷,而并茶马为一司……且茶马二者,事实相须,请如诏便’。奏可。仍诏雅州名山茶为易马用。自是蕃马至者稍众。”

    ——《宋史》《兵十二·马政》

    南宋人张震曾指出:“内以给公上,外以羁诸戎,国之所之,民恃为命”。

    ——《宋会要·食货》

    (注:群牧司,主管国家公用马匹的机构,群牧司判官该机构负责官员。)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则文献的共同信息。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茶马古道出现的原因和主要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朝政府对“茶马互市”的态度及主要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