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 | 论据 |
有利于政府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 | 战国时期秦国修建都江堰;隋朝修建大运河;明朝修筑长城等。 |
有利于…… | 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康熙册封五世班禅等。 |
名称 | 时间 | 参战国家 | 卷入人☐ | 伤亡人数 | 经济损失 |
一战 | 4年多 | 30多个 | 15亿 | 0.3亿 | 3300多亿美元 |
二战 | 6年多 | 60多个 | 20亿 | 0.6亿 | 4万多亿美元 |
①发动伊拉克战争②轰炸南联盟③发动贸易战④打压中国的某些企业⑤发动“9·11”事件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摘《战国策》
材料二:忽必烈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1260年即汗位,开始按中国传统的王朝年号纪年。1271年,改“大蒙古”国号为元,1272年迁都于大都。在位期间,忽必烈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忽必烈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
——摘编自中国网
材料一 戊戌政变后数年,革命之论渐昌。1903年,章炳麟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著《革命军》,革命之焰益炽。章炳麟与徐锡麟等设光复会于上海,黄兴、宋教仁等亦立华兴会于湖南。是岁,黄兴、宋教仁举事柳州,败后,二人走日本,刊杂志《二十世纪之新支那》,以鼓吹革命。1905年,孙文至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政治纲领,并在《民报》上阐发为“三民主义”。1906,萍浏醴起义,失败。1907年孙文领导忠州起义,不克。同年,锡麟、秋瑾举事,不克。同期,保皇派的《新民丛报》主张君主立宪,与《民报》相对峙,公开论战…至1911年武昌起义止,革命派先后发动了十余次反清武装起义。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近代史》《新编中国史·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等
材料二 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示意图
——据《新编中国史·中国近代史一危局与变革》
材料三 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部分)
北洋政府时期 | 辛亥革命后“专制政体于此告终,共和政体于此开幕矣”。 |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辛亥革命后“帝制告终,民治开始”。 | |
新中国成立后 | 50年代 |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产生了中华民国,制定了临时约法'"。 |
70年代 |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 |
21世纪 |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摘编自《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材料一:
材料二:世界近代的政治制度(部分)。
由于查理一世等守旧势力对新兴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阻挠……英国进行了光荣革命……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大大限制了君主权力,使英国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 ——改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 旧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致使法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国王路易十六等势力的倒行逆施,引发了法国大革命,最终以人民广泛参与的彻底革命,确立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 ——改编自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 |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魏源投笔从戎参加浙东抗英战役,他接受林则徐的嘱托,于1842年编写《海国图志》一书,书中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书中还介绍了英美民生制度。《海国图志》共印刷了几千本,但反映清淡,三年才卖出一本。许多守旧大臣更是恶毒攻击,告诉皇帝,模仿秦始皇将这一类的书籍全部焚毁。
——摘编自胡乐凯《评魏源的海国图志》
材料二 1894 年,甲午海战中国惨败,曾留学英国的严复根据中国社会的需求,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译名《天演论》)。这部译著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优胜劣汰进化论观点,严复对原作通行了再创作,呼吁变革图强,断定因循守旧将会亡国灭种。《天演论》1896年译成出版后,不上几年,使风行到全国,发行的版本达三十多种,有的学校以《天演论》为教材。
——摘编自任朝光《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据统计,运动波及全国20 多个省的100多个城市,处于抗争中心的山东,长期遭受日本侵略的东北和上海郊区等地的农民也参加了斗争。除少数亲日派当权者外,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工商业者等等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五四运动的浪潮。
——摘编自李东朗《五四运动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材料四 从两年前这一天起……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有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从前中国在若有若无之间,现在确乎是有了。从两年前的这一天看,我们不但有光荣的古代,而且有光荣的现代;不但有光荣的现代,而且有光荣的将来无穷的世代。
——摘编自朱自清《这一天》(1939年7月7日)
问题:参照“答题示例”,从以上材料反映出的史实中推导出四个结论。(提示:可以从一则材料推导结论,也可以综合多则材料推导结论;重复“答题示例”所例举的结论不得分)
“答题示例”:
示例一:材料一中《海国图志》一书“反映清淡”,说明鸦片战争后的一段时期,大多数中国人的思想依然封闭、保守和落后。
示例二:材料一中的《海国图志》遭到“恶毒攻击”,说明当时中国的守旧势力根深蒂固,向西方学习举步艰难。
示例三:《海国图志》的冷遇、《天演论》的热销、五四运动民众的参与、抗日战争全民族的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