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2024年历史中考一模

更新时间:2024-06-04 浏览次数:13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内。)
  • 1. 从以下考古发现中我们可知(    )

    考古发现

    我国河姆渡遗址和另一处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人工稻谷距今7000年左右,比号称世界上最古老的稻谷——泰国奴奴塔克遗址出土的稻谷还要早数百年。

    1988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在湖南禮县彭头山发现了更早的碳化稻壳遗迹,距今9000—8000年。

    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距今约10000年的湖南道县玉蟾岩的人工栽培水稻。

    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发现的早期栽培稻遗存,时间距今超过10000年。

    A . 中国是水稻的发源地 B . 古代人类漫长的进化演变过程 C . 古人靠种植水稻为生 D . 劳动在推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
  • 2. “他曾经说啊,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如果没有遵守礼的那种自觉那种素养,那么礼乐秩序怎么办呢。”材料说明(    )
    A .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B . 孔子强调仁是礼的核心 C .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D . 韩非强调建立中央集权
  • 3. 以下是西汉末至东汉全国户籍人口统计情况。导致东汉初至105年变化情况出现的背景是(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 4. 《齐民要术》中的有一则农谚:麦黄种麻,麻黄种麦。它体现了贾思勰的基本主张是农业生产要(    )
    A . 讲究技术 B . 因地制宜 C . 不误农时 D . 重视育种
  • 5. 右图所示历史事件最适合归入下列哪一主题(    )

    A . 民族和睦新气象 B . 开放自信有风范 C . 国富民强齐日月 D . 文化交流促发展
  • 6. “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材料所述的制度(    )
    A .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 . 促进了民族交融,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 .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 D . 成为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建制和名称来源
  • 7. 在马六甲,有三宝山、三宝井、三宝亭,在吉隆坡怡保有三宝庙,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文莱、柬埔寨都有三宝庙、三宝宫、三宝禅寺或三宝塔,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海洋之子,给他们带来文明与和平的中国使者。材料中的“中国使者”是(    )
    A . 张骞 B . 鉴真 C . 玄奘 D . 郑和
  • 8. 1843年,洪秀全在广州参加第四次府试。这时的广州城内,一种不安的情绪正在人群中蔓延,英国人将商船和军舰一起开到珠江岸边,在这种动荡不安的氛围中,洪秀全完成了他人生中第四次考试。洪秀全看到的情景出现的背景是(    )
    A . 英国准备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B . 《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C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广州失守 D . 太平军攻占广州遭到英军的围剿
  • 9. “凡存有洋货等物,搜抢一空,饱载而归,谓之净宅。此坛团民才去彼坛团民又来。城内城外居民铺户,遭逢此难者,每日数十起。”材料反映的事件(    )
    A . 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B . 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 C . 成功抵抗了列强的侵略 D . 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
  • 10. 扩大会最后做了下列的决定。此次“扩大会”(    )
    A .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 .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 . 使中国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 D . 为抗战胜利后中国前途命运指明了方向
  • 11. 右图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 . 教育政策的调整 B .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C . 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 D . 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 12. “陕北群众基础好,地势险要,回旋余地大。”据此,中共中央决定(    )
    A . 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B . 进行百团大战 C . 发起战略决战 D . 赴重庆参加谈判
  • 13. 1953年,《人民日报》在社论中说:“这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对工业化的无限憧憬,激发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从未有过的劳动热情。每一秒钟都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激情燃烧的年代”是(    )
    A . 解放战争时期 B . 一五计划时期 C . 大跃进运动时期 D . 改革开放时期
  • 14. 从右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 我国已成为世界科技实力最强的国家 B . 科技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C . 两弹一星等科技成就推动了排名上升 D . 中共十八大后我国科技发展成就巨大
  • 15. “”表示一块被灌溉渠道交织的土地,“”表示城市建在交通要道上。此类文字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 古埃及金字塔的壁画中 B .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 C . 梵文史诗《罗摩衍那》中 D . 《十二铜表法》的铜片上
  • 16. 下表中的史实表明(    )

    阶段

    时间

    内容

    第一阶段

    1789.7.14—1792.8

    从巴黎人民第一次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底狱,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到外国武装干涉。

    第二阶段

    1792.8—1793.5

    从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推翻君主统治到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

    第三阶段

    1793.6—1794.7

    从巴黎人民第三次武装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统治到热月政变,雅各宾派专政被颠覆为止。

    A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艰难曲折 B . 美国独立战争得到了法国的援助 C . 人民群众是推动法国革命前进的动力 D .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轰轰烈烈
  • 17. 右图中的诗句是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任驻日使馆参赞时所写的《樱花歌》。从中可知当时的日本(    )
    A . 大化改新仿效隋唐制度 B . 建立幕府天皇大权旁落 C . 锁国落后招致外来侵略 D . 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
  • 18. 这是一场使人精疲力竭的战争。奥匈帝国从地球上消失,俄国发生了革命,德国战败,法国、意大利和英国也为争取胜利遭受惨重的损失。材料反映的是(    )
    A . 资产阶级革命 B . 第一次世界大战 C . 第二次世界大战 D . 冷战
  • 19. 右图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经济大危机的发生 B .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C . 美英“冷战”的加剧 D .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 20. 下图时间轴对应的事件可归纳为一个共同的主题,该主题是(    )

    A . 早期殖民扩张与反殖民斗争 B . 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C . 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D . 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二、综合题(本大共4小题,共40分)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小华同学在学习完“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这一主题后,制作了如下思维导图:

    材料二  下列内容是小张同学在中国古代史教材中收集到的有关史实:

    史实

    ①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等科学技术向西方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

    ③隋朝时创立的科举制对西欧启蒙运动和英国文官制度建设影响深远。

    ④754年鉴真东渡成功,抵达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并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⑤郑和下西洋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1. (1) 请你帮助小华同学完成思维导图中A、B两处的内容。
    2. (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以往历朝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有何历史进步性?
    3. (3) 从材料二中提取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上述史实加以说明。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1) 从表格中找出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的事件。
    2. (2) 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23. 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自古以来都受到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孔子以前,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师儒是贵族的寄生者。孔子首先提倡“有教无类”这就是说,不分贵贱贫富,一律施教。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1872年,日本派使团前往欧美考察,认识到全民教育是西方强盛的基础,同年日本即借鉴法国和美国的经验,实行四年义务小学教育,夸言“在村中无家不入学,在家中无人不读书”,并明言学校以实务学习及独立思考为目的。在此基础上,日本还发展出自己的教育理念,即男女学习的目标应该不同,前者学习知识,服务大众,富强国家,后者除身为天皇臣民外,重在学习如何胜任贤妻良母角色。由于义务教育经费是通过额外征税筹集,在它实施的第一个十年,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及50%,后经政策宣传和立法推动,到19世纪末,适龄儿童入学率提升到了90%以上。

    ——摘编自安德鲁·戈登《现代日本史》

    材料三  在科技教育方面,由于经济建设高潮中技术人员极为短缺,形成全社会重视科学教育的风气,科学教育获得较快发展。高等学校经过院系调整后,1953年有181所,1957年则发展到229所,增长26.5%;1957年在校学生44.1万人,比1952年增长1.3倍。1957年全国科研机构共有580多个,研究人员2.8万人,比1952年增长2倍多。

    ——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小丛书: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教育理念并概括其影响?
    2. (2) 材料二中日本发展教育的背景是什么?概括日本四年义务小学教育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等院校调整的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的认识。
  • 24. “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雷淡雨闻德育】

    材料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春潮带雨行智育】

    材料二  “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

    ——毛泽东于1937年9月26日致电朱德、彭德怀、任弼时

    “二十五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

    ——蒋介石致朱德、彭德怀的贺电

    “集思上寨运良筹,敢举烽烟解国忧。潇潇夜雨洗兵马,殷殷热血固金瓯。东渡黄河第一战,威扫敌倭青史流。常抚皓首忆旧事,夜眺燕北几春秋!”

    ——1986年聂荣臻元帅诗作

    【细雨湿衣知体育】

    材料三

    此图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雕塑家米隆雕刻的雕塑《掷铁饼者》。其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具有表现力的瞬间,被誉为“空间中凝固的永恒”

    【霁光浮瓦融美育】

    材料四

    绘画作品

    作者

    作品简介

    《最后的晚餐》


    A         

    是以《圣经》中耶稣跟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为题材创作的。画中人物的惊恐、愤怒、怀疑、辩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等形态,都被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

    《创世纪》  (局部)


    米开朗琪罗

    是为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创作的巨幅天顶画,共包含9幅宗教题材的壁画,画有300多个人物,展现了人的壮美,是米开朗琪罗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杰作。

    《西斯廷圣母》(局部)


    B          

    该画是其诸多“圣母像”作品中的代表作,画中人物和真人大小相仿,将圣母描绘成一个美丽、温柔、充满母性的意大利平民妇女。

    【梨花微雨重劳育】

    材料五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希望你们珍惜荣誉、努力学习,在各自岗位上继续拼搏、再创佳绩,用你们的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4月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

    1. (1) 上述材料是出自古代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你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借鉴?
    2. (2) 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战役?它有何重大意义?
    3. (3) 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掷铁饼者》的艺术价值?
    4. (4) 结合所学知识,补充材料四中A、B两处的内容。依据材料四,概括以上三幅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的共同点。
    5. (5)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动模范是一群最亮的星。请你举一个例子,并谈谈你在他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品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