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主题阅读:01 民风民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更新时间:2024-05-09 浏览次数:101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元主题阅读
  • 1. (2024·京山模拟) 阅读。

    端午日(节选)

    沈从文

    ①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②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③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1. (1) 通读全文,完成题目。

      ①本文按照顺序,围绕“”这个主题,有详有略地叙述了龙舟竞赛和赶鸭子竞赛等场景。

      ②“龙舟竞赛”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三个场景,请按叙述顺序进行概括:→赛完领奖赏。

    2. (2) 请把文中直接描写桨手划船的语句抄写下来。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作者描写了湘西端午民俗,主要有龙舟竞赛和赶鸭子竞赛。 B . 描写赶鸭子竞赛是为了讽刺军官的身份优越。 C . 军官放鸭子和百姓赶鸭子充分体现了军民同庆端午。 D . 文中描写了端午日桨手、鼓手划船竞赛的场面,充分体现了大家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精神。
    4. (4) 在你的家乡,端午节有风俗或活动?这样的风俗或活动是为了纪念什么?请简单介绍。
    5. (5)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请你选择一句描写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诗句书写下来。
  • 2. (2024·滦州模拟) 阅读理解。

    材料一:北京的春节(节选)

    ①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②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日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③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材料二:除夕(节选)

    ①我于是猛地想起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记忆中这个日子在老外婆手里是从凌晨三点开始的。凌晨三点外婆就赤着脚下床,然后开始佝偻着腰紧张而麻利地忙着。

    ②今天是腊月二十九。是围炉的日子,迎新送旧的日子。

    ③在闽南老家,这一天是大忙特忙的日子。要擦桌擦床擦门洗地板,要蒸桌面那样大的白糖年糕、红糖年糕、咸味年糕,要炸成缸的“炸枣”,做整盆的五香肠,还要换上新浆洗的窗帘床单,铺上雪白的台布。然后,要开始热气腾腾地忙围炉的年饭。

    ④夜幕降临时,大家便团团围坐在圆桌前。外婆开始祷告,舅舅们开始祝酒,小孩子们开始整段整段地往嘴里塞五香肠。

    ⑤妈妈和老外公开始悠悠扬扬地哼起乡剧来。

    ⑥于是,除夕噼里啪啦大笑着走来,又噼里啪啦大笑着离去。

    1. (1) 每个地方的习俗各不相同,两则材料分别描写了哪个地方的春节习俗,除夕这天的习俗各有怎样的特点,请根据材料内容完成填空。

      地方

      时间

      习俗

      除夕

    2. (2) 材料一中作者详细写了的习俗,略写了这段时间的习俗,这样写的好处是
    3. (3) 材料一中的第③自然段和材料二中的第③自然段,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请用上这样的构段方式,写一写你家乡除夕的习俗,不少于100字(含标点)。
  • 3. 课外阅读。

    母亲那碗腊八粥(节选)

    徐学平

    ①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②我小的时候,乡村还是比较贫困的,粥可谓是庄户人家的主食了。那年头,稠粥是不敢奢望的,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因为舍不得多放米,有时稀得能照出人影儿。只有富裕点的人家,那粥才浓些,是真正的大米粥,人们就夸张地说成“竖勺子不倒”了。这粥,最好喝的当然还得数腊八粥,但除了过腊八节,寻常的日子里更是难得吃上一顿的。

    ③据老辈人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度日,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牵牛过一座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摔断了。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过上了好日子,为了铭记当年被财主关进房子忍饥挨饿的

    痛苦经历,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④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在清晰地记下了这个美好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腊八粥的诱人甜香。

    ⑤每到腊月初八,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熬腊八粥。腊八粥的食材是很丰富的,除了可以选用豌豆、黄豆、红豆、绿豆、高粱等粮食作物之外,还可加入青菜、茨菇、荸荠、红枣、白果等蔬菜和干果。听母亲说,据“腊八”一词中的“八”字,一般在配料时都是以凑齐八样为宜,搭配可随各人喜好而定。

    ⑥熬腊八粥是很费时的,但母亲却总是很有耐心。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其中,花生米是母亲用菜刀在面板上挨个切成碎块的,喝着母亲的腊八粥,每当嚼到里面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

    ⑦当浓浓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母亲便开始喊我们起床。腊月正是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季节,每当从被窝里钻出来,浑身早已冻得发抖。母亲把那香味扑鼻、色泽鲜艳的腊八粥盛到碗里时,我们激动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会敞开腮帮子大嚼大吃,因为粥烫得厉害,“吸吸溜溜”的声音响成一片。每当嚼到里面细碎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一边品尝着香稠的美味,一边称赞着母亲的厨艺。母亲端着碗坐在一边也不管我们,只用那充满了爱的目光凝视着我们。待到额头上、鼻尖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时,那心窝里就别提有多温暖了!

    ⑧冬去春来,物换星移,近三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如今,腊八粥也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虽然现在城市粥店里腊八粥的用料已与以前大相径庭,什么桂圆、莲子、枸杞、蜜饯等既营养又保健,十分讲究,但我吃来却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选文有改动)

    1. (1) 第⑦段中的加点词“敞开腮帮子”形象地写出了
    2. (2) 第③段中插叙有关腊八粥的传说故事有哪些作用?
    3. (3) 赏析下面的句子。

      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4. (4) 与小时候的腊八粥相比,现在城市粥店里的腊八粥用料又多又好,可为什么作者“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5. (5) 请你描述一下,过腊八节,一家人吃腊八粥时你所经历的情景。(重点写出腊八粥的特点和吃腊八粥的感受)(不少于120字)
  • 4.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北平年景》(节选)

    梁实秋

    北平远在天边,徒萦梦想,童时过年风景,尚可回忆一二。祭灶过后,年关在迩。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观订制好了的,到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的装着送上门来。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

    主妇当然更有额外负担,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上下一新。祭祖先是过年的高潮之一。祖先的影像悬挂在厅堂之上,都是七老八十的,有的撇嘴微笑,有的金刚怒目,在香烟缭绕之中,这时节孝子贤孙叩头如捣蒜,其实亦不知所为何来,慎终追远的意思不能说没有,不过大家忙的是上供,拈香,点烛,磕头,紧接着是撤供,围着吃年夜饭,来不及慎终追远。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一锅炖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内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管够,初一不动刀,初五以前不开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结果是年菜等于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后已。“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乡下人说的话,北平人称饺子为“煮饽饽”。城里人也把煮饽饽当做好东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直把人吃得头昏脑涨。这种疲劳填充的方法颇有道理,可以使你长期的不敢再对煮饽饽妄动食指,直等到你淡忘之后明年再说。

    1. (1) 以下哪个不是《北平年景》中提到的北平过年的习俗?( )
      A . 祭拜祖先 B . 吃年夜饭 C . 逛庙会 D . 守岁
    2. (2) “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中“顿顿”一词体现出( )。
      A . 北平人家的生活非常奢侈 B . 北平人对煮饽饽的热爱 C . 北平过年的食物很单一 D . 北平过年的习俗很隆重
    3. (3) 文章中提到“大家忙的是上供”,这里的“上供”指的是(  )。
      A . 向佛祖供奉祭品 B . 去庙里烧香拜佛 C . 给祖先叩头行礼 D . 向长辈拜年送礼
    4. (4) 关于《北平年景》这篇文章,以下哪个描述是正确的?( )
      A . 作者对北平的过年习俗持批评态度。 B . 作者认为现在的北平过年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热闹。 C . 作者通过描写北平过年的习俗,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怀念。 D . 作者觉得北平过年的习俗很繁琐,不值得传承。
    5. (5) 选文开篇提到“北平过年,才有年味”,这里的“年味”指的是什么?
    6. (6) 选文通过描写北平过年的习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5. (2024六下·徐州经济技术开发月考) 中国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的渊源。

    表演皮影戏要先制作皮影。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绘画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

    皮影戏表演时,由三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众喜爱。皮影戏在宋代已极为盛行,到明代,北京一带的皮影戏班竟有四五十家。

    皮影戏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公元13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后来皮影戏被随军带到波斯,土耳其等国。之后,又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中国皮影戏在 18 世纪中叶传到欧洲。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它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 (1)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栩栩如生:

    2. (2) 短文依次介绍了中国皮影戏的、皮影制作、、广泛流传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作者详细描写了写其他,这样写的好处是:
    3. (3) 根据短文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短文引用《汉书》记载的故事,既说明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又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B . 皮影的绘画也有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风、水、草、云等纹样为图案。 C . 皮影的高度比较统一,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 D . 其他戏剧和皮影戏一样,在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
    4. (4) 短文画线句中的“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 6. (2024六下·海丰月考) 课外阅读。

    黄梅戏的抒情性(节选)

    黄梅戏音乐唱腔的个性特色和格调,既是黄梅戏抒情风格的重要内容,又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黄梅戏的音乐唱腔是一个丰富而完整的音乐体系,它的花腔小调直接来源于民歌等乡野小曲小调,表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劳作中的欢乐和忧愁。它以平词为核心的板腔体套曲代表着黄梅戏音乐主腔的整体风貌。这一体系由平词、数板、对板、火工、彩腔、花腔、二行、八板、阴司腔、仙腔等组成。每一个腔体都能独立地表达一个特定的音乐形象,即戏曲唱词的某种思想内容,而且把它们耦合交叉等联系起来就更能表达更加丰富深刻、复杂多变的思想内容。如彩腔、花腔、仙腔等,具有表现愉悦、欢乐的特点,《女驸马》中的“谁料皇榜中状元”,较好地表达了主人公在特定情境中的欢乐愉悦之情。平词一般用于表现剧情和人物的诉说、表白、介绍原委等,主要是叙述情况,但《天仙配》中董永唱的“含悲忍泪往前走”,就是以平词为主调揉进了其他腔调的唱段,观之听之,哀怨惆怅、悲凉苦闷之情立即涌上心头。

    1. (1) 找出选段的中心句。
    2. (2) 根据选段内容填空。

      ①黄梅戏的直接来源于民歌等乡野小曲小调,它的板腔体套曲以为核心。

      ②彩腔、花腔、仙腔等,具有表现的特点;一般用于表现剧情和人物的诉说、表白、介绍原委等。

    3. (3) 作者列举《女驸马》《天仙配》,是为了说明( )。
      A . 腔体耦合交叉能表达深刻复杂的思想 B . 唱腔是丰富而完整的体系
  • 7. 课外阅读。

    木偶戏(节选)

    ①布袋木偶产生于明朝。____布袋木偶头部连在布袋上,艺人用手伸入布袋内操纵木偶,____称“布袋戏”。 明清至今,流传于闽南民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布袋木偶是把木偶头和木偶的衣服连接起来,衣服像一条口向下开的布袋。表演时,艺术家把手伸进这布袋型的衣服里,食指套进木偶头腔内,大拇指和另三个指头套进左右两个衣袖里,靠着灵活自如的手指掌控,把各种木偶角色表演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经典传统剧目有《大名府》《雷万春打老虎》等。布袋木偶分为泉州的南路和漳州的北路两大流派。

    ②关于布袋木偶的起源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据说明代嘉靖年间,泉州有一秀才,姓梁名炳麟,因屡试不第 , 颇为灰心。这年,他再赴省城福州会试,问卜于九鲤仙公庙,当天晚上梦见仙公执其手,题上“功名在掌中”五个字。梁炳麟醒后,以为神明指示有“掌握”和“易如反掌”之意,不料再次名落孙山。梁秀才认为神明戏弄自己,遂断绝仕意,以其满腹文史知识为材料,在乡里说书为生。一天,他偶见提线傀儡戏的演出,略有所感,乃自雕木偶,以手掌代线操作,而木偶操作更见灵活。梁炳麟于是用裨官野史的记载编造戏文,演于乡里之间,以抒胸中愤懑。但读书人的脸皮薄,他又采用“隔帘表古”的形式表演,也就是隔着帘幕,做有表演性的说书。孰料就此轰动,到处争相聘演,声名鹊起。梁炳麟这才悟出神明所示“功名在掌中”之意,而俗称“布袋戏”的掌中戏也就流传了下来。

    1. (1) 在文中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 (2) 给加点字注音。

      傀儡    官野史

    3. (3) 解释下面词语。

      屡试不第:

      声名鹊起:

    4. (4) 阅读短文填空:

      布袋木偶产生于朝;经典传统剧目有《》《雷万春打老虎》等;分为泉州的和漳州的两大流派。

    5. (5) 从文中找出布袋戏是怎样表演的,用横线画出来。
    6. (6) 简要说明秀才梁炳麟是怎样发明木偶布袋戏的。
    7. (7) 第2自然段引用传说有什么作用?
    8. (8) 结合短文,说说你对“功名在掌中”的理解。
    9. (9) 我国还有一种和木偶戏类似的传统戏曲表演形式,是人操纵兽皮或纸板做成的玩偶进行表演的。它的名字是
  • 8. [材料一]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剪纸善于把多种形象组合在一起,以呈现理想中的美好寓意。剪纸中的形象皆“以象寓意”或“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剪纸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多种吉祥物,并将追求吉祥的寓意成为剪纸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

    剪纸的分类标准多种多样,按照内容题材分,有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等题材;按照剪法分,有阴剪(剪去线条、留下平面)、阳剪(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阳剪、对称剪等剪法;按照地域派别分,有南派、北派、江浙派等。

    [材料二]剪纸图案

    [材料三]《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1. (1) 阅读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剪纸艺术善于把多种形象组合起来,以呈现理想中的美好寓意。

      ②剪纸中的形象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创造的。

      ③图①中的“鹿”和“禄”是谐音,这体现出剪纸艺术“以音传意”的特点。

      ④图③中的“福”和图④中的“喜”使用的是对称剪的技艺。

    2. (2) 小明的姐姐要结婚了,他想送一幅剪纸给姐姐,他可以选择[材料二]中哪一幅剪纸?为什么?
    3. (3) 网页上需要一段宣传剪纸艺术的话,请你结合材料,将这段话补全。

      剪纸,是指间的魔术,是;剪纸,是艺术的瑰宝,是;剪纸,是中华民族的

  • 9. 故乡的年戏

    马亚伟

    ①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

    ②大人孩子们奔走相告:“看戏去喽!看戏去喽!”到那时,年节才真正有了年的味道。年戏是最能聚拢人的活动,村里几乎全民参与,连六七十岁的老人都会穿得暖暖和和,到戏台下来看戏。乡村简陋的戏台,撑起一个绮丽的空中楼阁,才子佳人、王侯将相,水袖如云,像走马灯一样从戏台,上晃过。

    戏台下,男女老少伸长脖子,侧头的,点头的,张大嘴巴的,摇头晃脑的 , 拍手叫好的,密密麻麻一片,全是陶醉的模样。小孩骑在大人的脖子上,鼻涕泡僵在风里。冰糖葫芦、棉花糖等各种零食,也给活动增添了几分热闹。午后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铺开,温暖而安适,人便在饱满的光线里,心满意足地眯起了眼。

    ④每当看戏时,我的视线穿越一片黑脑袋,落到戏台上,眼里的景象霎时缤纷起来,舞台上旖旎的长襟水袖,背景里缤纷的秀阁绮窗,多么美啊!耳边响着各具特色的唱腔,生旦净丑各有风味。我最喜欢俏滴滴的花旦,举手投足活泼机灵,很惹人爱;还有花脸的唱腔,气韵醇厚慷慨,痛快淋漓;还有优雅美丽的青衣,唱腔婉转悠长,极为动听。听!戏台上唱的是《大登殿》,演员的演唱字正腔圓,表情生动,非常有感染力。高潮之时,台下叫好声响成一片。演员的表演更加卖力了,完全沉浸在自己塑造的角色中。

    ⑤我的兴趣爱好更在于戏台上偶尔会出现的“奇幻效果”。我忘了是一出什么戏,戏台上喷出一阵烟雾,闪过几道亮光,一只蚌就变成了一位漂亮姑娘——蚌精。那个年代,这样的场景无异于如今的“豪华大片”。整个戏台因此变得瑰丽、梦幻,让人充满了无尽的想象。乡村戏台,仿佛是天上宫阙,演绎着另一个世界的悲欢离合,神奇而生动。

    ⑥花花绿绿的戏台,有板有眼的唱念做打,热热闹闹的人群,都那么让人怀恋。我多想再回到故乡,在故乡的戏台下,看一场年戏。

    (有删改)

    1. (1) “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请细读全篇,说说“热闹”“欢腾”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并用“△”标注作者重点刻画的场面。


      热闹、欢腾

      戏台上

      偶尔出现奇幻效果

      戏台下

      看戏前奔走相告

    2. (2) 读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语和画线的句子,完成练习。

      ①加点词语“大片大片”能否换成“大片”?为什么?

      ②画线句子是对台下观众的描写,作用是

    3.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作者写年戏时按照“看戏前→看戏时→看戏后”的时间顺序串联全文。 B . 本文属于“总一分一总”结构,开头总起,引出年戏,中间详写年戏,结尾表达对年戏的情感。 C . 第⑤自然段属于插叙,写作者印象最深的戏台效果,表现年戏的热闹与精彩。 D . 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故乡人及故乡的淳朴风俗的怀念之情。
    4. (4) 作者将这篇文章在他的社交平台发出后,引来不少读者的跟帖。

      网友A:读到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村里戏台看“高甲戏”的情景……

      网友B:我想起了小时候在故乡端午看“龙舟赛”的事,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

      你的童年一定也有相似的人生经历。

      请你也发表一则帖子,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体验。

  • 10.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年意

    冯骥才

    ①年意一如春意或秋意,时深时浅时有时无。然而,春意是随同和风、绿色、花气和嗡嗡飞虫而来,秋意是乘黄叶、凉雨、瑟瑟秋风和凋残的风景而至,那么年意呢?

    ②年意不像节气那样——宇宙的规律、大自然的变化,都是外加给人的……它很奇妙!比如伏天挥汗时,你去看那张传统而著名的木版年画《大过新年》,画面,上风趣地描绘着大年夜阖家欢聚的种种情景。你最多只为这民俗的意蕴和稚拙的版味所吸引,并不被打动。但在腊月里,你再去瞅这花花绿绿的画儿,感觉竟然全变了。它变得亲切、鲜活、热烈、火爆,一下子撩起你过年的兴致。它分明给了你以年意的感染。但它的年意又是哪儿来的呢?

    ③年年一喝那杂米杂豆熬成的又黏又甜味道独特的腊八粥,便朦胧看到了年,好似彼岸那样在前面一边诱惑一边等待了。时光通过腊月这条河,一点点驶向年底。年意仿佛大地寒冬的雪意,一天天簇密和深浓。你想一想,这年意究竟是怎样不声不响却日日加深的?是从交谈中愈来愈多说到“年”这个字,是开始盘算如何购置新衣、装点房舍、筹办年货……还是你在年货市场挤来挤去时,受到了人们要把年过好那股子高涨的生活热情的传染?年货,无论是吃的、玩的、看的、使的,全都火红碧绿艳紫鲜黄,亮亮堂堂,生活好像一下子点满灯。那些年年此时都要出现的图案,一准全冒出来——松、菊、蝙蝠、鹤、鹿、老钱、宝马、肥猪、聚宝盆,谁都知道它们暗示着长寿、平安、吉利、富贵、好运与兴旺……它们把你围起来,掀动你的热望,鼓舞你的欲求,叫你不知不觉把心中的祈望也寄托其中了。祖祖辈辈不管今年的希望明年是否落空,不管老天爷的许诺是否兑现,他们照样活得这样认真、虔诚、执着与热情。唯有希望才使生活充满魅力……

    ④如果此时你还欠缺几样年货未有齐备,少四头水仙或二斤大红苹果,不免会心急不安,跑到街上转来绕去,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必备的年货买齐。圆满过年,来年圆满。年意原来竟如此深厚、如此强劲!如果此时你身在异地,急切回家,那一列列火车被返乡的人满满实实挤得变了形,你生怕误车而错过大年夜的团圆,也许会不顾挨骂、撅着屁股硬爬进车窗。年意还是一种着魔发疯的情绪!

    ⑤不管一年里你有多少失落与遗憾、自艾自怨,但在大年三十晚上,坐在摆满年夜饭的桌旁,必须笑容满面,脸上无忧,来年无愁。你极力说着吉祥话,极力让家人笑,家人也极力让你笑;你还不自觉地让心中美好的愿望膨胀起来,热乎乎填满你的心怀。哎,这时你是否感觉到,年意其实不在任何其他地方,它原本就在你的心里,也在所有人的心里。

    ⑥年意不过是一种生活的情感、期望和生机。而年呢?就像一盏红红的灯笼,一年一度把它迷人地照亮。

    1. (1) 下列词语中与文中“年意”意思最接近的项是(    )
      A . 年代 B . 年景 C . 年味 D . 年华
    2. (2) 春节是民风民俗的集中展示,文章第③④⑤自然段写了喝腊八粥、、和六种活动,其中是详写,其余是略写。
    3. (3) “跑到街上转来绕去,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必备的年货买齐。”这句话中“转来绕去”用得好,你觉得好在哪里?
    4. (4) 伏天和腊月看年画《大过新年》的感受各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5. (5) 从文中摘录能概括文章主旨的句子。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