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 | 1949年 | 1950年 | 1951年 | 1952年 | ||||
收入 | 指数 | 收入 | 指数 | 收入 | 指数 | 收入 | 指数 | |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 | 68.5 | 100.0 | 87.4 | 127.6 | 111.4 | 162.6 | 127.9 | 186.7 |
人均净货币收入(元) | 14.9 | 100.0 | 18.7 | 125.5 | 23.6 | 158.4 | 26.8 | 179.8 |
影响这一时期农民货币收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①专著:《红楼梦》②书籍:《先知的故事汇编》
③视频:《孝德天皇的抉择》④论文:《真假“阿拉伯数字”》
探究任务一【棉花的中国之旅】
材料一:棉花的中国发展史
汉代 | 经丝绸之路传入新疆,开始植棉纺织。但种植范围较小,仅在新疆、西南部分地区零星种植。 |
宋代 | 由海路传入广东、福建,并在南方推广。“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产茶的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 |
元代 | 元初政府“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松江府成为棉纺业中心,棉布被定为常年租赋之一。 |
明代 | 明初,朱元璋大力提倡植棉,令农民有田五至十亩者各种桑、麻、棉半亩,后又规定多种植棉花不征税。到15世纪末,棉花已是“遍布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明代中晚期,棉花超过桑、麻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棉布取代桑、麻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
清朝前期 | 清朝前期,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如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职工超过5000人,生产商品化、商业化趋势加强。 |
——摘编自《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和部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素材整合
探究任务二【棉花的世界之旅】
材料二:15世纪以前,棉花种植和加工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美洲地区,以家庭自产自用为主,呈现出多点分散的态势,此时在全球棉花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印度和阿拉伯商人。15世纪以后,随着达·伽马绕过好望角与印度建立贸易关系,哥伦布登陆美洲发现可以植棉的大批土地,欧洲有了重塑全球棉花网络的可能。到了1780年,一个欧洲人主导的将亚洲、欧洲、美洲涵盖在内的新贸易体系逐渐形成,整个欧洲成为世界棉花的中心。
——摘编自魏涛《“全球转向”、商品研究与历史研究的国际化》
探究任务三【棉花的新使命】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以来,棉花总消费量大幅增加,贸易规模呈增长态势,全球超过150个国家参与棉花进出口贸易,但欧洲对棉花帝国的统治结束了,曾经是棉花帝国的中心的节点(例如蓝开夏郡)已被边缘化,而中国已经成了它的核心。如今的中国作为世界三大棉花生产国之一和全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正在发扬自己特色,走出属于自己的全球化道路,棉花也因此有了新的使命。
——商编自贝克特《棉花帝国》和维舟《棉花敲开现代世界大门》(中国纪检监察报2020年1月21日)
①甘坑客家小镇(龙岗区) | ②大鹏所城(大鹏新区) | ③赤湾左炮台(南山区) |
客家古村落,起源于明清时期。围屋、土楼古香古色,市集庙会,民俗街区,百货聚集,美轮美奂。 | 始建于明朝,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海防卫所。大鹏营在抗倭及鸦片战争中抗击外来侵略。 | 赤湾左炮台,雄视着珠江口,是鸦片战争时期主要的海上屏障。 |
④东江纵队纪念馆(坪山区) | ⑤深圳罗湖大桥(罗湖区 | ⑥蛇口博物馆(南山区) |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开辟华南战场,坚持华南抗战的主。 | 罗湖桥曾在战火中受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数次改扩建,它成为了连接深、港的重要通道。 | 以“高举一面旗,闯出一条路”这条展览线索,展现蛇口改革开放40年发展历程 |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深圳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