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肇庆市2024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4-06-05 浏览次数:13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中国是世界上早期的文明起源地之一,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较进步之处在于(    )
    A . 过着群居生活 B . 会缝制衣服 C . 会种植水稻 D . 会种植粟
  • 2. 如图为出土于珠海市的战国时期素胎方格纹双系陶罐。灰褐硬陶,敞口,折沿,鼓腹,圜底,上腹部有双系,对称设置,并饰多道弦纹,罐身饰大斜方格凸块纹,底部饰小方格纹。这种饰方格凸块纹的陶罐是几何纹印纹硬陶发展进入衰落阶段的典型器,此时釉陶和原始瓷器广泛出现。这反映了(    )

    A . 瓷器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和特色性 B . 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 C . 景德镇成为瓷都 D . 瓷器远销国内外
  • 3. 汉初一位皇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下列反映了汉初统治者政策的是(    )
    A . 重视发展商业 B . 重农抑商 C . 农商并重 D . 手工业和商业并重
  • 4. 下列图片不能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 考古发现有利于研究历史 B . 文学艺术的发展 C . 文字的出现与发展 D . 书写材料的变化
  • 5. 根据右表《唐朝人口统计表》,分析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下正确的是(    )

    时间

    人口数

    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1900万人

    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4141万人

    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

    4531万人

    A . 文成公主入藏 B . 唐玄宗重用贤能 C . 封建经济繁荣 D . 安史之乱被平定
  • 6.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以下选项可以作为宋代成为焦点依据的是(    )
    A . 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B . 指南针用于航海 C . 编写《农政全书》 D . 郭守敬编订《授时历》
  • 7. 宋代以武举来选拔武将。但据张希清先生研究,背诵武举共开科取士28榜,取士868人,还不及一榜文举取士之多。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 . 传统官僚体制的影响 B . 武官地位不及文官 C . 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D . 政权分立政局动荡
  • 8. “……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特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醉里挑灯看剑吹角连,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岳飞、辛弃疾他们抗击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 . B . C . 西夏 D . 蒙古
  • 9. 考古学者在非洲肯尼亚发现了埋藏在地下长达60年的中国古钱币,钱币上有“永乐(明成祖年号)通宝”字样。这些古钱币不能印证的是(    )
    A . 玄奘西行 B . 中非之间有交往 C . 郑和下西洋 D . 古钱币可以研究历史
  • 10. 据《清史稿》记载,平定台湾后曾有大臣主张迁民、弃地,而施琅则提出:“盖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为此,1684年在台湾设置了(    )
    A . 澎湖巡检司 B . 台湾府 C . 宣政院 D . 台湾省
  • 11. 对如表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侵华战争

    不平等条约

    中国人民抗争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邓世昌壮烈殉国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A .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加剧 C . 列强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D . 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
  • 12. 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说明洋务运动(    )
    A . 进行彻底反封建的斗争 B . 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C .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 13. 某学校围绕辛亥革命制定研学旅行计划时,选取了广州、南京、武昌、北京为目的地。你认为北京一地的研学主题应该是(    )
    A . 倡导共和 B . 缔造共和 C . 梦碎共和 D . 维护共和
  • 14. (2020·遵化模拟)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悲壮而辉煌的一页。为了纪念抗日战争,刘老师决定让九年级的同学编排一部抗日历史剧。下列情景不应该出现在剧中的是(    )
    A . 淞沪会战中,中国战士英勇作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B . 中共召开七大,毛泽东主持了大会,致开幕词,并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C . 李宗仁指挥军队在徐州附近的台儿庄打退敌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D . 国共军队鼎力合作,艰苦奋战,一举赢得了汀泗桥和贺胜桥两场大战的胜利
  • 15. 张艺谋的电影中具有历史震撼力的是《活着》。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小孩找出他父亲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这个场景应发生在(    )
    A . 三大改造期间 B . “大跃进”时期 C . 土地改革时期 D . 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期间
  • 16.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描述,邓小平在1979年的一次演讲中说:“我到新加坡去考察他们怎么利用外资。新加坡从外国人所设的工厂中获利益。”在年底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突然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让一部分城市先富起来。”他当时一口气列举了十来个城市,第一个就是深圳。由此,我国开始设立(    )
    A . 经济特区 B . 沿海开放城市 C . 经济开放区 D . 特别行政区
  • 17. 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旨在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盗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说明我国(    )
    A . 以中国为中心开展外交活动 B . 形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C . 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D . 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 18. 右图是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该仪式的出现表明(    )

    A . 中美关系正常化 B . 外国列强彻底放弃对中国的侵略 C . 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D . 香港成为独立的国家
  • 19.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彻底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C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A . A B . B C . C D . D
  • 20.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相继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恢复在联合国的法席位。取得以上成就的根本条件是(    )
    A .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B .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C . 美国放宽对中国的压制 D . 中苏关系恶化使得中西方关系改善
  • 21. 1287年,西欧某庄园的庄头将一名农奴带到庄园法庭,指控他装病拒服劳役,但农奴不承认。法庭调

    查后证实,庄头出于宿怨伪造了事实,故以诬告罪对其处以罚款。据此可知庄园法庭(    )

    A . 危及领主人身安全 B . 只是维护庄园主的利益 C . 加速了市民阶层形成 D . 具有相对公正的司法权
  • 22. 《全球通史》中写道:“按照中国模式,全国划分成若干国和郡……新的自耕农有义务向中央政府纳田赋和为国家服徭役。”下列体现“中国模式”的是(    )
    A . 法兰克王国确立起封建等级制度 B . 日本开始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C . 形成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D . 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 23. 薄伽丘的《十日谈》揭露和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腐朽糜烂的生活,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阶级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描写了商人、手工业者的智慧和勇敢,赞美了现世生活。由此可见他宣传的是(    

     

    A . 神学思想 B . 人文主义 C . 理性主义 D . 天赋人权
  • 24. 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 推动文艺复兴的产生 B . 阻碍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C . 推动了美洲思想文化的繁荣 D . 使世界开始连为了一个整体
  • 25. 大英图书馆藏有一本珍贵的法律原本,内容仅十三条,其中第4条是:“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第13条是:“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材料说明(    )
    A . 国王的军权被彻底剥夺 B . 议会业已成为最高立法机关 C . 国王只能信仰天主教 D . 议会的行政权得到保障
  • 26. 工厂是新时代的重要标志,许多领工资的劳动者在同一个地方工作,通过劳动分工、技能获取、监督和

    质量控制等实现了产量增长。这说明工厂制度(    )

    A . 提高了生产效率 B . 改善了工作环境 C . 提高了工人待遇 D . 增加了就业岗位
  • 27. 如图是创作于1856年的漫画《分裂的合众国》,它描绘了一位黑人将合众国地图撕为两半的情景。该漫画揭示了(    )

    A . 美国的医疗条件恶化了 B . 奴隶制是美国分裂的根源 C . 美国贫富分化加剧了 D . 工业革命已经扩展到美国
  • 28.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这样的评价:“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A . 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B . 促进亚非地区的民族觉醒 C . 产生了大批新兴国家 D . 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 29. 1933年,美国新闻报道:“罗斯福签署了国会的数个法案,使他获得了控制工业、协调铁路以及启动耗资33亿美元的市政工程计划的权力,随后即拉开了积极实施诸如此类重大措施的序幕。”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
    A . 根除了经济危机 B . 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C . 集中力量发展农业 D . 实行自由资本主义政策
  • 30. “由于多极化,世界力量对比趋于平衡,而在多种力量相互制衡下的世界,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比起为所欲为的单极世界或剧烈对抗的两极世界,将会大大降低。”这说明了多极化(    )
    A . 一定程度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 B . 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 C . 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 D . 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
  • 31. 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不断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他们的追寻目标。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时期“师韦制夷论”的提出,到甲午战争中国一败涂地……被经过维新的东邻小邦战败的强烈的历史震撼,使许多中国人从“洋务救国”的梦中惊醒,把中国近代化运动推进到效法西方改革政治的阶段。

    ——摘编自顾晓红《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主线——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和抗争》

    材料二  党的十二大以后……农村改革在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改革的红点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试点发展到全部铺开,其它领域随之迈出改革步伐。……随着各方面改革的陆续开展和推进,僵化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冲破,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革与发展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三  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21年,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更好地发展自身、造福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任理轩《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回答下列问题:

    1. (1) 概括材料一中国人探索中国现代化的两个阶段,并指出这两个阶段的主要事件。
    2. (2) 指出材料二“农村改革”的标志事件,概括材料二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3. (3) 概括材料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和当今的社会形势谈谈“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 32. 大国发展之路建立在经发展的基础上,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60年至1830年,英国经济人均产值增长量的2/3以上都应归功于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活动的发生地点,由农舍和小作坊转移到了工厂,从而提高了对工作投入的掌握程度。伴随工业革命而来的经济和社会变化为致治变革提供了动力。自9世纪30年代以来,各类议会立法机关为纠正工业化带来的普遍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行动。英国工业革命在全世界其他地方均产生了反响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美]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

    材料二:德国1870年—1910年域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闲变化

    材料三

    回答些列问题:

    1. (1) 概括材料一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2. (2) 指出材料二德国当时人口的变化特点,并分析这样变化的原因。
    3. (3) 指出材料三反映的社会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时代变迁和人口变化”的关系。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时间

    事件

    ①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②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③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④1956年

    三大改造完成

    ⑤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⑥1992年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

    ⑦2012年

    习近平提出中国梦

    ⑧2017年

    中共十九大召开

    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请你拟定一个主题,并从材料中提取能说明该主题的史事。
    2. (2) 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事件正确,史论结合,结论明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