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

更新时间:2024-05-09 浏览次数:23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23八上·株洲期末) 《辞海》中有段文字是对某一位历史人物的简介:中国实业家、教育家……江苏南通人。清光绪状元……1895年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把实业、教育称为“富强之大本”。他是:( )
    A . 林则徐 B . 曾国藩 C . 张謇 D . 康有为
  • 2. 如图是清末画作《火车站》。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

    A . 民族工业体系完整 B . 空中航线飞速发展 C . 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D . 交通出行方式多样
  • 3. (2023八上·辽源期末) “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是转瞬即逝的、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材料中的“黄金时代”主要是指( )
    A . 洋务运动期间 B . 戊戌变法期间 C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 . 人民解放战争期间
  • 4. 1914—1918 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获得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 .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鼓励发展实业 C . 企业家主张实业救国,纷纷投资近代实业 D .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5. (2023八上·伊犁哈萨克期末) 电影网是央视电影频道(CCTV6)旗下的专业级电影新媒体平台,网址为www.1905.com。这一网址的灵感来源于(   )
    A . 1905年中国发明电影 B . 1905年电影传入中国 C . 1905年拍摄《定军山》 D . 1905年拍摄《歌女红牡丹》
  • 6. (2023八上·雨花期末) 日军占领北平后,70多岁的齐白石闭门谢客、停止卖画,并在《群鼠图》上题句:“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闹如许!既啮我果,又剥我黍”。这反映了齐白石( )
    A . 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B . 艺术灵感来源于生活 C . 动荡时代仍笔耕不辍 D . 创作上推崇现实主义
  • 7. (2024八上·宁明期末) 观察右图,比较了两个年份力织机和手织机纱线消费量。据此可知,相比于1913年,1930年中国纺织行业( )

    A . 力织机纱线消费量下降 B . 力织机纱线消费量占比上升 C . 手织机纱线消费量下降 D . 手织机纱线消费量占比上升
  • 8. (2023八上·廉江月考)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黄河)以北,万不得一。”材料反映出近代工业( )
    A . 行业分布不均衡 B . 侧重于重工业的发展 C . 地区分布不平衡 D . 整体发展水平较落后
  • 9. (2024八上·廉江期末) 1909年,《大公报》载文宣传了一种新的文化娱乐方式:“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见的一样,不妨时常看看。”这里所说的“文化娱乐方式”是( )
    A . 听京戏 B . 看电影 C . 读报纸 D . 刷手机
  • 10. (2023八上·龙岗期末) 1907年,天津开辟一座植物园供游人游览,其游览章程规定:“星期一、二、三、五、六,独许女客入览。”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 )
    A . 城乡差异明显 B . 自由平等盛行 C . 休闲方式多样 D . 新旧元素并存
  • 11. (2023八上·梅县区期末) 2017年2月11日,上海市举办了“起步——中国现代出版”专题展,以纪念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创办120周年。下列图片中,适合展示的是(    )

    A . 土地改革房产证 B . 商务印书馆褒奖状 C . 京师大学堂 D . 中共七大代表证
  • 12. (2024八上·大埔期末) 下表为“一战”前后中国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当时( )

    时间

    注册工业公司数量(个)

    资本总额(元)

    1914年8月前

    146

    41148205

    1914年8月至1920年

    272

    117434500

    A .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 . 北洋政府的统治阻碍了经济发展 C . 抗日救亡运动出现高潮 D .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深
  • 13. (2023八上·期末)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开始亦停止。材料表明了( )
    A . 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B . 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C . 清政府决议废除科举制 D . 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 14. (2023八上·期末) 虽考中状元,却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家创办大生纱厂的实业家是( )
    A . 张之洞 B . 张謇 C . 左宗棠 D . 曾国藩
  • 15. (2023八上·期末) 下图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态势曲线图,1890—1900年之间出现了第一次小规模发展,主要是因为(    )

    A .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B . 允许列强开设工厂,放松对民间建厂的限制 C . 引进西方先进工业技术 D . 列强强租租借地
  • 16. (2024八上·期末) 郭沫若在《少年时代》中描述中国废科举前后的情况说: “以前是读古书的,现在不能不注意一些世界大势了。 以前是圣贤书外无学问的,现在不能不注意些科学知识了”。由此看来,废除科举制度( )
    A . 使民主与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B . 阻碍了传统文化的进步 C .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D . 有利近代新式教育发展
  • 17. (2023八上·开州期末) 有同学在历史笔记本上绘制了一幅经济发展示意图(如图),他描绘的是(  )

    A . 自然经济 B . 外国资本主义 C . 民族资本主义 D . 官僚资本主义
  • 18. (2024八上·香洲期末) 下图反映了我国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发生变化的是(   )

    A . 生活方式 B . 政治制度 C . 社会性质 D . 出行方式
  • 19. (2023八上·阳春期末) 19世纪80年代,《点石斋画报》记载了北京的风俗,比如《超度孤魂》等。20年之后却妥到了批判,《北京画报》里记载“七月十五是鬼节,烧法船……这种有碍风化的事情,警厅应当管一管”。这一变化说明( )
    A . 时人崇洋媚外 B . 地区发展有差异 C . 社会性质的改变 D . 科学思想的传播
  • 20. (2024八上·盘龙期末) 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考试时,在保守派、洋务派、满清贵族,汉族读书人之间“竟然没有太大的分歧”。这表明(    )
    A . 学子已经不愿意再参加科举考试 B . 科举考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C . 科举考试遭到列强各国强烈反对 D . 清政府已经无力维持考试的费用
二、材料分析题
  • 21. (2023八上·辽源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工业自出现以后,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到1895年,中国民族工业数量在170家左右,资本总额不足5000万元。然而,据不完全统计,1895—1898年间新创办的企业就有62家,资本总额达到1240多万元,出现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浪潮……民族工业始终保持发展,甚至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从分布上到类型上都体现出后天畸形的病征……(中国的)资产阶级虽然无力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却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资产阶级也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1. (1) 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和“短暂的春天”出现的时间,并指出1895—1898年我国出现兴办实业浪潮的思想因素是什么。
    2. (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资产阶级是如何“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
  • 22. (2023八上·双流期末)  纵观人类历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落后中惊醒】

    材料一

    【于蒙昧中启蒙】

    材料二 民国时期教材内容节选

    教材

    课文标题

    课文或内容概要

    《基本教科书常识》计志中(1931年)

    《上海的信》

    “外国军舰停在我国的河道里,是应该的吗?”

    《设立图书馆意见书》

    围绕教室图书馆的设置,同学们开展了激烈的民主讨论。

    《小学初级学生用开明国语课本》叶绍钧、丰子恺(1932年)

    《中华》

    中华,中华,我们大众的家!高大的山岭连延南北,广阔的江河滚滚东下……中华,中华,我们爱护它!谁来犯它,我们抵抗他!

    《运动会》《种痘》《谁洗得干净》

    关于体育健康、医疗卫生的内容。

    【在颠沛中坚守】

    材料三 卢沟变后始南迁,三校联肩共八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这三所高校,为了保存知识火种,南下、西迁,辗转大半个中国,最后在云南昆明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培养出了3882名学生,包括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2位院士,以及上百位名师巨匠。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

    ——整理自纪录片《西南联大》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的措施属于哪一场救亡图存运动的内容。列举这一运动中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的儿童教育注重哪些方面的培养。分析这些理念能够传播得益于当时中国在政治方面的什么突破。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校辗转迁徙的原因。概括西南联大为中国所做的贡献。
    4. (4)  综合上述内容,谈谈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