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12 *石钟山记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二下学期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2课《石钟山记》课后练...

更新时间:2024-05-30 浏览次数:3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微风浪(激荡,掀动) B . 之乎(知道) C . 笑而不信也(本来) D . 郦元之所见闻,与余同(几乎)
  • 2. 下列各句中与其他加点的“而”字表示的关系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殆与余同,言之不详 B . 渔工水师虽知不能言 C .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 . 盖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也
  • 3. 下列句子中,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 . 余固笑而不信也 B . 古之人不余欺也 C . 噌咴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 . 今以钟磬置水中
  • 4.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桴止响腾 B . 被发行吟泽畔 C .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D .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5.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B .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 .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D .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 6. 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乃以斧斤击而求之 考:考究

    而聆之 扣:扣住

    B . 虽大风浪不能也 鸣:使……鸣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访:探寻

    C . 徐歇 韵:韵味

    余方心欲还 动:动摇

    D . 虽知而不能 言:说出来

    而笑李渤之也 陋:粗野

  •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君子病无能 , 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B . 是说也,余尤疑之 至于颠覆,理固宜 C . 记之者已少 言之不详 D . 火尚足明也 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 8. 下列文言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此世所以不传也 ④荆州之民附操者 ⑤夫晋,何厌之有 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 . ①④/②⑤/③⑥ B . ①⑥/②⑤/③④ C . ①③⑥/②④⑤ D . ①③/②⑤/④⑥
  • 9.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B . 空中而多窍 C . 此世所以不传也 D .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 此世所以不传也 B .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C . 自以为得其实 D .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 11.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 . 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C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 . 而长子迈将饶之德兴尉
  • 12.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B . 北音清越 C . 长乐王回深父 D . 然而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13. 下列各句中的“得”,意思是“收获”的一项是( )
    A .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B .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C . 此余之所得也 D . 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 14. 下列句中都有名词作状语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②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③余固笑而不信也

    ④大石侧立千尺       ⑤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⑥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⑦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⑧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④⑤⑥ C . ①②④⑧ D . ⑤⑥⑦⑧
  • 1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下临深潭,微风浪 鼓:激荡,掀动

    虽大风浪不能也 鸣:使……发出声响

    B . 而聆之,南声函胡 扣:敲,击

    余自齐安舟行临汝 适:恰好

    C . 之噌吰者相应 向:刚才

    之乎 识:知道

    D .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无射:钟名

    大石立千尺 侧:名词作状语,在旁边

  • 16. 下列关于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德兴尉   ②送至湖口    ③徐而察之    ④汝识乎    ⑤周景王无射也

    A . 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 B . 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 C . 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 D . ①②③④⑤用法全不相同。
  •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下临深潭,微风浪(鼓:振动)

    大风浪不能鸣也(虽:即使)

    B . 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击)

    余自齐安舟行临汝(适:恰好)

    C . 之噌吰者相应(向:刚才的)

    之乎(识:知道)

    D .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无射:无射钟)

    郦元以为下深潭(临:对着)

  • 18. 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彭蠡口有石钟山焉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 , 硿硿焉

    B .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

    于是余有叹

    C . 夜月明

    举天下之豪杰,能与之争

    D . 而此独钟名

    士大夫终不肯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 19. 下列各句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之铿然有声者 B . 此三者,吾遗恨也 有大石当中流 C . 得双石于潭上 盛以锦囊 D . 此世所以不传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20. 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北宋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卒谥文忠。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作品集。 B . 苏轼是北宋文坛成就最高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在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多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C . 苏轼在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在词坛上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D . 苏轼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品。
  • 21. 下列对《石钟山记》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苏轼堪称全才,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B .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元丰七年六月”是皇帝年号纪年法,“元丰”即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8年。 C . 十二律,又简称“律吕”。“无射”为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音律,故用无射作为钟名。周景王造无射钟,耗费大量民力物力,因而失败。 D . 郦道元,北魏时期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他以毕生心血撰写地理著作《水经注》,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 2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 (1) 郦元以为下深潭
    2. (2) 微风
    3. (3) 水石相
    4. (4) 至唐李渤访其遗踪
    5. (5) 南声函胡
    6. (6) 北音清越
    7. (7) 桴止响
    8. (8) 余韵徐
    9. (9) 石之铿然有声者
    10. (10) 森然欲搏人
    11. (11) 余自齐安舟行临汝
    12. (12) 有大石中流
    13. (13) 而臆断其有无
    14. (14)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5. (15) 而笑李渤之
  • 2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 (1) 自以为得其实
    2. (2) 将入港口
    3. (3) 空中而多窍
    4. (4) 有大石当中流
    5. (5) 余方心动欲还
  • 24. 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语。
    1. (1) 而此独以钟名
    2. (2)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3. (3) 大石侧立千尺
    4. (4) 事不目见耳闻
    5. (5)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6. (6)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25. 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 (1) 石之铿然有声者
    2. (2) 磔磔云霄间
    3. (3)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4. (4) 大声发于水上
    5. (5)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6. (6) 古之人不余欺也
  • 2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石钟山记》中,写苏轼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的句子是“”。
    2. (2) 《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反诘句表明实践出真知的句子是:“?”
    3. (3) 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是“”。
二、文言文阅读
  • 2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石钟山记

    (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 (1)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微风鼓浪 鼓:振动 B . 扣而聆之 扣:敲,敲打 C . 汝识之乎 识:认识 D . 殆与余同 殆:大概
    2. (2)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 是说也,余常疑之 B . 其声呜呜 , 如怨如慕 C . 有穴窈 D . 相许
    3. (3) 下面各项对于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中提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 B . 第二段写访问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但寺僧的做法不能使作者满意,就有了月夜考察的行动。 C . 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 D . 作者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他虽然“笑李渤之陋”,但并没有否定李渤的观点,只是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4.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