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五四学制) /八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23 浏览次数:7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家(rǔ)     语(lún) 微(xī) 探察 B . (jiàn) 接(zhù) 中(yōnɡ) 关健 C . 望(liào) 荣(yù)徨(fánɡ) 尊照 D . 目(mánɡ)   种(zāi)    事(zhào) 缅怀
  • 2.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每当我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每当我迷茫不知所措时,我都会想去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 B . 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 , 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 C . 漫长的人生路上,谁也不会一帆风顺地到达理想的彼岸,总会有坎坷,总会有惊涛骇浪。 D . 元旦晚会气氛热烈,我们袖手旁观着一个个精彩的节目。
  •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____研究学术不可缺少,____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②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____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A . 不但  而且  支配 B . 因为  所以  支配 C . 由于  因此  支派 D . 不但  而且  支派
  • 4. 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中国学生 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 社会环境 B . 抽象思维 轻视实验 一帆风顺 接受教育 C . 社会制度 盲目接受 栽种竹子 袖手旁观 D . 有计划  靠教师  出主意  显微镜
  •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蕴含“实践出真知”这一哲理的一项是( )
    A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D . 山居者知山,林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渔者知泽。
二、阅读题
  • 6.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

    ④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⑤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⑥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1. (1) 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 (2) 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子中“盲目”一词的含义。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3. (3) 比较选文第⑤段与下面这则材料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并简要分析各自的作用。

      [材料]1972年至1974年,丁肇中领导一个小组在纽约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曾经比喻道:“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万粒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4. (4) 作者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