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8 茶馆(节选)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二下学期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8课《茶馆(节选)》同步...

更新时间:2024-05-30 浏览次数:9 类型:同步测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庞太监 哟!秦二爷!

    秦仲义  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庞太监 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秦仲义 我早就知道!

    茶客们忽然全静寂起来,几乎是闭住呼吸地听着。

    庞太监 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

    秦仲义  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

    庞太监 太客气了吧?您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您比做官的还厉害呢!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新!

    秦仲义 不能这么说,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哈哈哈!

    庞太监 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

    秦仲义 改天过去给您请安,再见!(下)

    庞太监  (自言自语)哼,凭这么个小财主也敢跟我逗嘴皮子,年头真是改了!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那是自然。”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 (2)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秦二爷言语的特点。
二、小阅读-课内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茶馆(节选)

    老 舍

    时间 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初夏,上午。

    地点 同前幕。

    [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面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得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 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 也不能那么说! 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不是因为栓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 三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几个打炮,明几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 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 三 太太,您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 哟,你不顺心? 怎么?

    李 三 你还不明白? 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 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 三 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 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 三 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 唉! 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 三 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王利发 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给你涨工钱吗?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 All right?

    李 三 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后面叫:李三!李三!]

    王利发 崔先生叫你快去!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细研究!

    李 三 哼!

    王淑芬 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还说不定关不关,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

    [后面又叫:李三!李三!]

    李 三 对,后边叫,前边催,把我劈成两半儿好不好! (忿忿地往后走)

    王利发 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你可得……

    王淑芬 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得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

    王利发 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 听听,又开炮了 !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 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 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 (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栓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一部优秀剧作中的矛盾冲突往往是多层面、立体性的。上述《茶馆》节选部分主要揭示了哪些矛盾冲突?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
  • 3. 阅读老舍先生的《茶馆》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松二爷  您喝这个!(然后,往后院看了看)

    松二爷  好像又有事儿?

    常四爷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

    二德子  (凑过去) 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  (不肯示弱) 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  (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

    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  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常四爷  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二德子  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要动手)

    (别的茶客依旧进行他们自己的事。王利发急忙跑过来。)

    王利发  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

    二德子  不听王利发的话, 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搂下桌去,摔碎。翻手要抓常四爷的脖领。

    常四爷  (闪过)你要怎么着?

    二德子  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

    马五爷(并未立起)二德子,你威风啊!

    二德子  (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

    马五爷  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嘛动不动地就讲打?

    二德子  嗻!您说得对!我到后头坐坐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往后面走去)

    常四爷  (凑过来,要对马五爷发牢骚)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马五爷  (立起来)我还有事,再见! (走出去)

    常四爷  (对王利发)邪!这倒是个怪人!

    王利发  您不知道这是马五爷呀? 怪不得您也得罪了他!

    常四爷  我也得罪了他?我今天出门没挑好日子!

    王利发  (低声地)刚才您说洋人怎样,他就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有事情可以一直地找宛平县的县太爷去,要不怎么连官面上都不惹他呢!

    常四爷  (往原处走)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

    1. (1) 作者通过写常四爷和二德子、王利发的对话,暗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 (2) 结合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分别说说常四爷和松二爷不同的性格特点。
    3. (3) 请结合以上节选的片段,对剧中所具有的“京味”语言的特点加以简析。
  • 4. 阅读话剧《茶馆》选段,完成各题。

    〔常四爷提着小筐进来,筐里有些纸钱和花生米。他虽年过七十,可是腰板还不太弯。

    常四爷  什么事这么好哇,老朋友!

    王利发  哎哟!常四爷!我正想找你这么一个人说说话儿呢!我沏一壶好的茶来,咱们喝喝!(去沏茶)

    〔秦仲义进来。他老得不像样子了,衣服也破旧不堪。

    秦仲义  王掌柜在吗?

    常四爷  在!您是……

    秦仲义  我姓秦。

    常四爷  秦二爷!

    王利发  (端茶来)谁?秦二爷?正想去告诉您一声,这儿要大改良!坐!坐!

    常四爷  我这儿有点花生米,(抓)喝茶吃花生米,这可真是个乐子!

    秦仲义  可是谁嚼得动呢?

    王利发  看多么邪门,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可全嚼不动!多么可笑!怎样啊?秦二爷!(都坐下)

    秦仲义  别人都不理我啦,我来跟你说说:我到天津去了一趟,看看我的工厂!

    王利发  不是没收了吗?又物归原主啦?这可是喜事!

    秦仲义  拆了!

    常四爷  拆了?

    王利发  拆了?

    秦仲义  拆了!我四十年的心血啊,拆了!别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到而今……抢去我的工厂,好,我的势力小,干不过他们!可倒好好地办哪,那是富国裕民的事业呀!结果,拆了,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

    王利发  当初,我开得好好的公寓,您非盖仓库不可。看,仓库查封,货物全叫他们偷光!当初,我劝您别把财产都出手,您非都卖了开工厂不可!

    常四爷  还记得吧?当初,我给那个卖小妞的小媳妇一碗面吃,您还说风凉话呢。

    秦仲义  现在我明白了!王掌柜,求您一件事吧,(掏出一二机器小零件和一支钢笔管来)工厂拆平了,这是我由那儿捡来的小东西。这支笔上刻着我的名字呢,它知道,我用它签过多少张支票,写过多少计划书。我把它们交给你,没事的时候,你可以跟喝茶的人们当个笑话谈谈,你说呀:当初有那么一个不知好歹的秦某人,爱办实业。办了几十年,临完他只由工厂的土堆里捡回来这么点小东西!你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哪,秦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他是天生来的笨蛋!

    王利发  您自己拿着这支笔吧,我马上就搬家啦!

    常四爷  搬到哪儿去?

    王利发  哪儿不一样呢!秦二爷,常四爷,我跟你们不一样:二爷财大业大心胸大,树大可就招风啊!四爷你,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专打抱不平。我呢,做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我只盼着呀,孩子们有出息,冻不着,饿不着,没灾没病!可是,日本人在这儿,二栓子逃跑啦,老婆想儿子想死啦!好容易,日本人走啦,该缓一口气了吧?谁知道,(惨笑)哈哈,哈哈,哈哈!

    常四爷  我也不比你强啊!自食其力,凭良心干了一辈子啊,我一事无成!七十多了,只落得卖花生米!个人算什么呢,我盼哪、盼哪,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不受外国人欺侮。可是……哈哈!

    秦仲义  日本人在这儿,说什么合作,把我的工厂就合作过去了。咱们的政府回来了,工厂也不知怎么又变成了逆产。仓库里(指后边)有多少货呀,全完!哈哈!

    王利发  改良,我老没忘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有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常四爷  盼哪,盼哪,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可是,眼看着老朋友们一个个的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了,我呀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喽!松二爷,我的朋友,饿死啦,连棺材还是我给他化缘化来的!他还有我这么个朋友,给他化了一口四块板的棺材;我自己呢?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看,(从筐中拿出些纸钱)遇见出殡的,我就捡几张纸钱。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我只好给自己预备下点纸钱吧,哈哈,哈哈!

    秦仲义  四爷,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

    王利发  对!四爷,照老年间出殡的规矩,喊喊!

    常四爷  (立起,喊)四角儿的跟夫,本家赏钱一百二十吊!(撒起几张纸钱)

    秦仲义  一百二十吊!

    王利发  一百二十吊!

    秦仲义  (一手拉住一个)我没得说了,再见吧!(下)

    王利发  再见!

    常四爷  再喝你一碗!(一饮而尽)再见!(下)

    王利发  再见!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常四爷、王利发、秦仲义代表了市民阶层,他们都因为不同的情况而生活不顺,这种剧情安排是为了显示社会出了问题。 B . 嚼不动花生米的细节一方面说明三个人老迈的状态,一方面说明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三个人已经没有心思去吃花生米。 C . 秦仲义坚持实业救国,工厂先是被日本人剥夺,后来又被政府定为逆产,这都说明在当时条件下实业救国没有出路。 D . 从常四爷只盼“都讲理”、王利发只盼孩子出息及生活温饱等可以看出,底层民众对社会的要求很低,但是这些在当时也只是奢望。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开头写常四爷的筐里有些纸钱为后面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写秦仲义的衣服破旧不堪与其之前的辉煌形成反差。 B . 全剧使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所选取的人物都是能够代表不同阶层市民的个体,这些人的命运变化也能够投射出国家和时局的变化。 C . 剧中秦仲义用义愤填膺的反语诅咒了当时的社会,评价自己时使用第三人称更将这种对社会不公的愤恨表现到了极致。 D . 三位老人祭奠自己的情节体现出剧中人物对未来彻底失去了信心,在人世间已经没有任何眷恋,想要以死做最后抗争。
    3. (3) 文本中写到“三个老头子”祭奠自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 (4) 有评论说《茶馆》中的人物是“在黑暗中抗争”,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陈继儒,字仲醇,松江华亭人。幼颖异,能文章,同郡徐阶特器重之,长为诸生,与董其昌齐名。太仓王锡爵招与子衡读书支硎山。王世贞亦雅重继儒,三吴名士争欲得为师友。继儒通明高迈,年甫二十九,取儒衣冠焚弃之。隐居昆山之阳,构庙祀二陆草堂数焚香坐意豁如也。时锡山顾宪成讲学东林,招之,谢弗往。亲亡,葬神山麓,遂筑室东余山,杜门著述,有焉之志。

    ②工诗善文,短翰小词,皆极风致,兼能绘事。又博闻强识,经史诸子、术伎稗官与二氏家言,靡不较覈。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写。征请诗文者无虚日,性喜奖掖士类,常满户外,片言应酬,莫不当意去。暇则与黄冠老衲穷峰泖之胜,吟啸忘返,足迹罕入城市。其昌为筑来仲楼招之至,并为诗云:焚香供宗子,贮酒待陶君。黄道周疏称:“志尚高雅,博学多通,不如继儒”,其推重如此。侍邱沈演及御史、给事中诸朝贵,先后论荐,谓继儒道高齿茂 , 宜如聘吴与弼故事。屡招征用,皆以疾辞。卒年八十二,自为遗令 , 纤悉毕具。

    选自[清]张廷玉《明史·隐逸传》,有改动)

    [注释]①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二人。②覈:检验,查核。③遗令:临终前的告诫、嘱咐。

    材料二

    玄宰久居词馆,书画妙天下,推仲醇不去口,海内以为董公所推也,咸归仲醇。而又能延招吴越间穷儒老宿隐约饥寒者,使之寻章摘句,族分部居,刺取其琐言僻事,荟蕞成书,流传远迩。款启寡闻者,争购为枕中之秘。于是眉公之名,倾动寰宇,远迩夷酋土司,咸其词章,近而酒楼茶馆,悉悬其画像,甚至穷乡小邑,鬻粔籹市盐豉者,被以眉公之名,无得免焉。直指使者行部,荐举无虚牍,天子亦闻其名,屡奉诏征用。年八十馀,卒于茶山之精舍,自为遗令,纤悉必具,殁后降乩诗句,预刻时日,贮箧衍中,其井井如此。仲醇通明俊迈,短章小词,皆有风致。

    选自[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征士》)

    [注释]①玄宰:明代书画家董其昌。②款启:见识少。③粔籹:jù nǚ,古代一种食品,犹今之馓子。

    1. (1) 解释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焉之志( )            咸其词章( )

    2. (2) 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一项

      刺取琐言僻事(    )

      A . 刺探 B . 选用 C . 揭发 D . 讥刺
    3. (3) 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一项

      被以眉公之名(    )

      A . 小吏 B . 大部分 C . 买卖 D . 全都
    4. (4) 将材料一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性喜奖掖士类,屦常满户外,片言应酬,莫不当意去。

    5. (5) 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构 庙 祀 二 陆 草 堂 数 椽 焚 香 晏 坐 意 豁 如 也

    6. (6) 根据本文,就陈继儒之“隐”写一则短评。

      [注释]人物短评,通常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人物的评价。

    7. (7) 两则材料都是陈继儒传记,但内容侧重及手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不同的原因。
五、名著阅读
  •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1951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B . “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这句舞台说明透露出王利发对社会的不满,也反映了他不想因茶谈国事而受牵连、影响茶馆生意的心理。 C . 常四爷和松二爷都是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的旗人形象。这两个形象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 D . 《茶馆》中塑造了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皮刘麻子等社会渣滓的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变态和畸形。
  • 7. 阅读下面《乡土中国·家族》文段,回答相关问题:

    不但在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男女有着阃内阃外的隔离,就是在乡村里,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我在乡间调查时特别注意过这问题,后来我又因疏散下乡,和农家住在一所房子里很久,更使我认识了这事实。我所知道的乡下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一早起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各做各的。妇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里带孩子。工做完了,男子们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茶馆,烟铺,甚至街头巷口,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在那些地方,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回到家,夫妇间合作顺利,各人好好的按着应做的事各做各的。做得好,没事,也没话;合作得不对劲闹一场,动手动脚,说不上亲热。这些观察使我觉得西洋的家和我们乡下的家,在感情生活上实在不能并论。乡下,有说有笑,有情有意的是在同性和同年龄的集团中,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们又在一起,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这绝不是偶然的,在我看来,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圜局中养成的性格。

    本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请分析文段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