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19.《枣儿》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4-06-14 浏览次数:2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quán)     伏(zú)新     断壁残(gèn)    吹毛求(cí) B . (mái)    (jí)难       (guā)呱坠地     味同(jué)蜡 C . (kān)护    (háo)啕     浑身(xiè)数     不可限(liáng) D . (fú)水     (zǎn)行     文采(zǎo)饰     销声(nì)迹
  • 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 时晨   囫囵吞枣   翘首远望 B . 拉勾   喃喃自语   踌躇满志 C . 算褂   津津有味   喜出望外 D . 蹲坑   心事重重   垂头丧气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然只是一些粗茶淡饭,李先生依然津津有味地吃着。 B . 每天下夜班后,他总是蹑手蹑脚走进家门,生怕吵醒了妻子和女儿。 C . 小张今天下午才收到了他盼望已久的足球票,真叫他喜出望外 D . 他卡车的轮胎故障,修车师傅推荐他三个价位的轮胎,无可奈何 , 让他选择了中间价位的轮胎。
  • 4.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树木失去了根就会_______,江河失去了源头就会_______,灵魂失去了家园就会_______。世界无限广阔,我们渴望到广阔的天地去闯荡,但请记住,一定不要迷失了回家的路。拥有精神家园,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
    A . 枯萎 干涸 堕落 B . 枯黄 干涸 堕落 C . 枯萎 干旱 陨落 D . 枯黄 干旱 陨落
  • 5. (2020八上·揭西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犯罪手段,公民个体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防范。 B . 漫步于风光旖旎的半山公园,皎洁的月光和悠扬的歌声从远处传来。 C . 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的思考,也取决于作品本身的深度。 D . 杨绛先生将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 6. 下列对剧本《枣儿》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 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和小孩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B . 剧本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新生活。 C . 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D . 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 7.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B . 脏啥,尿得我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 C . 我爹的故事才多呢——我该回去了,我要回去等我爹。 D . 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
  • 8. 下列关于剧本《枣儿》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 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 . 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C . 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D . 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二、综合性学习
  • 9. 《枣儿》一文发出了对亲情的深切呼唤,歌曲《常回家看看》也表达了父母对子女亲情回归的渴望,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中那位做好了饭菜等儿女回家的老妈妈孤独的身影,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对亲情的企盼。请你围绕“亲情”这一主题拟一句公益广告词。
三、语言表达
  • 10. 校戏剧社正在排练课本剧《枣儿》,小明只顾表现自己,总是抢别人的戏份,导致排练很不顺利。社长小刚觉得小明虽然热情很高,但应该学会与大家合作。假如你是小刚,你会怎样委婉地劝说小明?请把劝说的话写下来。
四、现代文阅读
  • 11. 阅读下面的课内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老人   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   ——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老人   怎么了?

    男孩   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   奥?

    男孩   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孩   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   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  (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

    男孩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老人  (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   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   那,咱们喊喊?

    男孩   喊喊!我先喊!(爬到土坡上,使劲儿喊)

    枣儿甜,枣儿香,

    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

    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1. (1) 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
    2. (2) “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等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3. (3)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
    4. (4)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5. (5) 在你身边有类似剧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小孩吗?如果有,你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 1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鹞爷就一大早儿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

    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鹞爷有个习惯,扎风筝从不重复,每年都要出新一个花样。若在过去,扎糊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却不行了,整整折腾了半月。不是技不如前,是自己老了,两眼发花,双手也发抖。

    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就显得失魂落魄,无精打采。是啊,一个人放风筝,还有啥意思啊?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老半天也没碰上一个人,甚至连一只鸡和狗都没撞见。只有一些像是找不着窝栖落的麻雀,唧唧喳喳在他四周焦躁不安地飞过。

    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倒是一些不敢寂寞的春草早早破土,钻出一棵棵嫩芽。鹞爷站在地头,先舒展开双臂,又抻了一下脖颈。沉重了一个冬天的身子,都有些迈不动脚步了。

    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然觉得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

    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五花八门。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风儿似乎有些飘忽不定,那只风筝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上下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见有人陪了,鹞爷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

    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在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里面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选自《时代文学》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1. (1) 阅读全文,完成了下面的填空。

      这篇小小说以为线索,以一位民间艺人——鹞爷为主人公,以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故事。

    2. (2) 文中写到“鹞爷又想到过去”,鹞爷想到了哪些事情?小说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概括并分析。
    3. (3) 下面的语句耐人寻味,请结合加点的词语进行品析。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

    4. (4) 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写道,“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文中鹞爷所说的“根”又有哪些内涵?
    5. (5) 小说借塑造“鹞爷”这一人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