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15* 无言之美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15 无言之美素养提升练习

更新时间:2024-06-24 浏览次数: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过关全练
  •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书写和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p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 B . 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chēng),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C . 美人卷珠帘,深坐(pín)峨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D .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廖。悲(jiā)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只见山峦起伏,珍木秀逸,好一派诗情画意的景色,这景色使人顿感心旷神怡 B . 经过挑选绒毛、染色、粘贴等工序,一团团五彩绒毛在他手中变为栩栩如生的小雀。 C . 纸张薄如蝉翼,她只能轻描淡写地作画,生怕一不小心刺穿了这来之不易的“宝贝”。 D . 这兄弟俩的性格,简直是大相径庭 , 一个温顺腼腆,另一个耿直刚烈。
  • 3. 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未言情,但含情,言不尽意,值得玩味。 B . “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这是个假设复句。 C .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这句话的主干是“文学是美术”。 D . “铢两悉称”“无言之美”“言不尽意”依次是主谓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
  • 4. 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
    1. (1) 著名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
    2. (2) 我们再问,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3. (3) 要说明雕刻上流露和含蓄的分别,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是最好的例子。
二、能力提升全练
  •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小小的印章包含着宏大的命题。它既包含篆刻、拓印等艺匠技艺,又涉及文字学、考据学、史学等金石之学,____,____,____,____,____。存印者,存印人精神之品是也!

    ①因为印章是对中国文字之艺的诗性表达,无言却深蕴,方寸有山河

    ②是一个超乎一般想象的异常宏博的领域

    ③这里有文与字的神会,有虚实方圆的天地,有操刀执印者的胸襟与志趣

    ④均是对文字有担当、有想象、有耕耘的人

    ⑤执刀向印的人,不论工匠或文人

    A . ①③⑤④② B . ①③②⑤④ C . ②⑤④①③ D . ②⑤④③①
  • 6. 【学科素养·审美创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谈美感教育

    ①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相应。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人好比一棵花草,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和谐发展,才繁茂有生气。

    ②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只顾求知而不顾其他的人是书虫,只讲道德而不顾其他的人是迂腐的清教徒,只顾爱美而不顾其他的人是颓废的享受主义者。这三种人都非全人而是精神方面的跛子。

    ③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儒家教育重诗重礼乐。诗、礼、乐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这就高于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因为他们误认为美育妨碍德育,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到最高境界其实是一回事。

    ④我们通常把自己囿在习惯所画成的狭小圈套里,让它把眼界“蔽”着,使我们对它以外的世界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诗人和艺术家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者就在情感比较真挚,感觉比较锐敏,观察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我们“见”不着的他们“见”得着,并且他们“见”得到就说得出。像一位英国诗人所说的,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

    ⑤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许多人嫌生活烦闷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美感教育可以使人吸收生命的活力。朱子有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诗所写的是一种修养的胜境。美感教育给我们的就是“源头活水”。

    ⑥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时,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诗经》《礼记》《左传》诸书所记载歌乐舞的盛况,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歌德和贝多芬时代的德国都可为证。现在我们要想复兴民族,必须提倡和普及美感教育。

    (作者:朱光潜。有改动)

    1. (1) 请简述本文的写作思路。
    2. (2) 阅读第③段,说说“善”与“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3. (3) 第④段引用英国诗人的话有何作用?
    4. (4) 请结合生活现象简述本文的现实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