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青铜神兽 | B.成化鸡缸杯 | C.玛瑙玉璧 | D.东汉木简 |
选项 | 生产生活实例 | 化学知识 |
A | 补铁剂与维生素C同时服用效果更佳 | 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 |
B | 用小苏打作发泡剂烘焙面包 | NaHCO3可与酸反应产生气体 |
C | 用Na2S标准液检测污水中Cu2+含量 | CuS属于难溶电解质 |
D | 用聚乙烯塑料制作食品保鲜膜 | 聚乙烯燃烧能生成CO2和H2O |
选项 | 陈述Ⅰ | 陈述Ⅱ |
A | HCl的酸性强于CH3COOH | 盐酸的pH一定小于醋酸溶液 |
B | 通过煤的干馏可获得苯、甲苯等化工原料 | 煤的干馏属于化学变化 |
C | 将Cl2通入溴水中,溴水褪色 | Cl2具有漂白性 |
D | 将金属Na加入CuSO4溶液中,析出红色固体 | 还原性:Na>Cu |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目的 |
A | 将盛有NO2气体的玻璃球放入热水浴中 | 探究2NO2(g)N2O4(g)的热效应 |
B | 向各盛有5mLH2O2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2滴0.1mol/L的FeCl3溶液和0.1mol/L的CuSO4溶液 | 比较Fe3+与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 |
C | 向盛有淀粉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再滴加几滴银氨溶液,水浴加热 | 证明淀粉已发生水解 |
D | 向5mL0.1mol/LAgNO3溶液中滴加几滴0.1mol/L NaCl溶液,再滴加几滴0.1mol/LKI溶液 | 验证Ksp(AgCl)>Ksp(AgI) |
以铅蓄电池为电源(放电时总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利用双极膜电解获得NaOH与H3PO4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实验事实:小组同学向1mL0.5mol/LFeCl3溶液中通入SO2至饱和,溶液先变成红色,静置5min后溶液红色变浅,慢慢变为黄色,静置9h后溶液变为绿色。
提出问题:溶液变为红色与什么微粒有关?
查阅资料:①Fe3+易与阴离子形成配合物,且Fe(Ⅲ)配合物常呈现特殊颜色。
②SO2溶液中,存在的含有硫元素的微粒有SO2、H2SO3、和。
提出猜想:a.溶液变为红色与有关;
b.溶液变为红色与有关。
实验验证:为验证猜想,小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① | 取1mL1mol/LFeCl3溶液于试管中,加入3mL1mol/LNa2SO3溶液,观察5min内的颜色变化 | 溶液变为红色 |
② | 取1mL1mol/LFeCl3溶液于试管中,加入 溶液,观察5min内的颜色变化 | 溶液变为红色 |
进一步验证:为进一步验证猜想,小组同学配制系列溶液并测量其吸光度,绘制出右图曲线。
测量溶液:0.5mL1mol/LFeCl3溶液+amL1mol/LNa2SO3溶液+bmL1mol/LNaHSO3溶液
参比溶液:0.5mL1mol/LFeCl3溶液+0.5mL1mol/LNa2SO3溶液+7mL蒸馏水
图中A、B、C三点对应加入各试剂的体积如表所示。
点 | 1mol/LFeCl3/mL | 1mol/LNa2SO3/mL | 1mol/LNaHSO3/mL |
A | 0.5 | 4.0 | 0.0 |
B | a | b | |
C | 0.0 | 4.0 |
说明:①已知吸光度大小与溶液中红色物质浓度成正比。②参比溶液的作用是空白对照,设定参比溶液的吸光度为0。
补充上表中数值,其中a=,b=。
根据以上实验,可以推测:溶液变为红色与(填离子符号)有关。
将静置9h后变为绿色的溶液分为两份,向其中一份溶液中滴加铁氰化钾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向另一份溶液中滴加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①写出溶液变为绿色所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②试从平衡移动的角度,分析溶液红色变浅直至消失的原因:。
已知:①Ce(H2PO4)3难溶于水和稀酸。②常温下,Ksp[Fe(OH)2]=1.0×10-16.4 , Ksp[Al(OH)3]=1.0×10-32.9 , Ksp[Ce(OH)3]=1.0×10-20。③当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浓度小于或等于10-5mol/L时,可认为已沉淀完全。
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在T1℃时,0~10min内,C6H5OH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②请判断T1和T2的大小:T1(填“>”“<”或“=”)T2。T1℃时对工业废水中苯酚的去除率低于T2℃时的原因可能是(写一种即可)。
M+LML K1
ML+LML2 K2
某研究小组配制了M与L起始浓度比不同的系列溶液,其中L的起始浓度c0(L)=0.02mol/L。
测得平衡时L、ML、ML2的与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①表示与变化关系的曲线为(填“Ⅰ”或“Ⅱ”)。
②当=0.6时,c平(ML2)=,K1=。
序号 | 反应试剂、条件 | 反应生成的新结构 | 反应类型 |
1 | |||
2 | 取代反应 |
(a)从出发,第一步反应的产物为(写结构简式)。
(b)相关步骤涉及酯化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注明反应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