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4 /本课综合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望海潮》《扬州慢》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4-06-14 浏览次数:6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qiàn)    沙(dī)     千(qí)     门(dōu) B . (yē)      暮(ǎi)      老(sōu)    罗(qǐ) C . 湖(chóng)    叠𪩘(yǎn)    嬉(xī)     雨(zhòu) D . 鼓(xiāo)     珠(jī)      差(cān)    管(qiāng)
二、情景默写
  • 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词有许多,柳永在《望海潮》中仅用“”八个字就把西湖的美景概括出来了。
    2. (2) 《望海潮》中,柳永用了“”八个字展现出杭州的繁华富庶。
    3. (3) 姜夔《扬州慢》中“”用“扬州芍药甲天下”反衬“寂寞开无主”的荒凉,一声长叹,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
三、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四、选择题组
  • 1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如果说中国的诗坛是一片高原,那么唐诗无疑属于这片高原最为辉煌的高峰。有唐一代,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李白咏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杜甫感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白居易慨叹“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因此唐代的诗,无论境界之阔大,还是风格之奇伟,都远在前代同类作品之上。

    盛唐最杰出的代表首推李白。他的诗中洋溢着冲破的自由意志。他的思想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不局限于某家某派。李白对儒家尊崇但不迷信,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正是儒学的核心内容。李白对道家的崇尚不逊于儒家,道家____万物、高蹈尘外的超越态度以及摆脱传统的解放精神都非常符合他的性格。除了儒、道之外,李白对纵横家、佛教等思想也都有所汲取。他不盲从任何权威,始终追求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意志,向往 、超越时空局限的理想境界一一这就是李白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

    唐诗成就的最显著标志,是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杰出诗人。不但他们是唐诗中的最高峰,而且是整个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 羁绊  睥睨  遗世独立 B . 辖制  遥望  离群索居 C . 辖制  睥睨  离群索居 D . 羁绊  遥望  遗世独立
    2. (2) 下列对画波浪线处的句子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但他们是唐诗中的最高峰,而且是整个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B . 不但他们是整个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而且是唐诗中的最高峰。 C . 他们不但是整个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而且是唐诗中的最高峰。 D . 他们不但是唐诗中的最高峰,而且是整个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3. (3) 下列与文段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蜀道难》都是古乐府旧题,也都属于记梦诗。分别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对祖国山河雄伟壮丽的赞美。 B . “无边落木萧萧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意思不同,前者指干枯的落叶,后者指润泽的落叶。 C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和姜夔《扬州慢》中“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都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抒发了萧索落寞之感。 D .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涌现出了大批文化典籍,《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同属于语录体散文。
五、选择 简答
  •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红美食千千万,而心里惦记的还是那碗臭臭的螺蛳粉。

    首先,美食纪录片将螺蛳粉带入大众视野。螺蛳粉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高调亮相,不到十秒的特写镜头,让全国人民吃下了这波“安利”;其次,。据悉,李佳琦复工首日直播,2分钟内便售空26000箱螺蛳粉;再者,疫情期间兴起的宅经济,让人们更倾向于通过电商购买适合储存的方便食物。可见,螺蛳粉的走红,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少人为了吃一口地道的柳州螺蛳粉开启了“寻味之旅”。但来到柳州才发现,这里可并不只有螺蛳粉,还有不输桂林的山水胜景,有作为曾经工业重镇的历史遗址, , 比如《柳州峒氓》《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等。在他这些诗篇里,我们看到了柳州的花草树木、人情风俗,也看到柳宗元被贬的哀伤与忧愁。“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他一方面渴望见到白色花朵开满柑树,圆润果实缀满枝丫,另一方面又心怀忧思——被贬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垂珠”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 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 B . 春蚕到死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C .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 D .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为了让五言诗创作和批评走上正轨,钟嵘尝试从五言诗的文体类属和诗体类属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从文体类属看,诗作为众多文体中的一种,有其独特的属性。钟嵘继承了陆机“诗缘情”、《毛诗序》“诗者咏吟性情”以及孔子“诗可以怨”的观点,认为诗作为文体中的一种,其本质在于抒发情感。故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这里所谓的“性情”“吟咏”“怨”即表达了钟嵘关于诗歌这一文体的本质的看法。需要指出的是,“诗咏性情”的传统观点在当时已成人们的共识,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而裴子野《雕虫论》所谓“自是闾阎年少,贵游总角,罔不摈落六艺,吟咏情性”则从反面说明了这一点。钟嵘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他特别强调了诗歌吟咏之“情”的性质问题,即要抒发“怨情”“哀情”“悲情”。

    再从诗体类属来看,五言诗作为众多诗体中的一种,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之后,已经发展成熟并取代了四言诗的主导地位。因此,钟嵘在回顾和总结五言诗史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他的“滋味”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五言诗“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毫无疑问,钟嵘的这一观点具有独创性,它一方面顺应了五言诗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也非常准确地抓住了五言诗的某些本质属性。比较而言,刘勰的观点就不免保守,《文心雕龙·明诗》说:“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而稍后的萧子显则站在了钟嵘的一边,《南齐书·文学传论》:“五言之制,独秀众品。”

    这样,从文体类属的诗者“吟咏情性”和诗体类属的五言为众作之“有滋味者”两个层面,钟嵘为我们寻找到五言诗的本质属性。此即为五言诗创作和批评之根本“准的”。

    (摘编自林英德《钟嵘〈诗品〉体论探析》)

    材料二:

    钟嵘是一个有个性、有理想的诗学批评家,他因不满当时诗歌创作和评论的混乱局面,为确立诗歌评论的合理标准而撰《诗品》,因此《诗品》中对刘宋各诗人五言诗创作的品评体现了他独特的诗学思想。

    “雕而无露”的自然思想。作为中国诗学理论重要审美范畴之一的“自然”,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钟嵘的《诗品》便是以“自然”为理论核心,并且赋予自然“雕而无露”的内涵。一方面,这种自然观认为诗歌创造是作家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反对“用典”之风,在艺术表现上追求自然本色,反对刻意雕琢的藻饰之美。另一方面,钟嵘的这种自然观,并不是彻底否定文采,而是希望对辞藻适当地进行雕琢、锤炼而至于“自然”。被后世尊为最得“自然”之精髓的陶潜,钟嵘认为他的诗“文体省静”“世叹其质直”,多朴素自然的“田家语”,因而从“雕而无露”的自然观出发,把陶潜置于中品。被钟嵘称为“元嘉之雄”的谢灵运便相对全面地表现这种独特的自然思想,钟嵘评谢诗云:“譬尤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可见,谢诗能够由“辞彩”而返于“自然”,做到雕琢而不露痕迹。钟嵘欣赏谢灵运这种“琢磨之极,妙即自然”,因而把他置于上品。任何诗歌都需要通过主观的情思,因此完全“自然而然”的诗歌是不存在的。诗歌的“自然”必定包含着创造,而这种最高明的创造是不留雕琢痕迹的。

    “情兼雅怨”的情性思想。钟嵘非常重视诗歌的情性,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情感,而这种情感以雅、怨为主。在《诗品·序》的开篇,他便指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指出诗歌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性情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和感召,四时景物,社会万象,都可以成为人们创作诗歌的缘由,因此这种雅、怨情感的抒发也成为诗歌创作的根源。刘宋时期的诗人把情感作为诗歌表现的范畴,同时情感的抒发也产生许多诗篇,通过钟嵘对刘宋诸诗人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他“情兼雅怨”的情性思想。首先,钟嵘的“情”多以“悲怨”为主,是仕途不得志的人生状态下的情感宣泄。同时钟嵘也指出这种怨愤之情是在苦难的现实和个人遭遇的刺激下产生的,从而使诗歌具有充实的社会内容。钟嵘评陶潜:“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可见钟嵘对陶潜的品评,着眼于其拟古和咏史诗中现实苦难和个人遭遇刺激下的怨情,同时也挖掘出其诗歌表现的深层社会内涵。颜延之出身于次等士族,在仕途上颇为不顺,钟嵘对他的评价是:“情喻渊深,动无虚发,一字一句,皆致意焉”,可见苦难的人生际遇使他的诗歌具有深沉的情性。鲍照是刘宋时期寒素士人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的作品最直接地体现了他的真情实感。他对现实种种不平的怨愤,促使他写下《代贫贱苦愁行》等许多诗作,钟嵘谓“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便是对其不遇之志的同情。其次,钟嵘也重视诗歌中“雅”的情性。如他说颜延之“经纶文雅”,说谢庄“气候清雅”,而认为鲍照“颇伤清雅之调”,可见他反对过度的怨愤,而重视诗歌所表现的“雅”的情性。

    “自然”和“情性”是钟嵘诗论的双翅。“自然”作为钟嵘诗歌风格论的第一要义,与关于诗歌本质论和发生论的“情性”联系密切,二者共同构成钟嵘独特的诗学理想。

    (摘编自武金芝、赵彦辉《从〈诗品〉对刘宋五言诗的评价看钟嵘的诗学思想》)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文体类属看,钟嵘的诗学思想源于陆机和孔子的诗学思想,他们认为诗歌的本质是抒发情感。 B . 正因为“诗咏性情”是当时的共识,所以钟嵘认为诗歌要抒发“怨情”“哀情”“悲情”。 C . 钟嵘认为五言诗要吟咏性情且有滋味的品评抓住了五言诗的本质属性,为五言诗创作和批评提供了“准的”。 D . 陶潜的拟古诗和咏史诗中那些抒写个人怨情的诗歌,符合钟嵘的“情性思想”,因而被置于中品。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对五言诗的品评上,萧子显与刘勰保守的观点相反,更抓住了五言诗的本质属性,认为五言诗是诗歌中最为出众的。 B . 钟嵘认为,诗歌应做到“雕而无露”,即对辞藻适当地进行雕琢、锤炼而至于“自然”,并且自然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 C . 读谢灵运的诗歌,既能欣赏到作者的“辞彩”,又能感受到诗人的主观情思,体会其创造而不留雕琢痕迹的“自然”之美。 D . 鲍照是刘宋时期寒素士人的代表,其作品书写了对现实种种不平的怨愤,钟嵘同情其不遇之志,但也认为其“颇伤清雅之调”。
    3. (3) 下列各项中,最符合钟嵘“雕而无露”观点的一项是(    )
      A .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 B .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C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D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4. (4) 下面是南北朝时期诗人谢朓的一首五言诗,请简要分析此诗如何体现材料二中钟嵘的诗学思想。

      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谢朓《同王主簿有所思》)

七、语言表达
  • 1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谓江南文化以灵动,水的灵动;我谓西北文化以沉稳,山的沉稳。求之于诗,若江南文化是轻盈明快的七绝,是①;西北文化则是古朴厚拙的五古(五言古风),是杜甫的沉郁顿挫。求之于词,若江南文化是柳永的缠绵悱恻,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西北文化则是②,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求之于时序,若江南文化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阳春三月,是温飞卿的鲜艳秾丽;西北文化则是③,是王安石的朗肃内敛。上天以水的灵动和山的沉稳分别滋润着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使得中国文化不至于太单调、太寂寞。

八、小阅读-课内
  • 17.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古代诗歌阅读
  • 18.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首“形胜”“繁华”四字是点睛之笔,一开头便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自“烟柳”开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和“繁华”。 B . 上片用“怒涛、霜雪、天堑”等色彩鲜明有气势的词,展现大潮劈面奔涌而来的气势;下片用“清嘉”等优美舒缓的词语,突出西湖清幽的美景。 C . 作者善于运用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千骑拥高牙”,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表现了柳永词婉约的特点。 D . 本词全篇构思匠心独运,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形容得体,极力铺叙描写,体现了柳永词慢词的特点。
    2. (2)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19.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西湖怀古

    (宋)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1】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释:【1】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 (1) 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词上片先写西湖的“佳丽”,结以“都忘却,平生志”,以美景映哀情。 B . 陈词下片通过重重幻想,层层转折,将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表达得委婉深刻。 C . 柳词上片描写杭州风光与繁华,下片描写西湖,展现杭州宁静的生活景象。 D . 柳词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白描式地勾勒出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2. (2) 清刘熙载《艺概》说“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下列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 .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 B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C . 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 D .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
    3. (3) “十里荷花”和“三秋桂子”在这两首词中的作用一样吗?请结合两首词的词意简要分析。
  • 2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

    秦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 , 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注】①金谷:西晋石崇所筑的金谷园。②铜驼巷陌:古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有二铜驼夹着相对,后称铜驼陌。③西园:宋时洛阳的董氏西园为著名的园林,后世泛指风景优美的园林。④笳:胡笳,古代传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⑤兰苑:美丽的园林,也可指西园。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片起头三句,写暮春景物:梅花渐渐地稀疏,结冰的水流已经溶解,东风的煦拂之中,春天悄然而至。 B . “暗换年华”,既指眼前自然界的变化,又指人事沧桑、政局变化。此种双关的今昔之感,直贯结句思归之意。 C . “乱分春色到人家”中“乱”字用得极好,它将春色无所不至,乱哄哄地呈现着万紫千红的图景出色地反映了出来。 D . 此词的结构别具一格,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忆昔部分贯通上下两片。
    2. (2) 本词与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找出两种相同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 2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 (1)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潘阆到杭州亲眼看到了涨潮的壮观宏伟,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回忆观潮盛况而作。 B .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 C . 下片开头两句采用白描手法,描写弄潮情景,表现了弄潮健儿面对壮观的钱塘江水喜不自胜的情状。 D . 结尾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2. (2) 柳永《望海潮》中也曾写到钱塘江的胜景,“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两句和《望海潮》中描写钱塘江水的诗句相比,表现手法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十、材料作文
  •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I材料2中卡尔·萨根认为:“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