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7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所谓“以文见史”,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互动关系的概括,它既是作家面对历史的观念传统,又是作品处理文本与现实关系的写作传统。中国现代文学在反思历史、关注现实方面成就卓著,各个时期的文学潮流中都存在一个清晰的历史维度。因此,文学作品对认识中国近现代史具有不可忽视的能动作用。言说历史还是现代作家试图借历史以增强话语力量的策略,现代文学批评中也始终有一个潜在的历史标准,文学作品与历史的关系成为文学批评的准则之一。

    ②以往学界对现代文学传统的梳理主要聚焦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传统,或写实、批判、抒情、大众化传统等。这种研究范式有待完善,因为上述对文学传统的概括只包含了创作方法、文本特征、教化宗旨的传统,而没有包括社会学意义上的“写作传统”和“文类功能传统”。中外文学史上,文学参与历史言说是常有的现象。文学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深度融会,因而积淀成一种前后相继、堪称传统的写作现象,并演化为具有本质意义的写作传统。

    ③现代文学对历史的认知作用是不可否认的,文学研究理应重视这种作用。在历史学研究中,鲁迅、茅盾、老舍等人的事迹和作品经常被当作佐证史料而引用。现代文学能够被用作历史研究之辅助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它固有的“以文见史”传统的存在。站在文学的立场上,完全有必要以文学为本体来考察这一传统的诸多方面,这对把握作为特殊历史的百年中国文学史是必不可少的。

    ④“以文见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写作传统。梳理这一传统有助于理解新文学重视历史表意功能的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现代文学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机制。文学参与历史建构的传统在五四文学之前的进步人士那里就已经开启。中国现代文学是一种善于到历史中寻求资源的文学,现代作家在“人”的建构过程中,首选的是历史批判的路径,而不是将世俗生活合法化的路径,梁启超、鲁迅等人都选择了前者。

    ⑤中国历史精神是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最坚固的根基。“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人文化成”“以文传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等思想,都与“以文见史”传统有密切关系。而对“国家”“进步”“未来”的不同理解,最终决定着这一传统在文学发展长河中不同的继承与拓展方式。

    ⑥“文史不分家”的观念影响到现代作家的写作方式,作为一种文史合一的写作传统,它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现实影响。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先驱者首开“以文见史”的先河。在新文学运动兴起之前,历史演义已蔚为大观,这是促动新文学发生的一个不应被忽略的背景。文史兼修的教育方式和文史兼备的知识结构,对五四新文学家处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有直接影响,对此后作家也有深远影响,古典文史观是促进这一传统形成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

    ⑦中国革命与现代文学的密切关系,使文学天然地关注历史进程。现代文学的纪实功能十分强大,民族国家重大事件与其文学呈现之间的时间差非常小,这是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醒目标志。各时期的主流文学全面折射出历史的风云变幻,文学由此逐渐确立了新历史观、新写作范式,并参与了历史的意义重构。

    ⑧“以文见史”传统与现代审美意识紧密相连。审美意识不是凝固的概念而是历史性概念。现代化的曲折历程铸就了近现代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其特征之一就是审美意识与历史意识交融在一起。对史诗品格的追求、对反映生活深度与广度的追求、对大众化趣味的追求、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吁求等,都与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形成相互借力、相互促进的关系。历史意识对作家审美理想的熔炼同样至关重要,“以文见史”有时也会成为促进文学传播和接受的积极因素。

    ⑨“以文见史”传统与现代文学的形式变革密不可分。历史小说、新歌剧、随感录、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叙事诗中都有历史的踪影。现代作家突破了传统平话和历史演义的局限,从而为历史表达创造了新形式。例如,鲁迅的故事新编、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朱东润的历史人物传记、谭正璧的历史小说等,都在文学形式上创造了新范式,而新范式的诞生与历史语境有着必然的关联。

    ⑩文学史是特殊的历史,它虽然不能完全走向“以史量文”,但也绝不能彻底抛弃历史维度。中国现代文学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对文学史撰写提出了历史标准方面的要求。对“以文见史”传统的认知有助于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文学与历史都以关注人性为前提,这就使某些文学作品在生成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具备认知价值。从文学的历史叙事中培育出的审美意识是社会化审美意识,对这种意识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审美价值的动态性和社会性,从而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一个重要侧面。

    ⑪“以文见史”传统为文学接受者与批评者带来了指向未来的愿景。文学中的历史书写总是带着对公平、正义乃至乌托邦的向往,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精神并不是“向后看”的精神,而是从“过去”透过“现在”而直达“未来”的精神。这一传统不仅折射出历史规律,而且用指向未来的愿景为社会进步带来隐形的助力。

    ⑫文学史研究不能缺少历史的维度。在文学史研究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对历史意义的追求是很多作家共有的价值取向。例如,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虽属虚构作品,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作者总是在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后不久就将其呈现为文学作品,他的《蚀》《子夜》《林家铺子》等都堪称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历史“立此存照”的作品。中国现代文学的本土化现实主义创作实践与“以文见史”写作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交汇激荡,成果丰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百年中国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研究(1917—2019)”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文见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写作传统,是对中国文学与历史互动关系的概括。 B . 以往学界对现代文学传统的概括只包含了创作方法、文本特征、教化宗旨的传统,这种研究范式并不完善。 C . 梁启超等先驱者首开“以文见史”先河,这是促动五四新文学发生的一个不被忽略的背景。 D . “以文见史”传统与现代审美意识紧密相连。历史意识对作家审美理想的熔炼至关重要,“以文见史”成为促进文学传播和接受的积极因素。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参与了历史的意义重构,促使它逐渐确立了新历史观、新写作范式。 B . 在文学发展过程中,现代作家对“以文见史”有不同的继承与拓展,源于其对“国家”“进步”“未来”等有不同理解。 C . 某些文学作品在生成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具备认知价值,这是因为文学与历史都以关注人性为前提。 D . 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虽属虚构作品,但它总是在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后不久被呈现为文学作品的,所以也体现了“以文见史”的传统。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以文见史”观点的一项是( )
      A .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 B .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人献给一位普通中国农妇真诚的颂歌,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C . 《再别康桥》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依恋之情。 D .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反映了旧中国农村变化和农民觉醒的全过程,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动的历史图画。
    4. (4) 请简要梳理选文的行文脉络。
    5. (5) 《茶馆》体现了“以文见史”的传统,请结合材料,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传统的。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银花开的夜晚(节选)

    迟子建

    猫冬让北方人筋骨疲弱,所以当积雪消融,埋藏在雪下的枯草出狱似的,瑟瑟缩缩地出现在阳光下时,人们以为摸到春天的触角了,奔向户外的漫步者不在少数。寒风虽是强弩之末,但威力尚存,我不幸被击中,有一日傍晚从江畔回来,咳嗽流涕,身上阵阵发冷。

    我便取放在玄关托盘上的体温计,想看看自己是否发烧。

    我取体温计的时候,不慎将外壳的护帽朝下,这一竖不要紧,由于对接处咬合不严,护帽叛徒似的落地而逃,将体温计彻底出卖了,它随之坠落,摔成两截。

    它这一跌,我家的黑夜亮了。

    从玻璃管内径流溢而出的水银,魔术般地分裂成大大小小的珍珠状颗粒,像一带雪山巍峨地屹立在我面前。我先是拿来一块抹布擦拭,以为它们会像水滴一样,迅速被吸附,岂料它们欢欣鼓舞地一分二、二分三、三分四地遍撒银珠,泻地水银非但未少,反而如满天繁星,在白桦木地板上,朝我眨眼。它们近在咫尺,却仿佛远在天边,不可征服。

    我少时数理化不灵光,对水银的了解,竟来自当时广为流传的一本小人书《一块银元》,主要情节围绕一块银元展开,写了穷人的苦,地主的恶,其中最让人惊悚的情节,是一个地主婆死了,她的儿子竟让一对童男童女为他老娘殉葬。他们给童男童女灌注了水银。故事浓墨重彩的是那个身世凄惨的童女,在出殡的行列中,她端坐在莲花上,手持一盏纱灯,双目圆睁,虽死犹生。她的亲人在路旁声声唤她,可她无法应答了。那个画面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浓重的阴影,恨地主,也恨水银。水银是毒蛇,它要了如花似玉的姑娘的命!

    我那时感冒了,发烧了,抗拒去卫生所,骨子里是恐惧水银体温计。总觉得我的腋窝藏着火苗,会将爆竹似的它引爆。它灿烂了,我就黑暗了。体温计是恶魔,这在看过《一块银元》小人书的同学心中,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憎恨一位班主任老师时,私下议论要是小人书中被灌注了水银的是她,而不是那个女孩,该有多好。好像我们真的掌握了水银,都会沦为施恶的地主婆的儿子。

    我们为什么怕这位老师呢?她严厉起来不可理喻。她有一杆长长的教鞭,别的老师的教鞭只在黑板上跳舞,她的教鞭常打在学生手上。期中期末考试总成绩不及格者,是她惯常教训的对象。她会让他们伸出手来,这时她的教鞭就是皮鞭了,抽向落后生。痛和屈辱,让被打的同学哇哇大哭。这种示众的效果,倒是让所有的学生不甘落后,刻苦学习了。但大家心底对她还是恨的,她头发浓密,梳着两条粗短的辫子,我们背地就说她带着两把锅刷;她脸上的雀斑,被我们说成耗子屎;她擦黑板上红红白白的字时,粉笔擦不慎碰着脸,成了大花脸,我们在底下偷着乐,没一个提示她的。

    她管理班级严格到什么程度呢?要是教室的泥地清扫不净,值日生的苦役就来了,会被罚连续值日。最让我们难堪的是检查个人卫生,我们上课前她会手持碎砖头,高傲地站在门口,我们则像乞丐一样朝她伸出手去,如果我们的手皴了,或是指甲里藏污纳垢,她会扔给你一块碎砖头,让我们出去蹭掉手上的皴,抠出指甲里的泥,砖头在此时就成了肥皂了。如果春夏秋季,拿了砖头的学生会去溪边洗手(那时大兴安岭植被好,溪流遍布),冬天时只能用积雪清理了。我有一次也被检查出手上有皴,不允许我进教室,我一赌气,到了溪边,把她那堂课都消磨掉了。看山看水,看花看草,不亦乐乎。我面临的惩罚,可想而知了。

    这位班主任老师看上去跋扈,但她业务好,很敬业,也有善心。有的同学家贫,她家访时会带上她买的作业本,她还帮助交不起学费的学生交费,并带我们进城,去照相馆拍合影。当然,她还常在我们下午该放学时,给我们加一小节课,讲那些经典的励志故事。如果是冬天,天黑得早,讲台就点起一根蜡烛。烛火跳跃着,忽明忽暗,她的脸也忽明忽暗,那也是她最美的时刻。她不用教鞭,脸上的雀斑看不见了,语气温柔,面目平和。

    她离开我们小镇,似乎没有任何预兆。突然有一天,她要调到黑龙江东部的一个小城去,说是她恋人在那儿,是去结婚。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她是一个女人,是个有人惦念的人。

    她要离开了,按理说我们是奴隶得解放了,该同声庆祝的,可大家突然都很沮丧,因为她一点狠劲都没了。她带着偿还之意,将自己所用之物,分给常遭她鞭打的人,那多是家庭困难的同学,我听说的就有书本、衣物、脸盆。在她走前,有天我在小卖店碰见她,她还买了一双雨靴送我。从此后她离开的风雨时刻,穿着雨靴走在泥水纵横的小路上,总会想起她。而她带我们拍的合影,成了同学们最美的珍藏。我们不知她婚后过得怎样,她丈夫会像我们小镇的男人那样,爱打老婆吗?她为师还喜欢手执长教鞭吗?当我们班级的卫生越来越差,同学们随地吐痰,随手丢废纸,教室再也不是窗明几净时,爱清洁的女孩子就想念她;而当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将书本视为无用之物而放任自流时,学生的家长就慨叹,要是她在就好啦,孩子就有人管了!

    四十多年了,我没有她的任何消息,也极少想起她来。但水银泄地的这个夜晚,也过了半百之岁的我,却很热切地思念起她来。不知她是否还在她当年嫁过去的小城。按她的年龄,应是儿孙满堂,颐养天年了。

    我不知当年的这位班主任老师的长辈,是否有出自旧学堂的,她的一些教育方式,私塾痕迹明显,教育为主,体罚为辅,在今天可能会遭到众口一词的谴责。但试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荒僻的山镇,一个有抱负的教师,面对着一群天性顽劣的野孩子,她最直接有效的教书育人方式,也许就是恩威并施。她用教鞭打了那么多孩子,可没一个因之受伤,可见她心里是有轻重和尺度的;当她把砖头抛向你,让你蹭掉手上的皴时,尽管你满心不快,但至少让你从此后注意个人卫生,时常用温水泡手,让它们散发出我们那个年龄的手,本该有的鲜润光泽。

    再回到体温计碎裂的那个夜晚吧。夜一点点地黑起来,我见抹布清理水银,起到的反而是推波助澜的作用,赶紧上网查询对付它们的办法。水银有毒,我先是敞开窗子通风,然后用笤帚将它们轻轻扫到撮子里,放到一个新打开的垃圾袋中,之后用纸巾擦拭余下的细碎的水银珠。每片纸巾罩住一两颗,将它们轻轻拈起,包饺子似地封住口,丢进垃圾袋,再取一片纸巾奔向另一处。我就这样朝圣似的趴在地上捉水银珠,足足用了半盒纸巾,直到我认为已把它们消灭殆尽。

    我关了厅里的灯,打算回卧室休息一下。借着卧室的微光,我突然发现刚清理过的地板上,仍有水银珠一闪一闪的。我不相信,取了手电筒照向那里。呵呀,这分明是一个微观花园么,我发现了无数颗更加细小的水银珠粒,在白桦木地板的表面和缝隙,花儿一样绽放着。

    这不死的花朵,实难相送,那就索性不送,我不相信就凭它们,会让我性命堪忧——将其当花来赏又如何!权当它们是腊梅的心,是芍药的眼,是丁香的小袄,是莲花的罗裙!

    因为在黑夜面前,所有的花朵都是无辜的。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它这一跌,我家的黑夜亮了”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即使遇见糟糕的事情也并不沮丧。 B . 文本中引用《一块银元》的故事交代了童年的主人公对水银感到害怕的原因。 C . 本篇散文的构思和取材是巧妙和独特的,它不是简单地叙述自己对水银情感的变化,更想表现的是对班主任老师教学方式的不认可。 D . “因为在黑夜面前,所有的花朵都是无辜的”这句一语双关,这句话中的“花朵”可以代指班主任老师。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进行环境描写,这里的环境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的关注与对生活的热爱。 B . “我”不仅仅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还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可以看出“我”对老师的态度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C . “总觉得我的腋窝藏着火苗,会将爆竹似的它引爆”表现了作者想象力丰富,语言直接张扬。 D . 文章插入《一块银元》的情节,补充说明了小时候惧怕水银的具体原因,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
    3. (3) 请结合文章分析“好像我们真的掌握了水银,都会沦为施恶的地主婆的儿子”的作用。
    4. (4) 有人认为这篇散文“充满温情而富有诗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陈情表》)

    材料二: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 , 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李)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已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孝友传》)

    材料三:

    臣祖英九岁失怙,惟慈亲鞠育,逮长知训,冀或用世,以酬罔极之恩,臣之志也。向叨食元禄,为何左丞参佐,适值三山强寇,勳掠广城,一门妻女,死节五人;而老母陈氏,为所拘囚。臣祖英隐忍不能即死,其有愧石苞殉国也多矣。

    兹遇圣朝维新,征讨不服,率土效顺,咸蒙嘉休。乃者三山逆寇,悉婴铁锁,臣母得以生还,虽臣祖英不孝之罪固所难逃,而得以展区区乌哺情私者,陛下之赐也。臣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耶!陛下又复甄录,寄以民社,此正臣殒首效命之秋也。而臣俯顾自惭不敢拜命者以罪戾已深不宜职在民牧。

    (节选自简祖英《陈情表》)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臣俯顾A自惭B不敢C拜命者D以罪戾E已深F不宜职G在民牧。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中的“见”词义不相同。 B . 虫流,指死不得葬。齐桓公任用竖刁治国,他死后诸子争立,陈其尸三月不收,尸体上虫子流出。 C . 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和服丧的时间,如“期”指服丧一年。 D . “以酬罔极之恩”的“罔极”与《氓》中的“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罔极”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祖母已如迫近西山的落日,生命垂危,朝不保夕,所以李密不能废止奉养、远离祖母,这吻合圣朝清化——提倡以孝道治理天下。 B . 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是个可以和齐桓公相提并论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 C . 李密想到朝中任职,但无人举荐。迁汉中太守后,他感觉不如意,心怀忿恨。奉诏作诗时惹怒晋武帝,直接被晋武帝免去官职。 D . “乌哺情思,陛下之赐”,表达对明朝饶恕自己罪过的感恩。“母子离散复完”“罪戾已深”旨在说明不就任的原因。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②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5. (5) 李密懂得以情感人,也能以理服人。在李密看来,诸葛亮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他是如何论述的?请结合材料二用自己的话回答。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相和歌辞·蜀道难

    唐·张文琮

    梁山镇地险,积石阻云端。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郁盘。

    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

    [注]①“梁山”即“高梁山”“大剑山”,主峰在今四川剑阁境内。晋时张载《剑阁铭》所谓“岩岩梁山,积石巍卷”就是说的这里。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四句侧重于对梁山一带山川之险的描写,写出了山高谷深、岩陡壁峭之貌。 B . 五、六句通过“飞梁”“危峦”等写蜀道仰望之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 . 七、八句写骑马而至的诗人发出“斯路难”的感喟,表现了蜀道的难不可攀。 D . 全诗用“积石”“深谷”“绝岭”等景象,以浪漫主义笔法尽言梁山蜀道之阻。
    2. (2) 本诗与李白的《蜀道难》都发出了“蜀道之难”的感慨,请结合内容,比较两首诗抒情的异同。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屈原在楚王昏聩、小人中伤、世俗同流合污的背景下,心中忧愁烦闷又失意,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离骚》中表明他这种处境的两句是“”。
    2. (2) 第19届亚运会举办地——杭州,钱江潮格外汹涌、广袤,似向全世界展示杭州的繁盛。这江潮让人想起了宋代柳永在《望海潮》中说的“。”
    3. (3) “州”在古代是一种行政区划,后来多用于地名;而“洲”则是指水中的陆地。包含“州”或“洲”的诗句中,“”为前者之意,“”符合后者之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各地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把更多的土特产打造成“爆款”。

    甘肃天水麻辣烫火了。①____,麦积区所产的“麦积花椒”粒大饱满、麻味醇厚,甘谷县种植的“甘谷辣椒”色泽好、辣味浓,火爆的天水麻辣烫,把“麦积花椒”“甘谷辣椒”从“隐藏款”土特产打造成了“爆款”。

    黑龙江蔓越莓、吉林蓝莓、贵州抹茶、四川鱼子酱……近段时间,②____,①这进一步印证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巨大趋势。②根据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累计建设18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③全产业链产值超过4.6万亿元,辐射带动超过1000多万户农民,④彰显了地域特色和构建了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⑤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打造更多“爆款”,③____。当前,市场上叫得响、实力强、带动范围广的农业品牌还不多。各地应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品牌农业、电商直播等新产业新业态,坚持市场导向,培育出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农业品牌。此外,还要坚持政府主导,健全农业品牌保护机制,维护好区域公用品牌,凝聚合力闯市场。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标出序号并进行修改,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片结束时,用了这么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个不同凡响的惊人之笔!它画龙点睛般地表现出了作者的胸怀、抱负,体现了全词的中心思想。这句话从字面上解释,无非是说“廉颇将军已经老了饭量还好吗”。而实际上这句话内蕴非常丰富,表示了他与廉颇一样的耿耿忠心、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更表现了他深深的忧虑。辛弃疾的忧虑是有道理的,韩侂胄不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只能枉自悲叹“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只要想想稼轩居士【甲】饱经沧桑的遭遇,我们就能掂出这句话的“份量”。确实如此,辛弃疾【乙】所经受的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实在太多了。【丙】一生长期被贬在外,尝尽了人世的艰辛。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他对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和挫折早已习以为常了,不惊恐、不退缩、不改初心、矢志不渝。

    1. (1) 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给工人做饭吃。 B . 因为张载家住西横渠镇,又曾在那里讲学,所以学者称其为“横渠先生”。 C .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之最伟大者! D . 读这部书,到处能看到一个“通”字,作者在书中把各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无所拘囿。
    2. (2) 下列各项中,与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B .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C .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D .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3. (3) 作者在文段甲、乙、丙三处对辛弃疾用了三个不同称谓:“稼轩先生”“辛弃疾”“他”。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这样表达的作用。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李白拒绝摧眉折腰事权贵,继而选择逍遥登仙;李密选择先事其亲而后尽节于朝廷;苏武宁愿杖节放养也不肯另事他主。一种拒绝也许是一种选择,一种选择亦是一种拒绝。

    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