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5...

更新时间:2024-06-17 浏览次数:7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界古代美学有三大系统:中国美学、希腊美学、印度美学。中国美学不仅在产生的时间上早于希腊和印度,而且在思想的合理性与深刻性上也有超越希腊、印度的地方。但现在,由于西方至上主义的存在,一些人看不到中国古代美学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而把发端于古希腊的西方美学放在最高位置。

    2015年10月14日,《参考消息》登载了一篇译自英国《卫报》网站的文章。文章对秦始皇时期的大型陶塑兵马俑持肯定态度,但又说它是在希腊雕塑家的帮助和指导下完成的。这是极其荒诞的无稽之谈。首先,从艺术上说,古希腊的雕塑是石雕,在表现男性时都是裸体的,目的是为了表现男性身体的强壮,身体再高也不及真人高;而兵马俑是陶塑,每个都穿上了战士所穿的盔甲,与真人一样高,目的是要表现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培养出来的许多质朴、勤劳、英勇的“耕战之士”。这说明古希腊再好的雕塑家都不可能指导兵马俑的创作。其次,在中国史籍中,从未有秦始皇时期希腊人曾到过中国的记载。即使有DNA鉴定说明那时曾有欧洲人到过中国,也不能证明到来的人必定是希腊人,而且还正好是一位雕塑家。秦始皇时代面临国内种种紧急的问题需要处理,他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和他一无所知的希腊人交往。实际上,中国和欧洲的交往,始于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

    如果说古希腊雕塑对东方也曾发生了影响,那绝不是对中国兵马俑制作的影响,而是对印度雕塑的影响。只要把印度雕塑和希腊雕塑加以比较,就可以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是很明显的。原因很简单,公元前327年,马其顿时代的希腊人入侵和占领了印度河流域的上游地区,把古希腊文化带到了印度。直至公元前317年,马其顿的希腊驻军全部撤离印度。除希腊人外,曾入侵和占领印度某些地区的还有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后成为古印度的主要居民)、波斯人、安息人……当然,从文化上看,古印度也有自己的文化,就是以婆罗门教的教义及其后释迦牟尼在反婆罗门教过程中创始的以佛教教义为中心的文化。但这种文化又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就像前面所指出的,印度的宗教雕塑就深受希腊雕塑的影响。再如婆罗门教所讲的诸神类似于希腊人信仰的众神,因此马克思说,从印度“婆罗门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希腊人的原型”。印度古代著名的史诗《摩诃婆罗多》被马克思称为“印度的《伊利亚特》”。

    反观中国,比印度历史更早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印度古文化的发展有根本的不同。它是在没有遭受任何外族入侵占领的情况下独立地发展起来的,这就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中国文化基因”和与之密切相连的“中华审美风范”,并取得了为古希腊、古印度所不及的更高成就。

    (摘编自刘纲纪《由中国古典美学探寻文艺评论的根脉与未来》)

    材料二:

    中新社记者:从历史维度,您怎么样看中华文明基因中的开放的元素?

    李筠:其实中华文明一直是很开放的。从地理意义上看,必然是有“东西南北”才有“中”,所以中国的国名以及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中”字就假设了我们是跟别人在一起的,别人也向我们汇集。    

    地理概念之外,以“中”字作文化符号,也是把人性、把“如何看待人”都集成其中。比如《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另外,中国的文化根性里面埋着很多开放的意象。比如,孔子周游列国,他知道蛮夷的存在,告诉大家“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即不要以自我为中心,我们不是独自存在的。

    2000多年前,开放的文化基因就被深深种到了中华文明根性当中。比如《论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向别人学习的这样一个开放态度

    孔子之后的文化先贤大都继承了这样的基因。比如《史记》以列传方式记述了朝鲜、大宛、东越等中原文化的周边世界。其后,《二十四史》涵盖了更广阔的世界。这说明,中国的正统史书,不是只写中原,而是将更广大的地域都纳入视野,并且作为传统留存下来。所以,开放性在中华文化根性上就是非常丰沛的。

    中新社记者: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文明,有人说,中华文明是唯一能延续千年而不断的文明。您认为开放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李筠:其实,未必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以什么衡量“不断”,人种、文化、地域还是历史?对于长达千年的文明而言,人种会更换,或和其他民族混血,很难保证谁纯而又纯。最重要的还是留存下文化的精华。

    比如说,希腊人留下理性,罗马人留下了共和,虽然希腊城邦世界灭亡了,罗马共和也被帝制取代了,但这些人类的好东西都留存了下来。

    有的文明看似消失了,但其精华已被另一个文明融合进去。在悠长的历史中,各种文明互相继承,互相交融,每一个文明的躯体都悦纳了别人的灵魂,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中华文明本身就汇集了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华文明的连续不单是自己的成就,也是开放包容,主动悦纳的结果。

    (摘编自李筠《中国的文化根性里有很多开放的意象》)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认为,在世界古代三大美学系统中,中国美学不仅发源的时间最早,且具有独特的文化基因,还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B . 材料一指出古代印度虽然也有自己的文化,但因为屡遭外敌入侵占领,所以它只是希腊文化的复制品,缺乏独立的品格。 C . 材料二认为,开放的元素一直存在于中华文明基因中,它体现在古代中国的地理概念中,记录在古代文化典籍里,并得到传承。 D . 材料二否定了“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不断的文明”的说法,认为有些文明看似消失,但其精华因被其他文明悦纳而得以留存。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代文化是独立地发展起来的,因此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远高于印度雕塑。 B . 中国古代美学对印度的影响比不上古希腊美学,以致美学领域有了西方至上主义。 C . 理性、共和这样的文化精华依然留存于今天的文明中,所以古希腊、古罗马并没有灭亡。 D . 中华文明的开放,也可体现在中国古人很早就关注人性和“如何看待人”的问题上。
    3. (3) 下列选项,不能用来替换材料二画线部分的一项是( )
      A . 比如《礼记》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B . 比如《论语》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内省”。 C . 比如《离骚》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D . 比如《师说》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 (4) 材料一介绍了古希腊文化对古印度文化的影响,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5. (5) 有西方学者认为: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中华文明是西方文明最大的威胁。对此你如何反驳?请结合材料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废名

    ①小林放午学回来,见了饭还没有熟,跑到“城外”去玩。

    ②初夏天气,日光之下现得额上一颗颗的汗珠,这招引一般洗衣的妇人,就算不认识他也要眼巴巴的望着他笑。小林在那河边站了一会,忽然他在桥上了,一两响捣衣的声响轻轻的送他到对岸坝上树林里去了。

    ③前面一匹黑狗,——小林止步了。他那里会怕狗?然而实在有点怕,回了一回头,——你看,俨然是走进了一条深巷子!他一个人!

    ④其实他已经快要穿过了这树林,他的心立刻随着眼睛放开去了——

    ⑤一边也是河,河却不紧捱着坝,中间隔了一片草地,一边是满坂的庄稼。

    ⑥草地上有一位“奶奶”带着一个小姑娘坐在那里放牛。

    ⑦她们望着小林哩,还低声的讲些什么。小林看牛,好一匹黄牛,它的背上集着一只八哥儿。翻着翅膀跳。但他不敢下去,截然的一转身,“回去。”回头走不过十步——

    ⑧“呀! ”

    ⑨抬起头来稀罕一声了。

    ⑩一棵树,不同那密林相连,独立,就是道旁,满树缠的是金银花。他真不知怎样的高兴,他最喜欢金银花。

    ⑪树是高高的,但好像一个拐棍,近地的部分盘错着,他爬得上去。他爬,一直到伸手恰够那花藤,而藤子,只要捉住了,牵拢来一大串。一面牵藤子,一面又抹汗。

    ⑫树上的花不形得少了,依然黄的,白的,绿叶之中,古干之周,小林的手上却多得不可奈何,沿着颈圈儿挂。忽然他动也不动地坐住——

    ⑬树脚下是那放牛的小姑娘。

    ⑭暂时间两双黑眼睛猫一般的相对。

    ⑮下得树来,理出一串花,伸到小姑娘面前——

    ⑯那位奶奶也走上坝来了。

    ⑰“哥儿,——你姓程是不是?今年——十二岁了罢,吃过饭没有呢?”

    ⑱“我还没有吃饭,放学回来我出来玩。”

    ⑲“那么到我们家里去吃饭好不好呢?”

    ⑳“你家在哪里呢? ”

    “那坂里就是, ——哈哈。”

    小林的手已经给这位奶奶握住了。琴儿一手也牵祖母,那手是小林给她的花,两人惊讶而偷偷地相觑。奶奶俯视着笑,朦眬的眼里似乎又有泪……超 然 客 公 众 号

    这是两个孤儿,而琴儿,母亲也没有了。

    “同你的父亲一般模样,你那父亲,当年总是……”

    听得见的却是:    

    “哥儿, 你叫什么呢? ”

    “我叫程小林。”

    “那么,琴儿,叫小林哥哥,小林哥哥比你大两岁。小林哥哥,你叫琴子妹妹罢。”

    小林就这么叫。立刻他又回转头去把草地上的牛望一下——

    “你的牛没有人看哩。”

    “不要紧的。”

    琴子妹妹说。

    这样他们下坂走进那绿油油的一片稻田上一簇瓦屋。

    现在这一座村庄,几十步之外,望见白垛青墙,三面是大树包围,树叶子那么一层一层的绿,疑心有无限的故事藏在里面,露出来的高枝,更如对了鹞鹰的脚爪,阴森得攫人。瓦,墨一般的黑,仰对碧蓝深空。

    没有提防,稻田下去是一片芋田!好白的水光。团团的小叶也真有趣。芋头,小林吃过,芋头的叶子长大了他也看见过,而这,好像许许多多的孩子赤脚站在水里。

    迎面来了一个黑皮汉子,跟着的正是坝上遇见的那匹黑狗。汉子笑闭了眼睛,嘴巴却张得那么大。

    那狗也表示它的欢迎,尾巴只管摇。

    “认得我三哑叔吗?”

    三哑叔蹲下去对了他的眼睛看,又站起来,嘴巴还是张得那么大 , 奶奶嘱耳他几句话,他走了。回头望,比一个手势——

    “奶奶,我在河里摸了这么长一条鲫鱼哩。”

    “那好极了, 款待哥儿。”

    “奶奶,我的妈妈要寻我吃饭。”

    奶奶笑哈哈地解释他听了,刚才三哑是去牵牛,已经嘱咐了他,叫他先进城去,到东门火神庙那块打听姓程的,见了那家主母,说小林哥儿被史家庄的奶奶留住,晚上就打发人送回的。

    奶奶的笑里又有泪哩,又牵着两个孩子走。

    绕一道石铺的路,跨上台阶,便是史家奶奶的大门。

    太阳快要落山,小林动身回家。

    说声走,三哑拿进了小小的一根竹子,绿枝上插了许多红花。

    “哥儿,你说奇不奇,竹子开花。”

    “不是开的,我知道,是把野花插上去的。”

    但他已经从三哑的手上接去了。

    笑着对三哑鞠了一个躬。

    至于他自己掐的金银花,放在一个盘子里养着,大家似乎都忘记了。

    “三哑叔,你送哥儿过桥才好哩。”史家奶奶说。

    “那个自然, 奶奶。”

    牛就在那阶下稻草堆旁,三哑牵来,他就骑。牛一脚一脚的踏,空中摇曳着竹枝花。

    “哥儿,我还没有听见你叫我哩,王家湾,老儿铺,前后左右都晓得我三哑叔,三哑叔就是史家庄,史家庄就是三哑叔,——三哑叔也有他的老家哩!”

    “你不是奶奶自家屋的人吗?”

    “三哑叔是个讨米的哩,正是哥儿这么大,讨米讨到奶奶门口,讨米的有什么话讲?看见我只晓得吃饭,不说话,就说我是哑巴!”    

    “哥儿——你看你这眼睛是多么玲珑!你怕我吗?哈哈哈。不要怕,三哑叔现在不是讨米的,是一个忠心的长工,除非我家奶奶百岁升天,三哑叔是不离开史家庄的。”

    “三哑叔,今天你就在我家过夜好不好呢?我上街买好东西你吃。你喝酒不呢?”

    哈哈哈 , 我的哥儿,不,不,我送你过桥我就回来。”

    要上坝了,三哑叫他下来,上坝不好骑。

    “这牲口,我一吼它就不走了,我把它拴在树上。哥儿,它跟我有十几年哩,奶奶留我放牛,二十五年共是三条。”

    小林望着三哑。

    “你先前到我家你怎么会找得到呢?那有绿鼎的是火神庙,庙后边那房子就是的,——三哑叔,我说你还是一路到我家去。”

    三哑笑着摆头。超 然 客 公 众 号

    “你不去你就牵牛回去,我会过桥的,我总是一个人过桥玩。”

    “那么你走,我看你过去就是了。”

    小林一手捏竹枝,石桥上慢慢的过去,过去了,回身,三哑还站在这头望他,笑闭了眼睛

    (选自长篇小说《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对史家奶奶含泪的多次描述,给小说中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点染了些许悲哀的色彩。 B . 小林遇见黑狗后,由“止步”到回头到独自前行,表现出他由恐惧到勇敢向前的心理变化。 C . 文中第(34)段环境描写,作者通过机灵、好奇的童真之眼呈现出了史家庄的奇谲静谧。 D . 文本主要刻画了小林天真烂漫的童心和对世事悲哀的无知懵懂,全文还存有几分超脱的意味。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主要采用了有限视角,直接表达人物情绪及内心活动,文中的人物对话不重在刻画人物而着力于营造意境。 B . (35)段中把芋叶比作“许许多多的孩子赤脚站在水里”,既风趣又形象,整个画面充满了温馨的人间气息和生活情趣,写出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史家庄。 C . (10)-(15)段将树的特征与人物小林的活动对应着写,层次清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小林憨厚的情态,孩童间两小无猜的情趣。 D . 废名的《桥》和沈从文的《边城》皆远离尘嚣而贴近自然,《桥》的语言简单精炼、充满了跳跃,《边城》的语言则明白晓畅、淡雅冷清。
    3. (3) 文中用“嘴巴张得那么大”“哈哈哈”“笑闭了眼睛”等词句描写三哑,刻画了他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4. (4)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这种风格对沈从文、汪曾祺等文学大师产生过影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废名风”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pan>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始余见达甫图其貌,取杜甫诗题之曰《看剑引杯》①。时达甫方壮年,锐意天下事,议论慷慨,豪气见于眉目间。迄今十八九年,屡困场屋,益衰且病。以孝廉方正举,有司欲以应召用,固辞不赴,遂不复应进士举。而更为图,曰《摄山采药》。或以告余曰:“达甫殆无意于世也夫?”余闻而疑之。古之君子,汲汲忧乐于天下者,诚以道存也。道苟存,不以遇不遇异其志,又不当以吾身之衰而有自安之心。达甫年未五十,道之行不行未可知,纵不得于今,亦当有以见于后,而区区摄生之谋哉?与向所闻于达甫者颇大异。    

    然余窃尝论国家之用人也,如臾柎、扁鹊之蓄百药焉,取之必择其地,聚之必当其时,储之必备其物。一旦有用,出之笼中而不匮为者,其求预也。事方其急而号之山泽之间,其捆载而来者,必柴胡、桔梗也,人参、紫芝、丹砂、石乳,未有能致者焉,人参、紫芝、丹砂、石乳之用,而投以柴胡、桔梗,其不足以愈病而速之死也明甚。见柴胡、桔梗之不足以愈病,而以为天下之药皆若是,其惑岂细耶?

    若是者曾不足以当庸医,而俨然任国家,进退天下士,自以为得之。世有臾柎、扁鹊,宁不为大忧耶?余又疑以为达甫之意或出于此。然吾闻古之有道之士盖有重治其精神而易天下者吾未尝学之也达甫傥闻之欤?序其事,姑以问之。

    (节选自张惠言《庄达甫〈摄山采药图〉序》)

    材料二: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超 然 客 公 众 号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1. (1) 材料一中画破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然吾闻A古之有道之士B盖有重治C其精神D而易天下者E吾未尝学之也F达甫傥G闻之欤?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锐意,意志坚决,与“锐意进取”中的“锐意”用法相同。 B . 病,生病,与《归去来兮辞》中“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的“病”意思不同。 C . 孝廉,汉代荐举人才的科目,与《陈情表》中“臣逵察臣孝廉”的“孝廉”用法相同。 D . 区区,小、少,与《孔雀东南飞》中“感君区区怀”的“区区”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第一段写庄达甫两幅自画像前后巨大的变化,具有强烈的对比意味。对两幅画的解说不仅引出了下文,而且还表达了两人的友情。 B . 材料一第一段写了庄达甫对功名态度前后的变化,作者对此感到疑惑,并借古人的人生观,委婉表达了对庄达甫的规劝和激励。 C . 材料二连用了多个动词,把官吏们来乡闹得鸡犬不宁的画面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一连串短促的骈句,把官吏们的神气活现写得可见可闻。 D . 材料二作者借郭橐驼的评价,深刻地指出繁政扰民最终会给百姓带来灾祸,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和忧虑。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道苟存,不以遇不遇异其志,又不当以吾身之衰而有自安之心。

      ①吾小人辍飧饗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5. (5) 材料一第二段和材料二在说理艺术上都颇具特色,请赏析其说理的相似处。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宋]姜夔

    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梦依依。九疑云杳断魂啼①。相思血,都沁绿筠②枝。

    【注释】①断魂啼:据任昉《述异记》,帝舜南巡,死于九疑山并葬于此。其二妃娥皇、女英闻讯奔丧,痛哭于湘水之滨,传说他们的眼泪染竹而成斑。后二人投湘水而死。②绿筠:翠绿的竹子。超

    1. (1) 下列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二句中的“斜横”,化用林逋《山园小梅·其一》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从姿态上展现梅花的娴静。 B . “一春幽事有谁知”一句,因景生情,将梅花拟人化为深闺中的女子,流露出闺中人因心事无处叙说的幽怨。 C . “东风冷,香远茜裙归”两句,由物及人,其中“茜裙”,原意是红色的裙子,代指女郎,此处暗喻红梅花瓣。 D . 全词从咏红梅入手,但又不拘泥于纯粹写“梅”,写梅写人,梅竹相映,含蕴空灵,意境深远,收放自如。
    2. (2) 陈书良在《姜白石词笺注》中提到:“此词后三句似偏离写梅,然佳处正在于此。”结合词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柳永在《望海潮》中极力描写杭州风物,“”写钱塘江大潮壮阔,“”写百姓笑逐颜开。
    2. (2)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明自己对于生死寿命的观点的句子是“”。
    3. (3) 人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们常用“青眼相加”表示对人喜欢或尊敬,“青眼”的故事源自阮籍。古代文人也常常借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黄庭坚《登快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启用数字人技术,让吉祥物蒙古彩娃“安达”和“赛努”_①_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再次引发人们对数字人的关注,通过文化赋能实现了数字人的“内外兼修”。

    激发数字人潜力,要厚植文化内涵,让角色形象有“颜”、有“脑”、更有“魂”。以“敦煌飞天”为蓝本打造的虚拟数字人“天妤”出演的系列短剧《千壁寻踪》令观众领略到濒临失传的巾舞、“反弹琵琶”的绝活、围棋文化的深邃。数字人的开发,不应满足于传统文化的简单呈现,还要与传统文化建立深度连接。中华书局通过数字资源,将苏东坡_②_的人生历程与广博浩瀚的精神世界置入“苏东坡数字大脑”中,为其“凝神”。超

    激发数字人潜力,要善于从文化宝库中汲取灵感,精心设计形象。随着技术进步,数字人在形象、动作、语言、思维等方面愈发逼真,体现出越来越强的科技属性。另一方面,数字人又是文化的产物,要想避免_③_,让观众眼前一亮,其形象必须具有鲜明的文化辨识度。

    激发数字人潜力,要注重情感表达,发挥潜移默化的价值引导作用。⑴未来,在人机交互过程中,数字人应更有温度,贴近人类的情感世界,⑵这不仅取决于技术,也取决于数字人的文化设定与其接受的文化训练、文化熏陶。⑶数字人“少年李白”,以18到24岁求学时期的李白为蓝本,⑷展现意气风发、洒脱豪迈,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⑸数字人不仅能以情动人,更能传播知识,在引发心灵共鸣中传导正向价值。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②。③

    2. (2) 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他(阿Q)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 B . “丹青能写此,千载尚传观”,伟大时代的风景是充满史诗性和现代感的风景。 C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 . 葛洪以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出“横破镜”的状态这一事实为依据,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
    3. (3) 文中⑴~⑸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第_处,修改为:

      第_处,修改为: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固态电池技术是一种能源储存的新技术。①_,固态电池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也远超传统锂电池。能量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内能量的储存量。对于电子设备的续航能力至关重要。手机、电动车等电子设备在使用固态电池后,可以延长续航时间,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固态电池还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在锂电池使用了一段时间后,电池容量会逐渐降低,人们需频繁地更换电池。而固态电池采用了稳定的材料,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还可以为可再生能源的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和风能等,它们的能源输出具有波动性,无法时刻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利用固态电池作为能源储存装置,②_,并在需要时释放出来,以满足人们的能源需求。

    ③_。在医疗领域,固态电池可以用于生物医学器械的能源供应。在航空航天领域,固态电池可以为无人机、卫星和航天器等提供高效、可靠的能源支持。超 然 客 公 众 号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根据材料内容,给“固态电池”下定义。要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得意忘形”一词出自《庄子·山木》,常被人们指一个人得到一点心理上的满足,就忘乎所以,失去常态,露出沉不住气的样子。

    材料二:有人本来蛮好的,当他发财、得意的时候,事情都处理得很得当,见人也彬彬有礼;但是一旦失意之后,就连人也不愿见,一副讨厌相,自卑感,种种的烦恼都来了,人完全变了。

    ——南怀瑾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