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教育集团等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

更新时间:2024-06-28 浏览次数:17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运用(20分)
  • 1. (2024九下·长沙期中) 语段阅读

    从望城石渚到誓港,经过的十五里河岸,是长沙铜官窑的发源地。①在殷商之前,舜帝就带领先民在湘江一带开始了制陶之业,进行原始的手工制作。②“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唐代诗人李群玉的一首题为“石渚”的诗,就记载(zài)了长沙铜官窑制陶的壮景。③一千多年前,经窑工们妙手偶得 , 一件件精美的瓷器远销到29个国家和地区。④一时间湘江畔舟楫桅杆相接,商铺鳞次栉比,商人摩肩接踵 , 一派暄嚣繁华。长沙窑昔日辉煌景象仍历历在目 , 但如今长沙窑陶瓷生产规模逐渐减少,导致长沙窑制陶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bīn)失传。为了助力铜官窑发展,新华联集团斥资100亿打造铜官窑古镇综合旅游度假区,旨在打造一个向世界集中展示湖湘文化的旅游新地标为目的。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字音字形和词语运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唐代诗人李群玉的一首题为“石渚”的诗,就记载(zài)了长沙铜官窑制陶的壮景。 B . 一千多年前,经窑工们妙手偶得 , 一件件精美的瓷器远销到29个国家和地区。 C . 一时间湘江畔舟楫桅杆相接,商铺鳞次栉比,商人摩肩接踵 , 一派暄嚣繁华。 D . 长沙窑昔日辉煌景象仍历历在目 , 但如今长沙窑陶瓷生产规模逐渐减少,导致长沙窑制陶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bīn)失传。
    2. (2)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且标点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 . 从望城石渚到誓港,经过的十五里河岸,是长沙铜官窑的发源地。 B . 唐代诗人李群玉的一首题为“石渚”的诗,就记载了长沙铜官窑制陶的壮景。 C . 长沙窑昔日辉煌仍历历在目,但如今长沙窑陶瓷生产规模逐渐减少,导致长沙窑制陶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 D . 为了助力铜官窑发展,新华联集团斥资100亿打造铜官窑古镇综合旅游度假区,旨在打造一个向世界集中展示湖湘文化的旅游新地标为目的。
    3. (3) “至唐代,铜官陶瓷发展迅速,形成较为成熟的陶瓷技艺。”这句话放在材料中哪处最恰当( )
      A . B . C . D .
    4. (4) 下列同学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铜官窑的某一瓷器作品上的图案是一人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有同学推断这是行稽首礼,是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 B . 看到唐代铜官窑工匠们在陶瓷器具上创作、题写、烧制诗歌,有同学马上想到唐代的一些诗人: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等。 C . 小郡想起明年是妈妈的36岁生日,便打算烧制一个绘有生肖“蛇”图案的瓷瓶,送给妈妈。 D . 有同学看到一篇关于铜官窑的新闻报道,他回忆起老师讲过消息的结构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
  • 2. (2024九下·长沙期中) 汉文帝四年,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渡湘水,历屈原放逐所经之地,而作《吊屈原赋》。有同学想到如贾谊般遭遇的诗人还有很多:

    柳宗元被贬永州,《小石潭记》里“”两句就是他内心忧伤凄凉的体现。但也有虽身处困厄,仍心怀天下的,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高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现了他“先忧后乐”的远大抱负;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深情呼喊“”,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 3. (2024九下·长沙期中) 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充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非遗文化中心决定开展“我是非遗发现官”活动,面向社会广泛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
    1. (1) 同学们搜集了一些非遗线索,下列不属于本次活动征集范围的是( )
      A . 天顶杂技 B . 火宫殿火神庙会 C . 雨花剪纸 D . 岳麓书院
    2. (2) 为了培养同学们对非遗发现的热情,发掘班级内部的“非遗发现官”,初三年级某班拟开展“非遗进班级”系列活动,请补全两个活动环节。

      活动一:非遗知识讲座

      活动二:

      活动三:

二、阅读与鉴赏(50分)
  • 4. (2024九下·长沙期中) 古诗文阅读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①魏野(960~1019年),字仲先,号草堂居士,宋代陕州(今属河南陕州区)人。一生没有出仕,所居之处“清泉环绕,旁对云山,景趣幽绝”。其诗意味闲雅。②派:水的分流,这里泛指水流。③泾河:即泾水,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东南流入渭水。

    1. (1) 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诗人站在边城高处极目远眺,一览无余的边地景色最能牵动客子心中之愁。诗歌首联运用反问手法寓情于景,引人共鸣。 B . 首联既为下文抒写展开了宏伟的画卷,又设定了“愁”这一主体旋律,颇有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咸阳城东楼》)式的开头风格。 C . 尾联以贫官、异客之离恨作结,内容上强调了对方身份情感与自己的不同,结构上呼应了开头的“愁”,点明了主旨。 D . 这首边塞羁旅行役律诗景象萧瑟,感情悲怆,和盛唐许多边塞诗有霄壤之别,情感差异的原因只是时代之不同。
    2. (2) 小郡在对比此诗与《渔家傲·秋思》这几句时发现它们有许多的异同,请帮助他完成下列表格。

      诗(词)句

      表现手法

      表达情感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二者都选取“塞角”“落日”“孤城”等意象,运用①的手法描绘塞外风光。

      魏野笔下塞外的角声先“高”昂后呜“咽”,是因为诗人的“愁”中,既有②,又有③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笔下的角声带“起”了其余的边地之声,悲凉之中却又含有④之感。

  • 5. (2024九下·长沙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八大山人传

    〔清〕陈鼎

    八大山人,明宁藩宗室,号人屋。“人屋”者,“广厦万问”之意也。性孤介,颖异绝伦。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败叶离披 , 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善诙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其父亦工书画,名噪江右 , 然喑哑不能言。

    甲申国亡 , 父随卒。人屋承父志,亦喑哑。左右承事者,皆语以目;合则颔之,否则摇头。对宾客寒暄以手,听人言古今事,心会处,则哑然笑。如是十余年,遂弃家为僧,自号曰“雪个”。未几病颠,初则伏地呜咽,已而仰天大笑,笑已,忽跿跔踊跃,叫号痛哭。或鼓腹高歌,或混舞于市。一日之问,颠态百出。

    山人既嗜酒,无他好。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醉后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问,或洒以敞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然后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浆花鸟竹石无不入妙。如爱书,则攘臂搦管 , 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其颠如此。

    外史氏曰:“山人果颠也乎哉?何其笔墨雄豪也?余尝阅山人诗画,大有唐宋人气魄。至于书法,则胎骨于晋魏矣。问其乡人,皆曰得之醉后。呜呼!其醉可及也,其颠不可及也!”

    (有删改)

    【注】①离披:散乱的样子。②江右:指长江下游以西地区。③甲中国亡:指公元1644年前后,在国内李自成、张献忠起义与长城外清军侵略下,明朝灭亡。④承事:治事,奉命办事。⑤跿跔(tújū):光着脚。⑥搦(nuò)管:执笔。⑦镒:重量单位,合二十两。

    1. (1) 下列选项中关于文言字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志”的常见义项有:①意向,志向;②记载;③做记号;④立志。在“人屋承父”中,应理解为①,“处处之”(《桃花源记》)应理解为③。 B . 由《富贵不能淫》中“焉得为大丈夫乎”一句,我们推断“如十余年”中的“是”字,可以理解为“这、这样”。 C . “多置酒招”“鸣而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这两个“之”字含义用法相同,均为代词。 D . “则胎骨晋魏矣”中的“于”字应理解为“介词,从”,与“然后知生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三章》)中“于”字的含义不同。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然后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 B . 然后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 C . 然后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 D . 然后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
    3. (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

    4. (4) 八大山人的“颠”有哪些具体表现?结合原文及链接材料,概括朱耷的人物形象。

      【链接材料一】八大山人,即朱套(1626~1705),明朝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江西南昌人。明亡,出家为僧。其绘画作品充满亡国之痛。画花卉多写芭蕉、枯荷、古松,丰隆圆厚而筋力遒韧;画鸟多为“枯木孤鸟”“竹石孤鸟”,且一足上举,白眼向人,造型夸张,表情高傲;画山水多作残山剩水、地寒天荒之景。题款“八大山人”,联缀以“哭之”或“笑之”字样,表达出他特殊的悲剧心态。

      (陈文新、鲁小俊《休闲古文鉴赏辞典》)

      【链接材料二】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不可得,或持绫绢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袜材。”(邵长衡《八大山人传》)

  • 6. (2024九下·长沙期中)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什么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是在潜意识中,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虔诚的信仰,对自己的历史有一种自觉的传承。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开始购买国货。近年来走红的故宫文创、国风彩妆等国潮产品,折射出新一代消费者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国潮产品的流行很大程度上缘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情。“国潮消费的兴起也是中国文化自信崛起的表现。”

    但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国潮产品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仍然是浅层次的,往往重其表而轻其里。比如,一些品牌对于国潮的理解还停留在龙凤、图腾、繁体字上,甚至从古代随意挑选一个物件并将其化作具体“符号”印在服饰上,再染上年画风格的配色,就为自己打出国潮的噱头。这些附庸风雅的产品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国潮产品,说白了,不过是把传统文化当作装点门店的“包装纸”。

    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包装,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是一种精神哲学和文化信仰。国潮产品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需要在对传统文化认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度提炼萃取,解决好“体”与“用”的关系,即传统文化到底是品牌营销的策略手段,还是产品应该具有的内在品质。如果把传统文化当作创造经济价值的手段,把国潮产品生产等同于一般的工业化制造,那就矮化了国潮的社会价值与精神意义。

    (摘编自唐尚书《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包装》,有改动)

    【材料二】

    在湖南永州地区,妇女中间流传着一种被称为“女书”的古文字,是由几千年前江永的一群女孩创造的。她们不甘于活成世人规定的样子,也想在世界上留下她们生命的痕迹,表达自己的悲欢离合,干是她们以竹篾为笔,以锅底灰为墨,创造出世界上唯一的女性专用的文字-女书。

    由于女书极为独特,因此有“山中的野攻瑰”“中国汉语文字历史上的奇迹”之美誉,2002年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05年以“全世界最具性别特征文字”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06年女书习俗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全世界唯一的女文字,女书不仅显示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时候,在主人去世后,女书作品往往会成为殉葬品焚烧或掩埋,而留存于世的作品极少;如今,几乎人人识字,当地女性的文化水平提高甚多,因此也就不再需要这种专属于女性的文字了。自1983年女书被全世界熟知后,保护女书的工作就在不断进行。但在2004年,随着最后一位女书老人的谢世,女书的传承人才紧缺,加之人们对女书文字知之甚少,女书文字已濒临消亡,为此学界提出了“中国女书文化抢救工程”。

    (摘编自网络)

    1. (1)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购买国货的潮流兴起,文创产品的层出不穷,表明只要人们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情就能促使国潮产品流行,国潮消费的兴起也是中国文化自信崛起的表现。 B . 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应保持一种虔诚的信仰,对自己的历史有一种自觉的传承。 C . 唐尚书先生认为现在一些品牌产品重在装饰它的包装,着重运用精美图形、繁体字等方式来增强其文化特色,这些都不过是附庸风雅、装点门面的行为。 D . 女书文字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对女性生命价值的追求,它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专用的文字。可惜的是,虽然国家和个人都做了很多努力,但女书仍面临着濒临消失的危机。
    2. (2) 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江永女书濒临消失的原因。
  • 7. (2024九下·长沙期中) 文学作品阅读

    冬月看戏

    王芸

    ①夜色中的南方冬野,远远地,出现了一片灿亮之境。我猜想,那便是此行的目的地,正唱夜戏的鄱阳县芦田乡徐家村。

    ②果然,车拐向路边的小道,穿过田野、参差排列的房屋,隐约有戏音缭绕而至。

    ③戏音淅渐清晰,转过一处屋角,眼前霎时亮堂起来。虽然来之前对鄱阳的乡村戏曲生态已有耳闻,但真正到了现场,还是心神一震。这被四下里暗寂的田野紧紧包围着的小小区域,充满了温馨和幸福。

    ④徐家村今年唱的是开谱戏。在有着悠久唱戏传统的鄱阳县,凡村中新建或整修戏台,必唱三年大戏,头年唱破台戏,次年唱开谱戏,最后一年唱平安戏。村民对生活的大小祈愿,都安放在这接续三年的大戏中。每一场大戏,足足唱响三天四夜,戏金由村里筹资、村民捐资,家家参与,家家享受。每到哪一村唱大戏时,村民的亲戚朋友会从其他地方赶来,凑一份热闹,饱饱眼福与耳福,村民则会乐呵呵地招待着四方宾朋。

    ⑤鄱阳,这片紧邻古代彭蠡大泽的古老土地上,水泽的丰沛和水路的通达,引来了弋阳高腔、昆腔、弹腔,也漫流来南词、北词、梆子、浙调的屑羽片音。它们化合乡音,形成独特的饶河调,被一代代鄱阳人守护着,至今葳蕤繁盛。在鄱阳,几乎找不到没有戏台的村庄,近五百个村,拥有七百四十六座戏台,其中十二座从明、清两代延续至今。那些木制的翘角飞檐,精描细刻的雕梁画栋,呈现在时光的尘沙中,想来,须得多少人的用心呵护,才能葆有今天鲜亮如初的面貌。

    ⑥那满场的摊贩,多是跟着戏班跑的。他们清楚哪个乡哪个村在唱大戏。也有的是某一剧团或戏班的忠实“粉丝”,他们跟着剧团或戏班四处转场,既过足了戏瘾,又赚到了养家安生的钱。不知这是否是痴爱看戏的鄱阳人独有的智慧,由遍地的戏班而衍生出了这种“流动经济”。还有附近乡镇的,骑行几十里路赶来看一天戏饿了就地嗦一碗粉,吃一碗面,吃完接着看戏。夜半戏散,再骑着摩托车回家,路上还忍不住回味戏音,伴着耳边呼呼而过的风声哼几句戏词。

    ⑦今夜唱大戏的,是鄱阳县赣剧饶河戏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员,已是大戏的最后一夜。戏完,连夜拆台装箱。明天一早,卡车会将一应物件拖到下一场大戏的演出地。从农历八月十五开始,这个鄱阳县唯一的专业赣剧团的演出档期就排满了。不限于鄱阳县,附近的万年、余干、德兴都有人来请戏。这一波演出的高峰期,通常会延续到来年正月十五之后。在短暂的春耕期后,再次迎来演出高峰,直到农历五月歇暑。接着,三个月后再度开幕。就这样,年复一年。有时,甚至连明年、后年的佳节、吉日的演出,都早早被下定金预定了。

    ③这是有“戏窝”之名的鄱阳对成的滋养。不只建成台时唱大龙,它不只大事时请戏班唱戏,村中,若有老人同过五十九或六十九、七十九、八十九岁的寿辰,那也会成为唱大戏的理由,家人们会联袂请来成班,唱上三天四夜的“祝寿龙”。许是民风浸润,如今,一些在外地工作、腰包鼓起来的三四十岁年经人,也兴回乡台请戏班唱一场“同庚戏”。年轻一辈借助戏音,回报生养自己的家乡及父老乡亲。

    ⑨剧团的掌门人叫张钰,唱花旦。初见时,她着深色长袍、红色尖帽,和几位演员坐在后台的箱子上,年轻得让人很是意外。这一身装扮,是为了准备上台充当皂隶一角。每个剧团都印有自己的“戏单”,九本大戏、四个小戏撑满三天四夜,而通常是由村里的点成人在前一天才敲定剧目。每接大戏时,剧团基本上在职演员全体出动。可还是会有临时缺人的情况发生,这时候她这个年轻团长就得顶上去。与张钰作别后回到宾馆,血看当地的一本杂志,恰见封二古装扮相的白素贞,玉面凤眼,一身素衣兰花,有令人惊艳之美。再看下面的介绍,正是张钰。后来又一天,看鄱阳当老文艺演出,穿着“官装”的张钰扮演公主,唱《打金枝》选段,高音处婉转脆亮,也很是惊艳。

    ⑩张钰其实才三十来岁,却与搭档一起,将这个在职员工五十多人约团队管理得井然有序。那晚,后台的箱笼已大半归置妥当,冠饰、纱帽摆放在票叠多层的柜子里,戏服悬垂一旁,刀剑、马鞭等道具一字列开悬在架子上,几只敞开的箱子里堆放着小衣和家官衣物,宫靴、朝靴、绣鞋与运动鞋、皮鞋躺卧一旁。侯场的演员散坐在箱子上。当中年长的,已过七旬。年龄最大的那位扮老生,还有一位拉胡琴的乐师,他们与戏台缠绵了一辈子,即使老来,又怎能割舍?

    ⑪戏台一角架设着一部手机,原来正在网络平台同步直播。这是在过去抗击疫情期间,张钰想出的一招-借助网络平台推广饶河戏之美。大半年时间,就收获万余“粉丝”,其中不少是在外工作的鄱阳人。对他们百言,熟悉的戏音里,有大泽的辽阔,湖水约灵澈,水草的丰茂,芦花的摇曳,波光的荡漾。哪怕路途迢远,那戏音也会跨越远途,让眼前的时光变得柔软起来,因为,那是来自故乡的深情馈赠。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第①段中“灿亮”一词内涵十分丰富,既指作者远望徐家村的第一感受,也指此地戏曲场面的热烈以及看戏之人心情的愉悦。 B . 第②段作者的车还未到徐家村,便“隐约有戏音缭绕而至”,这是一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有让人对此行更充满期待的效果。 C . 第⑧段从戏班唱戏的场合、戏曲展示的时长、年轻一辈回乡请戏等细节,展示了一幅鄱阳当地的风俗画,充分展示了鄱阳人对戏的热爱。 D . 第⑨段中,作者初见剧团掌门人时,觉得她“年轻得让人很是意外”,这暗示了鄱阳当地唱戏的年轻人很少,看戏的年轻人也很少。 E . 本文内容丰富,将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但文章没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故内容略显松散。这也是很多散文的特点。
    2. (2) “细节是枝上明艳的花朵,让人眼前一亮;细节是点亮文章的灵魂,深深吸引读者。”(《人民日报》时文点评)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处对看戏人的细节描写,请赏析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还有附近乡镇的,骑行几十里路赶来看一天戏。饿了就地嗦一碗粉,吃一碗面,吃完接着看戏。夜半戏散,再骑着摩托车回家,路上还忍不住回味戏音,伴着耳边呼呼而过的风声几句戏词。

    3. (3) 文章第⑧段中说:“这是有“戏窝'之名的鄱阳对戏的滋养。”请细读课文,分析“滋养”在文中的具体内涵。
    4. (4)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新时代的我们该如何去传承戏曲文化,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下面链接材料中的事件,网络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你支持哪方观点?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材料说明理由,并依此就如何创新传承传统戏曲文化发表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在第37届国际比基尼服装展示大赛上,多名模特身穿比基尼,头戴京剧头饰亮相T台,引来一阵惊叹。比基尼京剧元素服装也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并引发了关于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争论:这究竟是糟蹋国粹还是创新传承?大家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正方观点:比基尼不是毒药,京剧更不脆弱。对待比基尼混搭京剧装,我们不妨大度点。

      反方观点:京剧装混搭比基尼,这是浮躁时代下蹩脚的文化“创新”,是一场文化灾难。

    1. (1)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瘦个子,中等身材,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尽管有长而黑的胡子,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这是《红星照耀中国》里埃德加。斯诺对毛泽东外貌的描述。 B . 法布尔为了更好地观察昆虫,把昆虫装在木盒里,浸在酒精里,睁大眼睛观察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花三十年时间写就了科普巨著《昆虫记》。 C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经历,描绘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经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到经济恢复时期广阔的社会画面。 D . 《经典常谈·序》中说:“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这里的“小学”指的是人门的学问。
    2. (2) 学校话剧社正在为“红色经典展演周”招聘演员,表演内容来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红星照耀中国》。导演对前来应征的演员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①如下片段中的两个人物,你想扮演谁?请写出他的名字,并说说这段内容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②请结合作品中的具体经历,评价一下你所选择的人物。
      片段一:一团绿火像镁光似的从他眼前闪过,霹雳声震着他的耳朵,一块烧红的铁片钻进了他的脑袋。大地可怕地、不可思议地旋转起来,开始级级地向一旁倒下去。他像一根稻草似的被打下马鞍,翻过马头,沉重地摔在地上。黑夜立刻降临了·······
      片段二:“我每天要经受约1个小时的各种各样的严刑拷打。有一天晚上,他们把我手脚反绑,用一根绳子捆住我的手腕,把我吊在梁上。狱卒们将大石头堆在我的后背上,站在周围不停地踢我,要我交代-因为他们一直没有得到对我不利的证据。有好多次,我都晕过去了。这种严刑拷打持续了1个月之久。每次受刑之后,我常常会想,下一次得交代了,因为实在忍受不了。但下次我又决定还是不招供,再坚持到第二天。最后,他们从我口中什么也没有得到。”
三、写作(50分)
  • 9. (2024九下·长沙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写作。

    以前觉得苦是最可怕的味道,小时候的药是苦的,不爱吃的苦瓜是苦的,失败的滋未也是苦的。后来才慢慢意识到“苦”的益处,食物如此,人生亦是如此。苦中,孕育着勃发的力量,它让你在历练中成长;苦中,蕴藏着浓厚的情感,它让你更懂得珍惜过程中的陪伴和苦后的回甘……

    初中三年里,你对“苦”是否有新的体会和理解?请将你的经历和感受写下来。

    要求:①题目自拟,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②不少于600字;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套作;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