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苏州市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押题卷(六)

更新时间:2024-05-27 浏览次数:30 类型:三轮冲刺
一、选择题
  • 1. (2018七下·揭西期末)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唐女祸》中写道:“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一观点(    )
    A . 正确,说明了用人不当的危害 B . 错误,忽视了藩镇割据的影响 C . 正确,揭露了君主生活的腐败 D . 错误,夸大了个人对历史的影响
  • 2.  下面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  )                                  

    唐太宗:吸取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与民休息,励精图治,虚心纳谏

    武则天:劝农桑、薄赋税、息干戈、省力役

    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任用贤才

    A . 兴盛的原因 B . 农业的发展 C . 衰落的过程 D . 割据的结果
  • 3. (2019·张家界)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下列图示反映出这些变革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 . 专制皇权 B . 监察权力 C . 丞相权力 D . 地方权力
  • 4. (2022·通辽)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气象,秦朝依法家思想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汉初奉行道家倡导的“无为而治”,唐太宗则依儒家思想践行“民贵君轻”。以上史实说明(    )
    A . 百家争鸣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奠定思想基础 B . 各家学派的思想全都受到历代统治者推崇 C . 儒家学说成为后世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D . 有些学派的政治主张为后世统治者所采用
  • 5. (2024九下·鄂州月考) 楹联是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下面两组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是(   )

    第一组:荐热血拼身守土,龙船震鼓鼙,敢令重洋倭寇灭;展素心无意封侯,虎胆卫家国,但祈万里海波平。

    第二组:东海望澎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南天留祠宇,雄途虽渺,称名则妇孺皆知。

    A . 捍卫了国家的主权 B . 加强了明朝对外交往 C . 抗击了西方的侵略 D . 打破了闭关锁国限制
  • 6. 马克思评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虽然没有提到造纸术,但是正是它为印刷术的产生和推广提供了必要条件。材料意在强调,中国的四大发明( )
    A . 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B . 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创造力 C . 加剧了西方国家的殖民掠夺 D . 推动了近代世界的进步潮流
  • 7. (2023七上·鹤山月考) 西周时期,分封的齐、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 )
    A . 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B . 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 C . 导致周王室附近地区衰落 D . 促进边远地区经济的开发
  • 8. (2024九下·麒麟月考) 阅读如下表格,由此可以得出宋朝时期( )

    纺织业

    棉纺织工具比较先进,棉纺织品种类多。

    制瓷业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成为著名莞都,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A . 商业贸易繁荣 B . 农业发展迅速 C . 手工业兴盛 D . 中外交往频繁
  • 9. (2024·长顺模拟) 在安徽博物院的藏品中,有一件打满补丁、破旧不堪的小棉袄特别引人注目。1949年,14岁的马毛姐就是穿着这件小棉袄,和哥哥一起冒着枪林弹雨,划着桨,把着舵,6次横渡长江,把3批解放军战士送上长江南岸。“把解放军送过去,把敌人的碉堡消灭了,以后我们穷人过好日子。”材料表明(   )
    A .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全国的胜利 B . 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得到了解放 C . 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了南京 D . 人民支持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 10. (2024·信丰模拟) 右图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 . 教育政策的调整 B .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C . 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 D . 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 11. 商务印书馆1906年版历史教科书认为:“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而1933年版教科书则认为:“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上述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表述反映了( )
    A . 时空观念应该跟随民族立场 B . 史学研究必须揭露历史真相 C . 时局变化能够影响历史评价 D . 社会性质可以决定史观变化
  • 12. (2024九下·鄂州月考) 下表是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三大主张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   )

    中共一大(1921年)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中共二大(1922年)

    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三大(1923年)

    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A . 缔造人民军队,保卫政权 B . 确立了思想建党的原则 C . 信仰崇高且能联系实际 D . 发展壮大了革命根据地
  • 13. 毛泽东说:“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吃了先生的亏。纲领出先生起草,中央全会的决定也由先生起草,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以后,我们就懂得了要自己想问题。”“从那以后,我们就懂得了要自己想问题”的历史事件是指( )
    A . 国共合作实现 B . 南昌起义爆发 C . 八七会议召开 D . 遵义会议召开
  • 14. (2023·南充) 仔细分析下表,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397

    1336

    1990年

    7662.1

    686.3

    2000年

    24915.8

    22534

    2017年

    109331.7

    13432.4

    A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 B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C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 D . 设立四个经济特区的作用
  • 15. (2023八下·长沙期末) 20世纪50年代《科学普及资料汇编》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公鸡孵小鸡”,使母鸡有更多时间下蛋。与这些“记载”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 )
    A . 契合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B . 反映了农业合作化取得丰硕成果 C . 遵循了客观严谨的自然规律 D . 标志着农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
  • 16. (2022八下·封开期末) 以下内容是某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找到的一则材料,最适合用来论证的学习主题是:1978年,中国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出国考察热潮。据统计,从1978年1月至11月底,出国考察的人员就达529批,共3213人。有12位副总理副委员长以上领导人先后20次访问了51个国家,其中邓小平出访4次,访问了7个国家。题干最合适的主题是(    )
    A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 . “全方位外交的实现” C . “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D . “改革开放的侦察兵”
  • 17. (2023八下·深圳期中) 下图是1978~2018 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该示意图可以说明(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B . 政策的连续性使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C . 国民经济全面调整任务完成 D .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业转向工业
  • 18. (2021·德庆模拟) 下面图一和图二分别宣传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美国实施的经济措施,这两项措施的实施(    )

    A . 都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 都暴露了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C . 说明了两国的经济环境相同 D . 都迅速推进本国工业化完成
  • 19. (2021·德阳) 根据1787年美国宪法的规定,图中正确反映出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权力关系的是(   )

    A . B . C . D .
  • 20. (2021九下·武冈开学考) 对下列信息所反映的俄国、前苏联实施进行解读,错误的是(    )

    ①彼得一世,俄国近代化之父   
    ②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

    ③1917年11月6日,列宁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  
    ④斯大林任职期间苏联模式形成

    A . 信息①向西方学习,农奴制进一步强化 B . 信息②废除农奴制,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C . 信息③亲自领导起义,十月革命胜利 D . 信息④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弊端日益暴露
  • 21. (2024九下·鄂州月考) 从总体上看,如图示意图主要揭示了(   )

    A . 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B .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C .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D .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 22. (2024九下·石阡月考) 下表所示为“1928-1937年苏联工业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位次”,其前后发生的变化表明(   )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项目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3

    2

    2

    1

    钢产量

    5

    5

    4

    3

    2

    A . 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B . 新经济政策的弊端初现 C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动积极性 D . 苏联已经成为世界霸主
  • 23. 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就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激情犹酣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这里所说的后一个“战争”结束的标志是(   )
    A .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B . 日本投降 C .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D . 苏联解体
  • 24. 到1939年,罗斯福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政几乎涉及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多数措施是针对美国摆脱危机、最大限度减轻危机后果的具体考虑,还有一些措施则是从资本主义长远发展目标出发的远景规划。中此,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 )
    A . 面对经济危机时要采取政治军事措施 B . 国家的干预手段不利于应对经济危机 C . 摆脱危机的主要措施是进行远景规划 D . 解决问题时要做到谋近和谋远相结合
二、材料分析题
  • 25. (2024·钦州模拟)  从古至今,提高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一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1) 材料一 考古资料证实,战国中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很普遍,当时铁制农具有铁臿、铁铲、铁镰、铁锄等。铁农具的出现及逐步推广普及,对于农田的开垦和耕作方式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摘编自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的情况及铁农具使用的历史意义。

    2. (2) 材料二 工业革命大事记(部分)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733年

      英国钟表匠约翰·凯伊发明飞梭。

      1866年

      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765年

      英国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 ① ”。

      1879年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

      1785年

      英国人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1885年

      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成功制造了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三轮汽车。

      1825年

      英国人乔治·史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首运成功。

      1903年

      美国莱特兄弟制成第一架内燃机为动力的 ②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大学世界史》

      在材料二中“①”和“②”处填入相应发明成果的名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在发明者和主要动力来源方面的不同点。

    3. (3) 材料三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五年建设投资总额为766.4亿元,其中55.8%用于基本建设投资,把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又把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的88.8%用于重工业建设,突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个重点。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建立了包括汽车、新式机床等新的工业部门,工业材料和设备的自给率有了很大提高。

      ——摘编自张玉乔《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就与经验》

      根据材料三,指出“一五”计划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历史作用。

    4. (4)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 26. (2024七下·永定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少数民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材料四: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产生的影响。
    2.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盟约,该盟约的名称是什么?有何影响?
    3. (3) 材料三中的“匈奴”指的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请写出岳飞“收拾旧山河”失败后南北两个政权以什么作为分界线?
    4. (4) 材料四中的诗歌是文天祥写于哪两个政权斗争时期?从诗人身上你体会到了怎样的品质?
  • 27.  海洋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1) 【百年耻辱——从海上来】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由原来的封建社会演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急促转型也对中国传统海疆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19世纪70年代,为了应对同时来自西北边疆和东南海疆的威胁,清政府把国家的安全战略从过去的“重陆轻海”转向近代的海陆并重,这是中国近代海疆观念形成的真正开端。

      ——摘编自李德元《论中国近代海疆观念的形成》

      材料一中A处是英国在鸦片战争后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的一处领土,这片领土是(①香港岛②胶州湾。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空格内。)根据材料指出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的变化,并指出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对国家安全战略作出调整的表现及其主要原因。

    2. (2) 【改革开放——凭海而兴】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我国海洋战略的重心从维护海洋安全转向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以开放海洋和开发海洋为核心。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我国海洋运输业、船舶制造业、海上石油业等海洋产业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摘编自王琪 曹文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洋战略变迁的制度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

      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及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统计表

      项目

      年份

      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亿元)

      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2000年

      4133.50

      2.6

      2016年

      69693.7

      9.4

      ——数据来源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历史性决策?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请根据材料中图表信息说明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取得的成效。

    3. (3) 【向海图强——江海联动】

      材料三 平陆运河是自京杭大运河后我国的第一条大运河,河道主体方向由北向南,从西津库区平塘江口,经钦州灵山县陆屋镇沿钦江汇入北部湾。平陆运河是发展广西及云贵川等西南边陲陆海新通道的重要工程,是开发北部湾海洋资源,促进我国与东南亚等地区贸易往来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柴奇《关于平陆运河建设及治理思路的探索》

      根据材料三,概括平陆运河工程建设的意义。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认识。

  • 28. (2024·昭化模拟) 100多年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征程上百折不挠、不断奋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日出东方】

    材料一 也许从今天看来,中国共产党在一大时迈出的只是漫长征途上的第一步,而且还显得相当稚嫩。但有了第一步,才会有以后一步步的前进。这决定性的一步,有如一声春雷,震醒了原来冰封的大地。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转危为安】

    材料二 这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它的胜利,成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虽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据地,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独立自主】

    材料三 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我们所反对的只是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反对中国人民的阴谋计划……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

    ——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

    【开拓奋发】

    材料四 “一夜崛起之城”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迈出“这决定性的一步”的会议。
    2. (2) 材料二中“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具体指什么?
    3. (3) 材料三表明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夜崛起之城”出现的主要原因。
    5. (5)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所肩负的历史任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