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潮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16 浏览次数:10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运用(30分)
  • 1.  默写古诗文。
    1. (1) 独坐幽篁里,,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2. (2)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 (3)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木兰诗》)
    4. (4)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5. (5) 翻开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驻足就能看见“爱国忧民”的伟岸身影,俯身便能听见“建功报国”的铿锵之音。如《木兰诗》中“”表现花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矫健身姿;岑参用“马上相逢无纸笔,”(岑参《逢入京使》)表达自己既渴望建功报国又不忍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 2.  王维《竹里馆》以“独”字起笔,你的同桌小语认为这是开篇奠定感情基调,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之感。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和下面的知识卡片谈谈你的理解。

    知识卡片

    《竹里馆》创作背景:作于王维晚年,此时王维隐居蓝田辋川。王维《酬张少府》(节选):“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 3. 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江滚滚,历史____,中华儿女的家国____深入骨髓。“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邓稼先甘居沙漠,qiè ér bù shě,研制原子弹和氢弹,希望早日结束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闻一多热情péng pài地在群众大会上发出大无畏的呐喊,只为____中华儿女寻求解放、争取民主的灵魂;“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黄旭华收敛锋芒,jū gōng jìn cuì,潜心研制出核潜艇,决心打破敌对国家的军事封锁……他们的身上有信仰,有中国人的精神和风骨。

    1.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qiè ér bù shě

      ②péng pài

      ③jū gōng jìn cuì

    2. (2)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更新 情怀 叫醒 B . 更迭 情怀 唤醒 C . 更新 情感 唤醒 D . 更迭 情感 叫醒
  •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羊城菊会是广州市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连续举办时间最长的专业菊花。(在句末加上“展览会”) B . “双十一”期间,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件47.76亿件,同比增长超过两成多。(删去“多”) C . 为了后代能遥望星空、荡舟碧波,我们应该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增强低碳生活方式。(把“倡导”改为“树立”) D . 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完善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将“干预”与“发现”调换位置)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 (1) 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骆驼祥子》,读一读,指出A、B两处的人物是谁。

      (A)心里有数儿。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捉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净净。(B)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

      A: B:

    2. (2) 在“走进北漂打工青年的世界”读书活动中,有同学在某网站上为祥子创建了一个账号,你认为祥子会选择下列图片中的哪一张作为账号头像?请结合祥子前期的人物形象说明理由。

      A.沙漠中的骆驼 B.一辆黄包车 C.一轮初升的太阳

  • 6.  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用书信的人数越来越少,下图是河北省某校中学使用书信情况调查表。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表内容(不得出现数字)。

      某校中学生使用书信情况调查结果

    2. (2) 针对调查结果,班委会发出欣赏名人书信、用书信交流彼此心境和生活的倡议。可你同桌对此不感兴趣,仍热衷于打电话、玩微信,你会怎么劝说他呢?
二、阅读(3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拜蒙母,结友而别。

    (《资治通鉴》)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蒙以军中多务 ②鲁肃过寻阳 ③肃拜蒙母

    2.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言多务,孰若孤?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 (3) 有人认为文章写“鲁肃过寻阳”的情节是赘笔,你赞成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 8.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老山界(节选)

    陆定一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了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⑨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⑩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⑪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链接一】

    ①文友来访,一起筹划重走红军长征经过的老山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曾写过《老山界》一文,老山界于是有了名气。

    ②沿着陡峭的石阶一路上行,便到了《老山界》中的越城岭,是这条景点线路的最高峰。如今,火把排成“之”字形的奇观再也见不到了,但可以见到的是“之”字形的蜿蜒山路。这是一条从山脚伸向云端的路,绝壁上开辟的水泥栈道,宽不盈尺,往上攀登,下面人的嘴几乎触碰到上面人的脚跟。

    ③历尽艰难后,终于登临绝顶,真个是“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选自《重走老山界》,有删改)

    【链接二】

    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②“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1. (1) 下列选项中,符合选文及链接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 . 选文第⑨段通过心理描写交代山上露宿的危险与艰苦。 B . 当年红军翻越老山界,上山时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如今我们重走老山界,上山时下面人的嘴几乎触碰到上面人的脚跟,足见老山界之壮观。 C . 无论是当年“之”字形的火把,还是如今“之”字形的山路,都从侧面烘托出老山界的险峻和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精神。 D . 长征时红军翻越老山界,老山界于是有了名气,陆定一便写下了《老山界》一文。
    2. (2) 第①段加点词“奇观”指什么?这个词蕴含怎样的感情?
    3. (3) 有人认为:我们如今身处和平年代,国家富强,人民生活美好,长征精神已经过时。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试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离花近一些

    侯利明

    ①祖母总能准确分辨出花中最美的一朵,步伐轻盈地走过去,弯下腰,陶醉在花的清香里。这时,她往往正挎着一篮猪草刚从原野里归来,或是正在扶着竹帚打扫庭院。无论晨昏,始终有一朵花开得正好,仿佛只为恭候这位鹤发童心的老婆婆。我觉得惊奇,外出靠拐杖探路的祖母,“看”花的眼睛却分明是清澈明亮的,像夏日午后桐树下晾着的一碗清水,干净得能看到飘零的紫烟。

    ②祖母满头的发,是一夜之间彻底变白的,那年的我还不到五岁,仰头望见祖母脸上遍布的寒霜,不由一阵阵打颤。她哭得停不下来,直到双目失明。无法再去回忆年迈的祖母是怎样在黄昏里一步步蹒跚,摸索着为我做饭洗衣,送我到村小上学。只记得一个周末,我在灯下写作业,柔风送来阵阵幽香,祖母拈针缝衣的手轻颤起来,她扶着桌沿走到窗棂下,循着香来到院子中。“回来了,你们真的回来了……”祖母哽咽着,跟随着若有似无的花香来到墙边,只见一簇簇鲜花在月光下美如仙子,婀娜多姿。这些花默默地发芽,拔节,直到缀满花苞,祖母虽然看不见却也不曾错过花开。花香盈盈,勾勒出温暖,给了她一个满满的拥抱。淡淡清香扣开了祖母紧闭的心门,日子随着一朵花的盛开渐渐有了颜色。侍弄了一辈子庄稼的祖母,能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在每个节气里感知到每朵花的气息。天气慢慢变热,花香愈加馥郁了,祖母在庭院里走动时甚至可以扔掉拐杖,被花香牵着悠然漫步。祖母的步伐越来越稳健,她在花丛中停下脚步,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盛夏光影里她莹白的发犹如栀子花开。

    ③秋风扫,落叶忙,祖母也忙。她忙着把一粒粒花籽都细心地收起来,一包包储藏好,就像收获地里的麦子和大豆。来年春天,祖母便会在房前屋后撒花籽,有路过的人讨要,她也总会笑眯眯地将一个个小布包赠予路人。他们从祖母安详的面容里看到了朵朵花开,心想那些花一定是美的。街坊邻里也会来要,去年花开满院,她们曾大把大把地抱花回去插在粗瓷敞口的瓶里,见过的人都晓得这些花是美的。

    ④祖母不再是我一个人的祖母了,她成了大家的“花婆婆”。大人小孩儿都愿意围着她玩闹说笑,谁有了烦心事都要到她开满鲜花的院子里坐上一会儿,倾诉着心底的烦恼,像对祖母说又像是对花儿说。一年又一年过去,我们这条民风淳朴的小巷,有了个诗意的名字:花巷。我在花开花落中长大,就要离家上大学,乡里乡亲都聚拢来,叮咛嘱咐说,花婆婆是我们大家的祖母,彼此供养,相依相扶,我去了只管好好念书。不知谁在人群中低语,还有花。我哭了,眼泪一滴滴收藏进如水光阴,滋润开满鲜花的心田,四季不败。告别祖母出门时,老人家拉着我的手又轻轻放开。

    ⑤第二年暑假,回乡探望祖母。花香萦绕的睡梦里,祖母把用花籽为我串的第一条挂链重新串了一遍,又取出一包新花籽放在桌上,说原来的那串是她用一个个春天串起来的,以后要我也开成一朵花,结了果,留下花籽,给予每个人。满院的花开得正好,坐在树影花影里,祖孙俩说着一些珍重的话。我知道,祖母要走了,而从今后的每一个春天,花依旧还会开。

    ⑥整理遗物时,看到父母生前从远方寄来的一摞信,其中一页上写着:要离花近一些。当花开放,它应付出生命里全部的能量,竭尽全力,毫不保留。从一封接一封的书信里,我断断续续了解到,父母当初决定放弃安逸的工作去深山支教时,遭受过祖母的百般阻挠,于是就千里迢迢带回一包野花花籽种在庭院里,临走前告诉祖母,大山里开遍了这样的花,看着它们,就像他们在身边。这样的话竟成了永别留言。来春花开时节,父母因救助被山洪冲走的学生,双双殒命。望向窗外,秋色袭人,院子里的花不再芬芳繁盛,有的已经干枯凋谢,渐渐接近终结的尾声,却看不到丝毫颓败。

    ⑦收拾好一切,我动身启程了。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②段加点词“颜色”写祖母随着花开走出了失子之痛,生活有了起色。 B . 文中祖母成了大家的“花婆婆”与“祖母”,表现出花巷淳朴友爱的睦邻关系。 C . 文章借祖母百般阻挠“我”的父母去深山支教,批评了她没有大爱、不明大义。 D . 文末“收拾好一切,我动身启程了”暗示了“我”不会辜负祖母的嘱托与期望。
    2. (2) 文章写了哪三次花籽的传递?请简要概括。
    3. (3)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柔风送来阵阵幽香,祖母拈针缝衣的手轻颤起来。(从人物描写角度)

    4. (4) 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题目“离花近一些”的理解。
三、作文(40分)
  • 10.  题目:

    心浮气躁时,诸葛亮告诉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缺少自信时,袁枚鼓励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遭遇失败时,老师劝勉我:胜不骄,败不馁。

    受到挫折时,父母安慰我: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成长的路上,常会有这样的时候:只是一句话,却带给我们无穷的勇气和力量。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以“你曾对我说”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

    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不少于600字,也不要超出所给的字格;

    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部分的材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