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4-06-24 浏览次数:2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第十年,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学校拟开展“丝绸古道千年梦,‘一带一路’万古情”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 1. 下面是介绍“一带一路”的部分文稿,小语对其中一些字词拿不准,请帮他将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依次填在线上。

    2000多年前,张骞受命出使西yù ,意外打通了一条路,历史的车轮niǎn过,这条往来东西的路,不断扩展——从陆地到海洋,从货物运输之路发展为全球贸易、科技、文化和人员交流的通道。这条通道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

    在悠悠的驼铃声中,让我们xún着张骞行走的方向,继续开辟未来。让“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薪火相传。

  • 2. 下面是描绘“一带一路”沿途景色与感受的语段。请根据语段完成相关题目。

    ①鸟的叫声传过来,这边,那边。②它们在绿树上,在花草间,在我的屋顶上。③我微笑地倾听,想听听鸟儿在唱什么。④仄仄平平,平平仄仄,鸟儿最讲音律了。⑤我日日享受这样的天籁之音,人也变得洁净起来。⑥也有小鸟跑来我书房的窗台上,是些小麻雀。⑦北方人叫它家雀,有宠溺的意思在里面。⑧它们在我的窗台上蹦蹦跳跳。⑨窗台上有什么呢?⑩除了风吹来的草屑,别无他物,但鸟儿就是快乐——快乐,是不需要理由的。

    下列选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段中“微笑倾听”“变得洁净”“享受天籁之音”这几个短语结构相同。 B . 第⑤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 C . 第⑧句中“在我的窗台上”是状语,不可以移到句首。 D . 第⑩句中的两个“快乐”词性相同。
  • 3. 下面是小语同学拟选的一则新闻,请你帮他拟写新闻标题。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23年10月17日至10月18日在北京举行。本届高峰论坛主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除开幕式外,论坛举办了三场高级别论坛,围绕互联互通、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三大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并结合贸易畅通、民心相通、智库交流、廉洁丝路、地方合作、海洋合作等议题,平行举办六场专题论坛。

  • 4. 下图1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微标,图2是大雁塔。请你结合前面的材料及图2,完成相应的任务。

    1. (1) 【任务一】帮助小语写一段话,介绍“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徽标的寓意。
    2. (2) 【任务二】小语想用副对联作为活动的结束语。请你运用对联知识,帮他把下列词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互利共赢        一带长绸        创兴隆        联结欧亚

      共兴共荣        一路驼铃        谋发展        响彻东西

      上联:        下联:

  • 5. 在横线上填补相应的作者与诗句。
    1. (1)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2. (2) 蒹葭萋萋,。(《诗经·国风》)
    3. (3) ,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 (4) 写出古诗文中流露家国情怀的句子(连续的两句):
  • 6.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何处忘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 (1) 这首词题目中的“怀”包含哪些内容?
    2. (2) 诸从韵律、内容上谈谈你对叠词“悠悠”或“滚滚”的理解。
二、阅读理解(共50分)
  • 7. 阅读两则文言,完成各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裂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搁覆,久而乃和。寓逆族,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 , 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壤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谥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而循面墙 , 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理:练习、温习。②坎壤【lǎn】:困顿,不得志。③荀卿:与后面的“公孙弘”“朱云”“皇甫谧”皆为人名。④面墙:比喻不学而识见浅薄。

    1. (1) 解释表格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文言词句

      学习方法

      加点字释义

      持汤沃灌

      课内积累法

      同舍生皆被绮绣

      课内迁移法: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老而弥笃

      课内迁移法:博学而笃志《论语》

      可以无大过矣

      词性推断法:“朝服衣冠”中的“服”是动词,解释为“穿戴”(《邹忌讽齐王纳谏》)

    2. (2) 请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

    3. (3) 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4. (4) 阅读后,小语从两篇古文归纳出两种论证方法,请你合作完成读书笔记卡。

      读书笔记卡

      篇目

      摘抄句

      论证方法

      感悟批注

      (甲)

      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对比论证

      强调了学业的是否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不在于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的道理。

      (乙)

      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

    5. (5) 读了两篇选文,你获得了哪些关于治学的有益启示?
  • 8.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

    在他的眼里,她是个最美的女子,美在骨头里,就是她满身长了疮,把皮肉都烂掉,在他心中她依然很美。她美,她年轻,她要强,她勤俭,假如祥子想再娶,她是个理想的人。

    保尔看到一个陌生的姑娘,手抓柳枝站在那儿,低低地俯向水面。她穿着领子上有蓝条的白色水兵衫和浅灰色短裙,带着花边的袜子紧紧裹住匀称、黝黑的双腿,脚上是棕色便鞋。柔美的头发来成一根粗粗的辫子。

    难道就因为我贫穷、低微、长相平庸、个子微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着鲜活的灵魂,有着敏感的心肠!别看我现在难以跟你分别,如果上天赐予我些许美貌和大量的财富,我也会叫你跟我难舍难分。我说这话是抛开了习俗以及传统观念,甚至可以说这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而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就仿佛你我已经离开了现世,一起来到了上天面前,完全是平等的……人与人本来就应该是平等的。

    1. (1) 上面三个材料写到了名著中的三个女性形象,她们分别是:甲是小福子、乙是、丙是
    2. (2) 人们常用花来形容女性,请结合上述材料中三个女性形象的不同特点,从下面有关花的诗文中任选一句,送给其中某个女性,按照给出的句式,将你选择的句子和人名写出来,并说明理由。

      ①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牧《苔》)

      ②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句式:我将“______”送给_______,因为_______。

  • 9. 阅读散文,完成各题。

    又见爆米花

    ①乡下老家过年的美食,千滋百味。蒸馒头,打年糕,切米糖,卤凤爪……食材丰富多样,制作方法各异。一道道散发着田园气息和家乡味道的美食,充盈着过年的喜庆,慰藉着游子的乡愁。

    ②美食琳琅,独有一种是爆出来的美味,那便是爆米花。小时候,每到年关,村里总会出现一位爆米花师傅,衣着大多是青灰色。“爆米花啰 , 爆米花——”高亢绵长的吆喝声飘荡在村头巷尾,孩子们立即闪身探头,拉着母亲的衣角,欲言又止的样子,眼里满是渴望与期待。

    ③“晓得了,这就去爆!”母亲懂我们的心思,赶忙停下手上的活计,起身找来面盆,用青花大碗从陶缸里舀一碗玉米,上面放几块晒干的年糕片,然后领着我和弟弟妹妹向爆响传来的方向奔去。

    ④村庄晒场上,爆米花机仿佛一块磁铁,把村里的小孩都吸引过来了。随着一起来的,还有手里提着大米、糯米、玉米等食物的家长,场地周围密密麻麻站满了人。

    ⑤爆米花师傅神情悠然地坐在小板凳上,左手拉着木制风箱,右手慢悠悠旋转着机子。圆墩墩、黑黝黝状如橄榄的爆米花机,在红红的火苗上匀速地翻转。师傅不时察看机器上那个圆圆的压力表,心思跟着那红色指针在跳动。

    ⑥五六分钟后,看到压力表的指针越过指示线时,师傅站起身来,手握扳手,把锅口对准一个长长的大大的布袋。这时候,围观的人就知道要“放炮”了,不约而同地搭上耳朵,胆小的女孩子更是赶紧躲得远远的。

    ⑦“嘭”的一声爆响。一股白烟弥漫开来,米花诱人的香气倾泻而出,金灿灿的玉米粒转眼间变化成一朵朵美丽芬芳的小白花。师傅捏着大布袋的后角,把米花倒进面盆里。孩子们一哄而上,去抢散落在面盆周围的米花。他们把蓬蓬松松的米花放入嘴里,轻轻咬碎后,用舌尖摩挲,品咂其中的香甜,欢乐的笑声顿时在爆米花机旁响起。

    ⑧去年,在浙江省磐安县举办的庆祝农民丰收节活动现场,我又看到久违三十多年的爆米花。我伸手抓了一把塞进嘴里,那一瞬间,童年的快乐在心底泛起。一看四周,那么多人和我一样,尽情嗅着空气中的米花香味儿,不停品尝着爆米花——那是在回味童年的乐趣,也是在享受丰收的喜悦。

    ⑨这位爆米花师傅名叫张加其,早年家里穷,从二十多岁开始,就走村串巷爆米花。过去走到哪里都有生意,逢年过节赚点加工费补贴家用,还算是不错的行当。现在呢,各种食品小吃林林总总,竞争太大,生意因此变得清淡。只有在结婚、乔迁等喜事发果子时,主人家才会爆上一些爆米花,混着糖果、花生分给宾朋乡邻。

    ⑩算起来,张师傅做爆米花也有四十多年了。虽说已在城里小区当了保安,但他一直未曾放弃老本行。如果空闲时接到加工业务,他就会去乡下或城里小区爆上几炉,小女儿给他当司机和助手。老行当在年轻一代手中薪火相传,多少让张师傅感到欣慰。

    ⑪父女俩寻一开阔地,把爆米花机、火炉之类的家什卸下来、安顿好。过去的风箱已被鼓风机替代,能爆的材料也越来越多。一声爆响,像吹响了集结号,把人们迅即召到一起,缕缕清香中夹杂着美好的记忆,丝丝缭绕在人们心里。

    ⑫“东入吴门十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排下黄金粟,转手翻成白玉花。”明代诗人生动描述了爆米花炸开时的场景。老风俗代代相传,至今依旧沿袭。只是时代在变,生活也在变,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到市场买米花、米糖,花式多,品类丰,很少自制了,农村爆米花的热闹场景已难得一见。但年轻一代对爆米花的钟情似乎未减,商场、影院、茶馆常有供应。

    ⑬大年三十那天,我正准备贴春联,突然“嘭”的一声爆响传来,母亲惊喜地看向我:“爆米花的来了……”我探头一看,正是久违的爆米花摊。“多少年没听到这个声音了。”笑容在母亲脸上漾开,她孩子似的念叨:“这爆声一响,年味就浓啦!金豆开花,好年景啊!”

    ⑭是啊,爆米花,爆出多少诱人甜美的故事,爆出多少暖意融融的向往。

    (选自陈新森《人民日报文艺》2024-03-20)

    1. (1) 联系上下文,赏析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爆米花啰,爆米花——”高亢绵长的吆喝声飘荡在村头巷尾,孩子们立即闪身探头,拉着母亲的衣角,欲言又止的样子,眼里满是渴望与期待。

    2. (2) 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又见爆米花”的妙处。
    3. (3)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第⑦段首句画线句调动听觉、视觉和嗅觉,同时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描绘了爆米花炸开后的美丽形态。 B . 第⑫段作者引用明代诗人的诗生动描述了爆米花炸开时的场景,既增添文采又表现了炸爆米花这老风俗历史悠久。 C . 文中写张师傅父女两人一起炸爆米花的场景,目的是表现老行当在年轻一代中薪火相传。 D . 从全文看,依次写了回忆儿时炸爆米花、过年美食、去年见张师傅炸爆米花、大年三十又遇爆米花摊相关内容。
  • 10. 阅读组合文本,完成各题。

    小文偶然打开搜索软件,输入“社恐”进行检索,发现相关结果竟然有一亿条之多,如此庞大的数字是不是说明已经“人均社恐”了呢?她对搜集到的材料作了以下整理。

    【材料一】                你有所谓的社交恐惧吗?

    投票显示(共2532人参与投票):

    选项

    票数

    有,内心回避一切社交活动

    863票

    有一点,相比线下交流,更喜欢线上沟通

    710票

    不恐惧社交,但不愿花精力在人际交往上

    890票

    没有,我是社交小达人

    69票

    网友评论:@后来方知后无期:完全不想社交。上班正常交际,下班谁也不认识谁。这样不是很好吗?

    @糯花生M:虽然听起来有点装,但有时候是真的恐惧,连出去买东西和售货员那些交流都不想有,没人找又觉得孤独,有人找又害怕不知道说什么。

    @一只蟹黄粽子: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害怕听到电话打过来或者微信语音的声音。

    @新子憧:超级社恐呀!总怕自己说不好,能用微信交流的绝对不会语音,能语音的绝对不打电话,最讨厌出去见面。

    (摘自《光明日报》“青年说”微调查,有删改)

    【材料二】

    “社恐”即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会交流障碍,属于神经症的一种。有社交恐惧的人,往往很害怕被身边的人评价和拒绝(哪怕很多时候只是臆想),他们不想成为别人眼中无趣的人,又害怕自己做一些令人尴尬的傻事,所以常常过度自我审视,在公众场合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然而,并非所有对社交恐惧的情况都可以称为社交恐惧症.比如一个害羞的人,对社交活动的场合也会有一定的紧张、焦虑心理,甚至还带有一定的回避行为、但这种影响只是暂时的,一旦离开即时的情境,就会消失。而真正“社恐”的人,恐惧程度要更深,发生时间持续更长,还伴有自主神精症状,影响正常活动。在“社恐”流行之前,很多人对不擅长交际、恐惧社交的理解,还停留于“性格内向”的认知。然而近两年,“社恐”存在被泛化的倾向,连自卑和内向甚至也被纳入“社恐”的范畴中。

    一些人将“社恐”的外在表现简单归结为:遇到熟人不敢打招呼、不敢在公众场合讲话、在餐馆结帐时不敢大声呼叫服务……而这些情形,很多人小时候都经历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就逐渐消失了。谁都不是天生的演讲家,有些社交技能是需要主动克服心理障碍,慢慢锻炼出来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独处这件事而言,腼腆内向的人会觉得这样很舒服,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状态;而“社恐”人士却非常想融入社交场合,但他们又会担心出糗而拒绝社交活动。

    进一步说,“社恐”的人可能会自卑、内向,但自卑、内向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社恐”。当下年轻人的多数“社恐”,还没达到病态的程度.

    【材料三】

    【材料四】

    当下很多青少年已习惯了“自我轴心”式的成长: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高楼大厦中成长,钢筋水泥阻隔了他们的社交机会,他们逐渐习惯了自己玩耍。与成长过程中单薄的人际交往体验相伴的是移动互联同时代社会交往本身的复杂化;场景在泛化,无时不社交。人可以休息,但互联是24小时运转的,手机里永远有无数个小红点等着打开:群打卡、班级通知、同学邀约、社团活动……必须一个个认真处理。功能在杂糅,无处不社交。“我们的社交活动太多了,其效率和目的性高到了让人反胃的程度,就连抢一张回家的火车票,也要‘邀请好友来帮我提速’。”有些网友反馈道。

    在这样的矛盾下,“社恐”这个标签,更像是某些年轻人手中的盾,以应对无孔不入的社交压力。现实中的社交行为减少,但社交的需求却没有减少。于是有人选择把社交需求交给虚拟的网络世界,甚至交给网络世界的陌生人。然而,虚拟社交是缓解社交恐惧的有效途径吗?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曾提出“群体性孤独”的概念:“大家都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做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她认为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对他人的期待少,对技术的期待反而更多。

    因此,对于没有深层次情感交流需求的人而言,社交网络并不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反而很热闹。必须承认,孤独与否更多是个人感受,与其内心的需求层次有关,没有情感的沟通和灵魂的交互,人始终是孤独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每个人都应该合理处理现实与虚拟中的自我状态,这样才能拥有一个丰满的人生。

    (摘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 (1) 初读材料,小文产生了如下的推理与判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 . “青年说”的网上调查中,参与投票的网友只有极少数认为自己社交没有问题,大多数参与者存在回避甚至恐惧社交的现象。 B .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疾病。主要表现是“社恐”们在社交活动场合紧张、焦虑、回避,甚至还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影响正常活动。 C . 社交软件相对打电话、书信往来等,成为“社恐”们的重要情绪出口,与面对面交流同等重要, D . 互联时代无处不社交。虚拟的网络社交成了“社恐”们缓解社交恐惧的有效途径,让他们感觉很热闹,不再孤独。
    2. (2) 【材料四】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描述了“群体性孤独”,小文对此不够理解。你能结合【材料四】内容,解释什么叫“群体性孤独”吗?
    3. (3) 【材料三】的画线句,小文觉得举这个例子太有必要了,你赞同吗?请说明理由。
    4. (4) 在收集的材料中,小文认为造成“社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三、作文(共50分)
  • 11. 根据要求写作。

    草长莺飞,万物复苏,这是春的乐章;虫鸣鸟叫,知了声声,这是夏的乐章;风吹稻香,果实累累,这是秋的乐章;万物蛰伏,白雪皑皑,这是冬的乐章。生命,在四季的轮回中周而复始,螺旋递升。

    【任务一】依据自己的经历与感悟,请以“奏响生命的乐章”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任务二】提炼观点,展开论述,也以“奏响生命的乐章”为题,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①要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感悟,不得抄袭;

    ②请从【任务一】与【任务二】中任选一个任务,进行写作:

    ③不少于600字;

    ④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