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苏州市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押题卷(八)

更新时间:2024-06-03 浏览次数:19 类型:三轮冲刺
一、选择题
  • 1. (2024九下·凉州模拟)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构成了近代化探索的一条艰辛之路,这四条探索的道路虽然各有特色,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下面哪个选项是他们的相同点(  )
    A . 都向西方学习 B . 都努力创办军事工业 C . 都在寻求变法维新 D . 都接受“三民主义”
  • 2. (2024八上·龙湖期中) 商务印书馆1906年版历史教科书认为:“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而1933年版教科书则认为:“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上述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表述反映了( )
    A . 时空观念应该跟随民族立场 B . 史学研究必须揭露历史真相 C . 时局变化能够影响历史评价 D . 社会性质可以决定史观变化
  • 3. (2023八上·安乡县期末) 1948年12月5日密云解放,12月6日怀柔解放……12月15日大兴解放……为了战争的胜利,北京郊区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宁肯自己麻烦千遍,也不让解放军一事为难”。子弟兵一到,老百姓主动热情地问寒问暖、烧水做饭、缝缝洗洗,胜似亲人。材料体现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A . 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B . 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善战 C . 国民党统治不得民心 D . 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 4. (2023八上·福田期中) 它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并且引进了西方的生产技术,传播了西方的科学文化,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它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它”是(   )
    A . 洋务运动 B . 维新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五四运动
  • 5. (22·期中) 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攻陷厦门,当地民众袭击英军,迫使英军退守鼓浪屿;入侵浙江后,浙江人民组织“黑水党”,狠狠地打击了英军;进犯长江后,沿江人民以多种方式袭击英军,阻止其舰队前进。这说明当时民众( )
    A . 对政府妥协表示不满 B . 出现与政府结盟倾向 C . 有自发的反侵略意识 D . 成为反侵略的主力军
  • 6. (2022八上·佛山期末) 下表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林则徐及虎门销烟的评价。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人物

    评价

    广州人(当时)

    鸦片系不法贸易,中国官府理应禁止,林钦差尽其所能而行,所事皆是公正合理之事。

    道光帝

    外而断绝通商,并未断绝。内而查拿犯法,亦不能净。无非空言搪塞,不但终无实际,返生出许多波澜……

    孙中山

    林则徐焚毁烟土一案,酿成莫大祸事……前清官吏烧烟土,未根据条约,不知公理之野蛮举动。

    早期共产党人

    林则徐品行端正、办事认真,总算是中国官僚中有能力的人,而且也认为他在世界认知方面领先于同时代人。

    A . 历史真相始终真假难辨 B . 历史评价不能形成定论 C . 事件成败影响人们评价 D . 评价视角影响历史结论
  • 7. (2023八上·织金期末) 以下是某同学在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据此推断,其探究的主题是(   )

      

    A . 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C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 D .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 8. (2024八下·沅江期中)   1951年6月1日,某部门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的号召》。为了认捐方便,该部门还对各项武器的折价做了具体规定……据此推测,此次爱国捐赠所得钱物最有可能用于(    )
    A . 抗日战争 B . 解放战争 C . 解放西藏 D . 抗美援朝
  • 9. (2024八下·湘西期中)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有企业存在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针对这一弊端,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 .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B . 实行联产承包 C . 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D . 增强企业活力
  • 10. (2024八下·攸县期中) 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在《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七分人祸”是指(  )
    A . 农业合作化运动 B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 “文化大革命”运动 D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11. (2024八下·阿荣旗期中)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主流媒体很少赞扬中国,且报道时多使用“红色中国”。1979年,美国《时代》周刊则以《邓小平的梦想》为封面标题,赞扬“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壮举”。这一转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    )
    A . 美国政府着手改善中美关系 B . 中国经济实力已经显著增强 C . 中国内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D . 美国媒体摒弃意识形态偏见
  • 12. (2024八下·凉州期末) 1954年9月,一位记者记录了一场盛事「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放下钳子,放下犁耙,放下笔杆、圆规……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起, 商量着国家大事。”这场“盛事”( )
    A .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 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C .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D . 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3. 通过学习不同时期的史实,可以了解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下面是某教师教学课件中的内容,下列四个选项中对此内容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大河流域产生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详地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庄园经济盛行一时

    阿拉伯人对沟通东西方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A . 中华文明对人类进步作出伟大贡献 B . 大约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C . 20世纪初以来,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 D . 从早期人类的出现到15世纪,展现了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与多元面貌
  • 14. (2023·龙岗期末) 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柏拉图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苏格拉底笑着对柏拉图说:“看来只有你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    )
    A .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B . “认识你自己”,坚持独立思考 C . 理念是万物本源 D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15. (2023九上·长春期末) 罗马共和国后期,加速其衰落的事件是(   )
    A .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B . 斯巴达克起义 C . 凯撒被谋杀 D . 加速罗马帝国的衰亡
  • 16. (2023九上·相城期中) 从《日本书纪》所记载的孝德天皇诏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孝德天皇想把日本建立成为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所以他领导了一场触及经济基础的革新运动。这场革新运动史称( )
    A . 大化改新 B . 明治维新 C . 伯里克利改革 D . 法国大革命
  • 17. (2024九下·长沙) 1881年日本内务省颁布《劝农局处务条例》规定:“除本局业务外,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故称为临时事业。”为此明治政府推行的政策是( )
    A . 大兴教育 B . 废藩置县 C . 文明开化 D . 殖产兴业
  • 18. (2024九下·衡南月考) 下图是某老师展示的历史专题学习的课件,请你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

    A . 彼得一世改革 B . 二月革命 C . 十月革命 D . 巴黎和会
  • 19. (2024九下·武威模拟) 有史学家认为:“十月革命是列宁与布尔什维克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改变’。”这次“改变”( )
    A .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 .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 .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D . 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 20. (2024九下·吉安月考)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分别签署了文件,次日再由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按照国家字母顺序依次签署。作为一个开放型文件,截至1945年5月1日,陆续在宣言上签字的还有伊朗、自由法国、墨西哥等21国和战时组织。签署这一“文件”的目的是(   )
    A . 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 . 联合抗击法西斯国家侵略 C . 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 推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 21. (2024七下·新宁期中)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曾携带多种医书,后经医家马哈德哇和其他医家共同编译为藏文《医学大全》。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再次带去大批医书,由汉族医生马亚纳和藏族翻译家别鲁扎纳等两族医生共同编译成《月王药珍》。这是现存最早的藏族医学文献。这部书记载了人体生理解剖知识、脉象、自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等。这说明两位公主入藏( )
    A . 促进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增强了汉藏间的友好关系 B . 使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C . 将科举制推向了顶峰 D . 使松赞干布发明了藏文字,促进西藏解放
  • 22. (2024七下·南昌期中) 做笔记是历史学习方法之一。有同学学习某历史人物时在笔记中写到“君舟民水”“天可汗”“贞观之治”,由此判断该历史人物是(   )
    A . 唐高祖 B . 唐太宗 C . 武则天 D . 唐玄宗
  • 23. (2024九下·咸安月考) 下图是某同学整理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发展历程的卡尺。其变化的特点说明中国古代 ( )

     

    A .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强 B . 地方权力不断增大 C .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 . 地方分离运动不断加剧
  • 24. (2024七下·朝阳期中)  宋代节日文化娱乐成分增强,尚奢华,重娱乐的风气日渐抬头。宋代大大小小的70余个时序性节日,政治性节日(例如皇帝的生日)中,莫不以赏心乐事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这说明宋代( )
    A . 人们的日常生活主要是过节 B . 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 . 人们看重皇帝的生日 D . 人们觉得开心最重要
二、材料分析题
  • 25. (2023八上·盘龙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时间

    1921年7月

    1922年7月

    地点

    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上海

    内容

    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中心工作: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最终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

    标志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整理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大都集中在中心城市,发动、组织工人开展罢工运动。秋收起义时,毛泽东毅然放弃原定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去发动、组织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正是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共产党人探索总结出了一条革命新道路。

    ——摘编自刘试、邓娇娇《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材料三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使得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遵义会议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指引每代人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二大,中国共产党革命对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历史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共产党“革命新道路”的内容。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解决自己内部问题的措施。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第一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

    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

    第五条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材料三: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两岸同胞要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重要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实施这一制度有何意义?
    2. (2) 材料二法律的实施根本上是哪一基本国策的实践?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就如何实现香港地区的稳定提出合理的建议。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因。
  • 27. (2022九上·顺德期末)  语言的传播和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可以反映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英语的发展过程看,每一个重大历史阶段都会产生大量反映鲜明时代特征的新词。
    不同时期英语新词

    组别

    时期

    新词

    1组

    15~17世纪

    potato;banana;maize

    2组

    19世纪

    telephone;telegraph:electron

    3组

    20世纪后期

    e-mail;website;blog

    示例组

    20世纪初

    tank;machine gun;gas mask

    (注: maize-玉米;electron-电子;blog-博客;gas mask-防毒面具)
    材料二 17世纪初,英语作为英国的民族语言,第一次远离欧洲本土,开始了征服全世界的旅程。伴随着英帝国的殖民扩张,英语的地理平台扩展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英语”,英语的地理平台语言霸权地位最终确立了起来。

    ——摘编自郭蔷《英语霸权的历史演变研究》

    材料三大多数中国人在翻译中国特有文化名词时,往往自动放弃了命名的权利和机会,这种做法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比如,向外宾介绍“白酒”时,他们总是将其译为不伦不类的 wine(葡萄酒)、alcohol(酒精)、Chinese vodka(中国伏特加)或Chinese whisky(中国威士忌)等等。然而韩国人坚持沿用soju(音译汉语的“烧酒”),最终soju一词在2008年被权威的《韦氏词典》认可并收录。同时,日本也还在坚持使用shochu(源于汉语的“烧酒”)。

    ——摘编自张勇先《英语发展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1、2、3组英语新词中任选一组,指出该组新词的出现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并结合史实加以简单说明。
      示例:
      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
      说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各国将最新研制的武器装备投入战场,坦克、机关枪、防毒面具等新词进入英语。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英国英语“地理平台语言霸权地位”确立的主要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所述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谈谈你对语言文化交流的认识。
  • 28. (2022九上·南山期末)  17-18世纪,英、美、法等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纷纷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提供了宽松、平和的政治环境。让人们有更大的动力追求自己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他们在迈向独立国家的进程中,似乎每走一步都有某种天佑的迹象;他们在刚刚完成的联邦政府体制的重大改革中……根据宪法,总统有责任“将他认为必要而妥善的措施提请国会审议”……政府的统一使你们组成为一个民族,其无法估计的价值还在于:联邦能避免他们(各州)之间的争吵和战争。 

     ——摘自1789年乔治▪华盛顿发表首任总统就职演说

    材料三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 

     ——选自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教材

    1. (1)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后的英国依据什么法律文件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说说这一政治制度有什么重要特点?
    2. (2) 问题二:哪一文献宣告美国开始“迈向独立国家”?根据材料二,指出在此之前美国颁布了什么宪法,建立了怎样的政体?与英国、法国进行对比,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中,美国独立战争独具什么性质?
    3. (3) 问题三:根据所学,指出材料三选自哪一部文献?结合材料,谈谈这部文献的历史进步性。这部文献是在哪次革命中颁布的?
    4. (4) 问题四: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世界近代史发展的主流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