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4年春季期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专训:20 课外...

更新时间:2024-06-13 浏览次数:87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4四下·兰溪期中) 阅读。

    春蚕

    ①我们家门口有几株桑树。春天一到,桑树刚发出新芽,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每张蚕种不过一尺见方,蚕种上便有许多极小极小的蚕在蠕动。蚕的生命就是这样开始的。

    ②母亲微笑着,把这些小生命抖落在小匾里。匾里已经撒了一层剪成细丝的嫩桑叶。这是母亲带着我从桑树上摘来的,擦得干干净净,桑叶也一天天地剪得粗起来。等蚕长到半寸来长的时候,小匾换成大匾,姐姐把桑叶采回来,母亲吩咐我洗了手,再轻轻地均匀地撒在匾里。

    ③蚕越来越大了,待在一个匾里太挤了,就分成两个匾,当作养蚕室,把七八个匾都搬了进去。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

    ④推开养蚕室的门,立刻传来一片沙沙的声音,像下雨似的。那是蚕在大口大口地吃桑叶。那些日子,采桑叶的担子就落在父亲肩上。父亲用很大的桑剪把桑叶连枝剪下来,成捆地背回来。

    ⑤蚕快“上山”了,母亲一夜要起来两次,累得她腰酸背痛。我和姐姐也常常起来帮忙。母亲把蚕沙大捧大捧地从匾里清出来,总看见母亲的额角上渗着汗。

    ⑥蚕“上山”了。它们被捉到用一束束麦秆扎成的“山”上。几天以后,“山”上结满了白的黄的茧子。母亲一面摘茧子,一面轻轻地对我和姐姐说:“孩子,上学得用功啊!这学费可来之不易呀……”

    ⑦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1.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照例:

      ②来之不易:

    2. (2) 短文按照顺序描写了我们一家人养蚕的过程,分别从蚕种孵化出蚕、、蚕越来越大、几个方面描写了蚕生长的过程。
    3. (3) 第三自然段中“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里的“总要”“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4. (4) 母亲说“这学费可来之不易呀……”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这学费的来之不易呢?至少写出三点。
  • 2. (2024四下·瑞安期中) 阅读

    《人人都能成为“蜘蛛侠”》

    ①在一面白色的墙壁上,一位男性稳稳地贴在墙面上,而且他完全没有借助任何绳索和梯子,却能像蜘蛛一样在墙壁上肆意“走动”。要知道,在地面上,他连一个引体向上都做不了,现在他竟然能攀登这面垂直的墙壁!是什么让他实现了“蜘蛛侠梦”呢?原因在于他身上那套特殊的装备。这套特殊装备实际上是科学家们“偷师”大自然的成果。

    ②长期以来,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壁虎、蜘蛛等动物为什么可以在墙上跑来跑去而不会坠落?我们是否可以复制这种能力?于是科学家们决定先行研究壁虎。他们发现,在壁虎的脚趾上,有成千上万的微小绒毛突起。当壁虎攀爬墙壁或天花板时,这些突起会和它们发生紧密接触,产生范德华力,这样,壁虎就能贴在墙壁上,甚至在墙上走动或奔跑了。但即使是纳米级的仿壁虎脚趾,也远没有壁虎的“高超技艺”。

    怎样才能让仿壁虎脚趾和墙壁更加紧密地接触呢?科学家们想到了压力。他们制造了带有许多绒毛的吸盘,加入了可以抽出空气的活塞,活塞通过脚部的马镫控制。当脚部的马镫下降时,活塞就可以从吸盘里抽出多余的空气,吸盘外的压力比吸盘内的压力大,吸盘受到挤压,吸盘上的“毛”就会贴近并紧紧抓住墙壁,激活范德华力。

    ④这种吸盘和活塞的结合适用于较为光滑的平面,如果是凹凸不平的墙壁,反倒显得毫无用处了。对此,科学家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种动物身上——蜘蛛,希望能“偷学”蜘蛛爬行的“秘籍”。在观察蜘蛛在不平整的墙壁上爬行的过程时,科学家们发现蜘蛛身上有许多极为巧妙的向下的钩刺,当蜘蛛不小心悬空时,这些钩刺可以抓住墙壁的表面,保证蜘蛛不往下坠落。蜘蛛的巧妙结构让科学家们惊叹不已,他们将这个微型钩刺和磁铁结合,研制出了可以攀爬凹凸表面和金属材料的平面的设备。

    ⑤壁虎和吸盘、蜘蛛和磁铁的结合几乎征服了所有材料和形状的表面,也许在未来,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蜘蛛侠”。

    1. (1) 文中所提到的攀爬设备是科学家们从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的。
    2. (2) 第③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起到的作用有( )(多选)
      A . 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B .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 . 用问句引发读者思考 D . 总结全文
    3. (3) 根据以下阅读中提出的问题,试着运用方法解决。

      A.联系上下文   B.查阅资料   C.请教他人   D.联系生活经验

      问题清单

      解决办法

      第①自然段中的“偷师”是什么意思?

      这些攀爬设备可以应用在哪些地方呢?

      为什么蜘蛛可以在墙上跑来跑去而不会坠落?

      文中多处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C

      读了以上问题,我也产生了自己的疑问:

    4. (4) 第⑤自然段中“几乎”一词能去掉吗?先判断状状和成成的说法的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再提出自己的想法。

      状状:不能去掉。“几乎”一词说明这种设备并不能征服所有材料和形状的表面,只是征服了大部分材料和形状的表面。

      成成:可以去掉,对文章的内容没有影响。

      我的想法:

  • 3. (2024四下·瑞安期中) 《白鹅》《白公鹅》对比阅读

    【材料一】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① )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丰子恺《白鹅》

    【材料二】

    ①要是可以把军衔授给禽类的话,这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它板正的姿势啦,步态啦,和别的公鹅攀谈的腔调啦,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

    ②它走起路来(② ),仔细掂量着每一步。落步之前,它总要先把脚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就像收起张开的扇面一样;然后摆一会儿这个姿势,再(③ )地把脚掌放到地上。通过车辙凌乱而泥泞的路时,它也那么有办法,身上的任何一根细翎都不沾上一点儿污泥。就是狗在身后追赶,这只鹅也决不举步奔跑。它总是高傲地、一动不动地挺着长长的脖子,好像头上顶着一罐水。

    ——叶·诺索夫《白公鹅》

    1. (1) 阅读以上两则材料,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A.大模大样   B.不慌不忙   C.慢条斯理
    2. (2) 【材料一】中丰子恺运用鸭的和鹅的进行对比,【材料二】中叶·诺索夫着重描写鹅的走路拿腔拿调,都写出了鹅的性格特点。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比喻句把鹅的步调比作,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4) 下列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两则材料写出了鹅高傲的站姿,傲气的白鹅形象跃然纸上。 B . 两则材料表现鹅的特点不一样,《白鹅》表现鹅“高傲”的特点,《白公鹅》表现鹅的绅士风度,有“海军上将的派头” C . “傲慢”“高傲”等词语是贬义词,写出了鹅的不可一世的样子令人生厌。
    5. (5) 两则材料在表达上有不少相似之处,请选出错误的选项( )
      A . 在结构上,都是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 B . 在描写上,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来描写鹅的行为动作。 C . 作者描写鹅的步态时,《白鹅》采用了详写,《白公鹅》则是略写。 D . 叶·诺索夫笔下的白公鹅荣膺海军上将,丰子恺称鹅为鹅老爷,都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
  • 4. (2024四下·洞头期中) (一)猫(节选)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连半朵小梅花也不肯印在稿纸上!

    (二)猫(节选)·夏丏尊

        小猫白玉似的毛色上,黄斑错落得非常明显。当它蹲在草地上或蹦跳在凤仙花丛里的时候,望去真是美丽。每当附近四邻或路过的人,见了称赞说“好猫”的时候,要脸上就现出一种莫可言说的得意,好像是养着一个好儿子,或是好女儿。特别是阿满:“这是我家的猫,是姑母送来的,姑母死了,就剩了这只猫了!”当有人来称赞这猫的时候,她不管那些人陌生与不陌生,总会睁圆了眼起劲地对他说明这些,猫做了一家的宠儿了,每餐食桌旁总有它的位置,偶然偷了食或是乱撒了尿,虽然依妹的教育法是要就地罚打的,妻也总看妹面上宽恕过去。阿吉、阿满这两个孩子从学校一回来就用带子逗它玩,或是捉迷藏似的在庭间追赶它。我也常于初秋的夕阳中坐在檐下对这小动物作种种的遐想。

    1. (1) 选段(二)的第1句话描写了小猫哪一方面的特点?(    )
      A . 毛色 B . 姿态 C . 活动 D . 声音
    2. (2) 选段(二)作者通过哪些方面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多选)
      A . 美丽的外形 B . 活动的姿态 C . 好听的叫声 D . 家人与小猫的相处
    3. (3) 选段(一)中加的词语“小梅花”可以换成“脏脚印”吗?为什么?
    4. (4) 在两个语段中找出一句表现作者喜爱猫的语句,写感受。

      我的感受:

    5. (5) 两个语段都是写猫的,比一比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6. (6) 读画横线句子,体会冒号的用法,再从以下短语中选一个仿写。
  • 5. (2024四下·龙湖期中)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蚂蚁也有闲逛时

    ①自古以来,蚂蚁一直给人一种“不知疲倦”的印象,真的是这样吗?生物学家们曾在人造蚁巢中做了实验,他们给每一只蚂蚁做上记号,用摄像机记录蚂蚁的活跃程度,最后在分析录像资料时发现,有五分之二的蚂蚁在“闲逛”,无所事事。科学家们很奇怪,于是继续实验,终于弄清了事情真相。实验人员从正在忙碌的蚂蚁中撤走了20%的劳动力,一周之内,他们发现,那些空出的岗位已由那些原来在“闲逛”的蚂蚁顶替了。科学家们顿时醒悟过来,那些“闲逛”的蚂蚁原来是“替班工蚁”。

    ②有关上述现象,有专家做了补充解释:对于蚂蚁王国来讲,没有必要让所有的劳动力参加每一次劳务行动,太多的行为反而带来“添堵”风险,通常30%的工蚁就能完成全部“工作定额”的三分之二

    ③对付猎物,往往会有200至600只蚂蚁出动,每次战役总有5%左右的蚂蚁受伤。战斗结束后,受伤的蚂蚁用气味向救护蚁发出求救信号,救护蚁便会赶来将它们送回蚁巢,先为受伤的同伴舔伤口——一种消毒手段。有时候,救护蚁甚至会利用已死的其他昆虫身体上的某些部分为受伤的蚂蚁施行“手术”,“手术”成功率颇高。

    ④蚂蚁的行为真令人刮目相看。看来,世界上有些物种还需要好好研究。

    1. (1) 短文写了蚂蚁两种令人刮目相看的行为,分别是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想说明什么?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 蚂蚁很勤劳,劳动效率很高。 B . 工蚁每次只能完成三分之二的工作。 C . 没有必要让所有劳动力参加每一次劳务行动。
    3. (3) 救护蚁施行“手术”的过程是怎样的?请根据短文填空。

      接收到求救信号→→施行“手术”

    4. (4) 第③段中划线的“左右”一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5. (5) 请你针对短文内容再提一个问题,并试着解答。

      问题:

      解答:

  • 6. (2024四下·新会期中) 课外阅读。

    母亲的诗

    ①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当我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

    ②十多年前,我上小学。冬天,家乡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田野村庄,摇撼着大树,把我家的门窗撞得哗啦啦地响。我背上书包去上学。打开房门,一股袭人的寒气迎面扑来,我赶紧把门关上,哆哆嗦嗦地说:“哎呀,多吓人的风雪哟!”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尾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的一声,打开房门,说:“走,我们一起上学去!”

    ③踏着堆满积雪的小路,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季节的故事,而且都和门有关。走到学校的时候,母亲有关季节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④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身上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的身子热乎乎的。从此,我天天念着它去上学,再不畏惧风霜雨雪。

    ⑤岁月如流,转眼十余年过去。我从大学毕业了,正赶上就业艰难。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家去。

    ⑥乡村的夜说来就来,不一会儿,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似乎厚密得透不进一丝风,连那些星星也像是对我眨着眼。我低头哀叹道:“唉,人倒霉连星星都生厌啊!”

    ⑦母亲从里屋出来,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星星生厌吗?不,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的一声,打开房门,说:“走,我们看星星去!”

    ⑧坐在院子里,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人生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天快亮的时候,母亲有关人生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了/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⑨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我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1. (1) 第②段画横线句子属于描写,写出了天气的,这样写的目的是
    2. (2)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母亲在哪两种情况下吟出了诗句。
    3. (3) 对母亲的两首小诗,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每一句诗都有“推开”这个词。 B . 每句诗的结构都相同。 C . 这两首诗都是按照季节变化来写的。 D . 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自然现象或者生活写得生动形象。
    4. (4) 从母亲的小诗里“我”得到了什么力量?
    5. (5) 母亲的小诗很有特点,请你仿照着“( )把( )的门推开了”的句式,写四行句子,连缀成一首小诗。
  • 7. (2024四下·东莞期中) 实用阅读:阅读下面非连续文本,完成练习。

    邀请函

    各位家长:

    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评价、鉴赏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为了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我校将举办阅读表演活动,诚邀各位家长来观看指导。详情如下:

    日期:3月27日(星期五)

    地点:本校礼堂

    第一场表演:上午9时至10时30分(只招待一至三年级学生家长)

    第二场表演:下午2时至3时30分(只招待四至六年级学生家长)

    表演内容:朗诵、讲故事、唱歌、话剧

    温馨提示:请提前十分钟到场,表演期间请关闭手机,保持安静。

    行知小学校长 敬邀

    3月20日

    1. (1) 学校举办阅读表演活动的目的是(    )
      A . 邀请家长来观看指导 B . 给学生表演的机会 C . 增加学校的活动数量 D .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2) 校长发出这张邀请函最主要的目的是(    )
      A . 邀请家长观看阅读表演活动 B . 通知家长孩子们的表演时间 C . 介绍本次活动的意义和内容 D . 提醒家长阅读的重要性
    3. (3) 请仔细阅读邀请函,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本次阅读表演的内容包含:朗诵、讲故事、相声、唱歌、话剧。

      ②本次阅读表演的日期是3月27日(星期五),分为上午、下午两场举行。

      ③小明是三年级学生,他的爸爸可以在星期五下午2时到校观看表演。

    4. (4) 四年级学生林思含的妈妈出差在外,思含晚上回家,打电话告知妈妈参加活动。请你帮思含把需要转述的内容简要写下来。
    5. (5) 请你根据邀请函的内容,为本次阅读表演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 8. (2024四下·德江期中) 课外阅读。

    小战马(节选)《十万个为什么》

    材料一:选自米·伊林《十万个为什么》

    水为什么能够灭火?

    如果把点燃的蜡烛浸入水里面,蜡烛就会熄灭。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蜡烛燃烧所需要的东西是空气,而不是水。

    这也正是水可以灭火的基本原理:水能够阻碍空气接近燃烧的物体。

    同理,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灭火:盖上毯子或者撒上沙子。毯子或者沙子同样可以阻止空气接近火源,于是火就会熄灭了。

    材料二:选自中国《十万个为什么》

    地震为什么总在夜里发生?

    地震是一种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通过对地震发生时间的统计,我们就会发现: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地震,大多是在夜间发生的。

    为什么地震往往发生在夜间呢?

    原来,这一现象和月球有关。大家知道,月球的引力可影响海洋潮汐。其实,这种潮汐现象并不仅限于海水,现代科学家用精密仪器观测发现,在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地壳会产生周期性的形变现象,这种运动被成为“固体潮”。地震虽然是地球内部运动的反映,但当它蓄势待发时,月球引力所带来的“固体潮”便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日积月累的能量一下子迸发出来。

    知道了这个道理后,我们就可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地震不仅多发生在半夜,而且还常常发生在月相为朔望①的时候。这是因为在朔望前后,月球的引力会更大。

    注释:①朔望:朔日和望日。旧历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

    1. (1) 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水为什么能够灭火?

      ②为什么地震往往发生在夜间呢?

      ③结合生活中遇到的疑问,请你提出两个问题。

    2. (2)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没有空气,火就不会燃烧。 B . 灭火毯的原理是覆盖火源,阻隔空气,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C . 水能灭火是因为水的温度低一些。 D . 在朔望前后,月球的引力会更大,更容易引发地震。
    3. (3) 材料一、材料二分别选自米·伊林和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你读过哪一本书?请你为它写一写推荐语:
  • 9. (2024四下·平昌月考) 阅读理解

    稻花飘香的生命

    一颗巨星陨落了,一个稻花飘香的生命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袁隆平院士离世的消息传出,举国同悲。出殡那天,长沙城里阴雨绵绵。①人们自发地走上街头,手捧鲜花,跟着灵车缓缓地前行,神情肃穆悲戚。

    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引路人,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研究杂交水稻,让水稻增产。他用一粒种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前全国闹饥荒,看着人们挨饿,袁隆平非常难过,下定决心要让人们吃饱饭。为了实现理想,袁隆平勤勤恳恳地研究、实验。他的一生,几乎都在实验田里度过。即便到了八九十岁高龄,他也依然奔波在田间地头,爬田埂、蹲泥水。②炎炎烈日下,他弓着身子,拿着放大镜,一株一株地寻找符合要求的稻穗,脸上的汗珠滴下来,无声无息地没入脚下的泥水中。稻田里的那个顶天立地的身影,书写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责任与担当。

    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袁隆平研发出一代又一代杂交水稻,产量不断提高,从最初的亩产300斤,到现在亩产突破3000斤。他创造了一个中国奇迹——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他的科研成果也造福了世界人民,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了杂交水稻,非洲等贫困地区的许多人民也因此增加了生的可能与希望。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稻花飘香,香远益清…… 

    (有删改)

    1. (1)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 “一颗巨星陨落了”是指

      ②“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中“一件事”是指

    2. (2) 读画横线的句子,填空。

      ⑴句①是对人们的描写,表达了人们的心情。

      ⑵句②是对袁隆平的描写。此时,袁隆平院士的内心可能想的是:

    3. (3)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种子,解决了粮食增产问题。 B . 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种子,让中国人吃饱饭,不再挨饿。 C . 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种子,造福了世界人民。 D . 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种子,为他换来了优越的生活。
    4. (4) 读了短文,你认为袁隆平院士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学习?
  • 10. (2024四下·巴州月考) 阅读理解

    小雪花的泪

    ①昨晚雪下得很大,却轻得没有声音,像小猫走路一样。小雪花们期待着给还在屋子里睡觉的人们一个惊喜 , 听人们一早推开窗就喊:“啊,下雪啦!”那是一种多么热烈的呼唤啊!

    ②天快亮的时候,所有的雪花都已经落了下来,把树变成了雪树,把房子变成了雪房子,把一条条大大小小的路都盖得快看不见了。

    ③停留在一条小路上的一群小雪花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猜测着:“今天第一个发现我们的,准是去买菜的妈妈。”“不一定,也许是一个去上班的叔叔……"

    ④正说到这儿。只见一栋小屋的门开了,从门里走出一位叔叔。可它们等了老半天也没听见那叔叔说一句话。更奇怪的是,他很年轻就已经拄了一根拐棍。

    ⑤小雪花们气愤极了,心想:这个叔叔太冷漠了,太不在乎我们了!于是,它们在叔叔快要走过时,一齐使劲翻了个身,把叔叔摔倒在地上。小雪花们得意极了!

    ⑥叔叔在地上没有马上爬起来,而是用手慢慢抚摸着雪花,闻了闻,又尝了尝,然后向着天空大声喊道:“下雪啦!”直到门窗都打开,人们大声喊“下雪啦”的时候,他才停下来。

    ⑦正当小雪花们感到奇怪时,只见两个女孩儿奔到那位叔叔跟前,把他搀扶起来:“盲人叔叔,谢谢你告诉我们下雪了。这雪真美啊!”

    ⑧小雪花们听了一惊:什么?这是位盲人叔叔?可我们刚才……

    ⑨盲人叔叔拄着拐棍,一步步走远了,一边走,一边还在兴奋地说:“下雪啦,下雪啦!”

    ⑩虽然“下雪啦”的呼声越来越多,但小雪花们听了却想哭。终于,它们忍不住了,悄悄地落下了眼泪。望着盲人叔叔渐渐走远的背影,小雪花们难过极了。

    1. (1) 第①段中加点词语“惊喜”具体指,第②段强调说明了
    2. (2) 细读短文,想一想叔叔的哪些行为与“盲人”身份相符?用波浪线画出其中一处。
    3. (3) 在下面括号里填写⑤—⑩段中反映小雪花情感变化的词语。

    4. (4) 针对“小雪花的泪”,下列理解恰当的是( )
      A . 太阳出来后小雪花被一点点融化成了雪水。 B . “下雪啦”的呼声很多,可是小雪花不能加入他们的行列。 C . 小雪花因为误解了盲人叔叔而后悔不已,心里感到十分难过。
    5. (5) 第⑨段中,盲人叔叔说“下雪啦,下雪啦!”时会想些什么?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