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2024年九年级语文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4-06-19 浏览次数:17 类型:中考模拟
一、班级举行“岁月如歌,致敬青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20分)
  • 1. 【青春·名言】根据语境,看拼音写汉字。

    ◎青春是一本太 cāng 促的书。(席慕容)

    ◎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 tuì色。(雨果)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

    huī宏的想象,炙热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塞缪尔·厄尔曼)

  • 2. 【青春·姿态】“青”与“春”合成一词,代表了最好的人生阶段与状态。观察以下图片中的字形,参考“古籍查阅”,阐释“青春”含义。

    古籍查阅

    ◎青,生也。象物之生时色也。(《释名》)

    ◎春,推也。从帅(草)屯,从日,帅春时生也。(《说文解字》)

  • 3. 根据语境,填写古诗文名句。

        青春,是一种姿态。它是李白离乡远游时,那份“仍怜故乡水,①”的不舍柔情;是刘禹锡被贬之际,抬头望见“②,便引诗情到碧霄”的一抹明媚;是苏轼出游遇雨时,选择“③的悠然慢行。

        青春,也是一场宣言。它是杜甫望岳而发的“④”的壮志豪情与远大期许;是谭嗣同冲破罗网而疾呼的“河流大野犹嫌束,⑤”的革新追求与无尽渴望。

        青春,更是不忘初心的追寻。它是“溯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⑥”的不懈与坚持;是“以中有足乐者,⑦”的知足与坚守。

  • 4. 【青春·话语】

    在下面文字画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语言的灵鬼。未经过大脑思考的表达是无力的,未经过思想冶炼的语言是没有生命力的。

        ①青春话语应该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样子,不卑不亢,字正腔圆,掷地有声,既有优雅的谈吐,又有真挚的温情,还有灵动的智慧。

        ②时尚表达不应是各种梗堆在一起的语言文字游戏,不应只有耍宝炫酷、标新立异的语言外壳。③青春话语既不应是老气横秋的故作深沉与附庸风雅,也不应是奶声奶气的哗众取宠与讨巧卖乖。④时尚表达应是真惰实感与文化素养的深度融合,并承担起创造文化、引领思想的时代重任。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①②④ C . ③①④② D . ①③②④
  • 5. 【青春·寄语】

    每个汉字都包含着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从下列汉字中任选一个(或自定一个字),借鉴文段中画线句子的拆字方法,补写寄语,赠予即将毕业的同学。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短暂年华,绚丽人生。用青春的热血点燃未来的希望,让人生的每一个角落都色彩飞扬。在这忙碌而充实的人生旅途中,我想赠予你一个“忙”字,“心”“亡”为“忙”,人一忙,“心”就丢了;忙里偷闲,让“心”回归,人才会安宁,事才会丛容。

    A.羽B.意C.____ (自定一个字)

二、班级开展“亭之美”研学活动,请你参与。(10分)
  • 6. 阅读

    亭:观万景得大全

    舒璚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秦汉时期大约十里设一亭,这也是“十里长亭”说法的由来。然而,今天说起“长亭”,中国人多半不会产生沿亭缉盗的联想,反而充满“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愁绪。古人对于离别,最经典且浪漫的表达有两种:一是阳关折柳,一是长亭送别。只不过天下之大,阳关只有一处,长亭却处处可见,以亭寄托离情、乡思、旅愁也更加普遍。

        从管理治安奸盗的肃杀衙门,到充满离愁别绪的意境象征,“十里长亭”的这一段演变之路,究竟是怎样走过的?

        汉代的亭不仅数量多,种类也多——在街道边为“街亭”;在城门旁为“门亭”:在城厢内为“都亭”;在村舍外为“乡亭”……这些都是担负防御、缉盗责任的公所,职能类似今天的治安岗亭。此外还有“五里一邮”的邮亭。

        古人出行,长途漫漫。十里长亭、五里邮亭的存在,本是出于治安警备和邮驿传递的需要,是一个方便缉捕官员、传信差役更换马匹、补给粮草的地方,为行旅止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正是因此,亭渐渐具备了驿馆的特性,成为一处“暂停”之所,让旅途中的人们有了一个迎来送往、驻足暂歇的地方。所以,到了东汉末年,应劲于《风俗通义》里注解道:“亭,留也。盖行旅宿会之所馆。”刘熙在《释名》中则说:“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

    亭,这个原本负责“民所安定”的建筑,至此已基本完成了功能的转变。“十里长亭”的无限诗意,也随着一代代行旅之人的脚步,在山河大地间,徐徐展开。

        中国戏剧史、文学史上极为著名的一幕场景是《西厢记》的“长亭送别”。在古人的诗词文章里,“长亭分别”的基调,无一不是悲伤惆怅的,如唐代诗人王勃的“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李白的“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长亭,用远去的路程,“拉长”了世人的离情,放大了愁绪,让人心有威戚。

        “长亭送别”的基调就是一种含蓄的悲情,它是独属于中国人的离别的浪漫。

        亭是传统古建中最为开敞的一类,几根柱子便撑起整座建筑,可以玲珑得不能再玲珑。这样的设计,最初可能有节省建筑材料的考量,但更重要的在于实现“观望”的目的,可能是瞭望敌情、消防等,也可以是观览周围的风景。

        亭以开敞的空间特征,为人提供了面向自然的开阔视野。东晋王羲之在著名的《兰亭集序》中即这样表达:“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在亭中远眺,可以使人放开胸怀,观察宇宙万物,享受视听的娱乐,而宋代文豪苏轼为《涵虚亭》赋诗,则阐述得更加深刻:“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

    亭,营造了“虚空”之感,而中国古典的哲学精神里,有特别讲究“虚静”,老子曰:“虚静极,守静笃。”坐观于“空”亭当中,正可与人内心的虚静状态相对应。唐代诗人刘禹锡咏亭“故令无四壁,晴夜月光来”。亭,为观览而摒弃四壁,为遮挡风雨而设顶,哪怕身处山崖险石上,也使人有安然之感……亭一边为人们提供庇护的场所,一边满足着人与自然亲近的追求。

        魏晋南北朝以降,亭受到越来越多的文人士大夫的观照,加入了“畅耳目,达神气”的文化感,也成为越来越美的建筑。

        唐代的亭子,又有“胜屋”的美称,既因为许多亭子都身处胜境,也因为亭子被打造得越来越婀娜多姿——形式上突破了常见的四角方形,四角、六角、八角和圆亭出现了,这从敦煌的唐代壁画、存世的亭阁式塔中可见。人们还创造出暑天于屋檐放水、下注如落雨,使亭内温度降低的“自雨亭”;可进行曲水流觞游戏的“流杯亭”等。

        或许正是对亭的美好意境的喜爱,增添了人们修造“美”亭的渴望,以至于亭成了山水间最美的“休止符”——有风景的地方就有亭,因为要停下来看风景,也要在风景里看见亭。

        亭与自然的紧密关系,注定它不会仅仅停留在大山大水之间。大约从南朝开始,亭被移入山石湖塘、竹木花草的园林中,在遮阳避雨、休栖游赏的实用功能外,增添了隔景造景的效果和托物言志的情怀。

    (选自《中华遗产》杂志,有删改)

    1. (1)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汉时期的“亭”是驿馆,为行旅止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B . “长亭送别”的“长亭”是亭名,常与离愁别绪联在一起。 C . 由于越来越多文人士大夫的观照,亭成为越来越美的建筑。 D . 魏晋南北朝时,亭才开始作为园林建筑,在园林中出现。
    2. (2) 元宝亭被网友戏称为“中国最丑建筑物”。联系文章内容与下图,推测网友如此评价的原因,概括出两点。

      坐落于山顶的元宝亭

    3. (3) 浙江省文物局等单位联合举办“营造浙江”系列活动,小组决定参加暑期“亭之美”研学活动。从下面主题中任选一个,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研学主题的可行性。

      研学主题

      A.亭,心灵相契的精神载体B.亭,匠心艺术与诗意生活的结合

       (提示:可从亭的外形、亭与自然、亭与文人等角度进行阐述)

三、班级同学开展文学作品欣赏活动,请你参与。(20分)
  • 7. 阅读

    做一个穿皮鞋的人

    鲍尔吉·原野

    我在麻黄堆上玩耍时,发现家属院走过来一个穿皮鞋的人。我放下钢叉,穿鞋,追随其人而去。

    麻黄即麻黄渣,如褐色的松针,气味绮靡腐败——家属院的人从制药厂买来,晒干作燃料用。我们在上面攀爬作耍,叉起散扬,一切做法都获主人满意,因为风干得快。而光脚在上面践踏,暖如酒糟。那时,哪一家卸下高如屋庐的麻黄,都让人雀跃而喜。

        穿皮鞋的人不理会麻黄,往小卖店走去。他难道不喜欢这么有趣的游戏吗?

    我尾随。以前见过穿皮鞋的人,但这人的皮鞋高级,黑而亮,走在小卖店的砖地上,“咔、咔”,步子很慢,声音沉着清晰。卖货的女人全都停止了谈话,从栏柜里探头看这双皮鞋。“咔、咔”,他停下来,把架上所有的货看了一遍,说:“请把茶缸给我看一下。”

    两个女人抢着把搪瓷缸子放在玻璃柜上,两个,上面画着鸳鸯。这缸子能盛一斤开水。

    “请把……一下”,这是多么好的句式。后来,我曾在军工厂的旧仓库里练过这句话,然后递上两个一模一样的缸子,只是脚下没皮鞋。我把两块扁平的鹅卵石绑在脚底下,在仓库的轧钢板上走,“咔、咔”,停下。“请放回去”,后一句也是穿皮鞋那人说的,售货员赶紧把大缸子放回去。

         “咔、咔”,我脚下的鹅卵石没走几步就脱落了,而且走起来不合脚。穿皮鞋的人看起来双脚非常舒服。他沿着昭乌达路一直往北走,路过体育场和回民商店,步履始终“咔、咔”,比钟表还准。我对这种节奏心仪,踩着同样的点儿,当然是走在他后面。

         “请把……一下”,我边走边在心里背诵他说的话,这话很像后来演的罗马尼亚电影的台词。小卖店的女人哪听过这个,吓成那样。他的皮鞋边缘沿脚踝露出灰袜子,鞋带系成横式,而非交叉。

    力量传到前脚掌时,皮鞋很自然出现一些褶,随即消失。当皮鞋走在大街上的时候,楼房、马路牙子和桃花都显出意义。意义是它们和“咔、咔”有一种神秘的联系。

        突然,我想到了“理想”这个词。老师无数遍追问我们有没有理想,有,当然有,只是还没有遇上。当飞行员和农艺师都是当年骗老师的。今天我终于可以说:我的理想是做一个穿皮鞋的人!这不是理想是什么?如果不是,我能够从高高的麻黄堆上跳下、追随他走到遥远的向秀丽商店吗?再往前,就是发电厂了。

    皮鞋是什么?威严、沉着,当然还闪亮。主要的是其“咔、咔”和我内心的节奏形成一致。我一定要穿皮鞋。为此,我走遍了赤峰的所有商店,那些皮鞋都太大。后来在直家大院边上的商店发现一双为我而备的皮鞋,深褐色,14元。我向我妈痛陈必须穿皮鞋的理由,要来14元,飞跑到直家大院,交钱、试鞋(鞋有一股陌生的气味,而系鞋带使我激动得手忙脚乱),走两步,小。再走,脚疼得不能忍受。

    原来皮鞋不是人人都能穿的。没有皮鞋,那些高级的话都没地方用了:

        ——请把茶缸给我看一下。

        一请放回。

        我把皮鞋放在商店的栏柜上,回到家属院的麻黄堆前,继续跳踉作要,心中怅然:我差点成了一个穿皮鞋的人。

    (选自《白银的水罐——鲍尔吉·原野散文》)

    梳理探究任务单

    【探究任务】如何理解从“做一个穿皮鞋的人”到“差点成了一个穿皮鞋的人”的心路历

    程梳理角度一:皮鞋的“咔、咔”声

    以前见过穿皮鞋的人,但这人的皮鞋高级,黑而亮,走在小卖店的砖地上,“咔、咔”,步子很慢,声音沉着清晰。

    “咔、咔”,他停下来,把架上所有的货看了一遍。

    我把两块扁平的鹅卵石绑在脚底下,在仓库的轧钢板上走,“咔、咔”,停下。

    “咔、咔”,我脚下的鹅卵石没走几步就脱落了,而且走起来不合脚。

    他沿着昭乌达路一直往北走,路过体育场和回民商店,步履始终“咔、咔”,比钟表还准。

    当皮鞋走在大街上的时候,楼房、马路牙子和桃花都显出意义。意义是它们和“咔、咔”有一种神秘的系。

    皮鞋是什么?威严、沉着,当然还闪亮。主要的是其“咔、咔”和我内心的节奏形成一致。

    梳理角度二:____

    ……     ……

    梳理角度三:“我”对皮鞋心理认知的变化

    今天我终于可以说:我的理想是做一个穿皮鞋的人!

    我一定要穿皮鞋。

    原来皮鞋不是人人都能穿的。

    我把皮鞋放在商店的栏柜上,回到家属院的麻黄堆前,继续跳踉作耍,心中怅然:我差点成了一个穿皮鞋的人。

    1. (1) 细读“梳理角度一”内容,联系上下文,判断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实写与虚写角度来看,前几段都是真实的“咔、咔”声,而(9)ID两段中“咔、咔”声是虚写。 B . 皮鞋的“咔、咔”声在文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节奏,它与“我”的心理节奏形成了微妙的呼应。 C . 皮鞋的“咔、咔”声贯穿全文,成为“我”和穿皮鞋的人之间直接沟通的纽带。 D . “我”试图用鹅卵石模仿皮鞋的“咔、咔”声,表达了“我”对穿皮鞋的向往。
    2. (2) “梳理角度二”从下面哪个角度梳理,能更好完成探究任务?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A.那人脚上皮鞋的样子 B.那人说话的句式

    3. (3) 根据“梳理角度三”,联系全文,探究“我”回到家属院麻黄堆前跳踉作耍时心理“怅然”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4. (4) 文中“我”对皮鞋的心理认知发生了陡转,“陡转”是叙事作品中一种重要的手法。结合备选名著中的“陡转”情节,赏析其表达效果。

      [备选]     A.《西游记》(如孙悟空被逐出师门)

      B.《简·爱》(如简·爱从桑菲尔德庄园出走)

                C. 自选教材中涉及的名著

四、同学们探究“世外桃源”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的原因,请你参与。(20分)
  • 8. 阅读

    刘阮遇仙

        汉明帝永平五年,刘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经十三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永无登路。攀援藤葛,乃得至上。各啖①数枚,而饥止体充。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甚鲜新,复一杯流出,有胡麻饭掺,相谓曰:“此知去人径不远。”便共没水,逆流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绝,问:“来何晚邪?”因②邀还家。金银交错,床头各有十侍婢,敕云:“可速作食。”食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甘美。食毕行酒,有一群女来,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十日后,欲求还去,女云:“君已来是,宿福所牵③,何复欲还邪?”遂停半年。气候草木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女曰:“罪牵君,当可如何?”逆呼前来女子有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既出,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

    (选自刘义庆《幽明录》,有删减)

    【注释】①啖:____.②因:____③牵:____;

    1. (1) 为了便于同学读懂文意,参与探究,请将【注释】补充完成。
    2. (2) 作为同时代的志怪故事,《刘阮遇仙》《桃花源记》有何异同?填写表格,完成梳理。

         ②   ③  ④

    3. (3) 根据“补充资料”,推测小组进一步探究的是以下哪个内容?阐述理由。

      A.陶渊明为什么不像《刘阮遇仙》那样对桃花源进行大胆的虚构和想象?

      B. 《刘阮遇仙》和《桃花源记》所体现的社会理想有哪些共同点和差异?

      补充资料

      (一)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乐,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选自老聃《道德经》八十章)

      (二)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赛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选自《大道之行也》)

      (三)

      及惠帝之后,政教陵夷,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需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

      (选自《晋书》卷二十六志第十六)

    4. (4) 为了探究《桃花源记》对后世的影响,小组收集了以下资料。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西村

      [宋代]陆游

      今年四月天初暑,买蘘曾向西村去。

      桑麻满野陂水深,遥望人家不知路。

      再来桑落陂无水,闭门但见炊烟起。

      疑是羲黄上古民,又恐种桃来避秦。

       (选自《剑南诗稿》)

      ①诗人两次来“西村”,感受有何不同?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②末句“恐”字使用精妙。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赏析。

    5. (5) 基于上述探究过程,概述“世外桃源”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的原因。
五、班级进行写作活动,请你参与。(50分)
  • 9. 老人乘高铁到杭州旅行,候车时却面露难色,不知道自己应该在哪里候车。依据下面三幅图,按要求记录你帮老人解惑的话。

    【写作要求】①语言得体,条理清晰;②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③120字左右:④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等。

  • 10. 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如同一张地图,每个人都在上面寻找属于自己的路。人们走的路,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多有人走的路,一种是少有人走的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写作提示】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记叙文:也可以发挥联想与想象,进行文学创作:还可以自己提炼观点,展开论述,写一篇论述文(可以是演讲稿、书信等)。

    【写作要求】①标题自拟,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作、抄袭;④不得出现透露考生信息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