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边城》的牧歌图式指向一个文化隐喻时,诗意的中国形象诞生了。我在这里使用“形象”一词,因其作用重大,特作一些说明。我们知道,一般文学理论意义上的形象分析倾向于个别的典型人物,而在50年代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形象学兴起后,“形象”一词的使用被泛化了,它与特定国家、民族,或某类人等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名词联属,形成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如“美国形象”、“俄国形象”、“英国形象”等。这一形象的范围不限于人,它还可以包括风物、景物描述,甚至观念和言词,总而言之,它是存在于作品中关涉民族与国家的主观情感、思想、意识和客观物象的总和。形象学研究的重点,是文学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和它必然伴生的自我民族形象,以及形象背后隐涵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冲突。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异,相互间的曲解、夸饰和想象是必然的,恒常的,因此,形象服从的不是写实定律,而是民族想象的有效性和合乎逻辑性。我们在《边城》研究中引入这一概念,是为了把牧歌的文化隐喻置于中国被动现代化,以及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生成的背景中来考察。
像所有形象学意义上的形象一样,“中国形象”也是一个极具统摄意味的概念,它是中华民族在整体意义上对自我的看法的具象表达。《边城》的牧歌属性充分展示了乡土与传统的诗意,以最为贴切和概括性的形式,将30年代的中国想象——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它的苦难,它的文化优势——凝聚成可感的艺术造型。这形象是崭新的,文坛被“国民性话语”和“阶级话语”支配多年后,一个焦虑中的民族渴望借助文学的形式,展示自己文化的魅力及生命力,《边城》应运而生。
一部文学作品,其文化隐喻被提升到民族、国家形象的层面上,除艺术品质的精湛外,高度的概括性和相当的容量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现代文学中,能当如此评价的作品十分罕见,而鲁迅的《阿Q正传》和沈从文的《边城》是其中最有代表性、文化隐喻又完全相反的两部。我们不应该将两部作品中反映的民族的双重根性指认为一个毋须求证的事实,而应该意识到民族形象的建构性和被阐释性,它依附于不同的知识体系。鲁迅的《阿Q正传》是启蒙话语的杰作,沈从文的《边城》的文化隐喻则要放到近现代文化守成主义思潮中去理解。
启蒙主义和文化守成主义是后发国家对被动现代化的两种主要回应模式。按照美国汉学家艾恺所下的定义,“现代化”指“一个范围及于社会、经济、政治的过程,其组织与制度的全体朝向以役使自然为目标的系统化的理智的运用过程”。现代化进程使社会能够更有效地调动资源和劳动力,为国力强盛和人民富足开辟道路,因而得到广泛拥护。另一方面,现代化对任何事物唯一的价值标准就是功利性和效率,这使它必定强调结果的评价,也预设了道德的相对性甚至道德真空,人的工具化和物化也就成为必然之事。由于其与人性的目标相悖,与历史所衍生的诸多文化和道德价值相悖,现代化又不断受到激烈的批判。
在非西方的后发国家,如中国,现代化进程不同于西欧,它是一个被动的、外来的和强加的过程,并伴随着殖民者的军事入侵和经济掠夺,同时又与本国传统发生剧烈的冲突。因此,现代化及其衍生的观念在唤起民众空前的皈依热情的同时,也激发了民族的屈辱感和自尊心,引发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文化上的启蒙主义和守成主义是这种现代化进程在思想上的必然反应,在中国近现代,文学成了这种反应的重要表现形式。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主义作家,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阿Q正传》将启蒙主义的核心命题“国民性批判”推到极致,塑造了阿Q形象。由于“国民性”命题的特定指向,加上鲁迅高度的艺术概括和提炼,阿Q形象成为国家和民族形象的代名词,它的价值判断是负面的。
被动现代化,如在其他非西方国家一样,在中国也激起了相反的文化守成主义思潮,从辜鸿铭、梁启超,到梁漱溟、学衡派等,众多的知识精英为本土和传统文化张目。他们在强调差异中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和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文化守成主义在文学上的表现,萌芽于五四时期的乡土抒情之作,作为寻求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20年代周作人的一部分散文,废名的小说,表达了作家对地方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眷恋与依赖。进入30年代,一代京派作家如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芦梵、林庚等,更以流派的规模,对传统和乡土作诗意诠释。五四主流文学中的乡土与城市之间形成的张力在京派作家笔下获得新的阐释和意义,并且得到升华;此外,在“乡愁”的发酵,“古都”的回眸,“原始人性”的塑造,及“古典意象”的挖掘等方面表现新的民族形象的多角度尝试。可以说,1934年初沈从文的颠峰之作《边城》发表前后,一个整合、提升新的中国形象的文学外部环境已然成形。
(选自《〈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
鲁迅和沈从文代表了现代中国面对乡土社会的两极,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洗礼,面对乡村社会显现出的基本姿态是逃离,试图以启蒙者的姿态来唤醒民众,改造乡土社会的愚昧。沈从文则站在另一极,传达出来的是对乡土的依恋,是回归乡土。他摆出的不是一种启蒙者的姿态,而是一种保守的姿态。(宁夏《乡土的逃离与回归》)
打我身边路过的世界
汤世杰
在峡谷里行走,满目都是新鲜,世界犹如初降,仿佛一切都刚刚诞生,巨大的、既柔和又飙烈的娴静与安详,你很想去揣摩、体验她在亿万年前的造山运动中,所经历过的一切;岩石与岩石间相对移动时送出的串串火星,隆起或沉落的巨大山体,从地底深处涌出的、通红的,四处奔行的熔岩,和像刀剑剐蹭玻璃天空一样刺耳的吓人音响……
那是一座大峡谷亿万年亲历过的景象,只是从那以后,已很少有人再次想起。我也只是突然想了起来,想起了那些壮丽的原初。
当然,走,一直走,也总会有走累了走渴了、什么事都不想做的时候。那时不妨找个地方站一会儿,或索性坐下来,歇歇腿脚,喘口气儿。其实人在西陵峡峡谷里,也难得真能歇着——腿脚停了,步子停了,眼睛却总也停不下来,心更是停不下来。
那天歇息的地方,是峡谷半山上,路在那里向江流中间鼓凸出去,绕出来一个小小的回头弯,就像一个天然的观景台,近乎天造地设一般。那些亿万年前在造山运动中形成的山崖,都裸露着它们凭肉眼就能看出、清晰度十分容易辨识、有着巨大倾斜度的石纹肌理,一座座都狠狠地直插江底,显得既生猛成式,又生气勃勃,绝无呆滞衰朽之象。①有时猛然看去,那些山崖似乎都还在继续奔行着,步子既大且急,树木草叶看上去跟不上它的步伐,都斜斜地落在了身后。在一条大江上修建了一道又一道大坝后,峡谷里的江水,早就失去了建坝前那样的汹涌湍急,但即便在阳光下,一江流水的潺潺而行,仍然是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的,②世界——是的,整个世界——仿佛都正在从我面前路过,打马而去。
时光汹涌。而每一天,都短得只在一瞬之间,让你也让我,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就匆匆逝去,生命的错过总如大江东流,又无反顾。
世界在走过,从我面前走过。
走过就是路过。
意识到这一点我多少有点惊奇,有点兴奋——从来,不都是我作为一个人,在世界上走嘛,我们以为大地是不动的。原来,只要换一个方向,世界也可以看作是从我面前走过的啊。
突然想起,天地山川与人类的顾盼相望,古已有之。从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到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都是阅透千古的扼腕之叹。世界在他们面前是灵动汹涌、生生不息的。
曹孟德顾盼自雄,用那种由从他面前路过的世界所领悟的盛大与宏阔,为自己的理想霸业做了有力的心理暗示。陈子昂则顾盼自孤,这个怀有大抱负的诗人,却在面对那个从他面前路过的世界时,念及大千世界的博大与悠长,而感到一己之力的微小与单薄。③当下,还有几人会回味人与世界的那种互相路过的关系?
我那样的惊喜就感性且寻常多了,并不能证明什么,比如人的了不起什么的。人生逆旅,就非过客。人一直不过是世界这个庞然大物的过客。只是在那一刻,在某个转瞬即逝的时段,世界也是一个打个体生命面前路过的过客。于是我尽力让自己沉下心来,只想好好看看、好好体味一下,这世界到底是怎么打马而去,从我身边路过的。
峡谷里的世界看似狭窄,实际上那是一种巨无霸的狭窄。峡谷两边的山并不狭窄,夹在两山之间的峡谷其实也不狭窄。狭窄是一种错觉,因江的绵长而产生。这世上,有许多事,都不可想,不可语。你一想就会陷入巨大的不可知,陷入这个星球时光的浩渺无际与你人生的短暂无常的巨大悖论之中,远古造山运动的余波还在继续。峡谷两边看不见的山崖深处,岩石还在解体、崩裂、坍塌,某些地段的泥土还在流失,地下水继续在暗中改变着一切。而在峡谷的上方,头顶,日日夜夜,都有仅凭眼睛未必能够看见的,缓缓移动着的灿烂星云。想一想,平时我能注目的,大约也就只是些表皮的日常物象,一片阳光、一丝云、一场雨以及一年到头时新时续刮着的一阵阵风,注目它们当然是应该的。它们关系着我的日常。它们当然也在打我面前路过,按照它们自己的节律。万物都在默默赶路,不知来自哪里,也不知去向何方。
峡谷里,人不少不多。仔细些看,会看到那些农舍内外、橘子树下、橙子林里,都有人在做活路。只是因为离得太远,看不大真切——山太高、水太长、峡谷太深,人因而显得微不足道。
我看见对岸的山脚有个村子,村子里有人,我喊了几声,他们没有听见。我知道峡谷的江上有条船,船上面有人,我打一声呼哨。他们也没听见。
峡谷并不空,至少有一道山岩听见了我的问候,它悠缓地应答我的那声嘿——一直在峡谷里飘浮回荡,不肯坠落。
不远处的一个人,就在这时进入了我的视线。他随那个路过我的世界一起走了过来。他像是在林子里干了一阵什么活后,刚刚走出来的,汗水涔涔的额头,在他钻出林子时,像玻璃那样有过一道闪光,转瞬即逝。就凭这,他依然是那个路过我的世界的一部分。
④多希望他也看见了我啊!可惜他没往我这边瞥上一眼。哦,如此,即便我愿意,我也没法让我成为路过他那个世界的人了……
材料一:
晋公子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有贤士五人。献公为太子时,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逃,凡十九年。其后壬寅,重耳入于晋师。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尽行赏,周襄王以弟带难,出居郑地,来告急晋。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推曰:“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开之,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此乎?与女偕隐。”至死不复见。
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①欲上天,五蛇②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从亡贱臣壶叔曰:“君三行赏,赏不及臣,敢请罪。”文公报曰:“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者,此复受次赏,三赏之后故且及子。”晋人闻之,皆说。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以贵富有人易,以贫贱有人难。今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穷矣,贱矣,而介子推不去,有以有之也。反国有万乘,而介子推去之,无以有之也。能其难,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
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悬书公门,而伏於山下。文公闻之曰:“嘻!此必介子推也。”令士庶人曰:“有能得介子推者,爵上卿,田百万。”或遇之山中,负釜盖簦,问焉,曰:“请问介子推安在?”应之曰:夫介子推苟不欲见而欲隐吾独焉知之遂背而行终身不见。
人心之不同,岂不甚哉?今世之逐利者,早朝晏退,焦唇干嗌,日夜思之,犹未之能得;今得之而务疾逃之,介子推之离俗远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有删改)
【注】①龙:喻重耳。②五蛇:指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和介子推五位贤士。
①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
②今世之逐利者,早朝晏退,焦唇干嗌,日夜思之,犹未之能得。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③ , 闲伴诸儒老曲台④。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⑤百遍开。
【注】①韩魏公:北宋宰相韩琦。②金罍(léi):泛指酒盏。③东阁:汉代公孙弘“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④曲台:太常寺,主管礼仪制度。⑤新诗:韩琦新赋的诗,诗中含有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之气。
辣椒,是中国人餐桌上一味重要的“调味品”,它带来的爽快滋味,总是让很多人无法或掉。不过随着大家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不少人觉得吃辣会致痘、会伤胃、会……但其实, A , 适当地吃,反而会带来不少好处。
辣其实不是一种味觉, B , 它是通过辣椒中一种独有的生物碱——辣椒素刺激痛觉传导的神经通路而产生的。大脑感觉到了疼痛,便释放内啡肽来平衡痛感,让人产生愉悦情绪,同时还有助于压力的缓解。
辣椒素可刺激消化液的分泌,①从而提高肠胃蠕动,有效改善食欲不振的问题,②并排除消化道中积存的食物残渣及气体,促进消化。③根据研究表明,少量的辣椒素可以增加胃粘液的分泌,④修复胃粘膜,促进溃疡愈合,⑤甚至还可以促使胃癌细胞凋亡,对胃能起到一定保护作用。⑥另外,《英国医学期刊》提到,相比每周吃辣少于一次的人,⑦每一两天吃一顿辣的人,死亡率可降低14%。⑧但要注意,若长期过量吃辣则会损伤胃粘膜,⑨可能增加胃癌风险,甚至引发慢性胃炎。
知道情人滋味便知道苦学二字是骗人的话。学者每为“苦学”或“困学”二字所误。读书成名的人,只有乐,没有苦。据说古人读书有追月法,刺股法,及丫头监读法,其实都是很笨。读书无兴味,昏昏欲睡,始拿锥子在股上刺一下,这是愚不可当。一人书本排在面前,有中外贤人向你说极精彩的话,尚且想睡觉,便应当去睡觉,刺股亦无益。不睡觉,只有读坏身体,不会读出精彩来。刻苦耐劳,【A】淬砺奋勉是应该的,但不应视读书为苦。视读书为苦,第一着已走了错路。天下读书成名的人皆以读书为乐;汝以为苦,彼却沉【B】miǎn以为至乐。必如一人打麻将,或如人挟妓冶游,流连忘返,寝食俱废,始读出书来。以我所知国文好的学生,都是偷看几百万言的《三国》、《水浒》而来,决不是一学年读五六十页文选,国文会读好的。试问在偷读《三国》、《水浒》的人,读书有什么苦处?何尝算页数?好学的人,于书无所不窥,窥就是偷看。于书无所不偷看的人,大概学会成名。
有人读书必装腔作势,嫌板凳太硬,嫌光线过弱,嫌肚子太饿,这就是读书未入门,未觉兴味所致。有人做不出文章,怪房间冷,怪蚊子多,怪稿纸发光,怪马路上电车声音太嘈杂,其实都是因为文思不来,写一句,停一句。一人不好读书,总有种种理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其实读书是四季成宜。所谓【C】“书淫”之人,无论何时何地可读书皆手不释卷,这样才成读书人样子。欧阳修在马上厕上皆可做文章,因为文思一来,非做不可,非必正襟危坐明窗净几才可做文章。一人要读书,则澡堂、马路、洋车上、厕上、图书馆、理发室,皆可读。
①写出A处加点字的拼音:。
②根据B处的拼音写出汉字:。
③写出C处引号的用法:。
“显眼包”,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爱出风头、张扬显摆,同时又有点丢人现眼。当下内卷高压时代,显眼包因与众不同而大受欢迎。称某人或物为“显眼包”,不仅在于其表面“爱出风头”,更在于其内在的活力外溢。但不是所有的显眼包都会惹人喜欢,“显眼”不是“显摆”,更不能成为“现眼”。
读完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