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北区、鱼峰区2024年中考三模历史试题

更新时间:2024-07-02 浏览次数:8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定的答案标号涂黑)(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 1.  《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大禹治水事迹最能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 )
    A . 自强不息精神 B . 无私奉献精神 C . 爱国主义精神 D . 民族主义精神
  • 2. (2023·黄冈) 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 . 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 . 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 . 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 3.  《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讲到:“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甘英出使大秦 B . 班超出使西域 C . 张骞通西域 D . 郑和下西洋
  • 4.  据研究,南朝时截止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90万,以侨居在长江中下游为最多。渡淮南移的北方人口数,约占刘宋全国总人口数的1/10,约占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总数的1/8.北方人“渡淮南移”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B .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 . 南方社会秩序混乱 D . 南北发展差距加大
  • 5. 阅读下表,导致隋至北宋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发生变化的制度是隋至北宋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统计表( )

    朝代

    北宋

    比例

    17.2%

    24.5%

    461%

    A . 分封制 B . 科举制 C . 世袭制 D . 郡县制
  • 6. (2024·惠东模拟)  军机处设立之后,每日折奏多者至五六十件,年终十二月二十日为最末之一日,折奏为多至百余件,或明发上谕,或廷寄,皆于当天办完,未有压搁至一日者。这表明军机处( )
    A . 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B . 行政办事效率较高 C . 行政程序非常繁琐 D . 保密意识极具强烈
  • 7.  下侧漫画《望“风”而起》描绘了1911年的中国时局。画面中的“风”来自( )

    A . 南京 B . 北京 C . 南昌 D . 武昌
  • 8.  重庆《大公报》1945年8月29日社评:“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这则社评反映出当时国人的迫切愿望是( )
    A . “要和平,争民主” B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 . “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 . “打倒列强,消灭军阀”
  • 9.  下图是新中国某时期农村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亿吨),出现图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

    A . 开展土地改革 B . 抗美援朝胜利 C . 掀起“大跃进” D . 实施“一五”计划
  • 10.  中英谈判的见证者罗宾·巴特勒回忆道:“在谈判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关键构想,为谈判的成功和香港主权的和平移交打开大门”。文中的“关键构想”是(    )
    A . “一国两制”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 “一带一路” D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11.  中世纪西欧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由此可见,西欧庄园( )
    A . 带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有利于城市自治的形成 C . 体现了王权专制的色彩 D . 呈现出自然经济的特点
  •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殖民地在经济上摆脱宗主国束缚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西班牙、葡萄牙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剥削,引起殖民地的普遍不满。宗主国统治力量的削弱,为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材料反映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 )
    A . 背景 B . 经过 C . 结果 D . 影响
  • 13.  苏联“一五计划”要求国民经济建设将投资646亿卢布,工业投资为195亿卢布,其中重工业占3/4以上。“二五计划”规定国民经济建设将投资1330亿卢布,其中工业投资为695亿卢布,重工业投资为534亿卢布。据此可知,苏联工业化的重要特点是( )
    A . 工农业协调发展 B . 尊重商品货币关系 C .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 意在提高军事实力
  • 14. (2023·阜新) 苏联解体后,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对美国的“单级世界”造成重大冲击,由此可见,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方向是( )
    A . 凡尔赛体系 B . 华盛顿体系 C . 两极格局 D . 多极化趋势
  • 15.  下面这组图片可以用于研究(    )

    A . 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强 B . 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 C . 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 D .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二、非选择题(16题10分,17题11分,18题9分,共30分)
  • 16.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初年,益州(四川)用铁钱,体重值小,1000个大钱重25斤,买1匹绢需要90斤到上百斤的铁钱,流通很不方便,于是成都十六家富商集资联合发行“交子”,开民间金融的先声。

    ——摘编郭彦岗《中国历代货币》

    材料二:实际上,工业革命的技术早已存在,但因为缺乏大量及长期资金支持,无法转为规模化生产。1694年,英国成立英格兰银行以募资解决财政危机,由此拉开金融革命的序幕。围绕英格兰银行建立起的遍布全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为棉纺织、煤炭和钢铁企业提供贷款,满足了工业化过程中大规模的资金需求。经过工业技术革命,英国银行累积了巨额资本。

    ——摘编自《全球产业金融观察报告(2018)》等

    材料三:1781年至1793年,英国销往中国的工业品只有1600万元,仅及中国销往英国茶价的1/6,必须以白银来抵付贸易逆差。19世纪初,从广州流入的白银,每年约在100万两至400万两之间。然而,1821年至1840年,中国平均每年流出500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每年总收入的1/10。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1937年10月,陕甘宁边区银行成立,1941年国民党政府停发八路军和新四军军费后,边区银行共发行边币38亿元,积极主动承担党政军各项经费供给。陕甘宁边区银行还以大量资金支持机关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让陕甘宁成为敌后游击队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边区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的建设过程中,总结了一套金融事业发展的好办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围绕生产的业务方针,民办公助的群众路线,事业需要的贷款原则。

    ——摘编自陈争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发行“交子”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说说金融发展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3. (3) 根据材料三,说出19世纪上半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4. (4) 根据材料四,分析陕甘宁边区银行的作用。
  • 17.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回顾中法交往,以望过去,而鉴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88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特别派遣的“国王数学家”到达北京,康熙皇帝重视并亲自接见,正式开启了中法间的交往交流……法国的钟表、油画、纺织品等成为清宫内艺术创作借鉴的对象。地理测绘、数学、医学、建筑等科学领域,珐琅、玻璃、绘画、版画等艺术领域也受到法国的深刻影响。这一时期,大量中国工艺品和书籍进入法国宫廷和贵族的收藏视野,引发了以凡尔赛宫为中心“中国风艺术”创作风潮。

    ——摘编自徐秀丽《“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印象》

    材料二:随着这场战争的展开,清政府在频繁与法国接触后,权衡国内外情势,签署《中法新约》。中越宗藩体系崩溃,晚清政府的宗藩体系逐渐向近代外交转变,而且清政府外交目的、外交手段也在战争中逐渐形成和成熟。

    ——摘编自王建辉、李莹《从中法战争分析晚清外交思想》

    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初,新中国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政策,尤其是对法国的政策表现得灵活、务实。1963年底,周总理接见戴高乐特使富尔,谈到中间的共同点时说:“莫斯科三国(苏美英)部分禁核试验条约,你们没有签字,我们也反我们都要维护自己的独立和主权……不允许几个大国垄断世界事务”。

    ——摘编自王惠《新中国外交》

    材料四:60年来,中法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战略抉择,始终致力于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通过平等交流促进文明互鉴、通过多边协调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两国关系创造多个“第一”、取得丰硕成果,不仅造福于两国人民,也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发挥重要作用。

    ——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就中法建交60周年的贺电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7-18世纪中法交往的特点。
    2. (2) 写出材料二中“这场战争”的名称。并根据材料二,指出“这场战争”带来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中法建交的原因。
    4. (4) 根据材料四,指出中法建交60年来保持稳定关系起到的作用。
    5. (5)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认识。
  • 18.  历史在各种因素、动力的助推下不断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史实

    14-17世纪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形成中的资产阶级提倡发扬人的个性,继而兴起了一场追求人文主义思潮的 ① 运动。

    19世纪三四十年代

    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 ②_的诞生。

    19世纪六十年代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美国开始南北战争, 日本开始全面向西方学习,进行明治维新。

    20世纪初期

    中国掀起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与科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20世纪四十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0世纪50年代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0世纪七八十 年代

    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改革最先在农村开始,到1983年, ③ (制度)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早在1980年,我国在 广东和福建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它们以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 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1. (1) 请将材料中的①②③处补充完整。
    2. (2) 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目的。
    3. (3) 综合上述材料,围绕“历史发展的动力”提炼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