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益阳市沅江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4-07-17 浏览次数:1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用2B铅笔将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在答题卡中相关答题栏对应题号下的空格涂黑)
  • 1. “翻开人类历史的记录本,从没有一页如中国大运河一般,将人类勤劳与勇气,文明与智慧标记得如此熠熠生辉”。中国大运河的开凿者是( )
    A . 梁武帝 B . 晋武帝 C . 隋文帝 D . 隋炀帝
  • 2. 秉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理念,并成就“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皇帝是( )
    A . 唐太宗 B . 唐玄宗 C . 武则天 D . 唐中宗
  • 3. 唐朝诗人王维对渝州之地描述道:登高远眺,万家井邑出现,两江之中舟船济济,水国乡民舟中行商,二水流过,分外澄明。王维的描述直接反映了渝州( )
    A . 政治清明 B . 文教昌盛 C . 经济繁荣 D . 民族交融
  • 4. 以下路线图反映的史实是( )

    A . 张骞出使西域 B . 玄奘西游 C . 文成公主入藏 D . 鉴真东渡
  • 5. “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这说明( )
    A . 唐诗的表现形式多样 B . 唐诗取材广泛 C . 科举制促进唐诗繁荣 D . 唐诗影响深远
  • 6. “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友好交往的是( )
    A .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 .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C . 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 .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 7. 唐宋时期,曲辕犁、筒车、秧马等农业生产工具能够在江南地区发明和推广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 耕作面积不断扩大 B . 轻徭薄赋政策的推行 C .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 重农抑商政策的奉行
  • 8. 有学者认为,他是一位“苦难诗人”和历经沧桑的时代歌手,其诗风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其诗作有“诗史”之称。“他”是( )
    A . 杜甫 B . 白居易 C . 李白 D . 辛弃疾
  • 9.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 )
    A . 掌握兵权的武将 B . 前朝的皇亲国戚 C . 富裕商贾的后裔 D . 饱读诗书的儒生
  • 10. 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宋代在各州府设置的以分知州权力的官职是( )
    A . 通判 B . 转运使 C . 丞相 D . 节度使
  • 11. 右是我市某校张同学在复习历史时整理的资料卡片,因他的疏忽漏写了标题,据卡片内容,他漏写的标题应是( )

    A . 宋夏和议 B . 澶渊之盟 C . 宋金和议 D . 靖康之变
  • 12. 在浙江杭州的西湖旁,有座著名的岳坟(右图)。

    葬于此地的人是著名的( )

    A . 抗辽英雄 B . 抗金英雄 C . 抗倭英雄 D . 抗元英雄
  • 13. 图是宋代市舶收入情况一览表(缗:货币单位),这些数据反映了宋代( )

    时间

    市舶收入

    977年

    30万缗

    978年

    50万缗

    1159年

    200万缗

    A . 商业贸易繁荣 B . 传统农业的发展 C . 手工业的兴盛 D . 海外贸易的发展
  • 14. 据史料记载,1279年,天文学家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观测”,其中南海观测点设在黄岩岛。据此判断,当时给郭守敬下旨的是( )
    A . 铁木真 B . 阿保机 C . 忽必烈 D . 阿骨打
  • 15. 国家统一,民族和谐,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以下几组名词中,能正确反映元朝社会发展状况的是( )
    A . 开封 中书省 驻藏大臣 B . 回族 行省制度 宣政院 C . 班禅 台湾府 西域都护 D . 达赖 伊犁将军 军机处
  • 16. 《经世大典》记载:海运时,惟凭针路定向行船,仰观天象以卜明晦。这体现了宋元时期( )
    A . 地理知识有长足进步 B . 对外贸易繁盛 C . 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 D . 造船技术提高
  • 17. 宋元时期,文学作品的世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下列作品中能够反映这一趋势的是( )
    A . 《诗经》 B . 《水经注》 C . 《离骚》 D . 《窦娥冤》
  • 18.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清朝乾隆末年时,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下列作物,属于明代引进的是( )
    A . 水稻和马铃薯 B . 玉米和葡萄 C . 花生和向日葵 D . 甘薯和石榴
  • 19. 右则是我国古代一部科技名著的插图。画面直观生动地描绘了我国古代造缸和端箭的生产过程和劳动者的形象。据此判断这部科技名著是( )

    A . 《齐民要术》 B . 《农政全书》 C . 《天工开物》 D . 《本草纲目》
  • 20. 明长城的修建,就地取材,挖壕筑墙,省工省料,以一道或多道绵延伸展的墙体为干线,构建了多层次,纵深的防御体系。它反映了长城是( )
    A . 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B . 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C . 地区之间交流的重要通道 D . 商业贸易的主要场地
  • 21. 徐光启突破了狭獈的文化优越感,主张虚心接受西方科学,他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前3卷,并建议开展分科研究。但徐光启开创的“格物穷理之学”并没有在中国产生近现代科学,其根本原因在于( )
    A . 科举考试的束缚 B .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C . 西方列强的入侵 D . 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
  • 22. “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尤其是在丝织、棉纺织行业中达到的水平,领先于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这一现象可能出现于( )
    A . 秦汉时期 B . 隋唐时期 C . 宋元时期 D . 明清时期
  • 23. 从设置宣政院到在台湾的建制,从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到康熙帝两次雅克萨之战,从设置驻藏大臣到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恰当的是( )
    A . 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B . 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 . 政治的成熟与创新 D . 外交的危机与冲突
  • 24. 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清朝,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清朝时期的戏剧,剧种不断增多,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最有影响的剧种是( )
    A . 昆曲和京剧 B . 豫剧和汉剧 C . 湘剧和京剧 D . 昆曲和豫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 25.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年代尺:

    材料二

    图一 北宋形势图 图二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

    材料三 清朝前期耕地面积统计表(右)

    1. (1) 观察上列年代尺,结合所学知识,写出A、B所指代的朝代在制度创新方面的突出表现。
    2. (2) 写出图一中A、B所代表的内容。(A:都城名;B:政权名)根据两图信息,概括指出两宋时期的主要特征。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 26.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唐三彩骆驼载乐舞队俑

    图片说明:此俑中,舞乐者均穿戴着汉族衣冠,使用从西域传入的乐器。表现的是胡汉文化融合

    后的新舞乐。

    材料二 北宋初年,宋辽互有征战。1004年,宋辽议和。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西夏建立后,多次进攻北宋。1044年,订立宋夏和约,宋每年赐给西夏岁币。宋和辽夏和议以后,恢复了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三 在清朝辽阔的领土上,生活着汉、蒙、回、藏等五十个少数民族。清朝在边疆地区分设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该特点相关的民族政策。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民族关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在与其他民族政权交往过程中,屡屡处于被动挨打地位的主要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回族形成的朝代和清朝管辖边疆地区设置的机构。
  • 27.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每年正月二十一日,长安城万人空巷,大家涌向长安城东。这天,皇帝脱去龙袍,换上短衣便鞋,他要亲自下田耕种以表示对农桑的重视。“藉田之礼”(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荒废既久,现得以恢复,百姓无不欢呼雀跃……贞观年间,仅《新唐书》记载的大型水利工程就达27个。

    材料二 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史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材料三 明清农业的突出进步,首先表现在产量的增加,可以大体满足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时期的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并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或从事商业性农业经营,棉纺织业成为不可或缺的副业生产。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更加突出,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皇帝恢复“藉田之礼”的目的,并写出唐朝发展农业的另一项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列举两宋时期我国南方农业发展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你对 “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的理解。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 28. 唐诗、宋词和元曲是中华做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不但可感受文学魅力,而且还可领略历史胜景。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着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材料二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称“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材料三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据《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繁盛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举一史实说明元朝疆域“过于汉唐”,并指出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的共同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